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战旗- 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军进城也接受检查了。”张吉海一挑眉问。
    “是的,也检查了,鬼子小队长当场拿出条令给伪军看了。不过那个鬼子小队长之后觉得丢了脸面,赏了那个检查的伪军一巴掌。”毛家兴憋着笑道。
    张吉海详细询问了一下城内的情况,鬼子对入城的手续如此重视,显然是去年吃了1纵的亏,连齐齐哈尔这样的大城市都丢掉了。要不然,也不会在几短的时间内,被1纵主力攻入城内,两天内就解决了战斗。
    以前用的战法,显然不能用了。
    这让张吉海好不苦恼,打打仗拼的是实力,打小仗拼的是智力。
    而巧攻城门这样的战斗,无疑是要靠智力来决定的。首先,城门就有三挺鬼子机枪,加百十来个分散的伪军,想要在第一时间消灭这股敌人是不可能的。
    “张司令,杨司令来电,询问是否需要援兵?”
    张吉海闭着眼睛想了想,一时没有头绪,援兵?是要,但对付有用两千人兵力守备的一座坚城,多三千兵力的效果也不见得太大,尤其是他们兴安军区,作为主力部队就这么一个纵队,五千人,主力都拉出来了,在家的都是新兵和小股部队,主力部队损失不起。
    部兵力用来打绥化,一旦周围的日伪军反应过来,连外围接应的部队都没有,就危险了。
    “告诉杨司令,我们南下支队,一定会完成任务,保证在三天之内拿下绥化。让外围主力到时候,别忘了接应我们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就行啦。”
    张吉海赶走了通信员之后,立刻喊道:“警卫员,叫毛连长过来一次,另外让王大爷也来一次。”
    张吉海接到侦察连传回来的消息,觉得用原来的战术,已经无法奏效,关键是,他们收藏的日伪军军服也不过两百来套,冒充一个中队的鬼子还能奏效,但整个南下支队,两个团,两千多战士,一下子根本就铺展不开。再说了,他们也没有调令,根本无法通过城门,要是在城楼冲突,就会让城内的日伪军警觉,将会变成一场恶战。
    巷战制胜的唯一法宝就是一个‘乱’字,只有在最初的时候,让城内大乱,才会变成一场效率很高的歼灭战,不然很容易成为僵持的拉锯战。
    王老汉来的时候,神色有点担心,他也感觉城内和以往不同了,走在成立,都有些心神不宁的。
    这当然有侦察连长的战士,在他身边,让他紧张,还有就是在城内多了很多生面孔。绥化城不大,尤其是城内的人不是太多,这年头,有钱在城内置办产业的,都是有身份的商人,或者是伪满政府军官和官员,要么就是在城外有庄子,感觉在城内安全的财主。
    除此之外,平民本来就不多。
    “王大爷,这次可能又要麻烦你,我们需要你帮忙给今天混进城内的战士传递一个消息,就说原定计划取消,改用备用计划。”张吉海将一碗水递到王大爷的手边,这次的行动时间短,困难也大,他也是一宿没睡,想了几个办法。
    王老汉一听,连连摆手道:“就这事,我还以为什么事呢?放心,包在我身。”
    “这又要劳烦你跑一趟了,情报要在明天中午以前送到。”
    “没事,庄子里有驴,拉一溜小跑,花不了多少时间。”送走了王老汉,张吉海又急忙着急两个手下的团长,相比杨靖宇带的一个旅,张吉海的这个旅虽然兵力少一点,但底子打的不多,班排长都是老兵,这给他在指挥带来了不少便利。
    直到半夜,借着一盏微弱的油灯,这才商量好了明天的军事行动。
    此时,在萝北,野司指挥部,曾一阳却皱着眉头,按理说游击纵队进入绥化已经两天,离开他给杨靖宇下达的命令完成时间也只有两天。
    但绥化城内外依然风平浪静,连枪都没响过,更别说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围攻一个县城了。
    已经半夜了,指挥部内,还是灯火通明,曾一阳也是在焦急等待着,以至于和谢维俊消遣的下棋,也频频出错。
    “司令员!”谢维俊心中也是紧张的很,见曾一阳也不再心思,忍不住说了一句,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指挥作战指挥是谁?”曾一阳突然问。
    “张吉海。”谢维俊脱口而出道:“雪藏了一年多的一把利剑。”谢维俊知道曾一阳很看重张吉海,不过打绥远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场仗又是整个战役的开山之战,虽说野司也准备过,一旦进攻绥远不利的后续补救办法。
    任何补救办法,也没有攻占绥远来的对四野有利。
    绥远是哈尔滨的北方门户,绥远一丢,那么就会有一个信号,四野要进攻哈尔滨,日军很可能在惊慌之余,将哈东的部队收拢到其周边,就能打破日军在松花江通道的防御。

第一八三章 遍地开花战术
    西北,中央驻地。
    一排窑洞前,两株枣树已经发芽,碧绿的嫩芽在阳光下,显得那样的可人。这所院子常年都是院门大开,自从现在的主人入住后,从来没有一天关闭过,在门口执勤的战士正从一个中年生摸样的人手中接过缰绳,将人让进了院子。
    来人也是熟门熟路的走进院子,直奔中间那间窑洞。推门而进,来人微微皱眉了一下眉头,刺鼻的烟味,止住了他的步伐,就一愣神的功夫,他还是跨步走进了窑洞。
    “主席。”
    “哦,洛浦来了,快坐。”主席手中拿着毛笔,在砚台舔了舔笔,随手搁在笔架。
    主席一如往常的乐观,最艰难的时期都走过来了,有什么时候,比长征的时候更艰苦的?在他眼中,抗战虽然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但军心,民心都在增长。
    洛浦扶了扶眼镜,他不是来说这些琐碎的,反而他觉得让刚刚在北满站稳脚跟的四野去碰关东军在北满的重镇——哈尔滨,有些不妥。
    “老毛,我刚刚看到一份命令,是关于打哈尔滨的。”洛浦说话的时候,神色中充满了担心。
    “哦,这个事情啊!”主席舒展了一下臂膀,一板一眼的说:“军事不允许打,但政治必须要这么做。”
    “为什么?”洛浦不解。
    “因为现在舆论开始偏向了重庆政府,蒋某人在昆仑关战役后,已经成为一个弱者,但在大义,他还是这个国家的元首,他要说我们不听指挥、消极抗战,总还是有些人会相信的。这个时候不做一件大事出来,会让人诟病的。”主席掩饰住心中的怒气,在他的心中,一直对苏联人对蒋介石和日本人的暧昧关系有些不满。
    尤其是,从大局看,苏联人很可能会向日本人妥协。
    从而关东军可以腾出手来,对四野放手进攻,这样一来,曾一阳在北满的处境将越来越艰难,很可能沦落为另一个抗联。
    “可是?要打也不见得一定要四野去打。”
    洛浦深知随着两党实力的进一步接近,矛盾将越来越尖锐。从去年年底开始,阎锡山在山西公然要将党领导的青年军两个纵队缴械,要不是129师打疼了阎锡山和中央军,说不会在山西的大好局势将会陡然扭转。
    “苏联人想和日本人和解,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但苏联人又很害怕关东军对远东苏军的威胁。四野要做的,就是让苏联人看到,日本人是只长得像老虎的花猫,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源源不断的获得苏联的援助。”主席豪迈道。
    这种自信是天生的,洛浦自问,自己学不来。
    这才是他让贤的最主要原因,从刚才的谈话中,他也明白,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至少四野不用冒着大危险,去进攻重兵驻守的哈尔滨,只要派部队在冰城周围游一圈,也算完成任务了。
    不过,中央也没想到,关东军在两天之内,有增兵哈尔滨一个师团的兵力,在哈尔滨,关东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大军。
    中央不但要在作战中展示实力,而且还有扭转舆论不利的方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随之出现的大量伪军都是以进攻中GNG的解放区,却对中央军秋毫不犯,这让主席嗅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
    国民政府中,想要停战的不仅仅是汪精卫,还有蒋介石。不同的是,汪精卫走出了一步让人最不耻的行为——公然卖国。而蒋介石就比汪精卫聪明的多,他也派人和日本高层谈判,希望在既定情况下,有节制的双方停止大规模的作战,但日本方面要其承认日军占领事实,这是蒋介石不能接受的,双方也就在这一步卡主了。
    其实,蒋介石想要停战,是想要积蓄力量,没办法,谁让他的家底越打越少?日本人不能由着蒋介石虚以为蛇,所以提出的条件也异常苛刻。
    年初,对抗战绝望了三年的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满政府,开始了他公然卖国的行为,大大的打击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这也不过仅限于国统区内,对于解放区,根据地,汪精卫的投敌叛变,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周副主席在重庆又发来电报,老蒋又催促我新四军撤离江南。但十万人的大军,说撤离就撤离,谈何容易?”洛浦忧心忡忡的说道,虽然穿着军装,但洛浦更像是一个学者,自从长征结束后,他三辞总记的职务,被传为佳话。进入西北后,军事的事也极少发表意见。
    进入40年,国内国际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加南北局势也渐渐的紧张起来,让他不得不关心其局势的发展。
    “一场昆仑关战役,让老蒋急了。”主席感慨的说了一句,昆仑关战役,国军名胜实败,日军第5师团用4000人的阵亡,打残了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这是老蒋给自己准备的看家部队,总编制4万人,包括200师这样的王牌机械师。
    从39年12月战役爆发,到次年1月,国军在广西伤亡不下十万人。
    国军唯一的亮点,就是击毙了一个日军少将,第5师团,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
    为了掩饰其作战不利,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签署了一份水分极大的战报,其中很多数字都瞒不了国共双方。只能让老百姓雀跃一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此役之后,指挥作战的白崇禧,陈诚两个一级将,都被降职,徐庭瑶、叶肇两个集团军司令被撤职查办,最后撤职的中将、少将以达十几人,堪称湘桂国军高级将领的一次大换血。
    眼看北方战局,八路军,40军等作战部队越战越勇,控制的土地人口也越来越多。蒋介石非常清楚,在放任下去,等到日本人赶跑了,他的这个大总统也当到头了。
    加法属印度支那铁路北端被日军彻底控制,国民政府最后的补给线只有云南抵达缅甸的滇缅公路。
    此时的国军,在军事已经无力对日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
    政治,重庆的国民政府,已经不允许再和日军正面对抗,渐渐的蒋介石也从抗战的正面战场,开始谋求和日军的不对话合作,军事重心也从对日作战,转移到了压制中GNG部队的发展。
    在河南,历史的西北王,胡宗南协同汤恩伯部,在第二次豫东作战失利的阴影中,将枪口对准了豫皖苏边境蓬勃发展的40军吴高群主力。在河南发展了两年的吴高群已经开辟了十几个县的根据地,兵力对胡宗南的17军团有些吃亏,但在士气绝对要高数倍。
    尤其,三省边界的土改运动,让老百姓和40军战士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一荣俱荣,一亡则俱亡。
    胡宗南吃了几次闷亏,不但没有将吴高群的根据地压缩、消灭,而且还压制住了胡宗南的军事挑衅,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这其中,川军41军和47军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以往的作战中,中央军往往会将川军当成炮灰,最难打的攻城战让川军,打不过,撤退时川军又要阻击日军的追击,加又不给川军补给,让川军官兵心中多有怨气。
    进入40年之后,国民政府借口以军事战区为由,命令新四军撤离江南,北撤自黄河北岸。
    而在重庆的长江局,一直在和国民政府磋商。新四军短时间内,从江南撤到苏北也是不现实的,主席在研究之后,发现除了在北方组织一次大的战役,无法打破国民政府的强硬口气,既然商量已经说不成,那么就用实力说话。
    至于,蒋介石会不会投降日军。
    这一点,稍微有些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根据地让出之后,士兵的情绪问题,更是战略的大溃败。相比国军24集团军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来说,新四军由于军纪严明,更获得人心。
    四军也不愿意退出皖南,西北中央同样不愿意让出皖南。
    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双方开始僵持。
    政治需要中GNG用一场大战来缓解矛盾,于是曾一阳被当成了最佳人选,推了出来。
    此时的四野,兵力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