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蜀- 第7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葛温点点头。魏霸对陈泰的评价很高,但是作为与陈泰面对面的将领,他知道魏霸说的是实情。陈泰的确有能力,这几年虽然没能入海攻克槐花岛,却也没让他踏足辽西大地一步。
    魏霸准备取昌黎,自然是要先切断陈泰对辽东的支援,为取辽东做准备。由辽西到昌黎,行程近千里,大部分都是荒无人烟的丘陵,补给困难,行军就不是一件易事。过了昌黎,直到辽东襄平,则是一马平川,行军相对来说容易得多。选取这点作为阻击点,就像是点穴一样,选在了陈泰最难受的位置。占领了昌黎,就是点中了辽东、辽西之间的要穴。
    魏霸是基于军事常识的计算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而不是出于对历史的超前认识。如果他对后世的战争史熟悉一点,他就会发现他选取的昌黎离后世的军事重镇锦州非常近。只不过锦州现在还叫徒河,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汉末大乱,徒河已经被放弃了,根本没人居住,一片荒芜,没有半点后世的重要地位。昌黎郡治昌黎县则是后世的义县,同样是兵家必争之地。
    魏霸随即做出了安排,下令夏侯玄率五千大军坐镇槐花岛为后援,自己亲率两万大军沿渝水而上,直奔昌黎县。诸葛温领五千人为前锋,先取宾徒县。与此同时,周胤、陈表各率水师两千,巨舰一艘,进入宾徒西的小凌水,也就是后世的小凌河,作为阻击陈泰的第一道防线。
    战线刚刚摆开,攻击尚未开始,魏霸收到了邓艾传来的捷报,邓艾、毋丘俭收降了高句丽军,又大败卑衍军,攻取沓县,先后斩首近万,仅仅用二十多天时间,就完成了攻取沓县的任务。
    魏霸非常满意,他将战报传示众将,激励他们努力作战,早点与邓艾、毋丘俭会猎于襄平城下。
    将士们士气高涨,诸葛温指挥大军,对宾徒展开了攻击。
    宾徒只是一个小县城,户口不足三千,听闻蜀汉大军来攻,先跑了一半,剩下的都是无处可逃的,哪里有什么战斗的意志。诸葛温摆开阵势,只是射了几轮箭,宾徒长就下令开城投降。
    攻取了宾徒之后,魏霸兵进昌黎城,派人进城劝降。昌黎守将见识了魏霸的兵威之后,理智的放弃了抵抗。
    出兵不过十来天,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昌黎郡落入魏霸之手。
    而此时陈泰率领大军刚刚赶到小凌水西岸,准备进入徒河故城,却被周胤、陈表拦在小凌水西,前进不得。收到昌黎县举城投降的消息,陈泰喟然长叹。
    “人心已失,辽东不可得矣。”
    感慨完之后,陈泰果断下令撤军,全军撤回辽西。昌黎不战而降,魏霸轻松的占据了昌黎郡,已经切断了他增援辽东的路线。而公孙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同意魏军进入燕国境内增援,双方的决策水平高下立断。在这种情况下,再增援辽东已经没什么胜算,不如保存实力,固守辽西,以防止魏霸攻取辽东之后西进。
    得到陈泰撤军的消息,诸葛温等人佩服不已。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当机立断,陈泰果然是一个知进退的劲敌。这次虽然没有交锋,将来西取整个幽州,如果与陈泰对阵,必然会有一场恶战。
    。
    。
    。(未完待续。)


第967章 不祥
    陈泰坐在马背上,身体随着战马前仰后合,脖子更是摇晃得厉害,让人很担心他的脖子会不会折断。
    主簿刘陶暗自叹了一口气,出身颍川陈家的陈泰一向注意仪表,现在居然露出这种颓态,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他和陈泰搭班三四年,还是第一次看到陈泰如此失态。
    刘陶催马赶了过去,与陈泰头齐并进,低声说道:“使君,要不要休息一下,你似乎很累。”
    陈泰一惊,随即挺直了身躯,揉了揉眼睛,不好意思的笑道:“的确有些累,不过不碍事,打个盹就好了,无故休息,会让将士们生疑。”
    刘陶没反对,他本来就不是真想休息,只是想提醒陈泰而已。
    “使君是不是担心洛阳?”刘陶问道。陈泰在没有接到洛阳的诏书时,擅自决定放弃救援辽东,担心天子怪罪,有些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公孙渊迟迟不肯让我军进入燕境,耽误了时机,是他咎由自取,非使君之过。若是洛阳有诏,陶虽位卑言轻,也当秉公直言。”
    “多谢季治。”陈泰摇摇头道:“不过,我担心的倒不是洛阳有诏问责,而是觉得天下事……不可为啊。”他看了看四周,把声音又压低了一些:“魏霸此次出征,实力比上次更加强劲,自不待言。反观我大魏,这几年又何尝得到休息了?”
    刘陶沉默不语。他知道陈泰担心的事情更严峻。
    陈泰连声叹息:“魏霸不在东海,可是他的手一直在东海,无时不刻的在割肉喝血。如今青徐兖冀幽五州,来自南方的商人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兜售各种华而不实的贵物珍品,以致大量的钱财外流,将士们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人心涣散,一派亡国的气相啊。这次是昌黎不战而降,接下来青州、幽州都会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把心思用到国事上的权贵又有几个?”
    刘陶慢慢的点了点头:“那使君又有什么想法?”
    陈泰不解:“我能有什么想法?我身为幽州刺史,当然要为幽州的存亡尽忠竭能。”
    刘陶沉吟片刻:“将军,你有没有想过,我的家乡扬州已经失守数年,将军的家乡颍川也已经落入陆逊之后多年,我们都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陈泰一愣,随即沉下了脸,眼神凌厉:“刘季治,你这是什么意思?”
    刘陶不慌不忙,轻声慢语的解释道:“我想提醒使君的是,我大魏朝堂上有一半的人如今家乡沦陷,恐怕没什么心思为大魏效忠。之所以尚在依违之间,只是前几年局势尚不明朗。如果魏征复出,攻势凌厉,我大魏却是江河曰下,使君刚才也说有亡国之气相,那洛阳的人有多少还能为国效力?”
    陈泰愕然心惊,他看着刘陶,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他担心的是国运艰难之际,洛阳的权贵们却依然沉迷于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而刘陶则看得更远,觉得这是天下之势。他关注的是人事,刘陶关注的却是天命。
    刘晔是曹魏近臣,从曹艹时代起就是重要的谋士,后来虽然被天子疏远,却依然是国家重臣。刘陶有这样的心思,那些原本对曹魏就三心二意的人又当作如何想?什么是人心,什么是天命,人心即天命。
    如此说来,又岂止是辽东不可得,天下都不可得啊。
    陈泰一时失神,马鞭落地。
    刘陶沉默不语,不知道他在想着什么。
    一骑从远处飞奔而来,从骑士背上的彩旗看,应该是洛阳来的六百里加急。在全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六百里加急已经名不符实,因为养不起那么多马和驿卒,现在的六百里加急只能保证在县城附近的亭驿保留驿马,根本做不到三十里一换马,速度当然也大受影响。即使如此,能够用这种方式传递的依然是数量不多的重要信息。
    比如诏书。
    刘陶推了推陈泰:“使君,好像是洛阳来的诏书。”
    陈泰一惊,连忙整顿衣服,上前接诏。
    诏书的内容很隐晦,曹睿要陈泰观时而动,不要勉强,更不能因为救援辽东而误了幽州的大势。这里面的意思其实很明白:放弃辽东,让公孙渊自生自灭。
    陈泰觉得心脏怦怦乱跳。公孙渊的燕王是魏国封的,现在公孙渊被魏霸攻击,天子却要他放弃救援,连救援的形式都无需做,对魏国来说,无异于承受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当初封公孙渊为王,就是为了要与蜀汉争夺辽东,现在蜀汉用武力强攻,魏国却放弃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陈泰和刘陶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点什么。
    ……
    魏霸并不关心陈泰现在在想什么,他虽然不知道曹睿会对辽东有什么想法,但是他知道以曹魏现在的情况,他们没法对辽东有什么想法,只能看着他予取予求,肆意凌辱公孙渊。
    原因很简单,曹魏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夏侯霸的大军在并州与李严对峙,司马懿的大军在睢阳与陆逊、马忠对峙,根本抽不出多余的兵力来支援辽东。仅凭陈泰率领的那一万多步骑,他是挽救不了公孙渊灭亡的命运的。
    拿下昌黎之后,魏霸让夏侯玄赶到昌黎守城,自己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赶往襄平。
    与此同时,邓艾、毋丘俭及高句丽王宫率领大军三万,到达襄平南的新昌县。击败了卑衍和柳毅的大军之后,他们就没有遇到什么有力阻碍,很顺利的把阵线推进到新昌。
    四月下,魏霸与邓艾会师辽燧。
    公孙渊派来了太子公孙修,要与魏霸谈判,愿意向蜀汉称臣。
    面对公孙修,魏霸不屑一顾的笑了一声,捻着手指说道:“当初让你们称臣,可以封你们做燕王,你们不当回事,要与曹睿勾勾搭搭。现在我大军兵临城下,曹睿见死不救,你们愿意称臣了?”
    公孙修汗如雨下,躬身道:“愚父子不识天命,有眼无珠,误信曹睿之言,悔之莫及。万望将军垂怜,容我父子弃暗投明,重归正道。”
    “你要投降,我当然不能拦着你,可是你们还想称王,是不是有些痴心妄想了?”
    公孙修脸色一变,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寒声道:“将军麾下将士虽然骁勇,战舰天下无敌,可是将军别忘了,这里是辽东。步卒再强,追不上骑兵,战舰再大,上不了岸。且不说襄平,就算是辽燧,恐怕也不是将军以为的那么好攻。”
    魏霸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站起身来,走到公孙修面前,伸长了脖子,仔细的打量了公孙修片刻,摇摇头,叹息着:“井底之蛙,也敢在本侯面前说三道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公孙修脸胀得通红,鼻息粗重,眼看着就要忍不住发怒。他被魏霸这句话刺激了。偏居辽东,最怕人说的就是见识小,更何况魏霸还是用如此轻蔑的口气,哪里还把他当一个太子看待,连普通人都不如。
    “你知道我家君侯最擅长的战术是什么吗?”顾承走了过来,怜悯的看着面红耳赤的公孙修。
    “修虽然陋居辽东,对天下事也略知一二。车骑将军的水战天下无敌,可是……”
    “你错了。”顾承打断了公孙修,眼中的怜悯之色又浓了几分。“我家君侯的水师的确天下无敌,可是他最得意的却不是水战。正如你所说,我们的水师天下无敌,根本没有对手可言,怎么打都是赢,又有什么好得意的呢。我家君侯最擅长的战术是攻城。”
    “攻城?”公孙修一惊,随即意识到顾承要说的是什么,脸色立刻变得煞白。
    没错,在魏霸的水师横行天下之前,魏霸就已经名扬天下,但是让他的威望达到巅峰的却不是他骄人的战绩,甚至不是后来的战舰,而是他一举攻克宛城。
    那一次,烈火弹横空出世。
    那一次,千架霹雳车齐射的攻城战术震惊了世人。
    那一次,魏霸改变了攻城战术的发展历程,城池,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公孙父子以为魏霸的倚仗是水师,他们错了。魏霸最强是军械,是攻城用的各种军械和战术。他们想靠城池攻城战来威胁魏霸,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公孙修汗如雨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来你们对我还是不太了解。”魏霸摆摆手:“你先回去吧,等我攻下辽燧之后,你们以我有所了解,想好了条件,再来谈。”
    不给公孙修任何辩解的机会,魏霸将他轰了出去,随即下令准备攻城。
    公孙修失魂落魄的回到辽燧城,把谈判的经过对大将杨祚一说,杨祚的脸色也白了。他有些结结巴巴的说道:“莫非真让管大师说中了,天火自南来?”
    公孙修本来就够沮丧了,听了这句话,想起当初管辂的断词,不禁一阵阵心惊肉跳。
    “将军,辽燧……这个名字可有些不祥啊。”公孙修看着杨祚,“莫非就应了今曰?”
    。
    。
    。(未完待续。)


第968章 烈火焚城
    燧者,取火之物。要塞取火者又名燧者。辽燧原本是个烽火台,后来人烟渐稠,渐而为城,仍名辽燧,也作辽隧。对于从海上或西部来的敌人,辽燧城仍然是襄平城的外部防线,和一个烽火台的作用非常相似。
    杨祚和公孙修想起了魏霸的成名利器烈火弹,想起了因他而改变的攻城战术,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辽燧城的名字,面面相觑,心如死灰。
    俗话说得好,人吓人,吓死人。可是人吓人的效果远不如自己吓自己。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传言本来就有些夸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渲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