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国色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国色江山-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泥小炉里的红罗木炭火势渐旺,铜壶里稍稍降温的开水发出了咕嘟声,朱道临伸手提起铜壶,在两位兄长晓有兴趣的目光中不紧不慢地洗杯、淋杯、洗壶。

接过玉虎匆匆拿来的竹制雕花茶罐打开,朱道临这才发现配套的茶具忘了买回来,只能将茶罐里香馥碧绿的铁观音茶粒小心倒入青瓷壶中,提起铜壶注入半瓷壶的开水,略微停顿缓缓倒出茶壶中的头道茶水用以淋杯,铁观音茶特有的醇厚芬芳很快充斥整个空间。

“太香了!这是什么茶?”见多识广的应昌培和赵训庭为之一振,都被醉人的奇异香馥吸引了。

朱道临随口而答:“正宗的武夷山极品铁观音,此次只带回来五罐,全被我师傅和爱茶如命的三个师伯师叔抢去瓜分了,要不是我手快,现在连这一最后罐都没了,怎么样?茶香还不错吧?”

“何止不错!只是……为何从没听说过武夷山有这等好茶?”很想立刻抢走眼前这罐茶叶的应昌培最后还是忍住了,却对这等好茶的出处深感兴趣。

朱道临哪儿知道武夷山的铁观音要到一百年后才有,所以对应昌培的疑问颇感惊讶:“市面上没有这种武夷山铁观音吗?”

“还真没听说过。”

诚实的赵训庭摇摇头,接着将时下流行的十大名茶和其他常见茶叶逐一数出来,应昌培在一旁拾遗补缺,最后竟然数出三十多种,就是没有武夷山铁观音这名字。

朱道临想了好久没个头绪,只好提起精致的茶壶给大家斟茶:

“先喝茶再说吧,趁热品味才是最能体会这茶的优劣……小虎过来坐,你也试试,当道士不会品茶可不行。”

赵训庭喝下一小口顿时双眉一振,连个好字都不愿说马上接着喝一大口。

坐在朱道临对面的应昌培已经喝下一大口,端着只剩三分之一的小瓷杯眉飞色舞,刚要大声喝彩就看到爱妾兴冲冲过来,涌到嗓子眼的赞美话语出口就变了个意思:

“来来,哈哈!没想到这诱人的茶香把你也勾来了,坐为夫身边来,好好品尝品尝,与大名鼎鼎的西湖贡茶相比,另有一番无以言喻的独特韵味,看来我们又多一条发财路子了,哈哈!”

应昌培的爱妾走到丈夫身边却不坐下,含笑看向正在为她斟上杯茶的朱道临:“请问叔叔,里屋与书房之间的矮柜上面,放着个长长皮箱,里面装的可是古琴?”

朱道临愣了片刻:“不是琴,是筝。”

“如此看来,叔叔一定精通音律擅长弹筝吧?”

应昌培的爱妾高兴地再问,边上的丈夫和赵训庭齐齐望向略显迟疑的朱道临,他俩可从来没听说过五大三粗的朱道临会弹筝,弹人还差不多。

朱道临看到大家都望着自己,只好老实回答:“精通说不上,寻常弹奏还能凑合,只是很长时间没碰过了,等下次有机会,再向兄长和嫂夫人讨教吧。”

应昌培的爱妾素来喜欢音律,其中尤以古琴古筝最为喜爱,听完朱道临的话哪还愿意等到下次。

聪明的嫂夫人不直接要求朱道临弹奏一曲,而是盈盈蹲下抱住丈夫的手臂低声哀求道:“夫君,妾身妇道人家,不敢强求,你帮帮妾身好吗?只要夫君开口,叔叔定不会找借口拒绝的。”

应昌培本就对朱道临会不会弹筝半信半疑,也想看看生意上总是压自己一头的朱道临如何应对,会不会当场出丑,听了爱妾娇滴滴的请求,顿觉半边身子都酥了,哈哈一笑大声说道:

“贤弟果然藏而不露啊!不行,今天非得让愚兄和孟山兄见识一下不可,要是你腾不出手来,愚兄跟你嫂子帮你把筝拿出来摆好也行啊,哈哈!”

朱道临哪儿还不知应昌培的心思?看看笑颜灿烂媚眼如丝的嫂夫人,再看看随声附和的赵训庭,只好谦逊地点头答应。

第四十四章秀瞎你的眼睛

朱道临站起来前往里屋取古筝,很快看到小影和两位小丫头站在自己的古筝旁一脸的好奇。

小影听到脚步声连忙退开弯腰致礼,两位小丫头晚了一步,刚要退开行礼,朱道临已经走到身边。

朱道临抓起皮箱提手转过身来,迟疑一下,低声问道:“你们几个喜欢音乐?”

两个害羞的小丫头摇摇头又再点头,唯独楚楚动人的小影看向和气的朱道临用力地点了点头,马上又把头垂下,两只小手交叉身前,十根白皙纤长的手指紧张地交缠在一起。

朱道临笑了笑不再询问,转身回到茶厅,吩咐小虎搬来两张方凳,打开做工精致的皮质琴盒把古筝捧出来,小心架在两张沉重的实木方凳之上,尚未调整完毕,应昌培夫妇已经惊讶的议论起来。

“怎么会这么长?式样似乎更像鲁筝……夫君你看,不止十五根弦,似乎不下二十根之多啊!”

“没错,恐怕不止二十弦,还有那后岳山,竟然不知直的,而是弯的,真是奇了……”

赵训庭也跟着凑热闹:“做工非常精湛,应该是整块缅甸酸枝木精心雕琢而成,实在难得啊!至少我从未见过如此精美大气的筝,寻常所见大多是用河南兰仪一带的桐木或者白松制作,与此筝相比,相差何止千里!”

数月来,朱道临对大明朝的乐器有了不少了解,知道时下流行的古筝由于方方面面的局限,大多为十六弦,音域比自己这把古筝少了四个八度,筝体最长也不过一米二左右,所以听了几位的议论便耐心解释其中差别,边说边用胶布把玳瑁指甲缠在手指上。

应昌培的爱妾再次惊讶起来:“叔叔缠在指尖上的是弹奏拨片吗?为何不用更方便的皮指套?”

“这个……恐怕是各自的喜好和弹奏的技巧有区别吧,我也不是很明白。”

朱道临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从小时候学琴开始就是这么干的,虽然也见过有人使用各种先进材料制作的活动指套,但那毕竟是极少数,所有专业演奏者用的都是胶布指甲,区别只是材料不同而已,朱道临手上这套玳瑁指甲由于玳瑁龟越捕越少,价格贵一些,但绝对好用。

一切准备就绪,朱道临吩咐小虎为大家斟茶,随手弹出小段旋律,边弹边用精致的小扳手调整因搬动而发生偏差的几根弦,弹出一小段曲子活动指节,半分钟不到便满意地抬起头来,准备在正式弹奏前说两句客气话,却发现应昌培夫妇和赵训庭全都睁大了眼睛。

嫂夫人又惊又喜,顾不上女子该有的含蓄抢先问道:“请问叔叔,刚才弹奏的这段曲子可有曲名?”

朱道临再次结巴了,他刚才为了活动指节随手弹起的两小段波尔卡风格的曲子,源自芬兰民谣《甩葱歌》,这让他如何回答?

总不能再向应昌培夫妇和赵训庭解释什么是芬兰吧?此前要不是母亲要求严格,他喜欢的热身曲段还是电脑游戏《魂斗罗》的配乐呢,所以想来想去,朱道临只好说是自己胡乱弹的。

也正因为嫂夫人这一问,让朱道临不得不慎重起来,放弃了随便弹奏一曲的想法,选择曲调优美的古筝名曲《梁祝》。

考虑到在座各位的思维习惯,朱道临还是换了个曲名并略作解释:“小弟即将弹奏的曲子名为《化蝶》,来自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请嫂夫人和二位兄长多多指教。”

朱道临说完端正身姿,微微闭眼略作酝酿,便开始弹奏起来。

两声轻柔的拨弦声过后,优美舒畅的引子旋律悠然响起,逐渐进入春光明媚彩蝶翩翩的意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格外陶醉。

随着朱道临的灵活指尖娴熟的弹拨摇动,如清泉流淌般的琴声飘洒而出,柔美抒情的曲韵在茶香袅袅的空间里婉转回旋。

恍然间,琴声加速,曲韵化作愁肠百转如歌如泣的倾诉,激越的抗争与绝望的悲苦随着朱道临灵动的指尖缭绕升腾,听得大家揪心不已,悄悄倚在里侧门框上聆听的小影,很快也和朱道临对面的嫂夫人一样,在忧伤哀婉的琴声中潸然泪下。

短暂的停顿余音未杳,如同叮咚泉水般的琴声再次响起,舒缓的节奏让所有人再次回到风和日丽彩蝶飞舞的美妙幻境,直到最后的琴声绕梁而去,依然让人久久深陷其中,心驰神往。

一曲终了,颇为投入的朱道临抬起头,晃眼看到悄悄抹泪默默转身入内的小影,再转过头时,惊讶地看到除了眼前唏嘘不止的应昌培夫妇和赵训庭之外,茶厅两旁的墙壁下不知何时站满了丫鬟和佣人,一个个满怀钦佩地望着自己的老爷。

朱道临微微一笑,示意满脸自豪的小虎给自己倒杯茶,然后默默解下手指上的胶布。

“贤弟且慢!”

回过神来的应昌培叫住了朱道临,心悦诚服地问道:“请问贤弟,此曲是何方高人所作?其中又有何故事?”

朱道临心想你们两公婆还有完没完,可面对应昌培夫妇和赵训庭期待的眼神,他只能变个法儿回答:

“此曲是天枢阁的两位前辈大师联手谱写的杰作,分别为何占豪大师和陈刚大师,来源于苏杭宁绍一带的民间传说,估计大家都听说过,晋朝的时候有个叫祝英台的美貌女子,女扮男装前往书院求学,遇到个叫梁山伯的同窗并成为好友……”

一个千古绝唱的悲惨爱情故事说完,包括围观丫鬟和仆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伤感不已,几个正在怀春之龄的丫鬟竟然失声痛哭抱头离去,就连应昌培和赵训庭也双目发红唏嘘连声,回忆起刚才朱道临的琴声演绎,更是感慨万千,彷佛化成蝴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在自己眼前一般。

唯独朱道临神经大条,嘿嘿一笑开始解下指尖胶布,谁知应昌培的喝止声再次响起:

“且慢!且慢……请贤弟再弹奏一曲吧!以前我哪里会相信,人的琴技能高明到这等地步,总认为古往今来对琴声琴技的赞美纯属一种美好想象,一种不可能有的愿望,如今看来,我确实孤陋寡闻了,贤弟的琴声果真如自古以来的这句名言一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是啊叔叔,再弹一曲吧!能领略叔叔如此高绝的技艺是何其幸运,若是叔叔就此罢手,我们回去恐怕会吃不香睡不着啊!”嫂夫人也连声提出请求。

最后赵训庭也不甘落后:“贤弟再弹一曲吧,今日乔迁之喜,就该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朱道临何曾获得过如此崇高的赞美,嘴上连声说不敢当、当不得,其实心中无比的受用:

“好吧,既然嫂夫人和二位兄长如此错爱,小弟恭敬不如从命,再弹一曲欢快点的,这首曲子名为《赛马》,谱写这首名曲的大师,名叫多宝道人,哈哈……”

第四十五章秦淮河的风光

一曲欢乐奔放的《赛马》听得众人如痴如醉,余音仍未散去,喝彩声响成一片,朱道临说声献丑了,便快速解下指尖胶布,佯装看不见嫂夫人嗔怪而又不舍的目光,嘿嘿一笑将八枚玳瑁指甲小心收好。

听得如痴如醉欲摆不能的远不止喜爱音律的嫂夫人一个,围聚两侧的十余名丫鬟下人均是满脸倾慕久久不愿离去,素来沉稳的赵训庭喝彩完毕,仰头喝下满满一杯茶,发出了“当浮一大白”的感慨,惊喜过后的应昌培则含笑注视朱道临的一举一动。

不想再卖弄的朱道临只好对左右仆人们问道:“午饭做好了吧?”

下人们这才记起没做午饭,惶恐不安地跑向后院,大户人家与日食两餐的平民家庭可不一样,每日三餐之外通常还得加个夜宵,若是家主兴致来了,或者有亲友登门,通常会摆下丰盛的酒宴,往往能从太阳下山前喝到半夜三更,若是遇到东林党那些无处不在的儒林名士风流才子聚会,不从当天午时喝到次日天亮绝不算完,还得请来著名青楼的大批名妓作陪才行。

几位小脸绯红的丫鬟扭身跑出几步又回来,小心翼翼地上来提起小炭炉上的铜壶下去添水,撤去茶桌上小蝶换上新的干果、酥饼、果脯等小吃,一个个诚惶诚恐的可爱样子把朱道临给逗笑了。

“贤弟琴技超绝,所用之物亦不是凡品啊!这把筝恐怕要花去不少银子吧?”

应昌培转眼就露出了奸商本质,边上的爱妾和赵训庭对此尽管有些鄙视,但也非常好奇。

朱道临本想把古筝放入皮盒中,闻言只能停下,再次搬出无所不能的天枢阁,祭起将一元人民币换算成一两银子的法宝:

“此筝出自天枢阁制琴大师徐振高老先生之手,寻常人哪怕有再多银子也难得一见,小弟也是找到熟悉徐老先生的好友帮忙,几经辗转花去六万多两银子,才侥幸获得此筝。”

“徐老先生已年近耄耋,八年前过完七十大寿就不再制琴,此筝是他老人家花甲之年所制,极为珍贵,所以哪怕花再多银子也是值得的。”

众人深以为然,嫂夫人更是大赞朱道临好运气,想问越看越英俊的小叔子是否能为自己买一把好筝,他丈夫非常煞风景地开口了:“时辰不早了,我们也回家填肚子吧。”

“不在这儿吃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