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调查局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安全机构,同样也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
    稍沉默一会,他又再一次开口说道。
    “要知道,民族虽然光复了,可是6o年的异族奴役,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内部拥有太多的内部敌人,受限于法律,甚至陛下的干涉,使得我们很多行动都是束手束脚,受到诸多因素的牵拌,所以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充分的研究、试验,从而用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合适的工作以便适应将来的需要。”
    说到这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嘲讽之色。
    “无确凿之证据,禁止前往大学逮捕教授教授,记者,必须要有确凿证据才能予以逮捕。这就是陛下在这次事件,所给予的,大学成为了叛国者的庇护所,大学教授甚至于记者的身份都成为了护身符,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更需要我们用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去维持帝国内部安全”
    面对长官的解释,曹世仁沉默了下来,他知道这是自己这位“酷爱”科学的长官的说辞,自己的这位长官,希望一切都是科学化的、系统化的、条理的化,但是,他在口口声声说着庇护所的时候,却忽视一点,陛下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一点。那是因为陛下比任何人都更看重教育,所以他宁可容忍那些教授在课堂讲述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
    “国之未来,第一在教育,第二在教育,第三依然还是教育”
    无论是执政府时期或是帝国建始,在政府展开的一系列旨在富国振兴的工作之,教育一直被放在了位,甚至于除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之外,国立南京师范大学亦是唯一由陛下出任校长的高等学校院长,尽管只是名誉校长,但却表明一种态度。
    执政府时期,执政府颁布了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务教育令,“任何适龄孩童,必须入校就读,家长拒送者,行拘役、课重罚……”,正是根据这一政令,举国上下先于市、县、集三极大建初级小学校,得益于国传统的官学、乡学、私熟,学校的校舍倒也解决了。
    不足一年间,全国新建初级小学多达。5万所,学生亦多达46万余人,因为就连书籍和笔纸皆由“皇室教育基金”支付,尽管最初推行仅限城市和市集,但依有农民不远十数里地,将儿子送入初级小学。
    “凡市县集皆设初级小学,市间无遗耍之孩童。”,在报纸、民间的赞扬声,或许这就是帝国政府最大的成就。尽管看似效果显著,但却出现一个问题,教室不够,自有商坤、乡坤尽力帮忙,可最根本的问题却是教师不够。
    “教师不足”
    尽管在光复期间,各地督政府建成后,第一要事即是兴建“师范成学堂”,六个月一期,可即便如此,各地依然写信、电报给省教育专员、教育部,都是一个问题,教师不足,尤其是北方各省,更是如此。
    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征召更多的秀才、举人进入师范成学堂,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府城西安师范成学校接受六个月学习的夏平九成为了一名教师,回到县上,在县政府教育科办公室,年龄甚至还没有他儿子大的教育科科长先看了一眼他的毕业证,然后又直接用洋钢笔在一张证书上写道。
    “兹任命夏平九为汉县一级教员”
    拿着这张证书,夏平九就能在整个陕西省的任何一所初等小学担任代课老师,在他接过这张薄薄的证书时,分管的官员势力的招呼了道。
    “别急着去学校,坐下来喝点茶吧”
    在说话的时候,教育科长起身为两人倒起了茶,似心不在焉的说道。
    “我来汉之前,曾西安学堂读过书”
    他说的那个学堂,实际上西安大多数官员的出身学堂,曾经是黄埔军校分校之一,而现在却是培训地方行政官员的学校,那里的学生大都曾参加过西安起义,也算是开国功臣。
    “真没想到科长是举义功臣”
    “功臣到不是我是光复后入的学堂,在考入学堂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府学读书”
    教育科长到是没隐瞒这一切,说到这他似是无意的问了一句。
    “夏先生,你是举人出身,想来章一定做得不错,今天,恰好无意,不如我们谈谈科,你以为如何?”
    夏平九并未注意到这会教育科长的说出这番话时,眉间闪动着一些笑意。
    “这个……这个……”
    夏平九犹豫好一会,方才开口说道。
    “怕科长笑话,夏某才疏学浅,实了难为我了”
    “嗯”
    他的回答倒是让教育科长点了下头,他心里的的那棵石头总算半下来半截。
    “这也不错,虽说古不错,国学又是体习国之必须,但像举之类,学校还是不能教的,为人师,除去教语书本上教之外,还有要育学生修身之道,想来这点,应该是没问题的”
    “是科长所言甚是”
    “不知夏先生在学校集训了吗?”
    “修习体育时曾集训一月”
    教育科长抬起头请夏平九喝茶道。
    “国、算术、地理、美术、体育、音乐,这是初小六课,而体育更是每日之必修,夏先生,你也知道,现在不是过去关起门来读书的时候,教育部有言,以军国民之教育铸军国民之骨,这军国民之教育成否,可是系于体育”
    “夏某明白,到校任教的话,自会遵从学校课程安排”
    本就不擅长与官员打交道的夏平九这会已经显得有些局促,难不成这科长今天下午当真是没事,科长上头就是县长,与县长相比不过只是一级之差罢了。
    “如此甚好”
    他抚了一下茶杯的边缘,看着面前的夏平九。
    “不知,你对现在共和派涉及通敌卖国之事,有什么看法?”
    “通敌卖国者,人人得而殊之”
    “嗯,你记住政止于学,年少学生尚无明辨之感,彻不可让你这个当老师个人之观点的影响了他们一世,等到他们有了明辨的学才之后,自会分辩一切,切记此点”
    “是”
    随着那位科长的话,夏平九越想越觉的古怪,这是怎么回事,这科长怎么闲着没事,尽和自己说这些。
    “……就是,乡人对学堂老师颇为敬重,现今士绅移居县府之势已定,身为老师,除去育人子弟之责,还要担起教化乡里之责。”
    在教育科长这么说的时候,夏平九心底越来越觉没普,自己不过就是一他教书先生,可今天这科长未免和自己说的太多了一点,就像……就像……
    难道说,他要任命自己为校长?
    “……现在,汉县需办学堂八十三所,可至今之办十六所,且大都集于县城、市集,距野无遗耍之孩童尚远,三月前县里节余累计两千余元,所以就于乡间新办六所初级小学,可至今师资不足,所以我希望你能到新学堂任职”
    正当他在心里嘀咕着的时候,却看到的教育科长果然从抽屉里取出一张证书,是初级小学校长聘书。
    “这……科长,夏某才疏学浅,怕担不起这个责任”
    “说是校长,可也是老师,除去读书写字之外,老师的责任就是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人,做什么样人只要做到这点,就算成功了,校长不过只是一个称谓罢了从一班之生改为一校之生,如此而已”
    最后他朝着这夏平九看了一眼。
    “你也是读圣人书,受圣人教诲,需要一点,我相信你能当好这个校长……”
    说话的时候,他已经写下了那张聘书,同时盖上教育科的大印,原本以为回乡当个老师,每个月拿八块钱工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上任,竟然就是当校长。
    “竟平,快出大事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个突然急冲冲的冲进来一个人,那人似没看到屋的夏平九一般,他跑到桌前,手扶着办公桌,大口喘着粗气,手还拿着一张电报纸。
    “什么事,看把你……”
    “在……在法国考察的孙……孙逸仙等人,主动到驻法公使馆投……投案了”
    “什么?消息准确吗?”
    那人一挥手电报。
    “这是从省城来的电报,南方几个省都出号外了。”

第79章 可以做
    第79章可以做(万字更新!求月票!求定阅!)
    朗贝尔饭店的套房内,一个身穿黑色新制衣的年青人在套房客厅里来回踱着步子,他不时的把指关节批得哈拉咯拉直响,时而喃喃地自言自语。最后,他又重重地朝着沙上“砰”地坐下。
    “为什么?”
    紧皱着眉头,百思而不得其解的他再一次自言自语道。
    “即然已经签了逮捕令,为什么陛下要来这份密电。”
    若是这会巴黎政商界的要员看到这一幕的话,一定很难想象这个来到法国一个半月,用自己的风度征服了法国社交界,同时让法国人意识到华帝国官员与满清官员的截然不同的华帝国司法部长、列国考察团团长张峰。
    两个月前当他离开意大利时,意大利刚刚卸任的乔瓦尼?乔利蒂总理就对法国记者说道。
    “如果说,对于莫里斯总理有什么祝福的话,那么就是希望他能在张部长的面前表现得出色一点。”
    他之所以在说出这番话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他同张峰会面的时候,本身就是世家公子出身在美国期间又接受过教育的他,表现出的风度和举止,让乔瓦尼的举止显得不够雅,甚至有点掉了价,以至让意大利报界大加嘲讽。
    等到张峰到达法国之后,有了意大利总理的前车之鉴后,从接见张峰的那一刻起,莫里斯就举止谨慎,甚至有些刻意追求,为了不至让法国的报界嘲讽自己,刚刚上任的莫里斯处处表现出“西方绅士”应有的风度,甚至不顾眼前这位举止无不带着“绅士风度”的年青人,是一位东方人。
    什么抢先伸出手来等待和张峰握手,所表现出的热情,还是在两人会面时莫里斯主动接过他的大衣所表现出的殷勤,都是规矩。但是不经意之间,还是露了怯,相形之下,举止得体而自然的张峰,却在颇有风度的接受着他的这种无意流露出的“恭敬”。
    在法国的报界对莫里斯的表现流露出失望的同时,报纸上的对这位国司法部长的评价是:在彬彬有礼之下藏着的司法官员是钢和冰。钢和冰是什么意思?就是又硬又冷。然而在他的那种彬彬有礼的举止下,你又说不出什么。
    外交家当到这个份上,那得算是臻入化境了。
    可这时,这位让法国新闻界追捧,受到热情的法国女郎的崇拜的“东方绅士”,却全没有了往日的风度翩翩。此时他整个人完全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之。
    “这真是一个难题啊”
    长叹一声,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向门去,想呼吸点新鲜空气,砰的一声开一扇窗,朝着塞纳河看去,猛地他又把窗关上,几乎震碎玻璃。
    “法律是不容干涉的,不是吗?”
    自语出这句话时,他又无奈的摇一下头。
    “哎,你怎么就象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这么天真,法律是公平的,但是司法不也存在辩诉交易不是吗?”
    在说出句番话时,他的心里又冒出一个声音。
    这不一样,如果不逮捕他的话,那么无疑就是就是渎职可陛下的密电
    他看着和司法部来的电报一前一后到达的电报。
    “……放其流亡海外”
    电报的其它内容他都直接忽视了,但唯独这一句,他忘不掉,之所以无法忘记,是因为陛下的密电表面上是为了“政局安稳”,但实际上却是对司法系统的横加干涉。
    如果自己按照陛下的指示的话,那么,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司法独立
    这是身为司法大臣他一直追求的,而且也一直为此努力着,在执政府时期,他争取到的是法院同地方政府的剥离,两者之间不再有任何关系的,法院的预算来自于国家,预算唯一的威胁就是执政府,司法机关的所有开支都要经过执政府的审批。
    而在他带团出访之前,作为和执政的交易,执政批准他提出司法独立,而最重要的就是预算的独立,他巧妙地利用了执政和其它政治力量的矛盾,使得执政在登基之后,签署法令,司法部提出的概算,咨议院不可以删减,只能加注意见。
    资源的独立,才有司法的独立,司法的独立,法院的独立,两者的独立,最终带来的是无外来的干涉,这才有了法律的相对公平。而法律是否公正却又是社会是否公正的最后一道底线,如果司法存在不公,那么整个社会都不可能存在任何公正的可能。
    “也许……有人会笑话你是个理想主义者?”
    “有时候,理想主义者也不错,至少敢想,如果连敢想都不敢想,怕也就没人敢做了”
    “有时候理想会妥协于现实”
    “妥协?可以妥协一切,但法律的公正却是不容妥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