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可汗- 第3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咱们以礼待之,为表仰慕之心,御史何故而怒?”

    掀了食案后李宓的气消了大半,这会儿也想幽州官员确是没有什么地方怠慢,还每晚找女人来玩,再说自己要把差事干好也得多少要依靠地方官的配合,否则他李宓就带了几个人来,偌大偌繁杂的幽州军政何年何月才理得清楚?

    李宓便道:“王长史等的好意心领了,但不能成日没完没了地设宴歌舞,从今日起每天卯时至酉时为办公之时,你们应尽力协助我巡查军政之务,以好早日归去禀报皇上。午宴也省了,我自命随从带食盒应付。”

    幽州官吏应允。李宓在晋王府走动几年,也受了其中办事风风火火作风的影响,二话不说,当天下午就让幽州都督派人协助他巡视驻扎在幽州城附近的官健兵:直属中央的常备军,除了名存实亡的府兵,这是现今一等的帝国正规军;然后才是长期驻守各边镇的边军。官健是完全领皇粮的职业兵,边军实际上家室都在驻地附近,虽然也领补给但家人会从事其他经济。

    李宓只见营中军纪严明,盔甲军械完整。披坚执锐的健兵看起来还不错,都督赵瞿倒不完全是个酒肉之徒。但李宓随即就问随行的督府官僚:“这里有多少人?幽州都督全部健兵都在营中?”

    随行官员紧张,也不敢胡扯,要是说派到别处去了接下来那李宓可能会追问去了哪里,说不定还要去看,都督的兵权有限在没有严重军情的时候不能把军队调得太远,要实地去看也不是多难的事。官员便道:“全都在这里,大约三千多人。”

    李宓声色俱厉道:“大约?三千多是多少?”

    官员急忙叫人去督府拿名册,冷汗直流。敢情这些日子对李宓好酒好肉好色招待都是白费?

    名册拿来后李宓翻了一遍,说道:“我临走前核对兵部卷宗,明明幽州官军是八千三百四十二人,以‘军’为制的都督,竟只有这么些?半数以上的名额哪里去了,你们吃空饷?一面上奏契丹欲反军情紧急,一面又裁撤兵员实额,意欲为何?”

    不一会赵瞿也赶着过来了,对李宓解释道:“这中间有实情李御史没弄清楚。幽州健兵原来确为八千多人,但皇上亲征突厥时从幽州调兵,我等不敢以老弱者充数,便先裁撤了一部分,幽州兵又在漠南战场上死伤半数,伤者已无法编入都督府。之后实数便只剩三千多人了,官健属于兵部直辖,我们无权擅自招充兵员,结果就是现在李御史看到的这份名册,督府已复抄一份上呈兵部,可能因途中蹉跎,兵部尚未改新卷宗,故而造成御史之前得到的情况与实情不符。若是我等欺瞒长安吃空饷,李御史现在手里的名册又从何而来?我等更不敢妄言,新册递送长安之事是有据可查的,绝不敢信口雌黄。”

    赵瞿又解释道:“都督府健兵不足,在兵部授权之前我们又不能擅自在名册上增加名字(朝廷工资),为了稳固幽州防务,都督府用增加镇兵和地方团练的办法来解决,边地以城中健兵、镇兵、团练乡兵组成城堡哨防卫布置,这几天御史大可以巡察各镇各堡,看看都督府是否渎职!”

    赵瞿一番辩白,李宓便不再责难,只说稍后两天就实地巡查。

    李宓晚上回去后,随从劝说道:“明公只是奉旨看看情况,不动声色看清楚报上去就是,何必在当地就和他们过意不去?毕竟这地盘是王、赵二人管的。”

    “怕甚,难道他们还敢对我不利?”李宓冷冷道,“就算我死了也算完成了使命,朝廷自有定夺。”

    随从遂不再劝他。

    ……

    长史王贤之和都督赵瞿也私下碰头关切李宓的事儿。按理在晋朝的地方格局下,王赵二人根本是两路人,此时有军事活动的地方实行的是军政分离。都督掌一地兵马包括朝廷健兵和地方各种杂牌军;行政及刑狱由州刺史(长史)掌握,少数地区有监督协调几州政务的经略使,薛崇训为了防止军阀割据在没登基之前就撤销了节度使的实权成了一个名誉虚衔,和以前的都督一样的地位,比如兵部尚书程千里就挂着陇右节度使的官衔,实际上他人在京师根本管不了陇右的任何事。经略使不得干涉军务,只能管民政财政刑狱等事,和唐朝相比名字没多大变化实质变化挺大。

    御史王、赵二人一个管兵一个管政,就是没有多少职权相交的人,但他们往来很密切,常常一起参加各种宴会和活动,平日关系很好。

    身宽体胖的王贤之看起来一副宽厚反应迟钝的模样,但此时他已感觉到不对劲,对赵瞿说:“看李宓的事儿,咱们恐怕情况不妙。朝廷不是派他来查契丹军情,反而是查咱们来的,长安肯定是先怀疑咱们了才会派这么一个人下来。”

    赵瞿的神色也不怎么乐观,他的眉间形成了三道竖纹,沉吟良久才说道:“就算怀疑也无妨,咱们眼下也没多大的把柄让人抓。”

    “赵将军的意思是坐以待毙?”王贤之不高兴道,“朝廷本来就开始怀疑咱们了,如果李宓再回去说两句不利的话,赵将军觉得咱们会怎么样?”

    赵瞿正色道:“我们又没有真凭实据弄到长安,能怎样?大不了调个地儿继续当官,长安还能莫名其妙就逮地方大吏下狱不成?”

    王贤之道:“你倒是想得轻巧,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不定咱们在幽州经营的事儿早就被密报到长安了,调个地方?正好,离开幽州地盘想怎么弄你就怎么弄你。”

    “都督和长史不都是流官?你还真把幽州当自家地盘。当初咱们联手的想法是什么?眼看薛氏仓促登基,防着天下大乱手里没有实力,现在天下不是没乱么?咱们能干甚,你想干甚!赵某是京官,一家老小都在长安;你倒好,在幽州扎根了。出事儿了赵某全家怎么办,王明公啊,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王贤之道:“成天就想着自家妻儿,是干大事的做法吗?”

    赵瞿道:“要是你王长史全家也在长安,再和我说这话,我就服你。”

    “我这也是为你好。”王贤之叹了口气,“你以为人家就查有没有空饷,几千兵的饷银有多少油水,犯得着么?赵将军最大的问题是那些镇兵和团练兵。”

    “有什么问题?”赵瞿不解道。

    “你养了太多的契丹、奚等非族的人。”王贤之道,“赵将军只道行军布阵,可知大晋朝庙堂上从皇帝到大臣的态度都是极度不信任蛮夷族人?他们口里说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有近几年议论不休的华夷之辨你以为是怎么回事?苏晋在漠南拥立皇上,找的由头就是薛家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就这么回事儿,您真看不懂?”

    赵瞿强辩道:“我招的那些人能打仗,再说幽州的胡人还少吗,要在幽州扩兵源有什么办法?青壮不够,难道就要舍弃弓马娴熟的胡儿拿老的汉人充数?”

    王贤之只顾叹气,一副很有玄虚的样子。

第二十章 胡兵

    除了每月初一、十五日的“朔望朝参”,又除开“沐假”,其他时间薛崇训每天都在紫宸殿坐朝听政。、M/f/x/s、n/e/T/宫里的礼仪规矩很多,大臣们注意的细节也很多,有一次宰相窦怀贞的帽子有点歪就被御史弹劾“衣冠不整”。于是弄得几件大事要说很久,大抵是一大清早到辰巳之间,耗时两个时辰左右,也就是几个小时。薛崇训每天都要那里坐几个小时,还得不能乱动影响了威仪,其实是比较难受的。

    一天两天让人一动不动地坐几个小时也还没什么,天天都这样端坐不动,他感到很不爽,有一次晚上纵|欲过度第二天不慎当众打起瞌睡来,想起来比较汗颜。

    他便把日常接见大臣的地方改到了紫宸殿东面的温室殿,这里本来不是办公场所,是皇帝起居生活的一个宫殿,旁边还有洗澡的地方。他自然就有了借口,在宝座前面拉上紫绫幔帐,自己在里面随意活动,让大臣们在外头说事儿。要是说的东西不感兴趣,他坐在里面打瞌睡也没人知道,反正外头的人看不清楚。

    朝议越来越不正式,甚至代薛崇训批复圣旨的人竟然是白七妹,一个女人给薛崇训封了个昭仪就敢用玉玺。大臣们只有忍着,因为自唐朝起女性参与政务就有“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有一次御史当面说薛崇训这样干不对,被他叫来殿外的飞虎团侍卫拖出去打了个半死。

    大臣们也就懒得管了,只要不影响政务就行,反正薛崇训不吭声大家就认为是默许,给白七妹递眼色让她在奏章上盖印批复“准奏”。

    这天朝里来了一份李宓从幽州急报来的奏章,打乱了朝臣们的日常政务安排,一众人在紫宸殿前广场上的两颗松树下等了一会儿,就有宦官来宣他们进殿议事。今日最关注的事大概就是幽州传来的这份奏章,其他的日常事务都要稍缓。早在几个月前东北就有战争的气息,也难怪朝廷那么重视幽州的消息,战争一向是国家的重大事情。

    朝臣进得温室殿,隐隐看见有个人影端坐在正中的紫幔里面,那个上座除了皇帝没人能坐,众人便一齐伏倒在地高呼“万寿无疆”,果然传来了薛崇训的声音:“大家都起来罢。”

    来参拜的大臣一共十几个,内阁三人、政事堂六人,余者为中书门下二省大吏及六部侍郎数人。

    紫幔里面有三个人,除了盘腿坐在榻上的薛崇训,还有站在一旁的三娘以及内给事兼忠武将军杨思勖,有时候内侍省在这里当值的是鱼立本,都是宫里非常牛的大宦官。杨思勖有四品武官衔,在宫外有豪宅,因为唐朝时宦官就可以封官,晋朝也没废除这个制度;而鱼立本没有出宫带兵打过仗,在宫里的地位却比杨思勖高,他不仅在薛崇训面前当红,在太平公主那边也是心腹之一。

    薛崇训就说了一句话,就翻看起李宓的奏章来,让大臣在外头废话。他经常性地不说话不表态其实是迫于无奈,偶尔有些大臣脑抽说点话让人非常生气,薛崇训一说话就想找人拖出去砍了,他有这个权力。但只要一不爽就砍人把朝里有能力敢言的人都砍光了谁来统治这个国家?薛崇训自问不是神仙,没办法一个人干这事儿。被拥上帝位之后他才理解了史上那些昏君和暴君,他们都是性情中人,当权力没有约束的时候干那些事实属正常,只是薛崇训不敢那样干,他内心里还是敬畏天地规则。有时候被大臣明里暗里骂了,还得忍着夸一句“爱卿忠直敢言”,其实心里想说的是:去你|妈|的。

    李宓在奏章上写了工作进度,查清了幽州各地的军队和布防,先写一份奏章禀报这事儿,接下来才按部就班查汉民少民杂居之地的治理问题。奏章中也就主要写军事。

    当看到里面写幽州边军十之六七都是胡人时,薛崇训的脸色微微一变。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安史之乱”,虽然现在这状况不足以构成那么大的危险,但薛崇训因为先知先觉自然就比较敏感了。

    奏章在之前大臣们就看过了,他们现在议的就是这事儿。政事堂要拿出“处理办法”,接下来的程序是皇帝赞成或者否决。但薛崇训朝刚开始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硬生生多了个“内阁”衙门,表面上是皇帝的顾问,但很快就影响到了决策中枢的流程。

    政事堂提出办法后,内阁三个人行使“顾问”的权力,主要还是因为薛崇训的信任,就开始“建议”,其中难以避免对政事堂的做法提出异议……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政事堂的政略想合法地施行,必须要过内阁一关。薛崇训长期又不表态,内阁那帮人在那里找茬,宰相们要是拿不出说服内阁的理由来,这奏章怎么批复?

    薛崇训也不过问,在他的眼里,现在的格局有点像上下两个智囊团,只是最高权力仍然在皇帝手里。有了内阁那几个晋王府旧人,国策也没办法受太平公主影响太大,特别是在他不怎么管朝政的时候,总要有一些人帮着制衡。薛崇训也可谓用心良苦。

    兵部尚书兼政事堂成员程千里先出来解释:“幽州都督府的健兵名册确是在前段时间造了新册,数目降低过半,李宓出京时尚未有新册,故而有此误差。”

    升吏部尚书的萧至忠随即提议道:“照此奏章的内容,幽州兵未有异象,又正值契丹威胁之时,朝廷暂时不该妄动此地,就算只调换主将在此时也是兵家大忌,以免给蛮夷可趁之机。臣以为应下旨安抚都督赵瞿,让他用心防务,再令长史王贤之征民夫协助工事后勤;同时等李宓巡查完毕,弄清幽州治理、契丹动向等所有事情之后,再行决策。若是幽州官吏施政不当造成边患,问罪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