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国色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国色江山-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如今的他不需要再为码头仓库里的其他货物操心,能够集中精力规划其余急需开展的事务。

朱道临复核完固山铁城的设计图纸,觉得很有必要成立属于自己的高水平幕僚班子。

在幕僚班子之下,设置负责管理麾下所有产业的监督策划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安全保障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只有这样,自己的工商业帝国才能科学高效地发展壮大。

否则,很可能会产生诸多遗漏和隐患,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混乱和倒退。

可如此一来,朱道临手下的人才更不够用了。

更加要命的是,至今为止,朱道临还没遇到一个拥有全局统筹能力而且信得过的人才,本来太监叔叔吴景贤是最理想的人选,可吴景贤已经接任南京镇守太监,回来之后恐怕比自己还要忙,哪里有精力和时间兼顾自己这边?

朱道临越想越觉得艰难,越想压力就越大,好不容易生出的喜悦之情瞬间烟消云散,发现万里征程才刚刚开始,还没走出几步呢!

“禀老爷,杨大哥急报,吴公公的船刚靠上码头。”府中丫鬟的声音在门外传来。

朱道临立即站了起来,吩咐小影通知厨房做菜,然后匆匆来到前面的正堂,询问师弟杨大鼎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得知只有一艘船120余名官兵后,朱道临立即吩咐尽快做130人的饭菜,让小影准备130个红包,每个放进5两银子,然后与杨大鼎一同赶往西面码头,把精神很好的吴公公和百余护送官兵接回自己院子。

杨大鼎和顾管家托着装有130个大红包的托盘赶往前院,给护送吴公公来回的官兵们分发下去,立即惹来阵阵欢快地笑声和感激地致谢声。

这5两银子对于富裕人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大明朝每月只能拿到1—2两银子军饷的士卒来说,已经是他们两个半月至五个月的军饷总和了。

正堂侧后的洗漱间里,朱道临亲自为吴景贤端来热水、毛巾和漱口水,服侍他洗漱完毕,一同回到茶室喝茶。

“好茶啊!喝惯了你送的铁观音之后,再喝别的茶似乎没了味道。”吴景贤欣慰地笑道,感觉眼前的朱道临越来越像自己的亲侄子。

朱道临再给他斟上一杯,劝道:“好喝也别喝得太多,否则等会儿吃饭没胃口,说到吃饭我记起来了,紫阳观酒坊酿制的紫阳大曲挺不错的,等会儿你老品尝一下,如果觉得好喝,回头我给你送几坛过去。”

吴景贤欣然点头:“一走两个多月,没想到你这儿变化如此之大,特别是上元码头,差点儿都不敢认了,完全可以称之为大港口,等忙完这段时间,我抽个白天去好好看看。”

“今晚不住这儿啊?”朱道临有点意外。

吴景贤摇了摇头:“吃饱喝足就坐船回去,从三山门水关进城,明天还有不少事,耽误不得,你的任命文书在大箱子底下,明天下午我亲自带着皇帝的仪仗来给你宣旨。”

朱道临笑着问道:“有没有锦衣亲兵随驾?”

“肯定要有的,这是规矩。”吴景贤再次端起茶杯。

朱道临想了想,把组建幕僚班子的设想和遇到的人才短缺难题如实相告,最后颇为气馁地感叹道:

“缺少幕僚也就算了,最难受的是,由于东林党人使坏,方圆百里内的教书先生都不敢来紫阳书院和我的武馆,害得我那百余名师兄弟不得不放下医学的功课,每天泡在书院里教授那4;000名孩子。”

“还好,阮大钺投靠过来了,估计他能在一个月内召来百十个和他遭遇相似的斯文败类,紫阳书院会慢慢走上正轨,可是……我担任山长的紫阳武馆还是那么惨,诺大个紫阳观竟然没有一个了解格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师兄弟,这些功课需要我来给弟子们传授,累倒是不累,可费时间啊!”

吴景沉思片刻:“你知道这五年来,中都凤阳有多少内侍因为魏公公一案的连累,被发配到凤阳皇陵等死吗?”

朱道临愣了:“很多吗?”

吴景贤缓缓竖起三根手指:“五年来,发配到中都皇陵服苦役以及修整河道的大小太监和内侍,足有3;760余人啊!”

“几年来死的死伤的伤没了一半,这些苦命人中,有不少是学问精深、涉猎极广的大小太监,其中有司礼监、内宫监、御马监等十二监的人,还有钦天监和兵仗局的人,无论算学还是格物,甚至天文地理,他们都比官场上那些只会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的文人强上百倍。”

“你如果敢把他们收下,我帮你悄悄弄回上百个都没问题,但是决不能让他们住进你这院子,否则就是僭越,就是谋反,要出大事的。”

朱道临一听兴奋不已:“只要有本事,别说是太监,哪怕是人妖我也欢迎啊!”

“不能住我这院子那就不住,我明天让木器分厂做两百张高低床,换掉武馆西面营房里的所有木床,把弟子们赶到东面库房暂时挤一挤,腾出来的四排营房稍微改建一下,容纳上百名太监入住毫无问题。”

“等安顿下来,我再把原来的营房逐一拆掉,相继建成三层楼房,只需半年时间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你真愿意啊?不怕你的师父或者别的人非议你?”吴景贤盯着朱道临的眼睛问道。

朱道临重重点了点头:“你老人家知道我这臭脾气,从来不觉这世上谁高贵,谁下贱,在我心里,人的地位有高有低,人品有好有坏,但在人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哪怕是我恨之入骨的敌人,只要他不卖国,不残害大明同胞,我就会尊重他的人格,哪怕要砍掉他的脑袋,也会带着怜悯之心,这就是我认为的天道!”

吴景贤极为震撼,呆呆凝视朱道临好久,这才幽幽叹了口气:“好!这事我来办,不过你也不用这么着急,既然你需要五个月时间改建武馆的住房,那就再等五个月……在这五个月内,我会陆续把需要用到的人接到我那边休养一段,绝对不能让他们病恹恹地到你这儿来。”

“还是叔父考虑得周到,这样我这边的改建也能轻松些。”朱道临知道这事急不来,吴景贤的做法才是最稳妥最合适的。

吴景贤点了点头:“另外,我再给你推荐个人,此人今年三十六岁,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和我一样是个太监。”

“此人十九岁担任东厂奉御,二十二岁积功晋升兵仗局典簿,二十六岁晋升钦天监监丞,二十九岁时已经是司礼监少监了,他不但是魏公公当年最欣赏的后起之秀,还是天启皇帝最器重的宦官之一。”

“此人通晓天文和算学,练就一身高强武技,就连木匠活也做得很好,无奈受魏公公一案连累,成为第一批被打入死牢的太监。”

“在东林党人的三法司联合拷打下,他硬是没说半句魏公公的坏话,结果不但被打得破了相,还被打碎左腿膝盖骨,整条腿都长了蛆,才被扔到中都凤阳皇陵服苦役。”

“押送的人以为他要死了,在半道上把他推进路边的道沟里,结果他命不该绝,遇到你们道教的一位游方郎中,命救回来了,可左腿膝盖以下没了,惨啊!唉……”

“这人现在在哪儿?”朱道临关切地询问。

吴景贤低声说道:“两年半前我得到消息,悄悄把他从临清运河边的破庙里救了回来,安置在城北鸡鸣寺外的租赁民房中,他如今整天拄着根拐杖,到寺庙门前给人算命,代写家书,如同落难的秀才一样没人再认得他。”

“可是,每天晚上他依然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看书写字,看得出来,他还没死心啊!”

朱道临霍然站起:“明天我亲自去请他回来,就住我家里!”

吴景贤摇了摇头:“不用你请,你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你,我今晚去和他说一声吧……让他自己过来,唉!吃饭吧,我肚子饿了,离开扬州一路回来都吃不下东西,现在终于有胃口了。”

“他叫什么名字?”

朱道临心中生出奇妙的感觉,似乎这人就是自己要找的一样。

吴景贤沉思片刻:“他以前的名字不提也罢,他现在的名字叫叶良辰,落叶的叶,忠良的良,时辰的辰。”

***********

PS:谢谢77白熊大大的打赏,谢谢四川阿黄大大的月票!今天小火家里有事,更新迟了,请大家谅解!不过今天三更不会少,小火继续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鼓励!

第一七六章开发计划

随着萨懿德的船队到来,上元门码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忙碌景象。

运送生丝、茶叶和漆器的大小货船,接踵而至,在千户所官兵的指挥下,有序靠泊,800名临时组织的劳工被分成50人一队,在各自头目带领下开始卸货,分门别类运送到指定位置,清点完毕后再用吊机送上萨懿德带来的两艘大海船。

朱道临给弟子们上完课便赶到码头,他要宴请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富商萨懿德一行,并就大量购买黄金一事征求萨懿德的意见。

大总管赵训庭陪同萨懿德,双双迎上前来见礼。

萨懿德冲着朱道临大声夸赞上元码头组织有方,说两座相连的民用码头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码头,不但设施齐全,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吊机,还拥有大批分工明确效益奇高的码头工人。

赵训庭汇报完装货情况,喜忧参半地说道:“上元门码头的发展速度太快,如今显得有点儿拥挤了。来自长江上游湖广各地和巴蜀地区的商家多次找上门来,其中大半是长期为造船作坊和木器分厂供应木料的老客户,询问能否长期租用上元码头的泊位?”

“别急,如今很多事情都亟待解决,先把码头总管人选确定才行,急也急不来啊!”朱道临再次为人才奇缺而深感无奈。

赵训庭建议道:“尽快确定码头总管吧,有了总管,就能成立稳定的码头护卫队和装卸队,重新把混乱的货场规划一遍,把各种规矩定下来……我手头负责的事情太多,实在没有精力管理繁杂的码头事务。”

朱道临看着繁忙的码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对赵训庭和萨懿德说出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

“之前谁也没料到,上元码头的发展和繁荣来得如此迅速,下一步我会抓紧时间解决这些问题。”

“在此我可以提前告诉二位,码头二期工程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从造船作坊专用码头开始,至上游1。5公里外的金川河口,沿着江岸修建成一道坚固的防洪江堤。”

“在靠近河口的那座山包的北面,再建造一座规模更大、设施更齐全的贸易码头,并将虎山庄园以南至金川河北岸的1;600亩水田统统买下来,用以修建大型中转仓库和门类齐全的商品交易市场。”

萨懿德连声说好,直言这一计划只要能够实现,这个依托金陵城、辐射长江中上游和东南各地的码头,必将成为大明朝最具发展潜力、最为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各国客商必定蜂拥而来。

赵训庭同样振奋不已。

之前他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时间把思路整理清楚,没想到朱道临已经做好计划,这个计划比他想到的更周到,规模更宏大。

有件事朱道临还没有说出来,他打算在修建大型码头、仓库和交易市场的同时,尝试做个房地产项目:

沿着金川河北岸和沿江码头、仓库和商品市场后方,修建两条十字大街,大街两边建起700座至800座中西合璧的骑楼式连体楼房,出售给来自大江南北的富商。

随着北方和中原地区,还有西南、西北内陆越来越乱,大量地主富商举家迁到金陵,迁到江南各地,南京城里的房地产在之前半年时间内上涨了三成,接下去随着金陵越来越繁华,恐怕会涨得更加厉害。

这些地主老财大多传家几十上百年,有的甚至几百年,平日省着吃省着穿,把银子藏在地窖里就是不愿意花,久而久之,造成市面上的钱荒。朱道临做梦都想把他们捂在手里的金子、银子赚到手,所以才有了这个房地产开发计划。

有外人在场,朱道临不方便把计划说出来,简要说完码头和市场的计划,便转向似乎有话要说的萨懿德:

“我的朋友,没想到仅用一个上午时间,你就买到足以装满两艘300吨大船的生丝、茶叶和漆器,非常了不起啊!我对金陵这个江南贸易中心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了。”

萨懿德谦虚地笑道:“全靠多年的老朋友们帮忙,否则不可能这么顺利,哈哈!我的兄弟,有件重要的事情不得不请求你的帮助,我运来的各种金属、大型造船木料和珍贵药材,加起来仍然无法抵消你卖给我的5;000套精美瓷器、25尊落地大瓷瓶、2;500匹优等提花绸布和600套大摆钟机芯。”

“此前我没有想到,你会再次带来价值数百万的精美宝石项链、手镯和各种首饰,我又不愿意把这些精美绝伦的珍贵商品拱手让给别人,所以贪心地全部买了下来,可算完账让我非常尴尬……”

“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