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蜀- 第5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想出了很多攻城的办法,三十多万枚烈火弹也全扔了出去,可是壶关依然稳稳的掌握在郝昭的手中。这似乎又重现了当初冀城的一幕,强攻攻不破城,只能等着城中粮尽。
    原本姜维以为三个月的期限之后,城中的守军意志会削弱,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城上的魏军看不出有任何动摇的可能。偏偏在这个时候,魏延又放弃了北部防线,让他按捺不住怒气,与魏延发生了冲突。
    面对姜维的暴怒,魏延不屑一顾,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两人彻底撕破了脸,大吵一场。魏延领着自己的骑兵脱离了大营,另找地点立营。
    姜维很生气,他恨不得将魏延的兵权收过来,亲自指挥。可惜,哪怕有丞相的信任,他也无法与魏延的威信抗衡,只能看着魏延的背影生闷气。没等他气消,夏侯霸和张虎等人逼到了跟前。
    姜维身边只有两万人,而且久攻无果,早已倦怠,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精骑,他们只能撤开了包围圈。紧接着,姜维又收到了张合率领主力赶来的消息。
    姜维心如死灰。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胜利的机会,不可能再占领上党,更不可能完成占据并州的战略意图了。
    万般无奈之下,姜维宣布撤退。
    然而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张合率领骑兵追击,夏侯霸、张虎、田复等人轮流出战,几乎把姜维当成了一块肥肉,每个人都想从姜维身上咬下一块肉来。他们来去如风,一次次的冲击着姜维的阵地。
    姜维使出了浑身解数,且战且退,待到吴懿赶来接应时,他已经只剩下一万人。不过,看到吴懿的第一眼,姜维不是长出一口气,也不是检讨自己的成败,而是咬牙切齿的对吴懿说:
    “我要上书弹劾魏延。”
    吴懿苦笑不已,暗自叹息。
    ……
    魏延的劾书比姜维先到了诸葛亮的案头。
    接到魏延的劾书,诸葛亮好半天没有反应,像一个泥胎木偶般的坐在屋里,一动不动。魏延对姜维的指责,他并不放在心上,他担心的是既然有大量的魏军骑兵进入太原,而领军的又是张合,那姜维攻取壶关的计划就彻底破产了。双方的兵力差距不大,但是魏延和姜维不和严重的削弱了蜀汉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当魏延掌握着几乎所有的骑兵时。
    这个矛盾的根本来源是因为姜维的资历不够。他安排姜维做主将,引起了魏延这样的将军反感,姜维连续三个月都未能攻克壶关,恐怕也和部下的将领们不肯出力不无关系。不仅是关兴这种元勋之后的将领不服姜维,就连张睎这样没有背景的将领恐怕也不会对姜维言听计从,他们虽然不至于明面上反对,但是暗地里使点小手段,那还是很容易的。
    他想让姜维一战成名,结果却把姜维推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如果由他亲自率领这支大军攻击壶关,也许不会出现这个局面。
    归根到底,这还是他的错。魏延与其说是弹劾姜维无能,不如说是在指责他用人不当,任人唯亲。而想这么说的人恐怕也不止魏延一个,只是那些人要么没有魏延这样的底气,要么不像魏延这样嚣张。
    洛阳之战连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输得一败涂地,没有任何战绩可言。除了付出近三万人的伤亡,大量的粮草辎重之外,唯一的结果就是欠了魏霸一大笔钱,还给了李严一个指责的借口。
    诸葛亮几乎已经能想象得到李严得意的冷笑。
    两天后,姜维撤出上党,退守轵关的消息传到长安,丞相府人心惶惶。长史杨仪、参军胡济等聚在一起商议如何承担这次战败的责任。如今丞相府在与大将军府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如果诸葛亮再把这件事承担起来,丞相府将更无力对抗大将军府,势必造成李严实力的进一步膨胀。如今之计,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由姜维来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不够,那就把吴懿、魏延都加上。总之一句话,必须把诸葛亮本人从其中撇清,以保证丞相府的核心不倒。
    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当年陇右之战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要杀马谡,结果马谡被魏霸救了。今天姜维被推到了替罪羊的位置,却没有能够为姜维出头。
    “不能让姜维承担主要责任。”诸葛亮哑着嗓子说:“再说了,面对张合这样的宿将,面对一万五千多精骑的追击,姜维没有骑兵,能全身而退便是难得。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坏了国家的栋梁。”……


第789章 内伐谋,外伐交
    “国家的栋梁?”马谡冷笑一声:“好一个国家的栋梁。”
    李严有些幸灾乐祸的看着马谡,嘴里却惋惜的说道:“丞相为人为政,那都是无可指责的,可是这眼力多少有些欠缺。姜维一个不孝之人,怎么就这么入他的眼呢?六盘山全军覆没,这次上党又是损失折将,无功而返,姜维志大才疏,就是个不可大用的庸才。比起幼常和魏霸来,他实在是不值一提,偏偏丞相却如此看重他,多方维护,实在让人想不通啊。”
    马谡哼了一声:“大将军,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不过是两只孤雁相互倚靠罢了。”
    李严想了想,颌首附和。“不错,丞相不是荆襄人,对于荆襄人总是既想利用,又多有防范,所以才会把姜维、蒋琬这样的人当成心腹,却对幼常、魏霸这样的大才多方压制。不过,为政者当心怀天下,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乡里呢?丞相的胸怀,终究还是小了一些。”
    马谡知趣的奉承道:“大将军所言甚是。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像大将军这样包容四海,胸怀天下。大将军,你看该怎么处置洛阳之战的责任者?”
    “这件事牵涉到的人太多,仓促之下,难下定论,还是等朝议的时候再说吧。不过,幼常啊,我觉得这倒是一个机会。”
    “一个机会?”马谡茫然的看着李严:“还请大将军指示。”
    李严靠在案上,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几下,提示道:“幼常,你还记得魏霸的那个建议吗?”
    马谡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笑道:“还是大将军英明。不错,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李丰到交州去了几个月,不断的把消息传回成都,却一直没能带回李严最希望听到的消息。魏霸虽然愿意依附他们父子,却不赞成现在就发动对吴国的攻势。他担心的有两条,一是实力不足,贸然对吴国开战,不能灭掉吴国,却冒着破坏联盟的罪名,一旦将吴国逼得和魏国结盟,对蜀汉的整体形势显然非常不利。二是他担心诸葛亮会泄露技术机密给吴国,进一步缩小双方的差距,给李严造成更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希望李严能将诸葛亮领导的关中也纳入这次征伐的范围,以免诸葛亮从中阻扰,并利用关中的兵力牵制魏国。
    李严第一次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险些笑出声来。他觉得魏霸在胡说八道,诸葛亮会听他的命令一起行动?诸葛亮就算再一心为公也不能这么干啊,除非他脑子坏了。
    可是现在,李严看到了一丝希望。当然不是对诸葛亮的道德有信心了,而是觉得经过这一败,诸葛亮再受重挫,也许可以趁火打劫,向关中伸出一只手。如果能将关中的兵权收入囊中,李严不仅可以顺利击败诸葛亮,甚至连魏霸都可以不用放在眼里。魏霸实力再强,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缺陷,他没有可靠的战马来源,必须依靠关中。
    李严把自己的意思对马谡透露了一下,马谡交口称赞。他随即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上将军,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吴国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我们占优势却是不言而喻的。如今交州曰新月异,关中也在逐渐恢复,益州更是国泰民安,假以三五年,我大汉横扫天下亦是易事,又何止是区区吴国。从这一点上来说,魏霸的考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严缓缓点头:“诚如幼常如言,魏霸这个方案虽然迂缓了一些,却不能说没有道理。”
    “大将军所言甚是,又超出魏霸不止一筹。”马谡奉承道:“可是,这三五年时间也不能轻易放过。大将军,我们可以内伐谋,外伐交啊。”
    李严眨了眨眼睛,坐了起来:“幼常,你细说说,怎么个内伐谋,外伐交?”
    “内伐谋者,集兵权于大将军之手,为征伐天下做准备。外伐交者,逼迫吴国与魏国决裂,向我大汉称臣,先断了他和曹魏结盟的可能姓,分而治之。修改之前丞相所定的盟约,将颍川郡纳入我大汉的疆域,为孟达、魏霸进兵洛阳打通道路,先灭魏,再灭吴。”
    马谡走到地图前,殷勤的为李严解说起来。随着他的解说,李严的腰越来越直,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抚掌大笑。
    “幼常,妙计,妙计啊。”
    马谡的建议的确不错。经过他这么一调整,蜀汉无需对吴国动武,只要保持压力,就可以迫使孙权低头。孙权现在实力不济,根本不敢称帝,而他那个吴王又是曹魏封的,从道统上来说,他还是曹魏的藩王。既然要与蜀汉联盟,这个身份自然就有些不伦不类。
    要求孙权向蜀汉称臣,由大汉天子刘禅来封拜孙权,把他变成大汉的藩王。虽然只是一道程序,却关系到名义。汉人重儒家,儒家首重正名,所谓名正言顺。孙权既然要和大汉结盟,怎么能还顶着曹魏藩王的身份呢。
    这个理由,是孙权无法推辞的。而把孙权纳入蜀汉的体系,接下来,很多事就方便多了。
    比如削藩,让孙权进贡。
    比如攻魏,既然是君臣关系,那双方联合攻魏就不再是结盟,而是他应尽的义务,如果他再反戈相向,那就是叛变,李严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他。藩王叛变,那还能不讨伐?
    又或者……封异姓王,既然孙权能封王,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人可以封王?
    这些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台词,作为在朝堂上混了这么久的李严自然一听就明白。孙权能凭武力割据称王,他李严凭什么不能?李丰传回来的消息中,连魏霸都露出了类似的想法,他想以朱崖岛为封地,那不就是想称王的意思么?朱崖以前可是郡的建置,这种级别的食邑,自然只有王爵才能拥有。魏霸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这就是他的开价,李严答应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得到他的效忠。
    孙权向大汉称臣的一个举动,就为异姓封王打开了一道门。李严如果能办成这件事,就是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虽然不至于立刻封王,却足以让他再压诸葛亮一头。
    李严心花怒放,拍着马谡的背大笑道:“幼常,你真是我的子房啊。”
    马谡恭敬的拜了拜:“愿为大将军效犬马之劳。”
    ……
    李严很快安排人上书,认为孙权由曹魏封王,与礼不合,应该要求他向大汉称臣,由大汉封他为王,为大汉藩篱。这样大家才好互通有无,并且协调步骤,更好的合作。
    刘禅无可无不可,照例又把这个问题推给了丞相府。蒋琬和张裔接到这封上书,吓了一跳,这封奏疏看起来像个迂腐的书生提出的,可是背后却隐藏着重重杀机,不用说,肯定是李严指使的,而出这个主意的人,十有八九又是那位马谡马幼常。
    蒋琬和张裔自认不是马谡的对手,对马谡的这个出招,他们想不出破解的办法,只好火速将消息送往关中。
    不过,这次李严没有坐待诸葛亮的回复,他主动出击,在朝议上公开表示支持这个建议,并提醒皇帝刘禅,这是关系到道统的大事,不能马虎了事。考虑到费祎一直以来都负责和东吴的联络,他建议仍然由费祎负责这次谈判,但是为了表示大汉的决心,他希望派出再派一个使者与费祎共同出使。
    这个使者就是他的儿子李丰。
    同时,他提议由镇南将军魏霸和镇东将军孟达一起提供支援,特别是魏霸,他与吴国的交道打得多,对孙权了解透彻,如果由他来主持这件大事,一定能马到成功。
    蒋琬对此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既然是外交的事,就应该由丞相府派员,李丰身为大将军府的人,出使吴国似乎不妥,应该由大鸿胪杜琼出使才更合适。
    面对蒋琬的坚持,李严倒也不反对,他干脆提议由杜琼任主使,费祎和李丰任副使,由孟达、魏霸提供后备支持。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如果孙权拒绝这个要求,就等同于叛逆,应该予以惩戒,所以,在谈判的同时,应该做好讨伐吴国的准备。
    蒋琬目瞪口呆。他知道自己上当了,李严根本不在乎谁是主使,甚至不在乎这个谈判能不能成功,也许,他根本就没打算成功,这样他才有借口发动战争。
    蒋琬后悔莫及,自责不已。他一方面立刻把消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