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行禅师文集-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到好多了,慢慢地坐了起来。他看上去相貌端严,因为他是个非常非常英俊的人。现在人们给他塑的一些像不那么好看,有时候看起来满脸怨气,面无笑容。但实际上他是个非常美的人,挤奶的少女以为他是山神,于是就跪下来给他行礼,可悉达多伸臂拦住了她,并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们猜他说了什么?

    他说:〃请再给我一碗牛奶。〃因为他看到牛奶使自己恢复了体力,于是他领悟到只有身体强壮了,禅定才有可能成就。少女很高兴,又给了他一碗牛奶,并询问他的情况。悉达多告诉她,自己是个沙门,刻苦修习禅定,想把慈悲与智慧发展到最高水平,好帮助其他人。少女问她能不能帮上什么忙,悉达多说:〃你能每天午时给我一小碗米饭吃吗?这将给我很大的帮助。〃于是从那天起,少女每天给他带来一些香蕉叶包着的米饭,有时候还带来一些牛奶。

    另外五个与悉达多一起修行的沙门很鄙视他,认为他丧失了志节。〃我们一起到别的地方去修行吧。悉达多开始喝牛奶吃米饭了,他坚持不了苦行了。〃但是悉达多的修行却进展得非常好。他恢复健康以后,夜以继日地打坐,他的悟解、智慧和慈悲飞速地发展着。

    一天,悉达多在尼连禅河(AnomaRiver)洗过浴之后,他感觉到他只需要再打一座,他的修行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将成为一个彻悟的人。落座之前,他照例先行禅,这时一个牧童从旁边经过。在印度,2500年以前,牛是用来犁田的,牧童的工作是放牧,给它们洗澡.切草给它们吃,照管它们等等。

    当这个牧童经过时,他看到悉达多安详地走着,不由地立刻喜欢上了他。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人,会非常喜欢他(她),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小牧童想说点儿什么,又很害羞,上前三、四次,才说:〃先生,我很喜欢您。〃悉达多注视着他,说:〃我也喜欢你。〃牧童受到鼓励,说:〃我真想送点东西给您,可实在没什么可送的。〃悉达多说:〃你倒真的有我需要的东西。你有刚割下来的很好的青草,如果你愿意,可以给我一抱。〃能给悉达多点儿什么东西,牧童太高兴了,悉达多谢过了他。牧童离去后,悉达多铺开青草为垫,在上面开始打坐。

    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暗暗发誓:〃不得圆满正觉,誓不起座。〃怀着坚定的决心,他彻夜打坐,当天空晨星闪烁的时候,他彻悟了,成了一个圆满的觉者,一位拥有了最高的智慧和慈悲的佛。

    佛陀在原地呆了两个星期,微笑、呼吸,享受法喜。每天挤牛奶的少女给他送饭,牧童也来看望他。他教他们智慧、慈悲和觉悟。巴利文经典中有一部《牧牛经》,经中列举了一个牧童应具备的十一种本领。诸如:能辨识出自己的牛群,生烟驱蚊,护理牛身上的伤口,帮助牛群渡河,找到有丰美水草的地方放牧。列举完这十一条之后,佛陀告诉诸比丘,禅定也类似于此,于是他又相应地列举了十一项沙门应具备的本领,如能辨认出一个人的五蕴,等等。很多佛陀传记忽略了佛陀在菩提树旁度过的这两个星期。他与挤牛奶的少女和牧童在一起,悠闲地散步,其乐融融。我敢肯定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否则佛陀怎么会讲《牧牛经》?实际上,牧童长大以后,一定成了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坐在集会的前面时,佛陀就讲了这部经。

    两个星期后,佛陀意识到他必须离开菩提树下的座位去与其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告诉挤牛奶的少女和牧童:〃我很抱歉,我必须离开这儿了。我们在一起很快乐,可是我得去和成年人共事了。〃他思考着谁能够分享他的智慧和慈悲,他想到了曾与他一起修行的五位朋友。为了找到他们,他整整跋涉了一天。当他恰巧碰到他们的宿营地时,他们刚刚结束了下午的坐禅。他们坐禅很勤奋,现在已是瘦骨嶙峋。他们中的一个人看到悉达多来了,对同伴们说:〃如果他来了,不要站起来,不要到门口去迎接他,不要给他打水洗手脚。他没有坚持苦行,而是吃了米饭、喝了牛奶。〃但是当悉达多到来时,他是那样地富有摄受力和安详,以致五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给他水洗手足,还让他坐到上座。佛陀对他们说:〃朋友们,我发现了一种发展智慧和慈悲的方法,请坐下来,让我教给你们。〃五个人开始不相信,他们说:〃悉达多,我们一起修行的时候,你放弃了苦行。你喝牛奶、吃米饭,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圆满的觉者?我们不信。〃佛陀说:〃朋友们,我对你们撒过谎吗?〃五个人此时回忆起来,事实上,悉达多从未对任何人撒过谎。〃我从来没对你们撒过谎。我是一个圆满的觉者,我将成为你们的老师。坐下来,听我讲。〃于是五个人就坐下来听佛讲法。这是他第一次讲法,是针对成年人的。如果你想阅读他这一次的讲法,你们可以在一部解释佛教基本教义的精彩经典中找到它,这次所说的法,概括起来,即四圣谛:苦、集、灭、道。我读过很多佛陀的传记,我把他看作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有时候艺术家们把他画得不像人类中的一员。事实上,他是一个人。我看了那么多佛像,但是没有多少是真正美丽而简单的。如果什么时候你想画张佛像,在拿起笔开始画之前,请先坐下来呼吸五或十分钟,微笑着,然后画一张简单的佛像,美丽而简单,面带微笑。如果愿意的话,你还可以在他周围画些小孩。佛陀是年轻的,但是不瘦,也不严厉,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我们必须这样画,因为,当我们看到佛的时候,一定也会像牧童和挤奶少女一样马上喜欢上他。

    当我们说:〃我皈依佛〃时,我们应该也领悟到〃佛皈依我〃这层含义,因为没有后者,前者就不完整。佛陀需要我们把觉悟、智慧和慈悲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名相,它们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对生命有实实在在的影响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我说,〃我皈依佛〃,我都会听到〃佛皈依我〃的回响。这儿有首诗,是种树或种其它植物时念的:

    我把自己托付给大地

    大地把她托付给我

    我把自己托付给佛

    佛把她托付给我

    〃我把自己托付给大地〃就像〃我皈依佛〃(我把自己与植物统一起来)。植物因大地而生而死,植物皈依大地、皈依土壤。大地把她托付给我,是因为每片落叶腐烂后使土壤变得更肥沃了。我们知道肥美的土层是由于植物腐烂、变成了有机肥滋养了的缘故。如果大地一片碧绿、美丽,那也是因为有了植物。因此,植物需要大地的同时,大地也需要植物,需要植物以优美、生机勃勃的姿态来展示自己。所以当我们说:〃我把自己托付给大地〃的时候,我,这株植物,必须还要听到这句的下文:〃大地把它托付给我。〃这样一来,〃我把自己托付给佛,佛把她托付给我〃现在就很清楚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与慈悲需要通过我们才能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现实。在我们的生命中再现。因此,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去实现觉悟,实现慈悲,实现智慧。我们都是佛,因为只有通过我们,智慧和慈悲才能成为现实,并产生效果。ThichThanhVan是在他努力助人的过程中被杀害的,他是一个好佛教徒,一个好佛,因为他能够帮助数以万计的人民、战争受害者。因为他,觉悟、智慧和慈悲成为了现实。所以我们把他叫做一个〃佛身〃(Buddhakaya)。为了使佛教成为一种活生生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佛身作为觉悟能力的具体化。否则佛教就成了一句空话。ThichThanhVan是一个佛身,释迦牟尼也是一个佛身,当我们实现了觉悟,当我们正满怀智慧和慈悲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佛身。

    三宝中的第二宝是〃法〃。法就是佛陀的言教。它是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即怎样去理解、怎样去使理解和爱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在佛陀入灭以前,他对弟子们说:〃亲爱的人们,明天我的色身虽然不在这里,但我的法体(myteachingbody)将永远在这里护助你们。你们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老师,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你们的老师。〃这就是法身(Dhamakaya)的诞生。法也有其身,即教身,或方法之身。你们可以看到,法身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尽管大乘人把它搞得很复杂。法身的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言、实现智慧和慈悲的方法。后来它演变成万物存在的超逻辑根据。任何能够帮助你警醒的东西都有佛性。当我独自一人时,一只鸟儿向我啼鸣,我回归了自我,呼吸,微笑。有时它会冲我鸣叫很多次,我就微笑着对鸟儿说:〃我已经听到了。〃不仅仅是声音,一些情景也可以提醒你回归真正的自我。清晨当你打开窗户,看见阳光流泻进来时,你可以把它当作法音,这样它就成了法身的一部分。那就是为什么觉者在任何事物中都能看见法之显现的原因。一只卵石,一棵翠竹,一声婴啼,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法音、法的呼唤。我们应当能够这样去练习。

    有一天,一个僧人去参谒TueTrung越南13世纪最著名的法师。那时佛教在越南很盛行。僧人问:〃什么是清净法身?〃TueTrung禅师指指马粪。这是一个对法身的不恭敬的指示,因为人们当时都在用〃清净〃一词来描述法身。你不能用言语来描述法身。即使我们说它清净,那也不意味着它可以从不净的事物中分离出来。真实,终极真实,是远离一切形容词的,亦净亦垢。所以他的回答是为了动摇僧人的意识,以便他清洗掉所有这些形容词,从而见到法性。老师也是法身的一部分。因为她(他)帮助我们觉悟,她看东西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待动植物的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实现智慧与慈悲。

    教化的方式有多种:言语教化、书本教化、磁带教化。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个越南禅师,很有名,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有条件亲近依止他,因此,居士们就录了他的讲法磁带,于是他就以〃磁带和尚〃而闻名全国。他现在还在越南。政府刚把他赶出他所在的寺庙,所以他不得不去另一个地方行化。他被禁止在胡志明市讲法,因为如果他在那儿讲法,会有太多的老百姓去听,而这是政府所不喜欢的。

    即使他不讲法,他的存在对于我们保持清醒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他是法身的一部分。法身不仅表现为言语、声音,它还可以仅仅以存在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有时候我们什么也不做,却比做了很多事情还要有用。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无为〃。这就像风暴中的小船上那个镇静的人,他毋须多做什么,只需保持镇定就行了这样,情势就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法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说话、不讲法,而只是存在着。

    这不仅在人类这里是真实的,在其它物种那里也同样如此。看看你院子里的树吧,橡树就是橡树,这就是它必须做的一切。如果橡树不是橡树,那我们大家就麻烦了。因此,橡树正在说法。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必在青年社会服务学校里服务,不必讲法,亦不必坐禅,橡树只以它在彼处的存在就给了我们大家极大的帮助。每次我们看到它,我们就有一种信任之感。夏季我们坐在它的下面,感到凉爽、轻松。我们知道,假如没有橡树,没有所有其它的树,我们就没有可呼吸的新鲜空气了。

    我们也知道在我们过去的生命中我们曾经是树。也许我们自己就曾是一棵橡树。这个看法不仅仅是佛教的;更是科学的。人类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物种我们只是晚近才在地球上出现。在此这前,我们是岩石、是空气、是矿物质,然后成为单细胞的生物。我们曾是植物,曾是树,现在变成了人。我们必须回忆一下我们过去的存在状态,这个不难。你只要坐下来,呼吸、观照,就可以看见你过去的存在状态。当我们冲一棵橡树吼叫时,它不会觉得受伤害;当我们表扬它时,它也不会翘尾巴。我们可以从橡树这里学到法,故而橡树也是我们法身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向周围和心中的一切事物学习。即使我们不在禅定中心,我们仍可以在家练习,因为我们周围处处皆法。每件事物都在说法。每只卵石、每片叶子、每朵花都在宣讲《妙法莲华经》。

    僧伽是和合的、觉醒的共住团体。僧身(Sanghakaya)是一个新梵文词。僧伽也需要一个身。当你与家人共住,练习微笑、呼吸,发现你和孩子们自性中的佛身时,你的家就成为一个僧伽。如果你家里有钟,那么钟也就成为你的僧身的组成部分,因为钟为你的修行提供帮助;如果你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