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能占有的,只有布施的功德利益不会毁灭。所以他发出告示:“凡有缺乏资财者,请速速来取,数量不限。”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故无人前来求施。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好办法:“百姓虽然富裕,但总免不了头痛脑热之患,还是买药给大家治病为上策。”于是他四处采购,弄来了各种名贵药材,救济众生的性命,免费医治、予药,慈爱呵护备至,恩德无所不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仙叹美名远扬,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来,竞相称赞仙叹的恩德。
  广闻博学之士云:虽具千百万宝藏,
  谁亦不愿布施者,此乃世间之贫者。
  广闻博学的智者告诫世人:虽然具足千百万数财产的宝藏,但对谁都不愿意布施的人,其实他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了知佛经教义、能说很多格言、学识渊博、智慧深广的人,通常都深明大义,且对因果深信不疑,对财富少有执著而乐于施舍;悭吝成性的人纵然腰缠万贯也舍不得布施一个铜钱,不要说外人,就算自己的亲人也不愿出资。对此,智者以悲愍心发出感叹:“何苦如此吝啬,有财不布施,屯集无量的财产又有何意?其实你们与世间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据传,国外某家首屈一指的合资大银行,在其大厦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破烂黑衣的老妇人出入。外人大都对她报以异样的眼光,议论纷纷,孰不知,她却是这家银行的最大股东。她的钱很多,按现代人富裕生活的水准,就算不做任何赚钱的事,也足够她用几生几世。可怜她却是一个出了名的吝啬鬼。因国外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需要交纳税金,所以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长年累月投宿廉价的旅社。她有一个独生儿子,是她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儿子年少的时候无意间腿被碰伤,她却舍不得花钱给儿子疗伤,随便涂抹了些外用药,也不知对症与否。后来伤势加重,伤口溃烂导致严重的感染,终于瘫痪卧床不能行走了。无奈,母亲只好将他送进医院。检查后,医生对她说:“必须给孩子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就这样,大富婆的宝贝儿子成了残疾人。究竟说来该妇人的确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她自己舍不得享受,对亲人同样吝啬钱财,这种人又何谈布施他人呢?
  所以在我们拥有财产的时候就一定要布施,如《佛子行》中所云:“欲得菩提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愚者顾虑失后代,所得微财亦积累,
  智者为兴自后代,如同贿赂而发施。
  思为后代得福贵,抛售己身遗予子,
  劣子反而抗父母,耗尽诸财游如犬。
  愚笨的人担心家世衰退而断失后代,就算所得到的财产极其微少也要积累起来。智者为了使自己的后代更兴盛发达,就象贿赂长官一样去发放布施。愚者想使子孙后代得福显贵,甚至不惜卖身为奴,所得之财则尽数留给儿子。然卑劣的忤逆子孙反而处处违抗父母,待家产耗尽以后就象老狗一样四处游荡。
  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种生活模式在一般人的眼中几乎已成为必然,父辈们走过了,儿孙们也理所当然地要如是走下去。一旦为人父母,便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对子女的爱。为了赚钱,父母们起早贪黑,亡命地工作,同时又以所得的收入哺养孩子,或积存起来供之学习,资助儿女成家立业,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家族更兴旺。父母自己却是省吃俭用,分文也舍不得为自己花。更有甚者,儿子未满周岁,便添置金银手饰,说要留给未来的媳妇,因为黄金价值稳定,永远贵重。他们认为积攒的财产越多,后代越幸福。此等愚者在得到重金或微财之时,舍不得供养三宝,更舍不得施舍贫者。但是他们含辛茹苦积累的财产,后代能否享用得了尚很难说,又何谈后代依此而兴盛呢?若在积累财产的时候,不择手段,造作诸如杀生等恶业,反而会祸殃子孙,轻者多病多灾,重者短命夭折。
  智者却与此相反,他们为了兴盛自己的后代而经常布施财物给他人。在供养三宝后皆诚心祈祷:“愿我的子孙后代离苦得乐,求上师三宝加持我子长寿无病、聪明富贵……”虽然布施的果报不一定马上显现,但对子孙后代的确十分有益。他们为兴盛后代而布施,就如同以钱财贿赂国王一样,待国王生起欢喜心后,自己就可以加官晋爵,故而能得到很大的利益。除了惠施财物给他人,放生也属于布施,而且是无畏布施,以此功德凡有祈愿较易达成,如求生子,求子孙兴盛、富贵等……所以布施是智者的行为,而且在布施之时切忌粗鲁与轻蔑,当以柔和之音声,和蔼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受施者。
  父母爱子之心实在伟大,他们辛勤地积累财富抚养子女,尽己所能供给上妙饮食、华美服饰、舒适享受,望子成龙成凤、兴盛富贵。有的父母经济条件差,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很难为子女积存财产,但是他们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幸福。为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学知识和技艺所需的学费,慈悲的父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常常毫不吝惜地出卖自己的身体,或为他人奴仆,或作苦力,短期长期乃至终身,更有甚者,不惜卖血为子女筹集资财,他们将卖身卖血之钱尽数留给子女。倘若遇上孝顺善良的孩子,父母卖身之举还算值得;倘若遇到恶劣的“讨债鬼”,父母的情形就可悲了。卑劣之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反而报怨父母无能,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未曾赐予足够的钱财。父母对他所奉献的爱心,所做的一切,他不知感恩,反倒认为是天经地义,还强辞夺理:“你们既然生下我就得对我负责。”这种逆子在依靠父母的卖身钱长大后,非但不会报答父母的恩德,反而会对抗父母。就算有的子女飞黄腾达、出人头第了,当父母满怀欢喜登门认子之时,他却羞于父母卖身为奴的卑贱身份,竟瞒天欺地地说“我不认识你们”,随后绝情地将父母拒之门外。一些游手好闲的劣子只会用钱而不会挣钱,他们坐吃山空,等把父母遗留的卖身钱耗尽以后,便四处游荡,或尽干些偷鸡摸狗的罪恶勾当,或是沿街乞讨,就象前文所讲的老狗一样得过且过,苦无终日地沦落。
  父母极为慈爱子,子女并非如是待,
  父母竭力养子女,一旦衰老受子辱。
  做父母的非常慈爱自己的孩子,而子女对父母却不会如此同等地对待。父母悉心竭力地抚养子女,待到衰老的时候却尽受子女的欺辱与虐待。
  《大圆满前行》中讲:“无始以来,我因业力牵引流转生死轮回,一切有情无一未曾作过我的父母。为父母时,大恩护持,食先与我,衣先覆我,极为慈愍,具生养大恩。”天下父母谁人不慈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就连旁生也懂得。父母的恩德极大,《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父母深恩略摄为十种: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
  父母如此慈爱子女,有些子女反过来却不会如是孝养双亲。中国文化历来是讲求孝道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的传统。英明的帝王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时便推崇“以孝治天下”,成功地做了六十一年的好皇帝,满清的天下就是在他手里安定下来的。所谓孝,即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给予照应、爱护。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算是孝,其实不然,饲养狗或马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只是养而没有爱的行为,就不是真孝。世有俗语谓:“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即是说,父母对子女的事情极为操心,就象流水一样毫不停息。而子女能天天为父母操心的有多少?屈指可数!他(她)们的心肠很坚硬,就象石头一样毫无感情。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与担心未作过父母的人是难以体会的。再观察一下,父母病重之时,很少有子女感到悲伤而痛哭,在父母床前服侍几天就感到厌烦,所谓“久病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就算要求倒一杯水喝,做儿女的水是倒了,但端去时,沉着脸把杯子往床前茶几上重重一搁,以冷硬发僵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做父母的心里比之刀割都难受。
  父母年迈体衰之时,便显得老态龙钟、躬腰驼背、健忘、口齿不清、容貌丑陋等等,因此有些子女反倒厌恶自己的父母,辱骂他们是“不中用的、吃闲饭的老不死”。有的恶子怕老人拖累自己便更加虐待父母,或大打出手,或设计谋害。有的子女在父母病危之时,非但不设法抢救,反而在其面前展开争夺遗产的家庭大战。老人们何谈安享晚年?可怜的父母!可恶的子女!古人言:“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人总是要衰老,所以“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为人子女者自当孝养双亲。佛陀倡导弟子:“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中父母恩排在第一位,看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敬就可推知他学佛修持的深浅。如言:“百德孝为先。”欲报父母恩者当知报恩的方式。经中说,替父母印经、忏悔、供养三宝、布施修福等是大孝子。修慈无量心时须反复忆念父母的恩德,为此阿底峡尊者将父母之恩归摄为五个要点:一、赐给身体;二、赐给寿命;三、赐给财物;四、教授世间法;五、赐给躯体后能依人身修持佛法。可见修习佛法也是父母的恩德所赐,所以佛子更应恭敬承侍自己的父母。初时对境为己生身父母,次后可推广为天下一切如母有情。
  积财悭吝之富者,积财乐施之富者,
  此二自己及后代,来世将有明差别。
  积攒了钱财但却悭吝的富贵人和积累钱财而乐善好施的富者,这两类人其自身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在来世都将有明显的差别。
  此颂仍然宣讲布施的功德和悭吝的过患,并巧妙地以两种富翁作比较。世间上所谓的富翁即家产丰厚,资财众多的有钱人。有的富翁生性悭吝,如前所宣,日夜辛劳地积累财产,得到财产后便紧握不放,不供养三宝广种世间上这块殊胜的福田,也不布施贫人乞丐,甚至对自己的亲人和自身也同样地吝啬。另一种富翁却与之相反,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两种不同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必定是有天壤差别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者差别最大的两个方面为:一、报于己身。乐于上供下施的人来世必定能得到圆满的财富;悭吝的人因断除了财富之源泉,往昔所积福报享用殆尽后,下一世肯定要遭受贫困之苦。二、报于自己的后代。喜欢布施的人,其后代蒙父辈们的福德,世世代代会兴盛发达;而悭吝者的后代会过得十分窘迫,甚至香火断绝。
  既然布施是获得财富的近取因,那么悭吝的人又是如何获得钱财而成为富翁的呢?这也有两种可能:一、悭吝的人贪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非法罪恶的方式获取了不义之财,虽然成为富者,但他的财富不会常久,复以吝啬之心不植诸善,后世受苦将成定局。二、众生的本性初时都是贤善的,后因贪嗔痴的毒害,遮蔽了本有的善心,故转为吝啬之人。其富有的原因即是往昔善心做布施的福报成熟于今生的缘故,或继承祖业所得或自己辛勤积累而得,又因业际颠倒不知修善布施,反而悭吝贪婪。对此佛经中有广说。
  佛陀睿智深邃,善捕每一次训导的良机,广为众生譬喻说法。一日佛借四姓施主供僧之缘,为四众弟子指明了布施的精神实质,并条分缕析地陈述了四类布施的功德果报,何去何从,自当取舍。佛说:“布施的行为,关键在于四种心意:一、要仁慈地对人,悲悯可怜别人,欢喜他人获得超度,救济保护众生,即使施舍微薄,将来转生一定在天上和人间两道中,有什么愿望就自然能得到满足,眼观美色、耳听乐音、鼻闻香气、舌尝鲜味、身穿上好的衣服,内心一直愉快,不再怕短缺什么了;二、如果施舍微薄,心里又不愉悦,后世得到的福份,也是福份中的薄命,虽然官居七宝之位,但所得不足尊荣,生活菲薄,内心又吝啬节俭,不敢吃穿,担惊受怕,无有欢喜,腹内饥饿,身体寒冷,一如乞丐,从生到死白活一场,无法善护己身;三、若施上妙物而心不诚恳,骄傲自得,自身不恭而追求华名欲使自己名声远扬,这种人来世有少量财物,世人却妄称他为巨亿之富,于是害怕有人抢劫,穿着单薄的粗衣,从不享用精美食物,也是妄活空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