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造商船,甚至开始尝试建造军舰,在镇海湾更是规划了“镇海湾海军造船厂”,但未来真正的造船中心却在大连。

作为“东北第一城”的大连,将是整个东北的龙头,以大连为起点的沈大铁路、沈长铁路等铁路将会成为东北的大动脉,促进带动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而大连则是这条铁路工业的带龙头。

此时有如一座大型工地般的大连,那一条条夯土路规划出了城市雏形,而在宽达百米的“中华路”两侧,则云集着一座座西洋式的官厅建筑,这些西洋式的建筑都是由来自西洋的建筑师设计的,这或许不能不称之为中国的悲哀——作为一个大国,竟然没有一名精通现代建筑工程知识的工程师,以至于在规划大连这座城市时,无论是否甘愿,都只能接受西洋工程师设计的一栋栋西洋式建筑。

虽说不过只有两个来月,但采用钢筋混凝土工艺的建筑已经显现雏形,尤其是在直径为300米的“中华广场”这座规划中的大连政治中央周围,总督府、军令部、司法部、东北图书馆以及官厅街的一座座官厅,无不是已经显露出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蒸汽打桩机的轰鸣声不时的传入简陋的木屋中,于这几排木屋居住的大都是建筑工程师,虽说正值上午,可在这一排木屋中仍有一些工程师正在休息,其中大多数都是仁川同文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科的学生,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建筑师,在过去的半年中,一直是半工半学的参与仁川的工程营造,而现在他们却将的教室搬到了大连,拼到这片工地之中。

因为赶工期的原因一些重点官厅建筑需要连夜加班,而夜班则大都是由这些年青的工程师负责,孙玉纯也是众多的青年工程师中的一员,不过他并没有抓紧时间休息,而是拿着铅笔在草纸画起了草图,这是昨天在监督总督府的施工时,其突发奇想产生的一个念头。

“太西洋了……”

主体高为四层的总督府是一栋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用花岗岩制成,尽管在绘制的效果图上的看起来颇为壮观,可于孙玉纯的眼中,这栋建筑太过“西洋”。

“这可是东北总督府,不是西洋人的总督府!”

孙玉纯轻声报怨着的同时,又用铅笔对西洋式的总督府房顶进行了候改,首先修改的是其角楼的顶层平台,在那突起一层的平台上,加上一个中式的屋顶,随后便像是一发不可收拾一般又对楼顶加以修改,加了中式的屋檐。

“似乎有些太唐突了!”

瞧着楼宇中央主厅上高出两层西洋式园顶,已经变得有些不伦不类起来,紧皱着眉头,孙玉纯先尝式着将园顶改为屋檐,可那屋檐却显得很不壮观。

就在孙玉纯不断的尝试着对主塔楼上园顶进行修改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佐利次郎走了进来,作为一个日本人,佐利同样也是一名建筑工程师,不过其毕业于东京建筑专科学校,尽管其在日本时曾主持设计过十数栋建筑,但在北洋建筑中,却只能作为一名三级建筑工程师——仅比孙玉纯这样未毕业的学生高出一级。

对此虽说颇为不满,但佐利却依然尽心尽力的努力工作着,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虽说在大连的建筑设计诸如官厅之类的地标建筑与其无缘,但他还是接到了几个“小工程”,像东亚百货公司、北洋消费合作社之类的工程,虽说无法同官厅相比,但却也算是一些街道的地标。

进入房间的佐利在看到地上散乱的铅笔画时,顿时便被那些东亚式样的房顶级吸引了,尽管一眼便能看出东亚式的屋檐不过只是临时拼凑的,但是已经在建筑行业工程十余年的他,立即意识到这一式样中贮藏的机会。

“很漂亮的想法啊!”

用生硬的南京官话称赞之余,佐利又继续说道,

“这是总督府吧,格尔尼先生恐怕很难接受这种改变吧!”

佐利口中的格尔尼是总督府的设计师,作为西洋人的他自然不愿看到别人对他的工程指手划脚,尽管只是改变的表面。果然他的话让孙玉纯顿时没了继续尝试下的念头,正当他试图将绘图版的草图撕下的来的时候,却听到佐利说道,

“孙君,若是可以的话,我向公司申请你到我那里,怎么样,现在东亚百货公司的主体框架已经完工了,要是可以话,你可以拿那里作试验,”

佐利的话音一落,孙玉纯就连连摇头道。

“这不可能,公司根本就不会同意!”

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西洋式的建筑上添加东亚式的屋檐,公司绝不会同意他们作这样的试验,毕竟试验需要大量的资金。

“有什么不可以的,大不了,不让他们知道就行了!”

面对机会佐利自然不会错过他,现在的大连同时施工的楼宇建筑足有数百栋之多,若是再加上住宅区,足有数千上万栋屋宇,公司的监理人员自然不可能监督每一栋建筑,都是工程师负责督造,佐利相信这种尝试成功的话,他个人将会引起公司的注意,而不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这……”

面对佐利的邀请和大胆,孙玉纯不禁被吓了一跳,佐利又劝说道/

“哎,孙君,你瞧那些西洋人设计的官厅,实在是太西洋了,将来的大连,在建筑上根本就不是东亚的大连,而是西洋人的大连,怎么样?难道你就不想改变这一点吗?”

“这……佐利君,容,容我想想……”

确实正如其所说,这座城市太过西洋了……可公司会接受他们的这种尝试吗?

“想想?孙君,到时候责任由我来负,你只管负责设计就行了,再说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百货公司的外墙工程会在四个月后完工,万一我们的总督大人,看到这座大楼的话,没准他会接受这种东亚式样的建筑,你说是不是……”

见孙玉纯似乎还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佐利又继续说道,

“毕竟,认为这座城市太过西洋化的,可不仅仅只有我们,没准总督大人也是这么想的!”

城市的西洋化,这几乎是东亚国家无法回避的现实,为了顺应顺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东亚传统建筑被迫在设计理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采纳西方建筑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正如同仁川一般,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仁川的西洋式建筑,但却依然离开那些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建筑,相比于传统建筑,采用现代工艺的西式建筑无疑更为实用,而相比之下,中式建筑却受“礼制”的束缚,数百年来全无一丝进步,工艺仍然沿用着千百年来的传统营造工艺,而此时孙玉纯的想法,似乎像是指明了一条道路将西式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与中式风格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立面完全是西洋式建筑手法,这意味着不需改变其建筑框架,而在门窗、阳台、屋檐引入传统的东亚式风格,这完全就是东亚式样的新建筑!”

拿着孙玉纯绘制的草图,为其设计的建筑式样定性的佐利又看着他忧心忡忡的说道。

“孙君,这可我们东亚的大连,而不是西洋的,请你相信我,如果这种尝试成功的话,这座城市将完全因我们而改变……”

在名与利的面前,人总会选择冒险,被佐利说服的孙玉纯看着自己绘制的十余张草图,最后又看了看佐利,

“我觉得的还可以简化西洋式的柱头饰、檐口等,掺入字匾、垂莲、云纹等传统作法……”

没有任何犹豫,佐利几乎是立即答应了孙玉纯的想法,

“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怕就是已经完成的西洋式的柱头,也可以进行修改。只要能够制止城市的西洋化就行!”

当佐利与孙玉纯为“东北第一城”将来的西洋化“忧心忡忡”着,密谋着试图扭转这一切的同时,从旅顺前往奉天的唐浩然在经过大连时,只是远远的观望了一眼这座城市,然后便进入了大连城北的一座高墙大院,这被高墙围起的大院时常被人误会为一座监狱,可实际上却是总督府农商部农务科于东北设立的的第一个农业试验场——中央农业试验场,一座专门从事农业试验的试验地。

而唐浩然之所以选择将中央农业试验场设于大连,并非是因为大连的气候,而是为了能够在将来直接参与试验场的农业试验,毕竟少时和父亲的“游戏”中,他或多或少的总学会了一些农业方式的知识。

站立于试验田间的田垄上,瞧着田间长出的一株株玉米苗,唐浩然的神情显得极为严肃。已经从“逆贼”被招安为东北总督的他,刚一上任就先要礼送三位“我大清”的“将军”赴中枢就任,接着解散练军、民团又颇费了一番周折,再到后来七个驻朝新军师的改编为“东北新军”。除此之外,派出民政官替换满清委任的各级官佐,可也都是事儿。

事情可谓是一件接着一件,虽说总督府的事务大都如过去统监府一般由各部门负责,但最终还是要由唐浩然拍板,诸多于统监府期间从未碰到的问题,更是让各部门争执不断,甚至就连唐浩然也倍觉头痛,甚至现在的这次行辕迁往奉天,并未随行的唐浩然,表面上于沿途停留是为了考察,但实际上却又是为了让自己冷静一下,在前往奉天城之前,先冷静的思考一下。

“怎么样,晚种了二十天,玉米的长势还可以吗?”

总督的话让松本隆一这位农务科科长,连忙鞠躬说道。

“阁下,它的长势非常不错,对比田的苗芽长势远不如“中原一号”……”

松本隆一口中的“中原一号”玉米,就是唐浩然随身带来的那包“鸽食”中的玉米籽,在统监府中经过两年繁育而成,不知是因为穿越的作用亦或是其它原因,那些杂交种第二代玉米非但没有出现后世杂交种二代植株高矮不齐,果穗大小不一致,成熟早晚也不一致,杂种优势显著减弱,产量也大大降低的不足,反而继续保持着其高产的优势,经过两次繁育其仍然能够保持第一代产量,当然是在肥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也许这是陨石光线或穿越射线的作用,在小麦以及谷种上也有着相同的表现,经过两三代繁育后仍然保持着后世良好诸如高产、低病害等优点,从而令唐浩然对其充满了期望,而现在这却是它们第一次走出后院“试验室”,进入真正的试验田。

当松本隆一汇报着“中原一号”的长势情况时,唐浩然只是时而的点着头,农务科是掌管农事试验的中枢机关,与其它机关的负责人是国人不同,这个机关的负责人却是日本人。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则是人才,早在朝鲜时期了,为了完善朝鲜经济,统监府即从国外募集一批农林专家,著手对朝鲜地区的农业资源及生産状况开展大规模实地调查,而这些农林专家中过半是日本人,相比于欧美农林专家,这些日本培养的农林专家,更了解东亚的气候环境。

这一情况现在亦未曾改变,农务科下属机构有农事试验场、苗圃、试作场、原种圃、采种圃、种畜场、兽疫研究所、农业实习所等。而主持这些机构无一例外的皆是日裔员工,对此唐浩然并没有多少抵触,毕竟,现在俄国人已经赢得了“关东会战”,一但其元气恢复后,随时都有可能占领东京。日本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日本亡国后大量引进日本智力,原本就是自己的发展策略。

“松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0%以是的人口都是农民,良种的繁育、驯化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未来,关系到农民的生计,明白吗?”

“嗨,请阁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这一工作的!”

总督的吩咐让松本隆一连忙鞠躬应道,作为农务科科长的他能够感受到外界对他的不信任,正因如此,他才需要以百倍的努力投入到工作中,以证明自己的无愧于这一职务。

在松本表述着他的忠心时,唐浩然则站在这片试验麦田中间,时而会弯腰查看一下某一株玉米的长势,并且会同松本等人交流育种方面的知识,尽管从后世带来的小麦、大米以及玉米种只需繁育即可,但至少需要进行相应的驯化,以让其适应中国的各个粮食产区的气候,就如同现在需要令其适合东北地区一般。

“中原一号一共种了多少?”

“阁下,因为种源有限,目前仅种了1。2亩……”

生怕总督大人误解似的松本又急忙解释道,

“这是为了保护初代良种,大人提供的良种可供4。75亩田地使用,而考虑到繁育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为我们只使用了四分之一,在繁育速度和确保种源安全上,我认为应该首先保证后者,否则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松本的解释让唐浩然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甚至庆幸当初自己繁育时没有碰到病害,若不然没准也就没有了现在的这些良种了,即便是在给他们的种子中,为以防万一,自己也留下了一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