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啸大明- 第5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走三年前清廷入关的道路,直捣北京。而从盛京逃走的叶克为了尽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也在发回北京的公攴中称商家军登陆的兵力在三万左右,另有巨舨战舰百余艘,有水军水手万五千人,这己经是夸张程度最小的一种说法了。
    多尔衮对其他的传言当然不会相信,但对叶克的说法却不能不信,至少可以说明,这次商家军登陆辽东,兵力绝不会太少,如果说现在盛京还没有失守,到是没什么,一千二千,三千五千的派兵都无所谓,只要是派去一批人马,就可以增强守城的力量,另外再慢慢调集兵力。
    但现在盛京己经失守了,派少了兵马跟本就没有用,相反还会给商家军逐个击破的机会,白白损失兵力;多尔衮的身经百战的人,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要派兵就必须一次就派出压倒优势的兵力,一举击败辽东的商家军,按他估计,致少也需要出动六到八万人马才够用。但现在清廷那儿去调这么多人马来呢?因此又派人去追回了锦州的人马。
    而且仅有人马还是不够的,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人要吃,马要喂,兵要开饷,军需用度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清廷入关三年,本来捡的就是明朝留下的烂摊孑,北方的生产没有恢复不说,战事一直都没有停过,还一年比一年打得大,入关之前的一点底子早就花光了,到今年四五月的时候,甚致都开始拖欠官员的俸禄,直到九月初从南方运回来一批财物,才算是把官员们拖欠的俸禄都补。现在又要出兵辽东,那儿弄钱去呢?
    因此现在多尔衮也是左右为难,只好招集朝中的主要大臣商议。
    虽然收到消息的当天,多尔衮吐血昏迷,但经过了几天的休养之后,总算恢复了五六分元气,尽管现在气色还不太好,但也能开始理事,而且现在的局势,也不容多尔衮慢慢静养了。
    虽然多尔衮现在是皇叔父摄政王,平时他在敬思殿接见百官时,官员们都向他行叩拜大礼,但在正牌的皇帝面前,多尔衮依然还是臣子,虽然不用向皇帝行跪拜之礼,但还是只能站着,这一点无论他的称号再尊,也改变不了。不过在行礼完毕后,皇太后立刻代表皇帝下命,念多尔衮有病在身,在金殿赐坐。
    在金殿给重要的大臣赐坐,虽然显得恩重了一点,但也符合礼仪,但也就是给一个圆凳坐,而这时太监们搬来的,却是一把带扶手的黄花藜木椅子,而且还铺着软垫,显然是为多尔衮特着准备的。
    尽留是因为商家军在辽东登陆,阻止了多尔衮黄袍加身的行动,才保住了福临的皇位,但多尔衮依然是整个大清最有权势的人,只要他想动手,随时都可以把福临给赶下皇帝的宝座。而在另一方面,如果现在朝中没有多尔衮坐镇,福临的皇位同样也坐不稳,无论如何,她们也必须和多尔衮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糸,由其是现在,多尔衮暂时放弃了谋夺皇位,但要让他仍然支持福临。
    因此对多尔衮差一点就黄袍加身,成为大清的皇帝,两位皇太后也十分明智的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同时还说服福临,仍然保持对多尔衮的顾重,福临现在不过才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虽然心里对多尔衮十分痛恨,但也不敢违抗两位皇太后的意愿,同时福临对多尔衮也怀着很深的恐惧,自然也听从了。这次在大殿给多尔衮搬来了一把椅子,也是两位皇太后仍然向多尔衮示好的一个信号。
    多尔衮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不过也马就懂了这个意思,因此在谢恩之后,也就坐了下来。而众人也开始商议正事。
    首先由何会洛向众人念了叶克发回北京的公文,众人听完之后,也都沉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济尔哈郎才道:“盛京是我大清旧都,又是祖宗陵寝之地,决不能让商家军久占,唯今之计只有尽快出动大军赴关外,收复盛京,击败商家军。”
    多尔衮道:“我又何偿不想马出兵,只是现在一无兵源调用,二无钱粮供应,这兵又该怎么出呢?”
    其实不用多尔衮说,现在的情况众人心里都清楚,因此也都面面相觑,没人答言。
    而这时庄太后插嘴道:“现在北京还有多少军队。”
    何会洛忙道:“回禀太后,现在北京城里有护军营一万一千人,前锋营一千二百人,骁骑营二千八百人,绿营一万三千六百人。共计二万八千六百人,还有备守城防士兵约一万五千人,各旗的守备人员大约还能抽出一万到一万五千人来。另外从山海关到锦州一带,还有驻军一万六千到二万人。”
    庄太后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这样满打满算起来,北京的守备兵力也不到六万人,就算加山海关到锦州一带的驻军,也不到八万,这样的兵力,守卫北京都不够,那还能派兵去收复辽东呢?
    这时何会洛又道:“回禀太后,收到了辽东的消息之后,臣己奉摄政王之命,以八百里加急,去招英武郡王回兵,直接到锦州驻守,大约再过七八日,他就应该到了。”
    庄太后皱了皱眉头,道:“按叶克所说,商家军在辽东的兵马约有三万余众,就算是英武郡王回兵,最多也只能守住山海关到锦州一线,想要收复辽东,恐怕还是不够,能不能从其他地方再抽调一些兵马来呢。”顿了一顿;又道:“比如从蒙古调些人马呢?”
    济尔哈郎又道:“回禀太后,现在我大清的大军都集中在南方作战,北方能调动的兵马确实不多,而且就免强凑齐几万大军,也是乌合之众,又岂是商家军的对手。如今蒙古正在叛乱,能把英武郡王调回来,己属不易了,恐怕难以再调多少人马。这次出兵关外,关系重大,只能胜,不能败,必须抽调我大清最精锐的人马,才可出兵,因此唯今之计,只有从南方战场抽调兵力,方才有可能击败商家军,收复盛京。”
    何会洛道:“从南方到北京远隔数千里,而且这会儿南方的战事正紧,就算我们现在下令,从南方调兵,少说也要二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聚集齐足够的兵马,是不是把时间拖得太长了一点。”
    图尓格道:“山东离京师只有数百里之距,多罗贝勒那里还有数万人马,如果调山东之兵赴关外作战,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多罗贝勒在山东也在与商家军对持,一但调山东的人马入京,又焉知商家军不会乘势进军呢?说不定多罗贝勒前脚刚刚入关,商家军后脚就从山东打到北京来了。可别盛京没夺回来,北京也危险了。我看还是只能从南方调兵最稳妥,晚就晚一点。”

第一零六章 清廷御前会议(下)

    众人听济尔哈朗的话之后,也都沉默不语,又过了好一会儿,代善才道:“老十四,你觉得呢?”
    虽然参加这次御前会议的一共有六位大臣,但刚才发言其实只有济尔哈朗,何会洛、图尔格三人,而又以济尔哈朗,何会洛二人说话最多,不过两人的观点泾渭分明,济尔哈朗主张从南方调兵,而何会洛反对。&&
    而在其他三人中,范文程是汉臣又是文官,在这种场合当然没有多少插话的余地,而代善自从在福临继位之后,就一直不理事,做自己的安乐王爷,在御前会议不发言,也在情理之中,但多尔衮始终没有发一言,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因化代善才发言询问。
    代善现在虽然不理事了,但他依然是清廷资格最老的亲王,而且儿子、孙子之中,也有不少人在清军出任干将重臣,因此对清廷的政治局势,依然还是据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衍然是一股很大的中间势力,就连多尔衮也不能不买他几分面子,而且在代善开口询问之后,其他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多尔衮的身了。
    其实多尔衮虽然对清军守住盛京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但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这几天时间,也一直以盛京失守为假想目标再考虑。多尔衮当然知道,想要救援辽东,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从南方调兵。
    但多尔衮对是否从南方调兵,却有些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现在清廷在南方的形势非常好,湖广、江西、福建、广东都己经被清廷所占,就连盘居湖北地区的商家军,也基本被清军消灭,可以说照这么下去,扫平南方,统一天下也指曰可待了。而且多尔衮当然清楚,取得今天的这个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廷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果这个时候从南方调兵北,无疑是给了商家军以喘息之机,而现在取得的优势局面,也很有可能一举尽丧。以后再想获得现在这个局面,可真的不容易了。
    另一方面,尽管商家军袭取盛京,阻止了多尔衮黄袍加身的野心,但打击的整个清廷,并非多尔衮一个人,因此对多尔衮的影响也不算太大,而南征的决议,是由多尔衮制定的,所用的人也都是多尔衮的党羽,一但南征失利,无论是什么原因,对多尔衮个人来说,都将是一个比盛京失守更为沉重的打击。
    现在多尔衮也清楚了,袭取盛京是商毅故意使出的一招围魏救赵之计,本质是为了改变南方的被动局面,现在清廷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已经转入到了关内,因此盛京失守对清廷的打击,更多是在心理层面,实质性的损失并不大,说难听一点,等商家军在辽东闹够了,自己就会主要撤军。
    其实这一点济尔哈朗未必不清楚,但他还一力主张从南方撤军,其目地自然是项庄舞剑,而意在沛公。
    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豪格等人围绕皇位进行非常激烈的争夺,多尔衮以和济尔哈朗同共出任摄政王为诱,拉陇济尔哈朗共同对付豪格,拥立福临继位,终于取得了这场争夺的胜利。但在福临继位之后,济尔哈朗很快就被多尔衮给挤了下去,成了多尔衮独掌大权的局面。
    济尔哈朗这才明白,自己是被多尔衮给坑了一把,不过这时多尔衮己是朝倾朝野,济尔哈朗也自知无力和多尔衮相抗衡,因此也没有像豪格那样处处和多尔衮针锋相对,而是采用隐忍的方式,但却一直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机会终于出现了,于是济尔哈朗也全力主张从南方撤军,把多尔衮的南征成绩,全部都报消掉。
    正是因为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多尔衮才迟迟下不了从南方调兵的决定,而是在搅尽脑汁,反复思考,能不能有一个多全之策,既保持住目前南方的局面,又能收复盛京。但这番理由多尔衮却无法当众明说,而何会洛作为他的首席心腹,对多尔衮的想法心领神会,因此也担任了和济尔哈朗唱对台戏的角色。
    虽然庄太后为人精明,政治智慧也很高,但对军事却不甚精通,觉得双方说得都有道理,也是举旗不定,而代善这一句话,也立刻把注意力放到多尔衮身来。
    到了这个时侯,多尔衮也知道,自己不说话是不行了,因此正要说话的时候,从宫门外进来了一个军机处的官员,行过了大礼之后,道:“禀皇,各位大人,南方洪督师和豫亲王发来八百里急报,奴材不敢耽搁,只好急着送进来了。”
    虽然现在讨论的是辽东的问题,但和南方同样关系重大,而且用八百里急报发回来,一定是重大情况,因此众人也就洠в泄炙蛉牛喽蛞舱肓私庖幌履戏降淖钚陆骨榭觯埠米龀鼍龆ǎ虼说懔说阃罚溃骸敖永矗睢!
    在福临身边侍侯的太监立刻下去,从那官员手里接过了奏拆,然后当众宣读了出来。
    这份奏拆正是洪承畴和多铎联名所写,首先是向朝廷报告了南方战事的最新近展;接着才是说明,他们在南京已经探知商家军有可能会从海突击辽东,只是不知是真是假,只请朝廷做好准备,同时也己经在归徳府准备下三万多人马,如果商家军突袭辽东,朝廷可以立刻从归徳府调兵北,如果还需要从南方再抽调人马,那么也请朝廷尽快下旨。
    等奏拆念完之后,济尔哈朗心里也不禁一喜,因为这份奏拆正对他的胃口,因此立刻道:“皇、太后、摄政王,依臣之见,难得洪督师和豫亲王在南方都己经准备好,归徳府离北京只有一千多里,如果朝廷现在下旨,大概只用二十多天的时间,就可以起到北京来,那就不要再迟疑了,请皇立刻下旨。”
    庄太后沉呤了一会,道:“十四爷以为如何呢?”
    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回禀太后,难得洪督师和豫亲王己经做好了这些准备,臣也赞同先把归德府的人马调回北京来。”
    济尔哈朗怔了一怔,道:“只调归德府的人马?恐怕不够!依臣之见还是从南方多调一些人马回来才是。”
    多尓衮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如果只是归徳府的人马,当然是不够,但阿济格的回兵之后,又有两万余人,再从山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