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菊与刀-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处在于,人们一生都处于负恩重压的阴影之下。也许,每个日本人都能在某些场合找到既不触犯法律,又能回避苛求的办法。他们还赞赏某种暴力、直接行动和私人报复,而这些却是美国人不赞成的。然而,尽管有这些保留条件以及其他可以列举的保留条件,“忠”对日本人的支配力仍然是无可杯疑的。
  当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时,“忠”在全世界显示了难以置信的威力。许多对日本有体验或了解的西方人士都认为日本不可能投降。他们声称,幻想那些分布在亚洲和太平洋诸岛上的日军会和平地放下武器,简直是过于天真。日军的许多部队还没遭受过地区性的失败,他们还确信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本土各岛,到处都是誓死顽抗者。占领军——其先头部队只能是小部队——如果前进至舰炮射程以外,就有被残杀的危险。在战争中,日本人是什么事都干出来的:他们是好战的民族。这类美国分析家没有考虑到“忠”的作用。天皇说了话,战争就结束了。在天皇的声音尚未广播之前,顽强的反对者们围住皇宫,试图阻止停战诏书的宣布。但一旦宣布,他们就全都服从了。不论是在满洲,或爪哇等地的前线司令官,或者是本土的东条们没有一个人反对。我们的军队在机场着陆后,受到了礼貌的欢迎。外国记者中有一个人这样写道,早晨着陆时还手指不离手枪,中午时就把枪收了起来,傍晚便悠闲地上街采购日用品了。日本人现在是用遵守和平的办法使“陛下安心”了。而在一个星期前,他们还发誓要奋身用竹枪击退夷狄来使“陛下安心”呢?
  这种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除非那些西方人,他们不承认支配人类行为的情绪是会变化的。有些人宣称,日本民族只会灭绝,别无其他出路;另一些人则主张,只有自由主义者掌握政权,推翻现政府,日本才能得救。这两种分析,如果说的是一个全力以赴、全民支持,进行总体战的西方国家,那还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以为日本的行动方针和西方国家基本相同,这就错了。甚至在平安无事地占领日本几个月之后,有些西方人土还在预言,一切机会均已失去,因为日本没有发生西方式的革命,或者说因为“日本人不懂得他们已经被打败”。这是西方的社会哲学,是以西方的真理标准为基础的。但是,日本不是西方国家,它没有采用西方各国那种最后的力量:革命。它也没有用消极破坏等办法来对抗占领军。他们使用自己所固有的力量,即能够在战斗力未被完全摧毁以前,就要求自己把无条件投降这一巨大代价作为“忠”。在他们看来,这种巨大的代价仍然是有价值的,他们获得了最珍视的东西,他们有权力说:这是天皇的命令,即使是投降的命令。也就是说,即使投降,最高的法律仍然是“忠”。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日本人常说,〃情义最难接受〃。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就象必须报答〃义务〃一样。但是,〃情义〃所要求的义务和〃义务〃所要求的义务分属不同的系列。英语中根本找不到与〃情义〃相当的词。人类学家从世界文化中所发现的一切奇特的道德义务范畴中,〃情义〃也是最奇特的一个。它是日本所特有的。〃忠〃与〃孝〃是日本和中国共有的道德规范,日本对这两个概念虽有些改变,但与其它东方各国所熟悉的道德性要求仍有某种渊源类似点。〃情义〃则既与中国儒教无关,也非来自东方的佛教。它是日本独有的范畴,不了解情义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日本人在谈及行为的动机、名誉以及他在本国所遇到的各种麻烦时,都经常要说到〃情义〃。
  在西方人看来,〃情义〃包含一系列混杂的义务(参阅本书第81…82页表格):从报答旧恩直到复仇。难怪日本人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义〃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很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有一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按我的翻译)是:〃正道;人应遵循之道;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这当然无法使西方人得其要领,但〃不愿意〃一语却指明:〃情义〃与〃义务〃显然有别。〃义务〃,不论其对个人要求如何艰巨,至少总是指对其骨肉近亲,或者对代表其祖国、其生活方式及其爱国精神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尽的一系列责任。这种牢固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理应履行。尽管〃义务〃中的某些特定行为也会使人〃不愿意〃,但〃义务〃的定义中绝不会有〃不愿意〃做的意思。对〃情义〃的报答则充满内心的不快。在〃情义〃的领域中,欠情者的难处是无以复加的。
  〃情义〃有显然不同的两类。一类我称之为〃对社会的情义〃,按字面解释就是〃报答情义〃,亦即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类我称之为〃对名誉的情义〃,大体上类似于德国人的〃名誉〃,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对社会的情义〃可以大体描述为履行契约性的关系,它与〃义务〃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履行生而具有的亲属责任。因此,〃情义〃的范围包括对姻亲家属应负的一切义务,而〃义务〃的范围则包括对直接家属应负的一切义务。岳父、公公称作〃情义〃上的父亲,岳母、婆婆称作〃情义〃上的母亲。姻兄弟、姻姐妹也称作〃情义〃上的兄弟、姐妹。这一套称谓既适用于对配偶的亲属,也适用于对亲属的配偶。在日本,婚姻当然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对配偶的家庭终身履行契约性义务,就是〃履行情义〃,其中最沉重的是对安排此项契约的父母的情义。年轻的儿媳对婆婆的〃情义〃尤其沉重,恰如日本人所说,儿媳居住的家庭不是她出生的家庭。丈夫对岳父的义务要不同一些,但也很可怕。因为岳父有困难时,女婿必须借给钱,还要履行其他契约性义务。如同一位日本人所说:〃儿子成人后侍奉自己亲生母亲是出于爱母之情,这不是情义。〃凡是发自内心的行动都不能说是〃情义〃。对姻亲的义务则不能含糊,不论多大代价,必须履行,以免遭受世人谴责说:〃此人不懂情义〃,这种谴责是令人可怕的。
  日本人对姻亲家属义务的态度在〃入赘养子〃,上看得最清楚。他象女人结婚那样入赘到妻家。一个家庭如果有女无儿,就要为一个女儿择婿入赘以延续〃家名〃。养子要在原户籍中取消自己的名字,改从岳父的姓氏。他进入妻子的家庭,在〃信义〃上从属于岳父母,死后葬入岳父家的墓地。这些和一船妇女结婚完全一样。为女儿择婿入赘的原因也许不单是因为自家没有男孩,常常是为了双方利益,即所谓〃政治联姻〃。有时女家虽然贫穷,但〃门第〃高贵,男方带着钱去女家以换取在等级制上提高身份。有时是女方家庭富裕,有力量培养女婿上学,女婿接受这一恩惠,代价是离开自己家庭到妻子家去。有时是女方的父亲为了得到一个未来的公司合营者。不管是哪种情况,入赘养子所承受的〃情义〃都是特别沉重的。因为,在日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别人家庭户籍是件严重的事。在封建时代的日本,这就意味着,在战争中他必须为养父而作战,即令杀其生父也在所不辞,以证明自己是新家族的一员。在近代日本,凭入赘养子的〃政治联姻〃造成强大的〃信义〃上的约束力,以最沉重的约束,把青年束缚在岳父的事业或养父家的命运上。尤其是在明治时代,这种事情有时对双方都有利。但社会上对入赘养子一般都非常嫌恶。日本人有句谚语是:〃有米三合,决不入赘。〃日本人说这种嫌恶感也是出之于〃情义〃。如果美国也有这种风俗,美国人嫌恶时会说:〃这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干的!〃,而日本人却不这样说。总之,履行〃情义〃是件为难的事,是〃不愿意〃做的。因此,〃为了情义〃这句话,对日本人来说,最能表达那种负担沉重的人际关系。
  不仅对姻亲的义务是〃情义〃,甚至对伯父母和甥侄的义务也属于同一范畴。对这类比较近亲的义务也不列入孝行范畴,这是日本和中国在家族关系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在中国,很多这类亲属,以及比这还远的亲属也分享共同的资源。但在日本,这类亲属则是〃情义〃关系,亦即〃契约上〃的关系。日本人指出,救助这类亲属决非对他们曾有何恩情,而是为了报答他们的共同祖先的恩情。抚养自己的孩子虽也出于同样的动机,但这却是一种当然的〃义务〃;而对远亲的帮助,虽然动机同属报答共同祖先,却列入〃情义〃范畴。当必须帮助这类亲属时,人们就象援助烟亲一样地说:〃我是为'情义'所牵连。〃
  与对姻亲的情义相比,大多数日本人更重视的重大传统〃情义〃,是武土对主君及其同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重视名誉的人对其上级及同辈所尽的忠诚。很多传统文化作品颂扬这种〃情义〃性的义务,视为武土的德行。在德川氏末统一全国以前的日本,这种德行之重大在人们心目中超过当时的〃忠〃,即对将军的义务。在十二世纪,源氏将军要求一位大名引渡他所庇护的敌对领主,那位大名写的回信至今保存。他对自己的〃情义〃受到非难表示强烈愤慨,甚至拒绝以忠的名义背叛情义。他写道:〃对于公务,余个人无能为力,但武土重名誉,武土之间的情义乃永恒之真理〃,也就是说,它超越将军的权力。他拒绝对〃所尊敬者背信弃义〃。古代日本这种超越一切的武土德行,在历史故事中广泛流传至今,经过润色,改编为能乐、歌舞伎及神乐舞蹈。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一位力大无敌的浪人(没有主君,依靠自己谋生的武土)、十二世纪豪杰弁庆的故事。他除了一身神奇的力气之外,别无可资。他寄身僧院,使僧侣惊恐。他斩杀过往武土,收集刀剑,以筹措封建武土所需行装。最后,他向一位貌似武艺平常的年轻领主挑战,却遇上劲敌,发现这位青年乃是源氏后裔,正策谋为其家族恢复将军地位。这位青年就是日本人极端崇拜的英雄源义经。弁庆向义经表示热诚的〃情义〃,为义经立下无数功勋。但在最后一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他们被迫率领家臣逃跑。他们化装成为建立寺院而化缘的僧侣,走遍日本全国。为了避人耳目,弁庆扮装成领队,义经则身着同样服装混在一行人之中。沿途每遇敌方布置的缉捕,弁庆就拿出编造的一卷寺院募捐簿来念诵以求蒙混过关。但在最后时刻,尽管义经衣着卑微,却无法掩饰其贵族气质,由此引起敌方怀疑。他们把一行人叫回来。弁庆立即用计,消除敌方对义经的怀疑。他借口一点小事打义经的耳光。敌方却误信为真,疑团全消。因为,如果这位和尚真是义经,家臣是绝不敢动手打他的。如此违背〃情义〃是不可想象的。弁庆的不敬行为挽救了这一行人的性命。到达安全处所之后,弁庆立即跪在义经脚下,请义经赐死。主君仁慈地赦免了他。
  这些古老故事讲的是〃情义〃发自内心,末受丝毫嫌恶之念玷污的时代,为近代日本构筑了一个黄金时代的梦想。这些故事告诉他们,在那个时代,〃情义〃没有丝毫〃不愿意〃做的因素。如果〃情义〃与〃忠〃相冲突,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坚持〃情义〃。当时, 〃情义〃是一种人们珍视的直接人际关系,而又具有封建性装饰。〃懂情义〃的含义就是终身忠于主君而主君也以诚报答。〃报答情义〃,就是把生命献给受其深恩的主君。
  这当然是一种幻想。日本封建时代的历史表明,有许多武土的忠诚被敌方大名所收买。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下章所述,如果主君对家臣有所侮辱,家臣当然可以照例弃职而去,甚至与敌人勾结。日本人对颂扬复仇和颂扬捐躯尽忠,同样津津乐道。两者都是〃情义〃。尽忠是对主君的〃情义〃,对侮辱进行复仇则是对自身名分的〃情义〃。在日本,这是一块盾牌的两面。
  不过,古代关于忠诚的故事,对今日日本人已只是令人兴奋的梦想。因为,现在〃报答情义〃,已经不是对自己合法主君的忠诚,而是对各类人履行各种义务。今日涉及情义的语言充满了嫌恶之情,常常强调是舆论压力迫使人们违背心意而不得不履行情义。他们说:〃这门亲事完全是出于情义〃,〃我录用那个人完全是出于情义〃,〃我会见他完全出于情义〃,如此等等。他们还常常说〃受到情义纠缠〃,这句话在辞典中译成〃I am obliged to it〃(我被迫这样做)。他们说〃他用情义强迫我〃,〃他用情义逼我〃,这些以及其他类似惯用语的意思都是说,某些人凭借以往所施的恩情迫使讲这类话的人做不愿意做或不想做的事。在农村,在小商店的交易中、在上层财阀社会里、在日本内阁,人们都〃受情义的强迫〃,〃为情义所迫〃。一个求婚者可以凭借两家关系深或交易深来强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