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当皇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秦朝当皇子- 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次殿上的气氛有些压抑,毕竟朝政改制,在秦国上上,也就商鞅时有过此举措了。扶苏亲自执行,比起商鞅时可谓好了许多。毕竟此非常之时,扶苏行事并不需拘泥太多。
    众人目光游离,最终官职最为卑微的曹参首先开口,道:“回禀殿下。先帝一统天下,成帝秦霸业。始创三公九卿之制。臣以为,当以恢复三公九卿。补充各大员要职,使朝政各司其职,吾等臣工,方得不知所从。”
第十四章:晋阳新政焕然新(下)
    【二更完毕】
    【继续求收藏。。。。当然,订阅、月票、红票都极其极其极其重要的啊~】
    扶苏暗自点头,这曹参,虽说无甚建设性建议。可光从这番进言上,可以看出其腹中还是很有本事的。萧规曹随,倒是得体。只是我若属意恢复完善三公九卿,还会让群臣商议吗?随便找你们首倡出来,我再一个个填补好行朝缺漏即可。
    扶苏这般想法,众臣工却多是满意。毕竟,若是能够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做,何必再另外多麻烦一趟?
    一时间,倒是不少人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目光。
    但接着,便有人提出了反对。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蒯彻。虽说论起资历蒯彻比起萧何差了许多,但也是入扶苏麾下很早的一人。只见蒯彻大步出列,手持笏板道:“臣下反对。”
    扶苏眼中闪过惊喜,道:“爱卿请言。”
    这一态度让众人为之惊讶,心中顿时琢磨起来。
    蒯彻没有实现得过扶苏的嘱咐,但对扶苏的意思揣摩却有其自己的成法,道:“所谓破而后立,晋阳行在虽说而今机构缺漏,权责不明,多有弊端。可何尝不是一改革自新之良机?大秦因丧师辱地于东方之**前,故得以重用商鞅,一力变法,遂得渐强于天下,望西不敢不畏。而今我大秦内乱渐生,流弊日显,徭赋苛责,民生维艰。此时机,如何能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先帝之法固然可取,但新朝渐立,此去已有二十余年。世易时移,当有所继承,当有所摒弃。臣虽不才,但有一点,愿抛砖于殿前。”
    扶苏脸上赞赏的神色越发多了,这蒯彻,给了扶苏不少惊喜啊。此人在原本历史上,是以外交文明,曾经传檄而定十数县,一张巧舌,胜过十万雄师。
    当扶苏收得此人麾下时,并不知道其原本历史上发挥的才华。但当蒯彻鹤立鸡群于众人之中时,便被扶苏桥上了眼,最后派去陇西,主持西行商路之事。而今扶苏麾下御用商人季福,大商家齐玉雪都在这条黄金商路上获取了极大的收益,当然,这两人收益再多,也多是为扶苏打工,收益实际上大多都被扶苏收入囊中。尽管如此,季福和齐玉雪都成功摆脱了以前的窘境,一跃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商巨贾。
    而陇西时,为扶苏打理西行商路的便是蒯彻。
    此惊艳之才,扶苏当然不会长期丢在外面。故而,扶苏在边疆立足了脚跟,便调回蒯彻到了善无,最后辗转到了晋阳。而今蒯彻主持的工作主要是外交以及监察。
    实际上,按照扶苏的想法,便是想将这个中年书生模样的外交部长当监察部长使。
    而今见蒯彻这般积极,自然是非常欣喜的。
    果然,蒯彻神色严肃,道:“臣请先立御史大夫,纠察百官,勿使百官倦怠,或增徇私舞弊之事。”
    扶苏点点头,对蒯彻的做法表示赞同。御史大夫的职位十分重要,不仅是帮助皇帝牵制相权的重要成员。在朝政庶务上,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蒯彻的这个建议,十分及时。
    虽说很是夸奖,但扶苏心中不禁有些无奈,蒯彻这些人,果然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怎么也迎合不到扶苏想要创建三省六部啊。最后,扶苏的目光落在了萧何身上。
    而今的萧何可谓是扶苏手下实际上的文官首领,仅仅屈居寥寥数人之下。其中,左丞相许谨,就在行在。另外几个,右丞相周校远在汉中,是扶苏牵制胡亥的一大重要措施。可以说,稳住汉中,就能让胡亥的影响力断绝在秦陇不能往南传递。而且,扶苏让周校身挂右丞相相印,实际上也是有让其代掌川蜀事宜的意思。而今扶苏和胡亥大战一触即发,谁有那时间来管这些?
    萧何终于起身了,恭谨一拜,道:“臣请分拆丞相之权!”
    短短数字,却升起惊天骇浪之力。群臣看向这位丞相府的二当家,都是惊骇莫名,这位难道要自己给自己削权?
    扶苏起身走下,扶起萧何双手,道:“得卿之助,天幸寡人!”
    分拆相权,赫然便是扶苏此次改制的一大目的。
    自始皇六月末,晋阳行在开始改制,首先,便是蒙毅被任命为御史大夫,银印青绶,位比右丞相。官秩一万石,而正常的御史大夫,官秩是中两千石的!蒯彻被任命为蒙毅的副手,为御史中丞。官秩一千石!
    如此,以蒙毅和蒯彻为主要领导的御史台便建立了起来。扶苏又亲自在行宫办公区中选了一个兰花盛开的地方作为御史台的办公区,使其能够靠近皇帝,随时面奏议事。
    其次,扶苏改组丞相。按照扶苏记忆中的模块,将丞相府彻底分拆成为三省。其中,中书省居决策之职。门下省居审核之职,尚书省居执行之职。
    中书省设:中书令二人,官秩五千石。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侍郎二人,官秩二千石。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舍人六人,官秩五百石。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又设主书、主事、令史、书令史、能书、、乘驿、传制、亭长、掌固、装制敕匠,脩补制敕匠,掌函、掌案。各职皆有职司,分司其务,使中书运转。
    门下省设:侍中二人,官秩五千石。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左散骑常侍二人,官秩两千石。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又设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录事、主事。有令史、书令史、甲库令史、能书、传制、亭长、掌固、脩补制敕匠、装潢。起居郎领令史、赞者。左补阙六、左拾遗、典仪。
    又有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官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钥而出纳之。开则先外后内,阖则先内后外;启闭有时,不以时则诣閤覆奏。有令史、书令史。
    有符宝郎四人: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行幸,则奉以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有令史、书令史、主宝、主符、主节。
    除中书、门下省外。最为令人熟悉的恐怕就是尚书省了。
    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官秩五千石,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官秩比五千石,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此外,设左丞一人,官秩比两千石;右丞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其属官又有属官都事、主事。其中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有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
    其中,尚书省最为主要核心的架构便是六部二十四司。书六部二十四司
    其中吏部有吏部司、主爵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有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有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有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有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有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三省主要长官俱为丞相,以入职丞相时间长短为计,排列出首相、次相等等。一旦遇战事、天灾、**等重大失误,则首相总领其事,统管全局。
    在扶苏此次改制中,尚书令权柄最重,为原左相许谨任。次为中书令,原本有二,但扶苏只设其一事实上再设一个也牵制不了此人。因为扶苏以蒙恬任职中书令,以原太原郡郡守,先中书侍郎莫离担任其副手。而门下省侍中,则以遥遥身在汉中郡的周校担任,具体庶务又原来代郡监察御史连皋担任。
    至于扶苏班底中才能最为出众的萧何,则以尚书左丞任之。分管吏部,户部,礼部。而尚书右丞,为原先雁门郡监察御史何辜担任,其分管兵部、刑部、工部。
    至于扶苏的另一得力文臣曹参,则为吏部郎中,统管吏部。尽管而今人事任命基本上不会在吏部上,但无疑。这依旧是一个极其紧要更炙手可热的职位。
    其余五部郎中、员外郎、都事、主事自不细表。无论如何,经过此次变动,原本行朝大批低级官吏,都有了有用之处。在扶苏未变革之前,这些人一个个基本上都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行在的行朝也运转不了,下面的基层官吏自然是没有事情可做。于是不仅政务过多倚仗丞相府,而行朝却又闲的蛋疼。
    现在扶苏将行朝改制改组,完善御史台,分拆丞相府,一把通过重新洗牌将整个行朝重新抓入了手中。而这个行朝,将不再作为一个面子活计。因为,其彻底有了应有的职能和权限。开始大迈步地运转起来!
    PS:三省六部附身到秦朝,实话说,会不会适合哪个时空,我无从判断。毕竟,两个时空两个历史条件。但微言还是想将这套班子搬进来,思来想去,扶苏就是想要收归权力到自己手中。换句话说,扶苏就是在朝廷之中弱化相权,加强军权。在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当然,放在秦朝后一点可能有点意义。毕竟,秦朝的中央集权是很达标的。
    但扶苏就是这么个意思,通过改组中央,获得比原先更加有秩序,有合理性的权力。让中央能够在扶苏手中有效地运转起来,同时,通过改组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来抓紧地方,对抗即将到来的乱局……
    最近有书友对回秦的BUG提出了很多看法,微言一一回了,也很遗憾。很多错漏之处并非是我想刻意这么做,至于这些错漏的细节的答复,在书评区里微言已经一一回答了。这里不再反复,以后微言经历避免出现错误。也请大家能够继续指正。
    嗯,这四百字不算收费~
第十五章:喧嚣咸阳惊天案(上)
    【首更送达】
    【推荐机会难得,有机会达到三千五百收藏么?求收藏~订阅、红票、月票~~~有什么,请投下支持微言的创作吧。wWw;】
    三公九卿,首先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被扶苏强化了御史台,分拆了权柄极重的丞相,但一直以来大秦虚设的太尉之职,扶苏又当如何做出决断?
    扶苏直接让监国府兼并了太尉的职能。不错,扶苏自己主抓军权。一点都不放松,便是天下名将,扶苏最重要的支持者蒙恬,扶苏也未有过多地让其参与到中枢军权的掌握之中。蒙恬是带兵的统帅,却不会成为抓全**权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扶苏监国府行使太尉职能,当然不会太过自己冲上前去。而是另外设立了一个部门,名为枢密院,又称太尉府。其中,扶苏亲领其事。反正扶苏现在还只是监国,并不是皇帝,故而,亲自兼职并不为过。
    又因为这枢密院实际上只是太尉府换了个名字,所以不少人还喜欢称之为太尉府。
    太尉府从一个人的职位变成一个官署,扶苏自然不会孤身奋战。而是将四大营的主官、期泽、庆倪、羊牟李左车;北疆长城军团各个主要将领王离、苏角;京师卫戍军的章邯,岭南军团的主官任嚣、赵佗一个个都拉入了枢密院。
    其中,枢密院被扶苏划分为四个主要部门。参谋部门主管部队调动,作为枢密院的核心部分;后勤部门主管后勤补给,一击军资军械的制造,军法部门则负责部队纪律,对违纪违法军官军士进行惩处,也拥有宪兵部队;以及人事部门,其主管军队人员调动,管理文书档案。
    至于军制,则实行战时和平时两套体制。战时设上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四将军。将军其下,各领其部,以部曲体制为基础。一部设立一校尉,一曲设立一军侯。一军侯约莫一千五百人,一部则为六千人。根据战时需要,再设置上将军所统领的兵力多寡。
    实际上战时体制扶苏并未动多少,基本上和秦朝以前的并未有变化。扶苏所了解的,秦汉基本上没多大差别。至于平时体制,则有了变化。
    和平时期,军队有枢密院执掌。尽管依旧有部曲体制,但军队之中领军之人最高为校尉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