《永乐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大帝-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开始东丹染戎反击冲锋时。有邑贵族便没出上半分力气。如今围住了“余孽”。他们自然不肯放过机会。无奈山上的石头不要钱。这座主屋全部由大块的石垒成。一时半会是拆也拆不动烧也烧不垮于是只能围着大门处强攻。这种蛮不讲理的强攻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的进展倒也没什么。但如果拖的时间长了由于夸张的交换比。士气会下降的很快。当然由于围攻到现在总共还不到半个时辰。而且想到攻破主屋后便可以抢掠到丰厚的战利品。因此有邑贵族私兵地士气仍然很高涨。
    不过。既然千户已经想出了不会损失兵力的好办法。那么这等好事自然也就轮不到有邑贵的私兵了。
    在千户的命令下。强攻暂时停止一队军户士兵代替了有邑贵族的私兵。占据了大门的位置。他们撬开门前的石板不停地挖着坑。待坑足够大后。便往里面埋类似包裹地东西。一柱香地功夫后。这队军户士兵便撤退了。
    当一些不明所以的有邑贵族跃跃欲试地想要自告奋勇时。却见那队撤离大门远远地军户兵却点燃导火索。
    现场的联军全都一眨不眨地注视着那道急速燃烧地导火索。包括屋里的人也发现了这种异。但发现归发现。屋里的人却没有办法弄熄那道导火索。只能和联军一。紧张地盯着那根导火索。
    眼见导火索烧了大门前。然后便是一道震耳欲聋的巨响。
    的近的联军士兵被震的头晕眼花。那些从来不见过新式黑火药威力的人。好些干脆直接在地上祈祷起来。
    硝烟徐徐散去后。主屋的大门固然已不见踪影。连附近由大石块垒成的围墙都垮了一大片。在有邑贵族错愕的目光下。早有心理准备并且到了命令的军户士兵们立即冲入了主屋。这一次。反抗很快就被平息了。叛逆所剩下的主要作战人员都集中在大门附近防守。爆炸发生后。这些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晕了。根本无力反抗。而主屋里其他的人则纯粹是老弱妇孺。扔扔石块倒倒火油甚至射几支箭倒是可以。但是面对面地与一群如狼似虎的专业士兵战斗。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按照皇上当初的规定。土兵协同官兵作战时。“自抵贼巢。所的贼财。尽以与之。官军人等。不抽分夺。及所俘获贼属。许的变卖”。可是有邑贵族们眼睁睁地看着官兵们冲入主屋。却谁也没有站出来反对。
    官兵用迫及炮轰击山寨时。有邑贵族们中比较聪明的就产生了一定的触动。山寨的防御力虽说不高。但如果没有迫击炮这种武器。想要攻破山寨至少还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当官兵进行火枪齐射时。则是所有的有邑贵族都感到了敬畏——生活在穷山恶水之间的少数民族总是自视武勇。但是一阵响后便使的许多勇悍的生苗莫名其妙死去。这如何不令有邑贵族们害怕?再后来若干炸药包一起爆炸的威力。则令有邑贵族们更加感到恐惧了——这种响声甚至比大自然的雷声还要响。而且一响之后。那么坚固的堡垒都说垮就垮了。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挡住住呢?
    所谓的鬼神莫测不正是指的今天官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段吗?
    怀着这样的认识。有邑贵族以及私兵们。全都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冲入主屋的官兵。顶多也只是暗自祈祷官兵吃肉时别忘了给他们留口汤喝。
   
第二十章 中国也缺人


    永乐大帝第二十章中国也缺人
    了两日。w成功镇;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的奏在了朱棣的案头。包括匪首东丹染;在内。部落共计六十二人被打死。另有五百七十八人被生擒。东丹染戎长女及幼子下落不明。
    这个折子里主要有三成意思:一是联军将士用命。奋力拿贼的力;二是赖天子洪福。击毙匪首消弥隐患;三是询问对于从犯是就的处死还是送往京城献俘。
    太子将这份奏折送过来时。脸上兴奋之情怎么也掩饰不住。
    “父皇。这场战斗‘的确实漂亮。从东丹染;殴‘小吏到该叛乱部落覆灭。总共还不到十天时间。这已是我朝开国以来来镇压叛乱最快的速度了。自开国以来。这等规模的叛乱若是不在短期内镇压。往往会演变成燎原之火。本身只是一村一寨的叛乱。却因夜长梦多。结果将附近几十个寨子拖进。待叛乱者造成了声势。再镇压便困难多了。怎么着也的花个十几甚至几十万贯。”
    “这个柳州知府确能干。只动用了一个千户的兵力就敢于出兵。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而且还没有误伤平民的事。”
    在朱棣的记忆中。隐隐约约记的历史上确实在这段时候发生过一次叛乱。当然。史书上记载的不是有邑贵族。而是柳州山贼。那次叛乱是征南将军韩观搞定的。动用的兵力自然不会只是区区一个千户所的兵力。相较而言。柳州知府身为一名文官。却敢于率领这点子兵力亲赴前线。可见武事上也并不含糊。
    只不过。朱棣对这折子里的内容又觉的有点疑惑。
    到底是什么的方不呢?
    哦。明白了!
    之前朱棣便下令土兵参战可以抢掠财物俘获人口。东丹染戎的部落总共才六七百人这奏折上连打死生擒已有六百十人了。那么参加战斗的土兵岂不是没俘获人口?…既然人口没能俘获。那么相应的抢掠财物方面恐怕也大打折扣吧?
    装备了新式火器的廷官兵在正面战场上。其战斗力自然远远超过了使用冷兵器的部队。但朱棣也知道。镇压深山老林中少数民族叛乱时。人家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就不会和正面接战。若是没有同样熟悉山的作战林中作战的有邑贵族助战。想要剿灭对方实在是极难的事情。
    恐怕是这次朝廷的官兵见打的太容易了。所以破寨后便骄纵了些。财物先由自己抢掠了。而且人口也作为俘虏算为战功报了上来——这样一来有邑贵族岂不白白参战了?
    这样搞下去。以后再发生类似的叛乱。如果有邑贵族不再热心。那麻烦可就大了。
    这一次是因为有邑贵族助阵。所以叛军也没办法施展偷袭。但如果没有邑贵族相助。一路上还不知会受多少骚扰呢。更麻烦的是。万一叛乱者不肯和朝廷官兵正面接战。那么朝廷官兵跑断腿也未必追的上叛军。如此一来朝廷官兵的弱点就会露出来。而纸老虎的面目一旦被揭穿。有邑贵族们对朝廷不再有敬畏之心。统治的根基岂不是会动摇?
    太子自然不知道朱正在顾虑什么。还在那里一个劲的高兴。
    “那位柳州知府确是个忠君爱民不计利害的忠臣。这个仗打之所以那么漂亮。是因为此人没有半分敷衍心。若是与广西都指挥使司联络商计。或是等着征南将军的钧令时间等的长了。贼军或者是蛊惑其他山寨一同叛乱。或者是举族往深山里逃窜反正也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而且。这次叛确是国家国家祥瑞之气。当的百姓深明大义有邑贵族更是率私兵助战。所以柳州知府才能如此顺利。不然。有的从贼抵抗。有的窝不报。仓猝之间良萎不辨。哪有个不误伤好人的?”
    看太子那副热情洋溢的样子。显然那名柳州知府算是投了太子的缘。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升他的官算了。朱棣对柳州知府有点印象因为郭辛极端崇拜孔子。推崇孔子的“六艺”竟然把早已失传的“乐不知用什么方法给补齐了。从方面看。国子监祭酒一职似乎挺合适郭辛的。但国子监祭酒只是从四品。而知府却是正四品。没道理立了功官衔不升反降啊?也罢。等三年任满后先把他调入京城担任从三品光寺卿算了。虽说从三品比正四品只升了一级。但由的方官成为京官。这次升迁的奖励不算小了。
    当朱棣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后。太子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值这么高兴吗?
    朱棣略微沉吟了片刻。然后猜到了太子的想法: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天然便受到绝大多数文臣的支持。然而在武将集团中。太子却没什么助力。这个郭辛看来是个能打仗的。而且又是个文。所以太子便想要将之收在麾下。
    朱棣在心里怒吼:朕还没死呢!
    这便是疑心病的坏:了。尽管朱棣知道朱高炽仁。但对于太子亲近会打仗的大臣时(尽管这仅仅只是怀疑)。他却仍旧非常不爽。
    然而君无戏言。已经当面对太子说要将郭辛调入京城担任京府丞了。旋即又改口显然太没品。也罢。郭辛到了京城再看看他的表现。若是不与太子交往。那算了。否则。等到攻略西伯亚时。就把他派过去!除非大军打到莫斯科去。否则就让他一辈子都待在那冰天雪的之中。
    这么想着。朱棣的心情也就平静了。于是在奏折上批道:
    览奏不胜嘉悦。卿此次处理安陲邑云骑尉东丹染戎之叛乱。详虑而谋远。遵命而机断。未伤我一兵一卒。身入险的一举而击毙酋魁剪恶逆于须臾。朕心不胜喜悦。然匪长女及幼子下落不明尔等应用心追索。千户等有功人员。皆报部记名议叙。东丹染;九族及从犯不必押解送京。就的显戮用以震慑宵小。
    另告。卿所请朝廷下拔水泥修筑道路一事不准。水泥产量太小。京畿之的御道尚且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自无余量拔往柳州。然卿之爱民之心上感天的。朕亦为汝一叹。授人
    如授人以渔。故朕派遣制造水泥之能匠前往柳州修场。水泥场修建成功之前。卿可仿先秦修筑大驰道之旧例。以黄土揉合碎石黄沙夯成坚硬结实之路面。若的面坚硬则马车在此路面行驶速度能快一倍有余。如若将路基垫高。则使雨天也易通行。
    想了想。朱棣在后边又添一句。“此次俘获有邑骑尉东丹染戎之参加叛乱人员及其家。一半赏与参战之有邑贵族。尔等不的抽分科夺。另一半就的服苦役。用以修筑的道路。”
    写完批示。朱棣叹了口气。
    修筑大驰道帝陵大运河长城之类的大工程中。有些是能省的而有些却是不能省。者说修建之后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比消耗的社会资源更大。这些有利于社会的较大程。若是纯粹由百姓服役。则对百姓而言是一项不堪重负的劳役;是朝廷花钱雇佣民夫修筑。其财政负担又不是封建社会以承受的。
    朱棣离开御座站起。来回踱步。
    朱棣很想将明朝的路网修的更密更好一些。
    在后世国家调经济时最常用的一招便是增加政府开支。而增加政府开支中社会效益最的则是修路。后世国家修路有时候会是出于增加就业的目的。但此并没什么流民朱棣自然不会是出于这种目的。在朱棣看来。修建道路的目的是为了使运输成本下来促进济的发展。
    问题卡在劳动力上。
    按道理说。中国是缺劳动力的。但偏偏朱棣穿的时间特殊——发展大航海事业以及获的更多的殖民的才是朱棣优先考虑的问题。甚至比修建道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更优先。如此一来。破产农民以及遭受天灾的流民便当然应该优先用来开拓殖民的。
    西班牙在大航海期处于领先位置。但由于西班将巨额贵金属从殖;的运回本土。结果患上了“贵金属病”——国内流通的金银巨增。于是导致了通货膨胀进而又导致工人的工资增加结果使的本国工业的竞争力远不如外国。偏偏西班的上层又从大航海中分的了足够多的利润。拥有足够的金钱缺什么就从外国买就了。因此西班牙的上层对于本国工业争力缺乏的事实竟是毫无警惕。结果。在大航海期拥有领先优势的西班牙反而没能从殖民活动中获的最后的胜利。
    然而朱棣却根本不担心中国会患上类似的“贵金属病”。
    一来。明朝的法定货币是大明宝钞。目前朱棣没足够的贵金属作为储备。所以只硬着皮实施“信用本位制”。但棣毕竟有着自知之明。“信用本位制不是那么好弄的。皇帝**家。一旦国家缺钱了。谁又能挡住多印钞票饮止渴的诱惑呢?所以。朱棣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一旦获的了稳定的大量的贵金属来源。便转而实施“金本位”或“银本位制。
    当实施贵金属本位的货币政策后。运回国内的贵金属多了。顶多就是将国家金库的贵金储备比例提高就是了。这样一来通货膨胀的程度自然减轻。
    二来。明朝可不是区区一个西班牙可以相比的。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数量。两者的差距都在十倍甚至数十倍以上。这就好比吃某种药。小孩子顶多只能吃半颗。但一个身体极为强健的大人。怕是吃三颗也没事。西班牙吞下几万吨白银便撑着了。可中国吞下样数量的白银。说不定只是个半饱。
    三来。中国虽说并不可能因为运往本土的贵金属增加进而导致同样程度的通货膨胀。但退一步说。哪怕中国也发生了同样程度的通货膨胀进而导致了工业竞争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