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伐明-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次科举选中的文官,大部分都会下放到基层。我要让他们慢慢掌握基层政权,逐渐的边缘化地方乡绅。”

“良璧,这些人现在在那里,你立刻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见一见他们。”(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科举二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古代帝王即视其为国之重典,极为重视。每个新王朝肇建伊始,即开科取士,选拔官吏。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紧密相连,乃是古代王朝的根本,皇权统治的基础。

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对于这一点,刘宣心中也是非常清楚。

明代的科举,作为一个洗脑的智力游戏,尽管能选拔出记忆力、诡辩术等超长的高智商人才。但是论起选拔官员这个最根本的职能,其实并不是很成功的。

一个进士,尽管智力过人,但是他最早读书的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书之上了。

而一旦高中进士,就主政一方,这对大部分进士都是非常为难的。他们既没有这个经验,也没有这个能力手腕,所以县政基本上就落在地方胥吏手中。

况且明朝官制,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城、主薄等官员三人,三名官员根本不可能将朝廷的政令深入基层。

所以按照一般的情况,一个进士最起码为官三四任,经过七八十来年蹉跎傀儡的官场生涯。才能有能力摆脱胥吏的控制欺骗,进化为一个合格的官僚。

像这样的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对于现在的刘宣来说基本上毫无用处。所以哪怕全省士绅都来参加,刘宣也会对这种科举改革一二的。

况且现在参加科举的士绅非常之少。大部分都是底层落魄的文人。这个时候改革科举,阻力也是最小,正是最佳时机。

现在刘宣占据小半个山西。治下五十余座县城,麾下的兵马总计超过四万人,在与明军的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胜。

明朝延绥巡抚岳和声、参将李卑、游击刘光乍、李英华先后死于围剿战中。副将张应昌、巡抚耿如杞、宋统殷先后因为剿匪失败被崇祯皇帝夺职下狱。

哪怕出动了五镇九边精兵,任命了权力很大的晋陕总督统帅全局,也没有抓住刘宣一根毫毛,反而以灰溜溜的撤兵收场而告终。

所以崇祯三年的春天,刘宣的名声也越来越知名。尽管乡绅士子还蔑称他为秃匪。但是无论是朝野还是乡中,官员士绅都知道刘宣已经有了与朝廷争天下的资本。

虽然因为刘宣苛待士绅的政策。再加上他现在实力还算是弱小,还没有士绅阶层大规模投靠。但是一些没有功名,在底层非常不得志的读书人,已经愿意投奔刘宣博一个前程。

看了赵瑨带来的应举士子的资料。刘宣对于这些投奔自己的读书人也算是有些了解。这些人中,除了三十多个童生之外,有朝廷功名的士子只有程皓这个秀才一人。

剩下的读书人,有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也有底层行医问药的郎中,有开办私塾的教书先生。总之,这些人都是明朝治下最底层的读书人。

对于这些落魄文人,刘宣并没有轻视之心。这些人尽管没有功名,但是大部分读书人的智商还是超过底层的百姓。况且这些人敢来投奔刘宣。大部分也不是不通世务的腐儒酸丁。

刘宣草草的吃了一口饭,马上在赵瑨的带领下召见了这些读书人。

这些应举文人现在全部暂居在阳曲王府之中,等刘宣进入大门。众人已经全部站立在堂中。

刘宣走的有些快,胸口也稍微有些喘气不匀。他连忙用力摆了摆手,对着亲兵营营官王双喜开口说道:“双喜,你让人般一些凳子,让诸位先生先坐下说话。”

等王双喜带领亲兵搬来了一批桌椅板凳,众多文人也趁势唯唯诺诺的坐了下来。

刘宣清了清嗓子。对着众多失意文人说道:“大家能来参加这次科举,都是对我刘宣大有信心之人。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交一个底。这次每一个赶考的读书人,将不会有一个落榜之人。”

“大家尽管放心,这一次前来赶考的读书人,每一人都能有一个官做。”

“明廷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咱们没有那么麻烦,只考一次。这次科举咱们也不考八股文,毕竟大家都没考中功名,看起来也不擅长八股文吗!”

刘宣这番幽默善意的调揩,让堂下的读书人忍不住苦笑不已。他稍微扫视了一眼,接着说道:“既然不考科举,那么考什么呢?”

“第一场咱们考识字,第一场只要能默写出一千个常见的汉字就算合格。”

“第二场考算术,考题五十道,谁答对的多,谁的名次就高。”

“第三场考策论,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自由的议论时弊。”

“三场之后,决定名次。此外,有善于医术,精熟西洋火器,善于杂学之人也可以另外报名。咱们会组织另外第四轮考试,参考的士子按照答卷会酌情加分。”

“大家虽然都能做官,但是成绩的高低待遇还是有所不同。咱们这里不同于明廷,每一县的官员,少则二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官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大家考得好,自然会安排较高的官位,考得不好之人,就只能安排亭长、书吏这些卑微小官了。”

“大家当了官,当然会有俸禄,这个俸禄待遇也远超过明廷。像明朝那样官俸微薄的朝廷,自古以来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海瑞海青天这种清官,居然靠着俸禄养活不了家人,一年之中居然吃不上几斤肉,这样下来成何体统。”

“但是给了大家俸禄,对大家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贪腐惩处的力度也远远超过明廷,希望大家在做官之前引以为鉴,不要因小失大,误了自己的前程。”

刘宣这一番发言,既有鼓舞、也有告诫。他这一通讲话,也给这些落魄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这些敢来投奔刘宣的落魄文人,大部分都是野心勃勃之辈,胆气过人之人。他们敢来投奔刘宣,事败之后无疑会冒着杀头的风险。他们敢于冒险,毫无疑问都是不甘人下之人。

即便剩下的少部分,也是无依无靠,不能生存之人。或者就像赵瑨等人一样与朝廷有深仇大恨,暂时无处容身。无论是那种人,对于极端缺乏地方官员的刘宣来说也非常欢迎。(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科举三

四月初六,艳阳高照。

几天前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更显得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中,相嵌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万马奔腾,又仿佛一道道惊涛骇浪。

自从天启四年以来,北方地区每年也缺少雨水。到了今天四月,春雨终于如期而来。这一场春雨来的非常及时,刚刚播下春耕的种子有了这一场春雨浇灌,很快就会生根发芽。

在遥远之处,隐隐约约可见一座座田庄。在微风中,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伴随着柳丝一起舞蹈,诉说着春光的美好。

临汾县城、阳曲王府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考场。几百多名来自平阳府各地的落魄文人纷纷进入考场之内,迎接着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场考举。

这一次科举分为三天,第一天考两场。第一场是最简单的识字,时间一个半时辰,从辰时一刻开始,到巳时三刻结束。考完之后,休息一个半时辰,到了午时一刻开始第二场考试。第二场靠算术,共有题目五十道,时间也定为一个半时辰。到了申时三刻,考生全部离开考场。

第二日考一场,只考策论。时间两个时辰,从辰时一刻开始,到午时一刻结束。

第三日考医学、西学、杂学等非传统的科目,任何考生都可以前来参加。答对者给予加分,答错者减分。

识字、算术、策论三科每科总分一百。医学、西学、杂学三科题目较少,每科只有十道题目,总分也只有五十。

卯时一刻。天空刚刚放亮。程皓就早早的起身,排队在考场之外。

程皓是这次参加科举的士子中唯一一个秀才,他本人虽然年少,但是却出自富绅之家,也算是年少成名的英才。与李翰赵瑨等或是得罪权贵、或是家破人亡的士子不同,程皓本人是主动来投的第一名有功名的读书人。

他出身豪富,少年时就比较叛逆。思想也与常人大不相同,常常想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虽然他少有才名。早早的考中了秀才,但是因为离经叛道的思想怎么也隐藏不住,所以才不被考官所喜欢,连续两次乡试也没能高中。

这一次刘宣开办科举。程皓不顾亲朋的反对,冲破了重重阻碍赶来应试,在平阳府几千个秀才中也是第一人。

排在他深厚的落魄文人名叫袁镇,看上去二十多岁,早年间上过私塾。但是此人记性不好,三番五次连一个童生也考不中。因为家境贫寒,此人一直非常落魄,最后只能以走街串巷与人算卦为生。

这两人的性格差异,生活习性非常之大。现在却在同一个考场中为自己的前途拼搏。两人考试的牌号也紧紧相连,距离也只有一步之遥。

等到了辰时一刻,第一场考试已经开始。这一场对于程皓而言非常简单。仅仅半个时辰,程皓就默写出了一千个不同的汉字。他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眼见没有错别字,卷面也没有污点,就早早的将考卷上交考官手中。

这一次科举的主考官共有四人,分别是军医处长冯吉仁。霍州知府李翰,刘宣的文书赵瑨。再加上刘宣本人。从主考官的人选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刘宣对于这次科举是多么重视了。

这一场对于大部分读书人都比较简单,等到了交卷的时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完成了答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程皓啃了几口干粮稍微打了一个盹儿,就迎来了第二场考试。

这一场考算术,主要题目大部分改编自九章算术等传统算经之中。程皓抬眼望去,只见这些题目密密麻麻,居然有五十道之多。对于算经,程皓虽然有所涉猎,但是毕竟不是非常精通,毕竟他毕生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来背诵四书五经,。

“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

“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人数、物价共几何。”

程皓越往下看,越发觉得头晕脑胀,他只能知道第一第二题可能出自勾股一章,第三题应该是九章算术的盈亏。他虽然对于算经之类的杂书有所了解,不会彻底抓瞎。但是想要解开这五十道题目,几乎已经是毫无可能了。

程皓大致看了一眼,将自己有些把握的题目算出了五六道,还没等他松一口气,只见已经到了交卷之时。对此程皓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将自己的答案交了上去。

考完了这一场,第一天已经过去。第二日只考一场,就是策论。对于策论程皓非常了解,毕竟唐宋之时就是以策论为主,像六国论、过秦论之类的名篇,程皓也是倒背如流。

这一场策论的题目为“论各朝税政得失”,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程皓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策论。虽然他的答案空洞无物,几乎有些文不对题。但是相比于上一场的煎熬,这一场程皓几乎是如鱼得水,相当轻松自在。

考完了策论,三大主科已经全部考完。剩下的医学、西学、杂学都是加分科目,程皓本人既不通医学,对于西学更是从未听闻,只对于杂学有些了解。所以他明天只会选择杂学科目的考试。

与程皓相反,袁镇虽然没有考上功名,但是却自学过算经。他本打算即便不能中举,也能给人当一个账房先生。遇上了第二场考试,虽然题目有些艰难,但是袁镇还是答上了三十多道题目。

至于第三场,袁镇这种底层的读书人更不可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策论。他只能勉强将就的胡扯了一番,在文章中痛骂了朝廷几句,糊里糊涂的将这一场考试应付过去。

至于第三天的加分科目,袁镇对于医学稍有了解,也只准备参加这一门的考试。

在这些士子忙忙碌碌之中,三天的考试终于完毕,两日之后就是放榜之时,也不知道谁能高中头名。(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科举四

几天时间转眼过去,今日已经是四月初十。到了辰时三刻,就是放榜之时。

山西也算是文脉昌盛,在北方的几个省份中,除了山东之外,是中举最多的一个省。

虽然因为士绅的敌对,前来参加科举的只有四百余人。但是此时此刻,对于平阳府来说最重要事情就是这一次科举了。尤其是在郭城临汾县,街头巷尾、客栈茶馆,到处都是议论科举的人们。

对于明代的百姓来说,世界上最尊贵的就是读书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那首劝学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