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诚恳。所以他们很难与人相处,更不用说结交朋友了。即使有朋友,也很容易分道扬镳。小小的矛盾,一句不好听的话,一个不好的脸色,甚至一个夸张的微笑都会促使虚伪友情火山的爆发。他们相互不能理解,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必须分手,并且孕育了深深的怨恨。
  柳树的生命力极强,长成大树后难以砍伐。即使把它砍倒,树根仍然会继续生长,不久便发出新芽,或者将砍下的树枝插到地里,也能生长。但木炭与其迥异,稍微受到外部的挤压或振动,就会散裂破碎。此时却没有办法将裂散的木炭重新组合,即使万能胶水也粘接不好。然而砍断的柳树枝杆重新包合,仍然能生长在一起。
  虽是弱者若谨慎,强者亦难以消灭,
  虽是大者若放逸,亦被弱者所摧毁。
  有些人虽然是弱者,若能谨慎地做事,那么再高强的人也难以消灭他。有的人虽然是强者,如果放逸不轨,也会被弱者所摧毁。
  如果弱者能精进努力,谨慎不放逸地做事,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一个强者行为不端,懒散放逸,却很容易被弱者摧伏。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一个道理,有的国家虽然很小,若政通人和,就不可能被大国所吞并。比如不丹是一个很小的国家,王臣上下都信奉大乘佛法,即宁玛和噶举两派。一九九零年法王仁波切应邀前往不丹弘法,当时的不丹正危机四起,周围的大国都想吞并它。君臣上下忧心重重,国王求教于法王,法王说:“只要你精勤地护持大乘佛法,再加上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同时常常提高警惕,注意国防,那么你的国家肯定会兴旺发达,人民也会得到幸福。”国王虔诚礼拜,发誓依教奉行。时至今日,不丹未曾遭到毁损,正如法王所言,更加兴盛发达。
  放逸即是一切衰损、毁灭之因,《二规教言论》说:“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以前有一位聪明能干的君王,名优陀羡王,统治着一个强盛的国家。后来国王对世间生起厌离心,立子为王,自己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子治国,信用谗佞小人,常时放逸不理朝政。他厌恶僧侣,谤毁佛法,听信谗言,甚至派人杀害了阿罗汉父亲,造了不可思议的罪业。最后业果成熟,王城四面落下铁门,天上降下土雨,整个都城被土填满成为土山。任意胡为、渐泯人性的暴君在佞臣的诱导下终于走向了彻底的灭亡。
  多财势力亦增大,耗财势力亦减弱,
  西瓦意单宝被盗,偷盗之力亦失掉。
  随着财富的增多,其势力也会相应地增大,当资财耗尽,其势力也会随之削弱。正如西瓦意单的宝贝被别人偷走后,他偷盗的能力也随之失掉。
  拥有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对个人而言即是有钱有势,对国家而言,则是国富民强。从世间法的角度讲,有钱就容易办事,有钱就必定有势力。钱和势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财富耗尽的时候,势力总是保持对财富的忠诚而以身殉职。曾经有一个穷猎人,在干旱饥荒之年,他将家中仅有的一碗麦饭供养了辟支佛。尔后,他于田间寻找食物的时候,一具尸体扑到他身上,怎么也甩不掉。带回家后却变成一具金像,无论截割哪一部分,都会奇迹般地长还原样,他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大富翁。从此他的身位提高了,势力增大了,左邻右舍皆对他刮目相看,最后还与国王交上朋友,成为皇亲国戚。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扭曲的金钱关系,即是以种种非法手段谋取大量财富,继而又用这些肮脏的钱财去买个官职。目不识丁、毫无管理才能的人居然也当上了局长、县长、区长等,但是资财耗尽后,他们的权势也随之消失。此时,威望落地,昔日的属下反倒成了他的上司,再也没有人恭维他、听从他的调遣。
  在此用一个故事做比喻,进一步阐明上述道理。从前有一个叫西瓦意单的人,他有件偷东西时不被人发现的宝贝。他依靠这个宝贝偷了许多东西,因此他家越来越富,势力也越来越大。当地有位婆罗门对西瓦意单的暴富表示怀疑,于是他查看婆罗门教典。教典中讲,拥有什么宝贝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势力。之后,他把怀疑之事告诉了别人。有些小偷听到了这件事,就去观察西瓦意单的行为,终于发现了他的宝贝,并将其偷走。西瓦意单丢失了宝贝,心里十分苦恼,其势力则日益衰减,因为他什么也偷不到了。
  依靠宝贝或某种加持力而具有神通势力的事例很多。色达县有一位名叫俄博的喇嘛,他出家以前一直担任约若村的会计。一九八零年,一次奇妙的经历促使他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当时他被色达境内冬青神山的山神携走,托他将一宝盒送到青海省班玛县境内的唐亚神山。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他携带宝盒前往唐亚神山,途中他竟能显现种种神变,十几米宽的大河一跃而过,身体变得高大无比,纵身一跳,即能腾空十几米,并停在空中做各种动作。而且还能隐形,他能看到别人,听其讲话,别人却看不到他。当他把宝盒寄放到树顶,自己如山一样宠大的身体即会显现出来,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还以为见到了魔鬼。最后他抵达目的地,见到唐亚山神与其母亲,于是亲手将宝盒奉上。这期间花了七天的时间,他未曾吃喝也不觉饥渴、疲惫,反倒认为是自己有生以来唯一最奇妙舒适的享受。使命完成后,他开始往回赶,那时才觉得饥渴,先前的诸多神变也荡然无存。渐至家门,听到阵阵僧众念经的声音,诧异之际他被人重重围住,亲朋好友们惊喜交加,七嘴八舌地说:“你突然失踪大家很担心,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问了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说你今天一定会回来。要是你今天不回来,明天就要给你做超度佛事了。”通过这一件事,俄博遣除了对因果轮回的怀疑,对法王生起了猛烈的信心,并于座下出家,如今他仍健在。
  造有福德施舍者,财富如雨而涌来,
  若无福泽唯积财,当思谁人会享受。
  曾经积累过福德而又愿意布施的人,他的财富就会象暴雨一样不断涌来。如果没有福泽,只知辛勤积累财富的人,应当思维所积之财由谁来享受?
  往昔行持布施等善法而积累福德的人,如果继续行善,上供三宝下施贫众,那么他的财富就会象夏天的雨水一样不断地涌进,而且无需勤作不求自得。比如给孤独长者,具足很大的福报,是佛陀座前首屈一指的大施主。他常常对佛和僧众做广大、丰盛的供养,同时又布施许多贫众,但他的财富却越来越多,怎么也用不完。有人心生嫉妒,想和他比试财富,却是望尘莫及。因为给孤独施主累世修积善法,成熟广大的福德因缘,能任运自在地开取世间宝库,取不之竭,用之不尽,无与伦比。时下也有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他每天念经修法,悠闲自在,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却相当富有。穿的是名贵服装,住的是豪华别墅,出门有高级轿车代步,浑身上下皆以金银珠宝装饰,俨然一副现代帝王的气派。他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常常对上师三宝作广大的供养,尽心尽力地护持佛法,对僧众作了许多利益的事,耗资甚巨,从无悔心。去拉萨朝圣之时,许多乞丐围着他,他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抽出一叠面额为十元的钞票,一一分发……。他的福报的确不可思议,这肯定与他往昔修习善法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没有福泽的人,一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积蓄一辈子却也得不到多少财产,更谈不上随心所欲地享乐。贫穷的人往往不懂得自己穷苦的原因,认为单纯的勤劳就能脱贫致富,他们一味地追求财富,哪知财富越追求越远离,苦恼至极,冥思苦想,希望找出一条致富捷径。有的人仅在梦里做了一夜富翁;有的人祈盼天上掉下金子,大发横财;有的人穷思竭虑地想拉个海外关系而飞黄腾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以上的如意算盘却总是泡汤。自以为聪明的人就开始为非作歹,张开血盆大口“吞食”种种不义之财,而且来者不拒,一一“笑纳”。虽然他们也有了钱财,但不知满足,继续铤而走险。往往自己还未享用便已大祸临头,拥有的财产付之东流,并且要遭受无量的痛苦。没有福德唯一积财的人,赚得再多的钱财也没有享用的机会,顶多当个“守财奴”。所以说只有上行供养,下行布施才能生生世世具足财富,福德即是财富的源泉。
  高士暂时虽受衰,复盛犹如上弦月,
  劣者若遇一次衰,则灭犹如熄灯火。
  高尚之士虽然暂时受到衰损,但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的兴盛,就象月亮处在上弦的阶段一样。劣者如果遇到一次衰损,就象灯火熄灭一样黝暗。
  对于那些有崇高品格、深广智慧的正士来说,虽然遇到一些违缘致使事业衰败,但也只是暂时性的,他们绝不会气馁,仍以坚韧不拔之志抵抗狂风暴雨,以迎接那煦暖的阳光。他们能化衰损为动力,懂得“逆境能塑造伟人”这一道理。伏尔泰说过:“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在衰损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也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他们视一切困难险阻为事业兴盛的逆增上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所以高士能笑对衰损,短短的时间内,即能恢复昔日的风采。重新兴盛的事业就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那样,日趋圆满。世事都是无常的本性,上至高僧大德,下至贫民乞丐,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高僧大德虽然示现无常,但多与众生业力有关,抑或是往昔愿力所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他们内心都一澜不起,始终坚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原则。在经历各种考验后,依自己对佛法坚定的信心、完美的修持、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清净的戒律再次向他人证明了佛法以及学修佛法者的伟大。比如班禅大师曾被关押十多年,但他出狱后,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佛法兴盛的伟大事业,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但是,那些劣者如果遭到一次打击,一次衰败,他就一蹶不振,无从恢复。就如同熄灭的灯火,灯油已尽,怎么会复燃呢?凡夫遭衰损,只能被业力牵着鼻子走,毫无自在。他们的本性也是胆小懦弱,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灰心失望,继而动摇,最后失败。比如一个胆小怕事的病人,虽然病不是很严重,他都会在病床上歇斯底里地狂叫,做出种种痛苦不堪的表情,拉着亲人拽住医生绝望地说:“这次我死定了。”大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懦夫未死之前,已死过数次。”这些人于事业生活方面遇到打击,就垂头丧气,好象面临世界末日的灾难一样,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最终只能使损失更惨重,导致彻底的灭亡。他们一味地将衰败归罪于命运的捉弄,孰不知摧毁他的敌人正是自己的意志薄弱和愚蠢。
  智者宽待敌人故,最后怨敌被制服,
  愚者报复敌人故,遭受苦难无间断。
  智者懂得宽待一切人乃至敌人,所以最终怨敌会被制服。而愚者只知道对敌人作报复,因此会无间断地遭受种种苦难。
  智者有着高尚的人格、甚深的智慧、远大的目光、宽广的胸怀和慈悲利益众生之心,基于此,他们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高尚人士大多与世无争,根本不可能有怨敌或与之发生冲突。即使遇到刚强难化的怨敌,也能以悲心容忍他们,以善德和慈悯来感化他们,最终摄伏他们。更何况,人都有良善的本性,有意识、有头脑的怨敌迟早能悔悟自己的过错,明白之际,他会觉得惭愧内疚,自然会向智者求忏悔。佛陀时代拘尼弥国有一位婆罗门辅相,脾气暴烈,行为不轨。他的夫人也非常邪恶,与他不相上下。一次,丈夫对妻子说:“佛正在国中,如果他来,关上门不要开。”一天,佛刹那间出现在他们家中,那个妇人见到后沉默不语。佛说:“你这婆罗门女愚蠢而又持邪见,不信佛、法、僧三宝。”妇人听后,大为恼怒,自己拉断首饰,穿着脏衣服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丈夫从外面回来问其原因,妇人哭诉着:“佛辱骂我。”丈夫说:“我要替你报仇。”第二天,他们敞开大门等待佛的到来。当佛再次出现时,婆罗门手持利剑对着佛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