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嗔,否则有失佛法的庄严。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说明他是个可以改造的好人,而真正的恶劣者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就自然无法改造了。
  遭受恶人所欺处,遇见贤人亦会舍,
  如被毒蛇所害处,虽见金链亦逃避。
  在曾经遭受过恶人欺骗的地方,受骗者遇见贤善圣人也会舍弃。正如在被毒蛇伤害的地方,被蛇咬过的人就算见到金链也会吓得逃避。
  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世上许多邪恶的勾当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的,而许多伤害也是在爱的名义下实施的。卑劣之人行骗的高超技艺着实惊人,有时假的比真的看起来还要真实。于是人们往往把李鬼当成李逵,而真的李逵来了,却被当成假李逵。但是假的终究要露出马脚,一旦假面具被戳穿,显出丑恶的本面,人们便痛悔不已,连呼倒霉。在被恶人骗了很多次以后,人们有了经验教训,“免疫”能力也增强了,也就是说警惕性大大提高了。在这种状态下就算是遇到真正具有法相的贤者也会满心怀疑,不恭敬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比如外道邪师误导民众,宣扬放纵欲望、作恶为功德、无勤得安乐等邪说,自己则装出一副洒脱自如的样子。当亲见外道师烦恼深重,贪婪暴敛等丑恶本面时,人们大失所望,心想:宗教全是骗人的把戏,马列主义、无神论说得很有道理。并发誓不再学任何宗教。又如在台湾有大量从尼泊尔等地过去的骗子,他们穿着庄严的僧衣行骗。早期,台湾的佛教徒信仰甚笃,对所有的出家人都恭敬供养。很多人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行骗,有些去“灌顶”,有的去“传法”。他们什么仪轨都不懂,只是拿一个手鼓无有章法地乱打一气,嘴里“呢呢、啊啊”也不知是那一国的语言。据说这类人有一个专门的团体,他们先在尼泊尔搞个假护照,到台湾后就给信众发通知,预告“传法、灌顶”的时间和地点。届时,他们拥簇一位肥头大耳、面色白皙的人当“活佛”,在众目睽睽之下,恭恭敬敬地将其送上法座。这位“金刚上师”灌顶时什么仪轨都没有,什么心咒也不念,只是在一连串谁也听不清的呓语中加些“彭彭、札札”将法器置于信众头顶,只念“嗡,阿比肯扎……”(阿比肯扎为梵语,意即灌顶。)灌顶结束后诈骗集团股份公司的成员便开始分享胜利果实。首先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灌顶,继尔人员渐减,最后真相大白便无人问津。经过几次类似的折腾,当真正的高僧大德莅临之时,他们也不敢去亲近依止,便用“警惕”的铠甲保护自己,多可怜!这里不是说佛教徒爱骗人,是说不懂佛法不信因果的人,利用佛教行为来牟取暴取,此类虚伪的恶人于其他各宗教和党派中都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就象某人曾在一处被毒蛇咬伤以后,当他再次经过此地时,心有余悸,即使一条金链摆在地上,他也会疑心是毒蛇,使内心的恐惧感平增几倍,不考虑不观察拔腿就跑。此人并非不爱金子,而是担心被蛇咬的恐惧感作祟。所以,在曾受骗子欺诳之地,佛教大师非但不会受到尊敬,反而会被当作骗子而受人攻击。
  恭敬之境即圣者,恭敬劣者即祸根,
  乳汁对人是甘露,若喂毒蛇则增毒。
  真正应该恭敬的对境是德智双具的圣者,若恭敬恶劣的人即会因此而埋下祸根。好比乳汁,对人来说它是无上甘露,若用来喂养毒蛇,则只会使其增盛毒素。
  圣者即是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或是修证圆满的高僧大德。有殊胜的功德者,慈善、和蔼、乐于无私奉献,凡事都以众生利益为出发点,对别人施以的毫许恩德也牢记于心,这些都是高尚的行为。他们即是圣者,也是最殊胜的恭敬对境,对彼等恭敬承侍或供养则有利又有义。佛门中人对上师更应恭敬,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若人缺乏恭敬心,则傲慢心横梗于胸,因此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样就连世间上的智慧也不能提高,那又怎能生起证悟的空性智慧呢?
  对于劣者却不能恭敬,因为劣者没有功德和智慧,恭敬他们非但无益,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正因为你的恭敬,劣者会觉得你是害怕他,一方面他越发骄傲,别一方面他还会想出各种手段来害你,从而使更多人害怕和恭敬他。曾经有一个邪师自称学识渊博,对于各种星相占卜的技艺无不精通。他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用欺骗的方法伤害一些善男信女牟取利养。求神问卦的愚夫愚妇接踵而至,此邪师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弟子们毕恭毕敬地伏首听令。为了显露自己广大的神通,他指着一个极虔诚的弟子说:“你心怀鬼胎,触恼了天神,不日即将大祸临头。”那弟子闻言,吓得瑟瑟发抖,连声祈求护佑。邪师则装模作样地来回踱步,时而望天,时而跪于神像前,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婉言说道:“你不用害怕,我已替你在天神前求了情,你阳寿尽后直升天界,望你在天神前也替为师多美言几句。你回去焚香沐浴,今晚即是你升天的吉日。”为证明自己的预言,当夜邪师便将其谋害。
  恭敬劣者是祸害的根本,好比牛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老少皆宜,经常饮用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使人精力充沛,因此对于人,牛奶可以说是一种甘露。然而用牛奶喂养毒蛇,牛奶一进其体内便转为毒汁,结果只能是使毒蛇更恶毒,助长其残害众生的能力。故牛奶对于毒蛇来说则变成增长罪业之因。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应该明白,同样的恭敬,若对境是圣者则为解脱之因;若对境是劣者则为轮回痛苦的根源。
  纵使设法依劣者,然而不会成齐心,
  如同麻雀再喂养,彼亦不会安心住。
  纵然使尽各种方法去亲近或依止恶劣的人,却很难与其达成一致的目标。如同喂养麻雀,无论怎样努力,它也不会安心地住在你身旁。
  高尚的人和低劣的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前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后者却混身带刺,暴烈乖癖,难以接近。即便想尽种种办法靠近劣者,欲使他生起欢喜心,却难于上青天。因为他恶劣的性情促使彼此不齐心,目标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一时碰巧芝麻落进针眼里,幸许他会高兴一阵,说几句随顺你的话,但一会儿又“旧病”复发,高唱反调,为所欲为。有的人出于好心欲以自己的才识,崇高的品格感化劣者,初时以柔和语、利他行一步步靠近劣者,博取好感。趁对方高兴的时候便开始婉言劝导:“你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生气,二是做事莽撞。”此时劣者的笑容顿时凝固,霎时晴转多云,继而狂风怒雨,他抓起好心人举手就打:“我什么时候容易生气,又什么时候做事莽撞啦?你可真会瞎编乱造,认识你这朋友倒了八辈子的大霉。”此类劣人无论别人怎么做,也满不了他的愿,其性格始终好转不了。因此干脆不要接近他们,这样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曾经有位隐居深山的老禅师,救得两个落难的盗贼。禅师细心地照料他俩,亲自上山采药为其疗伤,时时以佛理相慰。不到半月,他俩伤势痊愈,体力恢复,便在老禅师的劝导下假意拜佛,而得见寺中珍宝——一尊一尺高的纯金释迦牟尼佛像。他俩不禁内心一阵狂喜,互相对视露出会心的一笑。当晚他俩施展飞檐走壁的绝技盗走了金像。
  上述劣人如同麻雀一般情义寡薄。某人喜得一只麻雀,为其制做了一只精致的鸟笼,每天喂以可口的饮食,对它轻言细语地安抚。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小麻雀时时鸣叫,声音悦耳动听,主人满心欢喜。一次主人清洗鸟笼,无意当中将笼门打开,那麻雀便如离弦之箭,头也不回地直冲云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麻雀本是一种躁动的小鸟,它自由之时且不说,即使被关在狭小的鸟笼子里,也是跳来跳去无有片刻安宁,主人对它再好,也始终得不到它的好感。所以,对于麻雀般的恶人,真心对他好,他也不领情,不知恩不报恩。度化众生也是如此,对恶劣之人讲佛法只是浪费时间,徒费口舌,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就算佛祖亲临,他们也不会被感化,即是佛所说的“无缘不能渡”之人。这种恶人如果出现在佛友之中,则应毫不吝惜地舍弃。
  时常精勤分裂者,甚至好友亦离开,
  如同河水常冲刷,岩石亦会出裂缝。
  经常挑拨离间、搞分裂的人,甚至最亲密的好友也会离他而去。如同河水长时冲刷的地方,再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
  这里又讲了一种恶人的特征——喜欢搞分裂,挑拨离间。他们时常都很精进地在世人之间、佛弟子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说各种各样的离间语,搬弄是非。其精进若用于修学佛法则成佛有余,但他们偏偏精勤于充当张家长李家短的长舌妇,结果无益于己,反害自他。印光大师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有人言:“隐恶而扬善。”可惜此类人充耳不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岂不悲哉!如果分裂的言行仅是一次二次还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但若频繁地挑拨,不用说一般关系的朋友,就连最亲密的朋友也终会分道扬镳。就算好到极限成为一家人,若丈夫经常打骂自己的妻儿,或妻子于丈夫和公婆之间搬弄是非等,这样的家庭怎么能长存呢?总有一天会妻离子散,轻者夫妻反目、父子相仇,断绝往来,重者会导致妻子服毒上吊,儿子弑父的悲剧。本来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皆是以因缘业力而会聚一处,不会恒久,业尽即散,照理应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然而却因恶劣者的暴烈性情不待业尽便匆匆告吹。印度的帕单巴尊者说:“夫妻无常聚时睦,勿起诤恼一家人。”真诚地祈望恶劣之士能通过这些言教的加持而醒悟。
  河水或飞泻直下的瀑布常时冲刷的地方,不用说一般物体,就连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通常用此赞美坚强的毅力,凡事持之以恒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里用“滴水穿石”或“水到渠成”的道理作了反面教材,充分展现了搞分裂者所带来的危害。
  自己骗人或害他,或谈上师友等过,
  彼等若假不必信,或若真实令人惊。
  自己招摇撞骗或是谋害他人,或是谈论上师和道友的过失,如果是假的则不必相信,但若是真实的则令人吃惊。
  一个人不管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都不应理,骗来骗去,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谎言无论包装得多么富丽堂皇,但其本性毕竟是虚假的,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也正是这个道理。骗人和害人都是因自私自利的发心所驱使而采取的一种愚痴卑劣的伎俩。以这种卑劣的手段虽可达到某种目的,如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不受制裁或有怨报了怨,无怨也因戏弄、残害了他人而快慰一时等,实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变态狂。这些都是不懂因果、无有慈悲心的表现,同时这种行为也是极其可怕令人吃惊的。其中又以杀害众生为最恶,三界中除了地狱以外,天、非天乃至蝼蚁之类的众生又有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贪图暂时的微利而毁坏自己的未来,真是因小而失大,所得也只是南辕北辙的效果。如《正法念处经》中说:“杀一有情命,当一中劫住地狱。”而从地狱中解脱后,因恶业果报的关系还要被杀五百次偿命,可见害有情生命已远远超过其它罪业。明知此理者即应详细取舍以便脱离恶业的羁绊。
  再者,谈论上师以及道友的过失也是非常可怕的恶业。上师有多种,如引导上师、灌顶上师、传法上师、皈依上师、忏罪上师等,乃至施予自己一句法恩的善知识都可称为上师。道友也有远、近、密等多种。佛陀教导弟子恭敬一切善知识,团结一切道友,慈爱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视一切众生与佛无异。常具清净心,不可谈论上师及僧众的过失,即便僧众真有过失也不能向人宣讲。尤其不能谈论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过失,否则即违犯密宗根本戒。许多密宗经典都明确指出若对金刚上师生一刹那的邪见,此人就会在金刚地狱中长劫感受痛苦,那可是“万寿无疆”啊!如果讲上师的过失,所得之等流果即是将成为盲哑之人,甚至生生世世不得人生。此理在《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显教经典中也有宣说。
  以上诸多过患若是他人居心叵测而虚构捏造,那当然不用去理会,古人说“人正不怕影子歪”,无论别人怎样诽谤,若无中生有,他便是骂他自己,你绝不会因此被抹黑获罪。你若真具有上述那些过患,他人宣说你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