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时候,人总是会给一些行为寻找借口,当李明礼发现地方警察的举动并没有违反法律时,他便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是警察部推行保甲制度的一个契机,只不过这个契机与移民点先有保甲不同,在环境更为复杂的“旧村落”将首先建立受警察管制的壮丁团,通过壮丁团去瓦解旧村落中的地方势力。

吐出一口烟雾,李明礼的唇角微微一扬,瞧着警察部后院内走动的警察,心底不由的暗自得意起来,现在三省最大的难题即将得到解决,一但保甲制解决之后,将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够动摇府中于东北的统治,到那时,真正的经济统制既可于东北推行……

所有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保甲制,就没有稳固的基层统治,没有稳固的基层统治,就无法推行以严格的经济统制,而没有统治统制,又岂有东北的快速工业化?又岂能确保军队所需军费?

“使命、责任!”

念叨着这两个名词,李明礼的心底不禁升涌出一阵前所未有的责任之感,这种责任直接关系到东北,以至于中国的未来,这种使命又如何不让他认真对待!

“争取今年就把这一切都解决了吧!”

就在这时,那有些阴沉沉的天便下起了雨来,风卷着雨落在阳台上,凉凉的雨滴滴在手上,站在阳台边的李明礼,只是默默的吸着烟,那双眼眯着,面上尽是得意与筹措满志之状……

仲夏的傍晚,天气的闷燥因为一场夏雨而散去,这场雨不仅带走了天气的闷燥,同样让空气显得颇为凉爽,阵阵和风吹来时,那凉意更浓了,以至于街巷中尽是坐边门边纳凉的人们,尤其是那巷子里,更是随处可见纳凉的人们。

走在石板路上的时候,脚上的硬底靴的铜靴根总会与石板发出声声脆响,年前,以陆军中士转业的徐立志和不少战友一样成为了警察,而他之所以选择做警察,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长官的建议,另一方面是则因为他并不喜欢种地,这也是他未选择授田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排长就曾是警察,排长的言语中警察高高在上的权威自然是令人向往的。

种种原因使得徐立志选择了退役从警,在作出这一选择后,根据晋升一级的惯例被成为警察上士的他,现在是沈阳警察局西二区巡逻中队中队长,虽谈不上位高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国民保姆”的警察是无所不问、无所不包。

这实际上与东北百事草创有很大关系,于东北警务不止内地维持治安那么简单,当局法令的下达、民众日常生活、道路警卫、堡庄交通以及自水利土工至起业生产,无一不需借助于警察之力,非但如此东北的行政系统,虽说表面上是总督府—各厅各科—市民,而事实上,总督透过警察与民众相接,以警察充任税务、卫生、农政等诸般政事,以至于百姓平素所见的官吏,也就只有警察而已。

而对于百姓来说,这些负责治安,征收赋税,在偏远地区充当邮差和教员角色,在其辖区中因其权责,而高高在上的警察,地位从来都是高人一等的。或许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作为警官的徐立志走起路来,在外人眼中总显得有些趾高气扬,实际上他不过只是依着军队服役时的习惯昂首挺胸的走路罢了,尽管已经离役,但军人的作风却早已经刻到他的骨子里。

因为先前下雨时未曾打伞的关系,这会徐立志身上的警服半湿,走在街巷青石板上的他,眉头时而紧皱,脸上带着浓浓的厌恶之色,那厌恶却是因为巷边巴掌宽的水沟中又一次夹杂着一些垃圾,每逢下雨,辖区街巷总是如此,可这已经算是很好了,在沈阳刚刚“解放时”,这些街巷一但下雨就会变成泥塘,而且巷边臭沟里的水就会漾出槽来,为此警察局不得不推行严厉的公共卫生政策,同时清扫出城内积存百年的垃圾,从而保证一般生活环境清洁健康。

甚至就在今年,还开始以警察局在朝鲜的先例设立了扩大警察的卫生权,专职地监督辖区民,勒令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公共卫生。而这种深入家庭检查的卫生权的推行,完全得益于过去半年间警察权威的建立。

从一开始东北当局就计划将刚从西方学来的法律应用在东北,代替了中国传统的不为人们所遵守、敬畏的法律。因为战争刚刚结束,也同样是因为源自朝鲜的习惯,刑事警察的权威,在东北几乎是绝对的,面对违法行为,可以直接用警棍加以处罚,甚至可以直接开枪,因为绝对的权威,使得当局施行的刑罚,显得有些严酷,但与之对应的是法官基本上是清廉的,而且有法可据,从不会任意地仗势欺人,甚至有时会裁定警察的行为违法,从而令其道歉。一方面的警察的绝对权威,一方面是法律严峻,却值得信赖,也正因如此东北的民众才在过去的一年间中,慢慢真正认识了公权力的权威,从而心生对公权力的敬畏之心。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直接的公权力依然是享有绝对权威的警察,这会于巷中行走着,看到巷内的邻居宋立正坐在门边,正舒服的摇着扇子,而他脚下的阴沟里落叶杂物等垃圾已经堵住了巴掌宽的阴沟,可其却是一副看不到的样子,这只让的徐立志的眉头猛的一锁。

正摇扇纳凉的宋立手中握着个紫砂茶壶,正闭目品着茶的功夫,听到那“哒哒”作响的靴声,连忙惊的站起身来,一瞧见走来的两名警官,领头的就是住在巷子里的徐队长,急忙搭腰敬声道。

“哟,徐大人您这是下……啊!”

那句大人还没说出口,吃痛的叫喊声便在巷子中响了起来,徐立志的一记利落的擒敌术,直接将宋立按倒在地,那巨痛差点没让宋立痛晕过去,他整个这会都蒙了,以至半响都反应不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大人……”

话未说完,被打趴在地的宋立,便看到堵塞阴沟的枝叶,那脸上顿时冒出了汗来,

“这是什么!能懒到自家门前的垃圾也不知道清理,还有心情在这品茶,你怎么不到茅房里品茶!”

对于已经习惯了军营中整洁环境的徐立志来说,旧市街那种脏乱的环境以及邻居们不洁的生活习惯从来都不是他所能忍受的,而作为警察他必须要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严厉的征戒,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从今天开始,自个到警察所报到,每天服三个小时的卫生役,连续服满一个月!”

巷子中的人都瞧见这一幕,心底无不是一寒,连忙查看自家门前是否有雨水冲下来的枝叶,甚至开始收拾起家里的卫生来,生怕自己触了霉头,那卫生役实际上就是扫大街,尽管现在的沈阳城街巷瞧着非常干净,可实际上并没有专职的扫路工,都是因为不讲卫生啦、不排队、甚至大声喧嚷而被处“卫生役”的百姓。

“也就是他妈的狗腿子……”

瞧着走远的两个大人,捞取着枝叶的宋立忍不住轻骂了一句,在大人的面前连句话都不敢说的他,待人走后反倒是骂了起来,非但是他骂着,就连周围的邻居们也跟。

“平常充的像个人,他么的翻起脸来不认人了……”

“可不是,依我说,这些黑皮子就没有一个玩意儿……”

对于身后的邻居们是否会抱怨,徐立志全不在乎,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履行职责罢了,若是自家住的这巷子卫生都不合格,传出去他还佩做这个中队长吗?

“长官,中华上国遭受异族奴役两百余年,百姓非但举指不见上国体面,甚至就连同这卫生习惯亦不见天国上朝之风,实在是可怜至极!”

手中提着行李的宋宪理,一边小心翼翼的奉诚着,作为朝鲜人的他在退役前曾是汉城警察局的三等警员,而于军队退役后晋升为一等警员的他,虽说平时在普通百姓面前是趾高气扬的,但在长官的面前,却永远都是一副无骨状,实际上,这正是朝鲜人的通病,一方面,他们瞧不起普通百姓,而另一方面,却又对上位者极尽奉诚,就像现在一般。

“今日,咱们这沈阳能尽显昨日中华之容,全靠着长官们的鞭策之功!”

恭维也好、奉诚也罢,宋宪理的“鞭策之功”倒是也道出了警察施政的本意,就是鞭策,就是用强制手段改变国民的生活习惯,默默的点点头,徐立志隐隐能够听到身后邻居们抱怨声,他甚至清楚的知道,在百姓们恭敬背后,他们对警察的心态可以说是“又恨又怕”。

甚至有时候,徐立志也不想这般粗暴的对待市民,毕竟他们是同胞,而不是朝鲜人,在朝鲜的时候,随意殴打而全无任何的心理负担,但在这里却不一样,相同的言语、相同的血脉总让人会心软。

可若是心软的话,又如何能将百姓从异族奴役下的文明倒退中挽救回来?又如何能重现中华旧日荣光?

“宋警员,还记得什么是“国民保姆吗”的职责?”

“国民保姆”那是警察的自称,此时之所以会提及此问,是徐立志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

“长官,保姆者抚育管领子女,而我等身为警察应有“国民保姆”之自觉,自甲申满清趁虚而入中华,我中华之民受两百四十八年愚民政策之毒害,以至文明倒退、国民身体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节操低下。道德颓废,风俗丑陋,迷信深固,全若幼儿一般,我等身为“国民保姆”者理应抚育管领国民,以令强健其身体、更改其陋俗,进而重现我中华文明之旧日荣光……,”

一句看似简单的,却又充满使命感的的回答,这是标准的“东北式”的回答,在东北的军队、官员、警察以及教师甚至工人之中,总有着这种“口号”似的誓言,直白的誓言在集体宣誓时,会让人心生使命感之觉,那种重任压肩责任,会督促宣誓者愿意为之献身。

就像现在的徐立志一般,在他看来,自己所担负的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正是这口号似的回答,让他有些动摇的立场再次坚定下来,脚步也随之坚定许多。

第85章未来的基础(求月票!)

沈阳城西的工业区,那片曾经的旗地草场的地平线被很大一片工厂区所遮断,放眼望去满眼都鳞次栉比的工厂,还有那一间间连绵不绝的大型车间,特别是在那林立的烟囱之中,有几十个正冒着烟,有白色的、有黄色,有灰色,当然更多的是黑色,烟雾一边互相交织着,一边向蓝灰色的天空中扩散,形成一朵朵意味着工业文明的烟云,布满了半个天空,而在这工业烟云之下,则是那一座座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厂房。

作为东亚规模最大的工业中心,去年的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灰尘弥漫的工地,蒸汽起重机的轰鸣、蒸汽拖拉机的嘶吼在空气中交织成一首交响曲,也就是在这交响曲中,一座座工厂慢慢的耸立于地平线上,最终形成这片全亚洲规模最大的工业区。

在这片工业区中,新建的铁路将抚顺的煤、仁川的铁以及鸭绿江的木材运至这里,在这里的工厂中变成工业品,再经由铁路运往他处。充满生机的生业区或许正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位于沈阳城西铁路西侧的“铁西工业区”,不过仅只是规划中三大工业区中的一个,更准确的来说是三大工业区中的第一个,在未来其将会成为长春以及滨江两个新建立城市的基础,正如同此时的仁川作为“铁西工业区”的基础一般。

相比于仁川,现在“铁西工业区”的工厂规模更大,也更为现代化,也正因如此,从去年直到现在,这里的建设都未曾停止,即便是在寒风刺骨无法实施建筑作业的冬季,其基建工程依然没有停止,诸如地基、道路以及钢梁安装等工程,仍然没有停止。而现在,在这个盛夏时节,蒸气打桩机每一次打桩时发出的轰鸣,蒸汽拖拉机碾压大地的轰鸣声,更是于空气中激荡着,这一声声、一阵阵的声响,似乎象征着某种力量,一种由机械与钢铁构成的力量,在未来,这种力量将会支撑起整个国家。

机器的轰鸣声、刺耳的机床声,这似乎是空气中唯一的声音,作为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东三省兵工厂,几乎每时每刻,这里都有上万名工人从事着生产,甚至就在工厂旁的技术学校中,都有超过五千名学生在进行着技术培训,每个月都有数百计的毕业学徒进入各个工厂工作。

作为东北总督府最重要的官办资产,东三省兵工厂是“铁西工业区”最早投产的工厂,当然这也与其是在“汉城机器”局的基础上创办,有很大的关系,当其它的工厂还在等待设备时,其从汉城折运的机器,已经开始于厂房中安装。

而且作为“一四计划”的重点工程,东三省兵工厂从一开始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他不仅拥有最好的设备,同样也拥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