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纵观当今社会也确有许多只知他人丑不知自己黑的人。一些高官显贵或大法师在为别人传达“精神指示”之时,均能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要求听众如此这般那般,却忘了自己也应依法而行。当他们自身犯了罪过或被戴上镣铐锒铛入狱,或死堕地狱之时才会真实感到:“我走错了。”在此之前,能自觉发现过失并加以改正的则是寥寥无几。
  所以,当我们于佛法或世间法有成就之时,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如果仅是一些白痴或恣意寻事挑衅者指责你,则不一定说明你有某种过失。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因此,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
  虽知过失而不改,此人定是遭魔缠,
  若尚不依对治者,自己切莫视为人。
  虽然知道自己的过失而不改正的人,则一定是遭到了魔鬼的纠缠。如果还不依靠殊胜正法来对治的人,那么他自己休想被当作人看待。
  蒙他人指责过失是难得而可贵的,可偏偏有些愚蠢而又自以为是的人不珍惜这种机会,听到别人的善意相劝,又明明知道自己有过错,却仍然不愿意改正,而固执地一错到底。以佛法来讲,凡夫人处于修行阶段,一点戒律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但是知错而忏悔且誓不再犯,仍不失为智,佛对之也会欢喜加持。对过错本身而言虽祸患无穷,然若依对治力忏悔则能使之转为功德。最可怕的是犯了戒律不肯承认,还要挂着修行人的招牌广纳供养,受人礼敬,此举不但有损佛陀圣法,且犯戒者自己也会越滑越深,到头来永无解脱之日。若心向菩提,希求证得大、中、小三乘圣果,就应坚定地持守禁戒,杜绝一切恶行。但有些人迷恋五欲而毁了净戒,犯戒之后,又舍离三乘,纵情恣肆,无恶不作,如是乘门戒门都丧失干净。此亦是知错不改,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的愚笨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被邪魔蛊惑、纠缠的表现。
  明知此理,相续中若有善根的人定会痛改前非,与自己的过去永别。但若照旧充耳不闻,不愿对治,于此类人,作者也露出了无可奈何的表情,且附上一句:从今以后你别认为自己是人,实在难以调化!不把自己当人,那当什么呢?那即是狗、猪、老牛……都可以呼之。
  稍有辨别智慧众,当知过失并除之,
  如是常依对治者,此人日日会上进。
  稍微有一点辨别智慧的人们,应当了知自己的过失并遣除,以绝后患。如是常常依靠殊胜对治法修持的人,自然会一天天地长进。
  前面作者宣讲了如何认识过失,附带批评了知错不改者。在此,正面对愿意进取,积极向上的人说教言。凡是有头脑,懂得辨别是非黑白的人,有能力推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并且可以正确分辨过去事物的对错,敢于面对自己的烦恼过失,如是之人请听我说:一切过错都是今生和来世痛苦的根源,亦是不安乐之主因。它初生之时,力量一般不大,而一旦坚固则难以拔除,但它没有自性,因此可以对治,最有效的办法是将之断除于萌芽状态。在对治任何一种烦恼过失之前,必须从道理上弄清楚,精通对治方法,鼓起消灭它的勇气,待它一露头角,便立刻将之消灭。何人若能持之以恒,常依此法对治,我可以保证,他的人格、智慧、修证等各种功德都会日日上进,终臻圆满。
  听了这番教诫,学人当有所感悟才是,以前诸多大修行者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超凡入圣成佛作祖的。比如以黑白两种石子衡量自己善恶功过的札甚婆罗门。又如台湾的一位法师,收了很多僧俗弟子,他要求弟子们每天写一篇日记,详细记录一天中生信心、菩提心、出离心等善心及生嗔、痴等烦恼心的情况,好似学生交家庭作业一般,每过二日都要给他过目。初时,弟子们不太习惯,尤其是女弟子面浅害羞,但又不敢违背上师教言,于是勉强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子们习惯了这种调心方法,也渐渐对上师产生了真实的感恩:“上师以慈悲和智慧的双手帮助我们掏出了心灵中肮脏污秽之物,强制性地调伏、对治我们的烦恼分别。我们修证上的少许进步,无一不是来自上师这一方便善巧的法门……”
  在一些学校的大门口,常常可以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警语。想一想,其实这个内容很深,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学识之深浅,权势之有无,只要真心实意地“好好学习”,此人的学识和能力何愁不会“天天向上”呢?这句警句可能就是起于萨迦班智达的这番教诫吧!
  聪明之人仁慈者,随和之人勇敢者,
  彼等不知其余事,亦应各行而护之。
  聪明的人、仁慈的人,随和的人以及勇敢的人,他们虽然不懂得其它的事情,作为主事者也应对之施以各种不同的行仪加以护持。
  众生漂泊轮回,因机遇、生活道路等皆不尽相同,有的人聪明,见多识广;有的善于仁慈待人;有的人走到哪里,便能将随和的气氛带到哪里;有的虽无足智却也以勇敢著称……这些人各有各的特点和专长,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君主选拔人才的标准必须十全十美,既要聪明,又要忠实,不但要能说,还要能干……如此之贤才虽说有,但毕竟十分罕见,得不到所期望的全才当如何是好呢?在此尊者提出建议以供读者参考。虽然上述聪明者、仁慈者、随和者及勇敢者,也许除了各自特长外,不知其余事而难成“多面手”,但不能因此而认为他们无用,拒之门外。是故应当扬他人所长,避他人所短,使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发挥特殊作用。勇敢的人个性果断,对事情一旦下定决心绝不会动摇,这样的人可为统御三军之帅。但若让这样的人从政,就不太合适,因过刚易折。随和的人比较通情达理,不会对每一件事盯得死,看得牢,有超然的胸襟擅于灵活变通,不呆板,交际应酬之时亦能有出色的表现。仁慈的人心包太虚,慈爱一切众生,无有不平之惑,堪为人天导师。聪明的人足智多谋,见识渊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堪为文臣军师。
  作为一个大政治家或是一般的君主,对于以上人才皆不能轻视或舍弃,如能集众家之长也就自然能使自己的势力趋于强盛。此类人既有刚毅果断的精神,又有宽宏大量的胸襟,也就是所谓的大将风范。任劳难任怨更难,当一个计划,一项政策在没有实施以前,如果有人骂你,最好低下头让他骂,等做出成果再说。所以贤明的主事者皆应具备识别特殊人才的“慧眼”,而且还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如是才能妥善地护持这些特殊的人才,以便令其为自己的事业尽献忠诚。
  虽久交往蛮横者,然彼远离则安乐,
  翁云动牙虽为美,然彼拔掉得安乐。
  虽长久与蛮横的人打交道,然若远离则定能获得安乐。老翁言:松动的牙齿虽然很美,然若将之拔掉才会觉得更安乐。
  蛮横者恶劣的品行是不受人欢迎的,因此作者于本论多次对他们进行“点名批评”。无论与蛮横者相处多久,除了感受扰乱之外,毫无利益可得。遇此情况人们心里便会强烈地希望远离他们,等他们离开后,才能感到一丝安乐。在单位里若有此类“害群之马”,无论花多长的时间,领导总会想办法将之铲除。在小小的家庭中,父母对自己亲生儿女,本来是极为慈爱的,无论如何亦不忍其远去。然而有些儿女的行为过于出格,在内扰乱父母亲友,横行霸道,在外惹事生非,胡作非为,长此以往,父母终会忍耐不住,或将其赶出家门,或断绝往来,直到他们离去,烦乱的心境方才平静下来,真可谓是“眼不见,心不烦”。古时有一大富之家,生得一双儿女,视如掌上明珠般珍爱,使之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长子逐渐成人,却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偏偏喜欢赌博,一日不赌便如坐针毡般痛苦。久而久之,他输掉了家中大半财产,因此被父亲捆绑回家后一顿重罚,令不再犯。事不多日,父亲为他娶得一位贤良的妻子,意在收摄其心。可这位蛮横的公子哥恶习难改,岂能受妻子所禁,于是跳窗、翻墙四处寻找赌友,终于将整个家财输光殆尽,最后无颜见爹娘便逃往异乡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此时父母虽愤恨难当却也无可奈何,只怪自己生得个败家子。此后家境虽然贫寒,女儿和媳妇倒也孝顺,因此日子反而过得和美幸福。
  藏族有句谚语:“不见尸体不落泪,不见怨敌不生气。”家里死了人,老放在那里就会惹人泪下,将尸体焚烧、掩埋或天葬处理后,亲人就不会天天为此而哭泣。比如有些年过花甲的老翁,他们常说:洁白的牙齿看来美丽,也是人的庄严,但是松动后它不太老实,吃饭不敢使劲,稍一碰触也觉得疼痛难当,着实别扭,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拔掉为妙。拔掉松动的牙齿后,相对来说会感到安乐。
  时常怨争之眷属,为彼稍施当驱逐,
  毒蛇所咬之伤口,不能切除则离命。
  时常起怨争闹的眷属,对他们稍微布施一点财物就应当驱逐。好比毒蛇所咬的伤口,若不切除,那么定会因此而丧命。
  对一个上师、一个寺院或任何一个团体来说,经常引发怨恨争斗的眷属是最让人头痛的。应如何处理呢?首先可以对他说一些温和悦耳的语言,然后给他一点钱财打发了事。一些佛学院或寺院对于实在难以教化且对僧团有害的人,也常常采取类似的方法。如言:“你是个很有前途的人,老呆在这里没准儿会耽误了你。”然后给他一点钱就把他撵走了。摈除教内的恶徒,可以减少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大违缘,花点钱又能算什么呢?
  从前有位婆罗门因对国王有恩故被礼为国师,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与他商议,待遇与国王不相上下。在此之前,国王一直按正法治理国家,处事公道,从不无礼对待眷臣,更不冤枉任何一个人。可这婆罗门得势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依仗着国王的恩宠,与国王同桌吃饭、同宫议事,便两眼朝天,目中无人,对大臣们呼来喝去,当奴婢一样使唤,还时常无理地挑起诸多事端,于是宫内怨声载道。但婆罗门恶习不改,反倒日益猖獗,最后连国王也不放在眼里。一次,婆罗门外出晚归,见国王早已用餐完毕,不禁火冒三丈:“你怎么独自先吃饭?不顾礼仪,违背誓约,不得好下场。”宫中众人义愤填膺,说他犯了欺君之罪,应当处死。国王说:“为人应该讲慈悲,对一切众生都施以仁爱,不能随便伤害其性命。这样吧!我们发给他一些路费,把他驱逐出境从此不准再来我国就是了。”在宫中时,婆罗门锦衣美食,享受惯了,如今被驱逐,独自爬山涉水,顶风冒雪,吃尽了苦头。
  如同被毒蛇咬伤的人,考虑到后果,还是会忍痛割掉伤口那块肉。假如认为此身体“受之于父母”,又百般珍惜而不愿“伤损”,那么几分钟后,别说伤口那块肉,就连整个肉体都保不住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毒蛇存在,尤其是热带地区。印度有一种头部极小的蛇,被称作“果洛”,印度人对之极为畏惧,一般不敢坐在草地上休息,否则,它就会悄无声息地游过来咬你一口。据说,被咬的人走七步之后就会倒地身亡。
  设使已成高者时,不必吝啬琐碎物,
  若能制服诸眷民,不必悭吝珠宝也。
  设使自己已经成为高尚的伟人,那时就不必吝啬琐碎的财物。若能制服下属眷民,也不必悭吝些许珠宝财物。
  拥有显赫地位,崇高声望的人都称为高者,如国王将相,或佛教领袖、大法师等,一旦成为这样的高者,对一些琐碎之物便没有吝啬的必要,对之也不必贪求,而应广作布施。如是财富反倒会如潮水般涌来,不求自得,且越施越多。作为一国之君,既然能够以威力慑服全国眷民,那又何必对一些珍宝古玩之类悭吝不舍呢?珍宝古玩虽也贵重,但既然国家都属于你,世间奇珍异宝还不等于都是你的,又何必贪求呢?
  居高位者皆应具有宽广的胸襟,深明大义,不吝啬琐碎财物。据说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的桐城人张廷玉,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廷玉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