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三国之亲兵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三国之亲兵传奇-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风阴险一笑,荀攸连阻止的话都来不想说,捂着脸不忍心看下去了,果然,杨风轻飘飘一句话让他心都提了起来:“我师傅确实没有教过我,因为有一个问题他觉得十分矛盾,所以就没认真望心里去过,不如文若来为我解惑如何?”
荀彧不经大脑就冲口而出:“你尽管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风轻飘飘的问:“不知你的母亲是男是女?你说到底应该是尊重她还是贬低她呢?”
曹操对此是心有戚戚焉,自己夫人卞氏虽然出身青楼,但见识不凡,家中儿子女儿的教导一直都是她全力主持,而且杨风一系列不同与众人的表现让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很不满意,本来还想过不让他进入决策中心以避免造成太大的影响,还是她一力阻止并建议让他自由发挥,不然自己哪有可能把实力短时间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杨风最终全心为自己效力也有她的一份不可抹杀的功劳,谁说女子不如男,至少自己就不敢这么说。
荀彧气的鼻子都歪了,这明显是在胡搅蛮缠,母亲确实是女人,但由不得不尊重,要是这话传出去他就惨了,要知道这时代孝顺父母可是十分重要的人品表现,被杨风曲解成这样让他气得直发抖的身体举起手指指着他说不出话来。
荀攸摇头叹息,叫你小子不长记性,活该倒霉,我还是明哲保身的好,别把火招惹到自己身上来,不然以后还会有很多郁闷事砸到自己头上;吕虔则是抱着肚子在地上直发抖,浑身震颤不已,他总算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对他说杨风不能招惹。
曹操有些明白杨风想要说什么,凑趣说道:“正世不要卖关子了,把你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吧,老这么折腾可让我们这些老骨头受不了。”
杨风脸上轻浮的笑容一收,正容说道:“其实我师傅曾为此精研孔孟之道,虽然最终没能得出结论,但大致上还是了解了不少,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董仲舒歪曲了真正的孔孟论断,把它们改变成为了专门迎合帝王心思的学说。”
这话一出,旁听的人脸上齐齐变色,连两女都是如此,虽然他们都博览群书见识不凡,心里隐约感觉到有些不对的地方,但这么直白的说法还是吓了他们一跳,互相看了看,还是定下心神来继续听。
杨风接着说下去:“高祖初建大汉的时候,鉴于先秦由于暴政导致二世而亡,就开始积极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儒家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反而被连续打压,始终走不进朝堂之上,掌握权力,而在窦太后死后,汉武帝为了报复草原人对大汉的侮辱和不断骚扰,意图利用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充足家底进行强军,只是苦于没有借口打破立国以来的无为思想,再加上外戚实力过于庞大,有力也无处施展,而董仲舒在这时改动过的儒学进入他的视线,‘君权神授’的提出让他有借口全面收回权力,权臣再也没有威胁他的能力,让他顺利发动全力展开对外争战。
而儒家这时在董仲舒的带领下乘机全面进入朝堂并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因为以前被打压太重,一朝得志就立刻开始排斥其他学说,黄老,法家,纵横等等学说很快就因为阻挡了皇帝进取之心不在受到欢迎而被他们挤出了朝堂,从此失去说话的能力,在彻底排除其他学说以后再借助皇家的实力一举奠定第一学说的位置,然后就是儒学的极大兴旺。”
众人一愣,这段历史他们确实是耳熟能详,但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回事,这倒是头一回听说,曹操若有所思的看着杨风,荀攸沉着脸不说话,荀彧冷哼一声没有接话,吕虔和曹操一样的表情,很明显接受了这些说法,曹节对着杨风猛摇头,这话题太重,一个不好就连曹操都保不住他,蔡琰虽然平时奇怪问题多多,但对这个问题也十分忌讳,小手在背后不停的掐他,生怕因此而失去这个有趣的夫君。
杨风顾不得许多了,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铺垫,但改变的进度慢得让他心里急了起来,两个妻子的心思他不是不明白,难得抓住这个机会可以敲打敲打曹营最顽固的两个人来下些猛药,顺便给其他人提醒一下,不容错过。
杨风说道:“接下来的话,传到外面去我可是决不会承认。
首先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那么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其中“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全部的手段。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作为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学说,一切都表明儒学本身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民众百姓)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
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
董仲舒虽然前后提出天人三策,举孝廉,策贤良,一扫大汉以往因黄老之学无为放任到极致,让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加上四夷不断侵临,匈奴寇边的颓势,再次强盛起来,但是他把一切都归于天人感应上去,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可以互相呼应。因为天与人之间可以“同类相动”,人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天就会以类相应,所以人想求雨,天就会下雨。
他以为“名”就是“真”,因为“名”是取之于天的,而“名”是由圣王体会天意而制定的。他们制定的这套“名”,就是诗、书、礼、乐及封建道德,这些知识就是应该学习的内容,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不然,传(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故曰:于乎:为,一人师者可无慎耶”!
他还提出了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所有的人区别为三等,是一种由天意决定的划分论调,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整个国家“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上等人并不多,只包括着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百姓们,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直接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豪门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百姓大众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我师傅总结孔孟儒学和董仲舒儒学后,认为儒学起始的本意是好的,意图让全民都接受教育以提高道德水准,让社会从此安宁,然而武帝启用的董仲舒儒学最终却会导致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我大汉子民们最终会沦为异族的奴隶。”
    
  


第一065 借题发挥(中)

曹操众人愕然,百思不得其解,本来还说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眼睛不由看着杨风。
杨风说道:“不明白吗?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知识全都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并且剥夺了百姓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所谓愚民好管教,但儒家所培养出来的真的就是国家朝廷需要的人才吗?你们看看现在那些豪门学子,出来任职为官的有多少人是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事的,贪污贿赂成风,由于百姓对朝廷施行的政策一无所知,只能任由他们鱼肉无法反抗;
欺压百姓十分在行,对外族却全无必要的警惕之心和反抗的勇气,而且汉武帝对外族的战争结束后,提出的建议居然是把费了全国‘文景之治’数十年积累的家底以及无数大汉男儿性命才打下来的草原全部还给所谓投降称臣的那些野蛮人,对于供奉上来草原本来就多得不值钱的马匹反倒赏赐了无数财帛作为回礼,却不想想要是自己掌握着大草原这个天然马场,还需要惧怕这些所谓的马背上民族吗,还自我标榜仁德为先,浑然不管为此牺牲的军人付出了多少。”
荀彧反驳说道:“我大汉仁义为怀,外族蛮人都被仁德所感化,自汉武帝之后多少年不再前来劫掠,这可是好事怎么可能变坏事。。。”
话还没说完,杨风愤怒的口水就喷了他满头满脸:“不断拿公主外嫁以求得到短暂的和平,外族连手指都不需要动一下就能拿到以往需要花费大量人命才能弄到的东西,还有再前来劫掠的必要吗?这是典型的拿大汉子民的血汗供养一群随时会翻脸的狼,这能叫感化?要不然你把自己女儿嫁到外族去换取和平,拿出你所有的家产去作为赏赐如何?还有,现在对外战争里有多少豪门子弟在,你清算过没有?都在那过着花天酒地,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
而且随行陪嫁的居然还有能工巧匠,这就让外族的武器越来越靠近大汉,武力更加强悍,当有一天你面对无数野蛮强悍的外族人拿着和自己同样的武器,用着大汉的粮草前来攻击时,看你怎么对付!这群白眼狼看到大汉强盛的时候就躲着享受大汉送过去的东西,一旦衰弱了就再次前来,我和子龙在北疆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争,难道都是和鬼在打架吗!眼睁睁看着无数大汉好男儿被外族拿着越来越精良的武器杀死,全部都是你们这些该死的儒生看不起给送出去的工匠打造而成,这次北疆公孙瓒的战斗连箭楼都出现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荀彧看着杨风那副愤怒的模样,赶紧缩缩头,不敢再说话,曹操干咳一声,说道:“这并不关公达的事,正世不要这么激动,有话好好说。”荀攸也十分不好受,和自己观念冲突太大,听到杨风的解说后知道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妥,但还是没说出话来,顾自在那沉思起来;吕虔则稍微单纯一些,虽然智谋出众,但本质上还是属于武将,对于杨风所说的北疆战争倒是来了兴趣,暗想等会要好好问下情况。
杨风压下怒火,知道自己是有点过分激动,站起来对曹操鞠躬赔礼后才坐下来继续说:“师傅告诉我,儒家所说的仁义被过分的夸大,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外族天性粗野根本学不会儒家这些什么仁义道德,他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不好的时候就拿起刀剑来大汉收割,一味的忍让和仁义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所以他最后总结说;‘仁’这个字需要划定一个界限,那就是对大汉子民可以讲究仁德,对不属于自己国家民族的人,唯有拿起刀剑来进行不死不休的战斗,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不断的来袭扰大汉,所谓‘朋友来了有酒菜,敌人来了有刀剑’才是于国于民的好事。
单一儒家已经开始全面退化,无限扩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只会抱着老旧思想不放,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积极进取的精神,那时候无论哪家学说都在拼命吸取别家的精髓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里面去,现在呢?看看吧,孔子六艺,只有诗,礼,乐极度盛行,而射,御,易全不见了踪影,长此以往,大汉男儿血性何在?外敌入侵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