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修观空性,这也是对治方法。当傲慢心生起时,观修空性,则再也找不到傲慢的心,脆弱之心生起时,通过修持空性对治后,则自然内心会变为坚强。
  若遇贪嗔之境时,当观如幻如化术。
  如果遇到了生起贪心的对境时,比如见到了比较悦意的人或财物,凡夫人极易生起贪心,此时应观为此人或物为如幻如化一样,显而无自性,没有自己真实可贪执之处;或如同空中的五颜六色的彩虹一样,虽然可以看,但无法触摸。同样,现见嗔心之对境时,亦同样应以中观正理观为如幻如化一样。
  若闻逆耳之语时,当视犹如空谷声。
  如果我们听闻到不悦意的逆耳之语,如对自己的讽刺、挖苦、咒骂等,这时自心不应生起嗔恨,应该将这类语言观成空谷之回音,显而无自性。听到语言时,悦耳之言内心欢喜,逆耳之言心里受到刺伤并生起嗔恨,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从本体上观察,语言亦是显而无自性,对自身起不到什么损害,所以应该将一切语言观为空谷之声。尤其上师指责我的过失时,内心应生起欢喜心。有些上师用愤怒、威猛之相对你进行调伏,对你的心相续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刚上师,经常宣说弟子的过失,骂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宝对他评价说,如果凡夫人这样骂人,肯定会有很多人对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师说了弟子诸多过失,对每个弟子的心都没有刺伤,这肯定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依科上师建立了一个一百多人的佛学院,法王如意宝当时只有十几岁,亦在此学院闻思修。有一次过年,法王如意宝代表洛若寺在此学法十几个僧人给上师供养一点小礼品,用碗装了一些人参果去供养。上师显现不高兴说:你这个小家伙,碗里装这么一点东西做什么用,现在是过年,用这么一点儿礼品供养,哪里有这样的规矩……。法王如意宝当时一方面看好象不太懂事,一方面又觉得很好笑,于是对上师说:我们在此学院中是修苦行的,没有您那样大的福报,可以享受整个藏地的信财与亡财,我们只是在过年时以小小的礼品供养做一个表示,但很希望您能多赐给我们一点礼物。依科上师听后边笑边说:你们生活还是很苦啊!于是让侍者拿了一大驮肉与一些人参果,叫他们几个人分。依科金刚上师的加持不同,虽然他的言语一般人接受不了,但后来显示圆寂时,有各种各样的瑞相,让众人生起了无比的信心。
  自身若遭损恼时,当视往昔业所感。
  自己的身体如果遭到一些损恼,生一些病或遇到一些违缘之时,应观想这是往昔自己的恶业力所感。经常听闻佛法者,对此应该可以做到,比如我现在生活等很苦,这是我的业力所感。在很多经书中,特别是《百业经》、《贤愚经》,释迦牟尼佛为当时的众弟子宣讲了诸多业果,很多人的病苦精神上的痛苦等都是自己前世业力感召而来。如果对业因果生起定解,学习佛法则很容易成就。
  居住安闲幽静处,犹如野兽蔽自尸。
  修行者应该居住非常安闲幽雅寂静的地方,这是以前高僧大德们所保持的优良传统。不论是汉地的还是藏地的高僧大德祖师们,其成就地都是寂静的山林。修行人应如同野兽隐蔽自己的身形,有一种野兽善于隐蔽自己,尤其接近死亡时它会到其它野兽都见不到的地方。同样修行者远离喧杂的人群,放弃红尘中的声色享受,到寂静的山林中,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不受亲戚眷属的缠绕,不生其它杂念,心很平静地修持正法。
  如是应当避散乱,无贪无恋而安住。
  散乱的外境对修行人不利,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外面的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所见的人群几乎全部不信佛法,一个人真正想学佛也很困难,违缘很多。初学者容易随外境而转,所以应该回避散乱,自心中也不对任何亲戚朋友生贪恋,在无贪无恋的境界中安住。
  时时誓愿令坚定,若生懒散懈怠时,
  则应对己作呵斥,诚心忆念自禁戒。
  在学佛过程当中,时时刻刻应坚定自己所发的誓愿。如果誓愿不坚定,今天发愿,但没几天就违背誓愿,那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办。自己的誓愿一定要坚定,不能随意退失,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失,这是智者的行为。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自己生起懒散懈怠,不再继续精进修法,自己应该呵斥自己:我已经闻思了佛法,也听闻了一些窍诀,应该精进修法,但如今却散乱懈怠,没有改正自己的恶习气,实在不应理!这是鞭策自己修行的一种殊胜窍诀。诚心诚意忆念自己所受持之禁戒,戒律中佛陀已经说过,夜间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睡眠,其余时间应坐禅、诵经。连睡眠都不能太长时间,更何况去散漫或懈怠,故应恒时精进闻思修行。
  设使目见他人时,当说温和诚实语。
  假使见到其他人之时,说话应当温和诚实,即说真实的语言,不能说妄语欺骗他人。但有的人已经养成了说妄语的习惯,很小的事情都喜欢说妄语,这种坏习气应该尽力改正。如果不遮止小妄语,习气越来越深,一旦说了大妄语,则连自己的根本戒亦会失毁。有些人可能是风脉明点的原因,见到一些幻相,便对他人随意而说:我见到本尊,见到了观世音菩萨等。如果没有见到而说即犯了根本戒。即使你见到一些幻相,也不应该执着,凡夫人所见大多是虚妄的,并非真实见到佛菩萨,所以不论自己境界好坏,不应该随意宣说,没有很大的意义。
  不显怒容皱眉相,恒时显露喜笑容。
  在众生面前,不应该显示愤怒以及愁眉苦脸之相,应该恒时显露欢喜的笑容,使众生乐于接近,然后才可以逐渐以各种方便引导令趣入正法之门。如果自己整天愁眉苦脸,别人见后会认为:佛法也没办法使他们得到快乐,这样我也不必去学佛等……。使很多人对佛法望而止步,生起怀疑而毁坏善根,因此不应在众生面前愁眉苦脸,应该显露欢喜之笑容。
  平时眼见他众时,无吝心喜发布施,
  断除一切嫉妒心。
  平时看见其他可怜众生时,自己应该无有吝啬之心,以欢喜的态度对他们发放布施。如果布施中有吝啬之心,将来受果之时还需辛勤才可获得;无有吝啬心作布施,具有很多的功德,自心清净,则布施与供养功德等同。内心清净,虽布施很小的物品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心不清净,表面上布施或供养很多物品,但功德极少。在发放布施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一定要断除一切嫉妒心。莲池大师也说过:最可怜的是怀有嫉妒心的人,最难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有嫉妒心者,见不到他人的功德,也看不出自己的过失。法王如意宝亦说:以前自己求学之时,对一位辩才智慧很高的道友生嫉妒心,内心不服,现在弘扬佛法过程中遭受一些谣言与违缘,可能是以前生嫉妒心所引起的。嫉妒为五种烦恼之一,我们应该励力断除嫉妒心。
  自己守护他心时,断除一切诸诤讼,
  时时令具安忍心。
  释迦牟尼佛所传之殊胜善法,即是调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不为无明烦恼所束缚,守护他众的心,对他人的心不能扰乱。在守护他心的时候,应该断除一切诤讼,不要同他人吵架。即使在为常住做事,也应避免诤讼,为自己利益去诤讼,更是极不应理的。世间普通人不懂佛法道理,整日都是为了自己利益去与他人诤讼,作为佛弟子如果亦与他们同样,则应感到非常惭愧。应该尽量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同他人诤讼。尤其金刚道友之间,更应该和睦相处,守护密乘戒律。
  当他人对我们危害时,应该内心欢喜,没有怨敌则无法修持安忍,内心应感激对方。修安忍比较,当他人对你说几句不悦耳之言,自己心中如同放了一快石头,感觉心里不舒服,但此时通过观察心的本性,心的生、住、灭时,此烦恼心会立即消失,再也找不到。不论任何烦恼生起时,只要直接观察烦恼之本性,则烦恼自然会灭尽,此亦为殊胜之窍诀。
  不做面谀不喜新,恒时沉着稳重行。
  有些人喜欢面谀,即表面奉承他人,内心却不是如此。当着众人面前对你说,你的修行很好人格稳重等,但心中却并不是这种想法。有人交友方面喜新厌旧,今天跟某人关系很好,来往亲密,但没过几天,便不相往来,又与其他人关系密切,这种喜新之人与人交友不长久。我们修行人不应作当面奉承赞叹,也不应作喜新厌旧之人,应恒时保持沉着稳重。如果你比较稳重,则会有一定的修证境界,如果人格不稳重,那不会获得真实的成就。学院的嘎多堪布,依止上师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上师和学院。他自己也说:现在上师和法也都圆满具足,所以再不用去其他地方去。因为行为非常稳重,所以法王如意宝也对他很赞叹。学院中还有很多活佛堪布们也是非常稳重,到学院后一直不离开上师,其他地方高僧大德灌顶传法也不跑去,不羡慕也不生邪见,唯有随喜功德。他们认为自己根本上师已经依止了,佛法也得到了,现在什么都不缺,只要精进去修持就可以,对上师与法也生起坚定不移的深信。如果我们身心不稳重,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又去依止其他上师,不论哪里灌顶都马上前往,如同新闻记者一般,这样很难修成就。要令上师生起欢喜之心,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稳重,长时依止上师不离开,并且精进修法,一定会获得成就。
  断除欺凌其他众,虔诚恭敬而安住。
  在修法的时候,应该断除欺负凌辱其他众生的恶行。麦彭仁波切的格言中亦说:在整个大地上,谁是谁的奴仆,如果自己没有违犯什么法规,谁会欺负你。但有些人对地位低下财富贫乏者,经常去欺凌,这种做法很不好,应该断除欺凌他众,并且虔诚地恭敬一切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自己修行时,如果不依靠众生,则六度万行无法圆满,不会成就佛果,因此对一切众生,即使最下劣者亦应恭敬。
  为他传授教言时,当具利他大悲心。
  为他人传授教言,或者作一些开示,宣说佛法功德之时,自己必须具足大悲心。如果没有一个利他的大悲心,为自己的名利去宣说佛法,则有很大的过失。
  不得诽谤诸正法,何法起信求彼法。
  对于大小乘佛法不能诽谤,诽谤正法有很多过患,如今生当中会很痛苦,来世将会堕入地狱,生生世世当中不见、不闻正法,三宝名号也无法听到……。在《无量寿经》中亦说,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说佛法,甚至外道都不应随意诽谤,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记载,佛为了度化众生,有时变为外道形象去弘扬佛法,所以连外道都不应诽谤。谤法罪有很多细微之处,稍不注意便易违犯,甚至谤法时自己都不清楚。如果我们知道过失,则可以遮止,就怕连过失都未认清,又怎么会遮止呢?比如比丘如果了知戒条,则不会去故意犯戒,如果未学过戒,则犯戒与否都不会了知。所以大家应该多闻思一些经论,对佛法有所了解,特别是因果方面,应该多学习一些,使自己能够明了取舍,尽量去忏悔已犯之过失,以后不再犯过失。
  选择自己修学的法门时,应先观察自己与佛法的因缘,自己对哪种法起信心,说明于己有缘,应该去求这种法。有的人自己不观察,却经常问上师:自己与密法有缘否?你如果对上师与密法有信心,则说明你与密法有缘,可以学习密法。如果对上师与密法未生起希求之心,平平淡淡,则说明缘份不足,可以先学其他法,这对自己有一定的利益。
  行持十种法行已,不分昼夜而精进。
  所谓十种法行,指缮写经论、供养、施赠、听闻、受持、披读、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种积累资粮的方法。对于此十种法门应该不分昼夜,精进地行持。闻思和修行不能分开,应该一边闻思经论,一边实修法义。宗喀巴大师亦云:闻思修三不分离,少力即脱生死城。有一部分学佛者,因为闻思不够,所以执着片面,自己的观点外,认为其他观点与己不合便认为是非法。有些人认为不需积累资粮,只要安住不动便可以,不需要去念佛;修净土者,又认为除念佛之外,再无其他方法可以成就;乃至显密宗之间的一些诤论,这都是闻思不足所引发的。各宗各派都有解脱法,并且互相圆融无碍。我们应该先将自己宗派之教理为主闻思,在此基础上再闻思其他宗派之善说,最后将各宗观点融于一体,精进去修持。
  三世所积诸善根,回向无上大菩提。
  福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