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探幽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探幽录-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弦本不知蓝府坐落在何处,这两人其中一个是蓝郎中好友,正是在前带路的,不料才到朱雀大街,正欲往蓝郎中所住的西市长寿坊去,阿弦却叫住人,望着东市的方向。
  那差官还以为她不认得路,正要叫她,阿弦已打马而去。
  差官慌忙叫道:“女官!错路了!”
  阿弦置若罔闻。
  两人又惊又且无奈,又不敢扔下她,只好不情不愿地跟在后头,因见阿弦离得远,便道:“她敢情也是疯了么?侍郎明明让我们带着去蓝府,如今却东西不分随意乱走。”
  “罢了罢了,女人么,不都是反复无常的?咱们且随着她,谁让侍郎叮嘱让咱们都听她的呢?横竖找不到人也怪不到咱们头上。”
  两人且行且嘀咕,阿弦却浑然不理,只看着前方敏之的身影。
  因见两人落后,阿弦便道:“殿下!”
  敏之虽未回头,身形却停了停,阿弦急打马追上,不安地低声断续道:“我、我看见了那些……殿下让我看的。”
  敏之面无表情:“哦。”
  阿弦道:“殿下可知道是谁相害?”
  敏之方瞥了她一眼:“你问这个做什么,你若知道了,难道会替我报仇么?”
  阿弦道:“我自然要给殿下讨回一个公道。”
  敏之笑了笑,叹道:“小十八,你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我是服的。”
  阿弦道:“殿下觉着我的想法可笑么?”
  敏之摇头:“不是,我是真心的钦佩。毕竟,天底下敢当面斥责天后的,你算是头一个。”
  阿弦道:“既然如此,殿下何不告诉我是谁相害,我一定会替你讨回公道。”
  敏之看着阿弦,他的眼神有些奇怪:“我告诉你容易,但是……”他笑着摇了摇头,身形却一闪消失。
  阿弦一惊叫道:“殿下?!”
  慌忙勒马四顾,却早不见了敏之的影子,阿弦待要再叫,身后的两人终于追了上来,忍不住抱怨道:“女官为何跑的这样快?我们差些儿便追丢了。”
  阿弦顾不得理会他们,不放弃地四处张望中,却终于见到左侧巷口,似是敏之的衣摆一闪而过。
  当即忙拨转马头直追。
  那两人见她浑然不理,“状似傲慢”,一时气滞,大眼瞪小眼间,赌气停在原地不再追随。
  阿弦打马拐过巷口,抬眼看时,却吃了一惊,原来在正前方的墙角,有一人抱着头挨墙蹲坐,阿弦心头一颤,回头叫道:“你们快来!”
  翻身落地,阿弦急急掠了过去,扶住那人肩头一打量,——却见这人胡子拉碴头发散乱,脸带病容目光恍惚,不是失踪了的蓝郎中又是何人?
  蓝郎中浑身冰凉,且筛箩般抖个不停,他的头脸跟肩头都落着一层霜雪,嘴唇已经是青紫之色。
  背后两名差官听她叫嚷,本还不当回事,慢吞吞露面看时,正好阿弦竭力把蓝郎中从地上搀扶起来。
  那两人呆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反应过来后又忙不迭地跳下地,双双奔过来帮忙。
  ………
  那两人一左一右搀扶着蓝郎中,因无法上马,一人便飞马赶回去找轿子。
  剩下那名差官将蓝郎中扶起,阿弦打量周围,却再不见敏之的身影。
  两人正原地护着蓝郎中,只听得“吱呀”门响,身后的一户人家开门,有人走了出来,拿着笤帚打了个哈欠,正要扫雪,一眼看见此处情形,便驻足发呆相看。
  幸而不多时,那报信的差官去而复返,却带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竟是大理寺的狄仁杰,身后几名巡官抬着一顶软轿。
  当即忙将蓝郎中扶上软轿,带了往回。
  狄仁杰则过来同阿弦打招呼,道:“我一早儿也听说蓝大人失踪之事,幸而及时找见。”
  阿弦道:“您怎么在此?”
  狄仁杰道:“大理寺就在前头不多远,我闻讯便急忙赶来了。”
  此时因户部那两人已先行护送蓝郎中回府,阿弦便也不急,又想自括州一别,极少跟狄仁杰碰面,也不宜仓促告别,便牵着马儿跟他同行。
  狄仁杰因又笑道:“不过,满城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十八弟一下儿就找见人了?”
  阿弦便也笑答:“也只是误打误撞罢了。”
  狄仁杰点了点头,并不追根究底,只说道:“蓝大人的事我也听闻了,他的这病症有些古怪,若不除根,只怕仍有后患,但是……他怎地跑到这里来了?”
  狄仁杰说着,便回头看了一眼。
  这时两人已经出了巷口,前方不远就是朱雀大街。
  阿弦正要问此是何处,冷不防见一人骑马缓缓从正前方而过。
  惊鸿一瞥间,却见那人身着褐黄色常服,脚踏黑靴,腰配短刀。
  生得体态雄壮,高鼻深目,连鬓浓须,竟是个胡人。
  阿弦瞥了眼,不以为意,正要回头问狄仁杰,忽地心生疑惑,便又抬头凝眸看向前方。
  正狄仁杰也回过头来,在那人经过之前看见,便皱了皱眉。
  回首见阿弦一脸错愕,狄仁杰便低声道:“你不认得此人么?这是梁侯手底下极得力的的跟随,乃是一名胡人,叫做什么索元礼。”
  阿弦直直地望着“索元礼”,目光从那一张令人过目不忘的脸上掠过下移。
  在对方的腰间,有一物微微晃动……竟是一枚已有些泛黑的鱼符。
  就在看见这眼熟的鱼符的瞬间,阿弦耳畔有风沙呼啸之声,眼前所见对阿弦来说是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她看见的是豳州之地的风貌,黄沙滚滚,北风凛冽,之所以陌生,却是因为看见了一个早就横死的人。
  豳州大营,因谋杀同僚何鹿松,早就被苏老将军私下处以极刑的靳参军。
  “……钦差一行的路线本是机密,我是冒死相告。”靳参军的声音里透着不安。
  “放心,绝亏待不了你。”对面那人嘿嘿一笑,腰间的鱼符随着轻轻抖动。
  就在索元礼要从面前消失之时,他似察觉到什么,蓦地回首。
  是两只极凶恶的眼睛。
  这双眼睛阿弦可谓铭心刻骨,甚至在一瞬间,她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来,将面前这张胡人的脸上下一挡,只露出中间的双眼。
  霎时,那一夜风火冲天的灼烈刺痛感又扑面而来。
  阿弦浑身战栗。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作者有话要说:
  海燕阿弦: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火孔雀敏之:不愧是我忠心耿耿的跟班,上吧小弦子!
  阿叔:==唉,忽然发现了楼上两位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点……


第224章 切肤之痛
  满眼的惊骇已经难以掩住; 阿弦死死地看着索元礼; 心底竟有千万个声音在厉声尖叫。
  终于她迈步往前; 想要冲过去。
  忽然身形一顿,却是阿弦的手臂被旁边狄仁杰紧紧抓住。
  仓促中阿弦回头看向狄仁杰,便是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
  那边儿索元礼眼中透出几许疑惑之色; 目光却又从阿弦身上看向旁边的狄仁杰身上。
  当见到狄仁杰的时候; 索元礼不以为意笑了笑; 仍是转身去了。
  等阿弦重新寻找索元礼的时候,那连人带马早自前方经过。
  阿弦满心想追; 狄仁杰微微用力; 拦阻道:“十八弟。”虽不知阿弦为什么举止略显怪异; 但狄仁杰本能地嗅到不对; “且稍安勿躁,到底出了何事?”
  脚下顿住,阿弦皱眉:“狄大人为何拦着我?”
  对上她含怒带恨的眼神; 狄仁杰缓缓道:“你须知道; 这索元礼虽是胡人; 但性情残忍阴狠,又是梁侯身边极得力的人……我虽不知你跟他有何过节,可当街冲突绝非良策。十八弟须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
  狄仁杰的话当然极有道理。
  可是在认出索元礼之后,阿弦的眼前,却总是闪现曾经在桐县所见、崔晔于大漠之中踯躅独行,绝境半死的情形; 以及敏之在韶州之外,火物自焚的场景。
  狄仁杰察觉她脸如雪色,且竟在微微颤抖,越发惊疑:“十八弟,你还好么?”
  阿弦呼吸困难,往旁边退出一步,身子靠着墙才勉强站住:“我很好。”
  她很好,不好的……是跟她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两个人。
  因为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而无法忍受,就像是心在冰火之间炙烤煎熬。
  切肤之痛。
  ………
  狄仁杰等她稍微平复了些许,才小心挽着她的手臂,温声劝道:“你的脸色很不好,这里距离大理寺近些,不如去歇息片刻再回户部。”
  阿弦振作精神:“不必了,我是奉命出来找人的,不能撇下不归,改日再去大理寺拜会就是了。”
  狄仁杰打量她片刻,颔首道:“那好,请十八弟务必保重身体,另外……若你心里为难之事果然跟索元礼有关,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切记不可冲动,不然恐怕反而身受其害。”
  心头沉痛,阿弦苦笑:“我明白了,多谢狄大人。”
  两人就此告别,目送阿弦打马而去,狄仁杰心头一动。
  他本要跟她说一件事,然而见阿弦神不守舍,自不是说话的时候,才未曾开口。
  狄仁杰想同阿弦说的,却是宛州客栈大火的那件案子。
  ——这案子虽是狄仁杰接手,但因案发突然,行凶者又是专业高手,因此现场除了几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首外,连客栈的种种账簿、财物等都烧得一干二净,几乎无迹可寻。
  在查明其中两具并非是林侍郎跟阿弦后,复严查客栈上下人等,以及近来在宛州城内外出没的可疑之人,却一无所获。
  本来线索就此断绝,无处可查。
  寻觅无着落之时,狄仁杰记起在之前领命离京之前,却蒙武后亲自召见,同他说的一番话。
  当时在大明宫中,武后问他:“据狄大人之见,宛州客栈这一把火,是天灾,还是人祸?”
  狄仁杰道:“以臣愚见,若是天灾,不至于令黜陟使一团之人全部覆灭。”
  武后露出赞赏的笑容:“那你觉着,这一把火是谁人所放?”
  狄仁杰不答。
  武后摆摆手:“不必有所忌惮,畅所欲言就是。”
  狄仁杰方道:“按理说,嫌疑最大的应该就是钦差使团此行的目的之人,首当其冲是括州刺史张勱,虽然说张勱未必没有这个能耐千里纵火,但臣觉着,他不至于画蛇添足至此,毕竟先前朝中曾也派过人前往,如此大张旗鼓全军覆灭于半道的从未有其他,且张勱也应该明白,使团出事他必是头号嫌疑之人,他更该清楚,若行此举必会惹朝廷震怒,越发引火烧身。”
  武后玩味般问道:“那若不是张勱,又是何人?”
  狄仁杰疑惑摇头:“臣驽钝,实在不知。臣想不出来世间还会有什么人敢如此大张旗鼓地行事……竟似浑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竟像是……故意要给二圣一个下马威一样。”
  “你说的对极了,如今岂不正是有人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个下马威,也正是他们能做出来的。”武后淡淡地说。
  狄仁杰一震:“娘娘指的是……”
  武后的回答只有三个字。
  “不系舟。”
  只三个字,却振聋发聩,让狄仁杰心中警悚。
  毕竟是法曹班的能吏,对于不系舟的隐秘,狄仁杰也并不陌生。
  但也正是因武后这一句,侧面提醒了他。
  ——不系舟之人,遍布天下,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无处不在。
  想到这一节,在宛州大火案几乎陷入困境的时候,狄仁杰越发自警,细致入微,一毫的异样也不肯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核对客栈人事之时,给他发现了一丝本不易被人察觉的异常之处。
  这客栈在本地数十年,也算是一家老店,规模且不小,从客栈老板到账房,厨房,采买,杂役等等人手,常用的一共有四十六人。
  当夜大火之时,本有二十三人当值,其中不幸身死的有四人,这些伙计之流因都在底楼,察觉火起跑的快些,才逃出生天。
  狄仁杰将整个店铺的这些人员一一排查,详细审问,并没什么异样。
  ——除了在当夜的轮值之中,本有一名后厨打杂是当值的,却在前一日告了假,是以那夜他竟没有在店中,恰恰避开了这场杀戮之火。
  狄仁杰命人极快将此人带来,这小伙计眼神闪烁,起初支支唔唔地并不肯说,奈何狄仁杰乃是个最经验丰富的刑官,一旦窥知异常,绝无放过的道理。
  小伙计哪能扛得住他的审讯,很快吐露了实情。
  原来宛州本地,城郊十四里地,有一个庄子,庄主姓窦,平日最爱舞枪弄棒,手下养了二三十个乡勇,时常演练。
  这小伙计因是窦庄旁边村子里的人,平日也很倾慕这些侠士等的豪迈,故而认得其中几人。
  就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