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蜀-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争比起后世的院士之争还要厉害。因为这些人是真把自己的学问当成信仰,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那还是我自己去吧,看来你是指望不上了,越帮越乱。”魏霸苦笑道。
    夏侯玄耸了耸肩,也觉得很无语。
    做了一些准备,魏霸带上礼物,再次来到刘熙所在的草庐前。看到夏侯玄,刘熙依然跃跃欲试。魏霸连忙上前行礼,报上了身份。
    “你就是魏霸,那个传的神乎其神的神将?”刘熙的眼睛上下打量着魏霸。刘熙虽然精通今文经学,却不喜欢谶纬之类的内学,对装神弄鬼的一套,他非常反感。
    “小子正是魏霸。神将不敢当,不过是鼓舞士气罢了。”
    刘熙哼了一声,脸色缓和了些,对魏霸的态度非常满意。“那你今天来干什么?”
    魏霸恭敬的说道:“我虽然身为武人,学问浅薄,却有心教化,想请先生出山,担任交州学堂的大祭酒,教化百姓,化夷为华。”
    刘熙眼前一亮,点了点头。“将军的一片好心,我非常敬佩,只是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恐怕教不了几个学生,反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将军还是另请高明吧。”
    魏霸转过身,对一个武卒招了招手,拿出一个盒子,双捧送到刘熙面前。刘熙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一本薄薄的书。他拿了起来翻看了一下,便皱起了眉头。
    “这是荆州宋忠的学问。”
    “先生果然是慧眼如炬。”魏霸恭维道:“这是我家用来启蒙幼童的教材,如今在成都很是流行。”
    “误人子弟。”刘熙不屑地说道:“宋忠名气最大,学问却是粗疏。用这样的学问来教授学童,恐怕是遗祸不浅。”刘熙沉吟了片刻,又说道:“你是说这书在成都很流行?”
    魏霸点点头:“是的,几乎人手一本。”
    “人手一本?怎么可能?这书体量轻盈,誊写清晰工整,价格想必不菲。人手一本可是代价不小。”
    魏霸接过书,翻了翻,无声的笑了起来。“先生误会了,这本书虽然不便宜,却也不是太贵。我魏家书坊一天可以出三百本,供应整个成都是绰绰有余。我正准备在交州做同样的事情,闻说先生学问精深,这才斗胆前来相邀。先生若是不肯出山,那小子只好用这些学问来教育蛮人。只是可惜,他们没福气学到最好的学问。”
    刘熙有些犹豫起来。如果真如魏霸所说,这样的书一天能出三百本,那不用说,交州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充斥着这样的书籍。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的学问都是这样的学问,而他所坚持的学问将很快没落,成为少数人的学问,对传播学问是非常不利的。可是如果他接受魏霸的邀请,进入交州学堂做大祭酒,他就可以把自己的学问传播开去。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放弃这个机会,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见刘熙犹豫,魏霸又说道:“先生精研《孟子》,不知能否为我解惑?”
    “你也读过《孟子》吗?”
    魏霸摇摇头:“军务繁忙,读书甚少。不过我听说孟子的思想以民为本,与孔子、荀子的思想大有不同,只是不知这不同究竟又在哪里。如今我大汉虽说以儒术治国,却没听说以孟子的思想来治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孟子的思想不对,还是有什么问题?”
    听了魏霸的话,刘熙忽然有些恍惚。他沉思半晌,苦笑道:“哪里是孟子的思想不对。要说不对,也只是不对那些君主的胃口。在君王的眼中,孟子就是圣人的叛逆。”
    魏霸诧异的问道:“这从何说起,孟子不是亚圣吗,怎么成了叛逆?”
    刘熙眉头一皱。“亚圣,这是哪位圣王给孟子的封号?”
    魏霸大窘。在他的心目中,孟子和孔子并列,号称孔孟,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这几乎就和常识一样。他顺嘴便说了出来。却不料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一时闹了笑话,不免有些尴尬。不过他随即又坦然的说道:“我以为孔子是至圣,孟子自然是亚圣。以民为本,才是治国的真正道理。”
    。
    。(未完待续。)


第556章 吾道不孤
    魏霸对孟子的了解不外乎那么几句名言: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银,贫贱不能移。还有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对孟子的学说并不了解,对孟子成圣的经过更不清楚。
    孟子在宋代以前地位一直不高,亚圣更是无从说起。《孟子》一书在汉代归在子类,最多只能做入门教程,不算儒家经典,享受不到《春秋》、《尚书》之类经典的待遇。精通《孟子》的人也不多,像刘熙这样乐意为《孟子》作注的更少,就连刘熙本人也没有把孟子抬到和孔子并肩的想法。
    不过,汉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认为这些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治国经世之道。他们总想以自己所学的学问来辅佐帝王成就大业,治理天下。刘熙做了一辈子学问,也曾经做过南安太守,如今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的学生在东吴做官的也不少,只是孙权和曹艹一样崇尚法家权术,对学问不太重视——或者说他更重视实用的学问,不太重视儒家经典。以民为本这四个字在孙权看来根本就是胡扯。刘熙的几个弟子在东吴混得并不如意,基本上也就是写写文章,做做秘书而已。
    刘熙本人对这种状况未免感到一些无奈,现在突然看到一个如一张白纸般的教育对象,虽然学问很差,却能接受孟子的思想,甚至对以民为本也非常感兴趣,至少不反感,他不免动心。本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育家思想,再加上对古文经学泛滥的恐惧,他接受了魏霸的邀请,同意出任交州学堂的大祭酒。
    魏霸歪打正着,顺利请到了刘熙这样的大儒,让身为名士的夏侯玄觉得很无语。
    把刘熙请回广信城,魏霸就看到了风尘仆仆的廖立。廖立虽然有些疲惫,精神却非常亢奋。一见到魏霸就兴奋的说道:“将军果然不负众望,数月之间便轻取交州,不愧是名将。”
    魏霸连忙打住了廖立的吹捧,把刘熙介绍给廖立。廖立非常意外,却没有多说什么,他和刘熙客套了几句,便把魏霸一把拉到一旁,喜不自胜的说道:“好大的一面旗,这下子又让孙权难受了。”
    魏霸不解,这和孙权有什么关系?
    “你不知道吗?”廖立非常奇怪。“刘熙有很多弟子在吴国做官,你把他请来,对那些人来说肯定是一个诱惑。这些人都是善于笔墨文书的人,文章非常精彩,对蛊惑人心可是大有一套。将军你实在是太高明了。”
    魏霸大汗。他请刘熙来是为了教化那些蛮子,吸引他们成为汉人,成为交税的编户齐民,却没有想过和孙权做什么心理战、舆论战。听了廖立这么一说,倒有意外之功。
    魏霸把自己的想法对廖立说了。廖立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交州的人口虽然赶不上中原腹地的那些大州,可是在中原战火连绵数十年,人口剧减的情况下,交州的人口还是不少的,如果能把那些蛮子从山里吸引出来,成为编户,交州的人口至少可以翻上一番,自然可以得到更多的赋税,也就更有实力。魏霸让他来交州的书信中已经明言指定他为交州刺史,换句话说,这些编户将来都是他属下的百姓,当然是人越多越好。
    廖立精神抖擞地投入了和交州大族的磋商之中。在这方面,魏霸虽然有点见识,但谈判技巧却远远不如廖立。由廖立来做,魏霸肩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他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交州的军务上。
    在这期间,益州的商船赶到了交州,卸下了大量的漆器、蜀锦等货物,装上了准备好的大米、珠宝,迅速返回成都。关凤就搭乘这样的船离开了交州,赶回成都,去完成魏霸交待给她的任务。
    经过半个多月的磋商,廖立成功说服了那些大族,拟定了比较周密的方案,确保蛮子们从山里走出来后不会承担太重的赋税。生活有了保证,再加上有刘熙这样的大儒教育子弟,还有神将的赫赫威名,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受邀而来的蛮子代表们对搬出大山有了浓厚的兴趣,都愿意回去和部众商量,从山里搬出来定居。
    在短时间之内,魏霸没有精力开发大山深处,他只能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放在城池和商道的附近。蛮子们在商道沿线定居,既可以耕种庄稼,提供商旅们所需的粮食,又可以通过出卖粮食和劳力获得报酬,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互惠互助,对双方都有好处。魏霸要做的就是限制那些大族欺压他们,以免逼得他们再次逃进深山。
    蛮子们从山里走出来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是急不来的事情。魏霸也不可能指望一天就把交州建设成户口百万的大州。在廖立忙着和大族们商讨的时候,他也向附近的蛮族发出了征召令。如今秋收已经结束,大部分蛮子要么休息在家里面,等着过年,要么出来打零工,找一点外快收入,好给年夜饭添一点油水,祭一下五脏庙。听说魏神将发布召集令,不少人都赶了过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魏霸就召集了两万大军,加上原有的一万多人,总兵力超过三万。
    魏霸从亲卫营中抽调出四百多个亲卫,安排到各营做军侯、都尉之类的基层军官。除了战术训练之外还要学习,一方面是学习基本的公文读写,另一方面学习基本的用兵方法。在对戴良的战斗中,魏霸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军官培养体制,要想打造一支精锐之师是不可能的。趁着有时间,他开始自己的整军备战计划。。
    ……
    就在魏霸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陆逊来到了临烝。潘濬接到消息,出营数里迎接,陆逊不敢怠慢,老远的就下了车,快步地迎了上来,笑道:“承明,这让我怎么受得起。”
    潘濬笑道:“都是为了国事,有什么受不起的。上次蒙你相救,我还没有致谢,这次又要麻烦你了。”
    陆逊连忙谦虚了几句,和潘濬一起走进大营,询问起了最近的情况。潘濬苦笑的摇摇头,把自己打听到的情况对陆逊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我们好像都低估了这小子。他可不是会打仗那么简单,长此以往,恐怕交州是回不来了。”
    陆逊眉心微蹙,沉默了片刻,也感叹道:“蜀汉有此人,非我大吴之幸。若不及时出兵,交州非我所有,可若是立刻出兵,我们也没有什么胜算。如果我们不能比他做得更好,夺回交州也不见得就是好事,说不定反而生出是非。”
    潘濬深有同感。“将军所言甚是,我也是担心如此。我已经上书大王,请他减免荆州全境的赋税,与民休息,只是不知道大王能不能听众。听说最近大王身边有些小人,搬弄是非,离间君臣,实在是令人扼腕。”
    陆逊诧异的看了看潘濬,沉吟道:“想不到承明也有如此想法,我们倒是不谋而合。”
    “将军也上书了?”
    “不瞒承明说,我在辰阳就是这么做的,那些百姓对我还算认可。我也曾上书大王,请他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与魏霸争夺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盘剥太过,恐怕适得其反。只是大王不肯听,说要整军备战,待天下太平,再施仁政不迟。我担心的是如果长此以往,恐怕天下太平之曰,已非大吴所有。”
    听了这句近乎不道的话,潘濬眼神一紧,对上了陆逊看过来的目光。他略作思索,笑了起来:“将军所言,的确是名言至理。只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陆逊也笑了。“有承明相助,足见吾道不孤。”
    两人哈哈大笑。
    得知陆逊要到临烝之后,朱绩赶来拜见,周鲂也从庐陵赶来,此刻他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将军,鲂有一计,可破魏霸,解心头之患。”
    潘濬若有深意地看了周鲂,什么也没说,陆逊没有来的时候,周鲂甚至不愿意来见他,陆逊一到,周鲂就来献计,很显然他早有计划,只是不敢对他说罢了。由此看来,让陆逊来主持战事还是对的。
    “子鱼有什么好想法,说来听听。”
    周鲂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魏霸自号神将,以蛊惑人心为能。他的伎俩,士大夫自然不齿,可是对于山里的蛮子来说却不可忽视。他的实力增长得这么快,就在于这些蛮子相信他的鬼话,被他骗了。我打算将计就计,以蛮破蛮。魏霸若想进入豫章,必定与山里的蛮子相通。我派人联系一些部落,以假乱真,到时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就算大事不成,也让他和蛮子们互相猜疑,不能再像武陵、交州一样一呼百应,动摇我大吴根基。”
    陆逊听了,微微颌首,他对潘瑞说道:“承明以为如何?”
    潘濬也表示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