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教法集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鲁教法集成-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基本上,六波罗蜜的功能是生命方向成熟之因,而四项福德资粮修行,在帮助他人、心识意向成熟。

  为了增长菩提心,我们应该学习:具体帮助其他修行者、对他们展现慈悲与体贴、适时鼓励他人修行佛法,以及自己要按照教义生活。这四项能够使他人的、心识意向圆融成熟,并且得到发展。

  达赖喇嘛三世:

  结合三昧和智慧

  我执、贪爱是轮回的根源,与我执贪爱不同道路,而且背道而驰的禅定,也无法断绝轮回的根源。

  认识非真实存在的智慧,只能从单一方向,深入探究思考目标,无论探求多深多广,这样的智慧,很难迅速有效修正被扭曲的、心识。为了永远从心识扭曲中解脱,必须骑在观想心识的马背上。

  到了可以彻底了解深奥的空性时,观想才不会动摇。

  修行者骑在这匹马背上,挥动中观学派的伟大教法为锐利武器,将极端的永恒主义和空性主义,加以合理化,产生了解实际存在的智慧!及摧毁所有极端我执的力量,扩展能够根本领会的澄澈心识。

  编注:三昧又称为三摩地,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定”或俗称禅定、与数词'三'无关。意指心识专注于特定事物,以达到不散乱的精神作用,或完全寂静状态。修行三摩地,能使心识端正,安住于一境而不动,称为心平等摄持。

  禅定和智慧结合时,称为“止观”。

  法王达赖喇嘛:

  培养了解空性的智慧,是最深奥的方法,如果不再结合观想的禅定!将无法发展出洞察真实根源的能力。具备观想的禅定,可以将心识长时间集中于任何观想目标,得到身心的无上喜悦、天眼通等神通能力,在此生带给我们极大的解脱与力量,在死后可以转世到有形或无形境域为天神。

  假使观想禅定并不是在具有智慧的方法里,进行良好修行,将无法去除深层贪爱,这样的话,即使最高等的天神,总有一天会掉到三恶趣里。结合空性和观想禅定的修行,可以带领我们通过修行之道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由洞察空性的层次来区分,并带领我们走向有远见的道路!这是实际的,而非概念的经验。

  观想时,用中观学派四项论证法,产生对空性的认知。当空性被引发出来,就进入定于一的观想。没有观想的禅定,将使费尽苦心培养的认知,很快就消失,修行成就则缺少真正的力量,永远无法超越初步修行,澄澈和持续力也无法出现。如同经文所言:

  '无论佛陀是否明示过,真理的根本永远都存在儿。'

  固有存在的“无”,不仅是佛陀创造出来的哲学或教义,也是我们“身.意”根本的自性。不管佛陀是否在此,也无论我们是否认识真理理,已存在之根本的自性,随时都充满在我们的世界。

  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出对它的认知。不过,除非这种认知是以可靠的,如中观派的方法为基础,并且是在观想的禅定中修行,否则,无法获得深刻领悟。

  根本的真实,并非由已证悟者创造出来,也不是从生命轮回、受污染的轮回行为所产生的。形式世界的真正基础,是“空性”的根本真理。这是神秘现象,其中某些知识是凡人无法了解的,却是很有效的证悟目标,因为这使已证俗者,和正在证悟之道上的修行者,获得初步启示。产生停留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从心识上的扭曲、恶业等引起的不幸之中得到解脱。

  我们理解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夸大所了解的现象自性。这些现象看起来不是过度牢固和静止,就是太缥缈和不存在。有时候,我们将目标放得太高,有时又太低。夸张引起的根本错误,造成生活上的无数问题。

  中观学派修行者,要以应用认知事物论证法,展开空性修行。我们努力认知一项基础概念,即“我”或其他现象,如何出现在心识里?然后深人研究这项基础,分析“我”出现在心识里的自性,当探知“我”的自性后,再研究身、心。

  观想会产生非常深刻的不定性,即我们和出现在面前的世界,事实上并不如凡人心识所想像地存在。这项疑惑,震憾我们的生命,导致抓住我们心识的事物,全都失去了强烈的影响力。

  因此,提婆说:

  '只有怀疑空性,(再破解怀疑)才能使轮迥瓦解。'

  我们应该把握锐利的智慧之剑,骑在观想禅定的马背上,以消解扭曲、心识的泉源。

  达赖喇嘛三世:

  宗喀巴大师说:切断轮回根源的力量,不仅存在单一的禅定,还在观想之道的智慧,虽然尽了全力,却不能平息一切烦恼。

  寻找根本真理的智慧.应该骑乘在不受动摇的三昧马背,并以锐利的中观学派理性武器,摧毁攀缘的极端事物,以所探求的圆融大智慧,扩展对如是、心识的了知。

  法王达赖喇嘛:

  缺乏根本自性的禅定,修行成就总有某种程度的扭曲。相反地,缺乏观想禅定,将永远没有足够力量,去增进认知真实自性。将固有存在的空性当做目标,禅定就会变得高尚,消除被扭曲的因素,使产生空性智慧的方法,变得相当有力。结合禅定和智慧,就是加强二者的卓越性。

  三昧产生新境界,对空性的了解也稳定增进,最后,对空性的禅定发展出不可思议、广如天际的经验,所有庸俗概念都消失,只剩下真理的光辉。然后,这道光辉逐渐消除轮回自性和烦恼的真正根源。

  这项广如天际的认知,不应该与形式上的草率状态,例如经由禅定压制自性,所产生的状态相混。

  这不只是由于压抑!更由于渐渐缺乏束缚的恶业引起。发现它如何烦恼我们,使我们看到不存在的事实,同时失去对真理的判断能力,、心识不再走向真理,而真理也逐渐消褪,让我们的观想退出更深层的知识领域。

  达赖喇嘛三世:

  仅完成安住一境的禅定成就并不足够。心识处于单一禅定,会产生精进而且稳固于空性的重要禅定,这项重要性即事物存在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欣赏结合智慧完成之禅定的奇妙吧!要对这样的结果,许下崇尢愿望,而且播下种子。

  宗喀巴大师说:

  安住一境的观想!带来不可言喻的
  奇妙三昧。然而并非就此停止,结合
  可了知的智慧、可了知的生命形式,
  产生精进又稳固的根本三昧。
  了解到这点,为结合三昧与智慧的
  修行成就,诚属不可思议。

  法王达赖喇嘛:

  于是,在观想期间,我们专注安住一境的空性主题。观想成就并非仅止于静坐,由于已经观想空性,所以能够抚平扭曲,消除观想期间呈现的迷惑。我们应该经常应用中观论证法在面前各种事物上,以培养空性的认知,这些事物包括房子、人、山等。

  通常这些事物以很强烈的真实,存在心识印象里。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中观学派的修行者即使在观想之后,回到日常生活时,也不间断分析此过程。我们研究出现在心中的事物自性,寻找它们外表的起源。无法得到答案时,修行者即持续观想,视这个世界为彩虹、魔术师的创作和梦想的事件。

  我们体认出现在心中的有形事物,好像是可以察觉、真实存在而且有自己的力量,也好像具有自性。它们似乎毫无原由地出现,但是,没有事物是这么自我存在的。所有现象都靠原因和条件而呈现的方式存在。

  例如探究运货马车的细部结构时,在个别的部分或组合的部分!或这两种情况以外的部分,我们找不到真实存在“货车”的意像基础。

  即使最小的原子,也没有不重要的实质成分。一件事物的呈现,端赖其各个部分和材质的组合,因此,货车并无自我的存在。它出现真正的存在,是蒙受各种条件累积创造出来的形体。彩虹也有同样的情况,它实质地出现了,事实上却没有牢固的存在基础。我们必须做的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形象,更认知事物没有固有存在的自性。在后观想时期,这是培养空性智慧的修行精髓。

  在菩提心的领域,保持这种智慧修行,是大乘修行的基础。

  月称说:

  '就如鹅王伸展一对强壮的翅膀,带领鹅群到它们的目的地一样。我们应该展开方法与智慧之翼,为了造福他人,而飞向全知的证悟。'

  上师阿底峡说:

  '智慧是培养对空性的认知,方法则包括所有的修行。”

  入菩萨道的方法,基础是菩提心,再加上前述五项充美修行。为了期望帮助他人获得证悟的观想空性,菩萨道就要结合其他观点方法,像精进和观想禅定等,藉由智慧,菩萨从所有轮回经验中得到重生,藉菩提心的慈悲力量,避开仅止于解脱的自满。因此,菩萨修行的目的,可以说是既非轮回也非涅盘,而是“非天”的极乐世界。

  达赖喇嘛三世:

  观想期间,将心识平均置于专注和敏锐的想像,并安住一境地集中在空性之上,像行走在没有阻碍物的天空,无拘无束。在这期间,虽然事物并非自性,却像魔术师的创作般展现出来。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吸收结合智慧与方法的修行,对空性真实观想、紧抓住大慈悲和菩提心,并进入菩萨道修行的深层。我们不应只以方法智慧的修行为满足,而要在平衡的基础下,结合方便与智慧,了解这种修行是幸运者的心识传承。

  宗喀巴大师说:
  安住一境地观想,广如天际的空性,于
  观想过后,将生命视为魔术师的创作。
  藉由熟悉这种修行,将方法和智慧完美结合,使我们走向
  菩萨道的终点。
  了解这点,勿满足于夸张的
  方法或是智慧,而要驻足在二者结合的幸运道路上。


 
笨者之帚编制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格鲁教法集成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十二章:金刚乘檀陀罗修行 
 

  达赖喇嘛三世:

  上面说的,是一般的苏怛罗(显宗)与檀陀罗(密宗)修行,只要你从中得到稳固的经验,就应该思索所有的迷惑,进入神秘曼怛罗(梵语音译.泛指真言或咒语)乘,即金刚乘。通往这条神秘之道的方法是,为了让心识成熟,要先得到完全合格上师的灌顶,在灌顶时,我们立誓要实行某些修行,避免与檀陀罗成就矛盾的修行法,同时,应该遵守这些誓言。

  得到灌顶,并进人三个基础檀陀罗:作檀陀罗、行檀陀罗和瑜伽檀陀罗,你应该继续“无相瑜伽”修行。若你已进入檀陀罗的最高境界,即大印瑜伽檀陀罗(无上瑜珈檀陀罗的别名),就需要先熟悉生起次第修行,再进人圆满次第修行。

  宗喀巴大师说:

  已经在大乘的一般和基础有修行经验,就知道

  显宗是“起因之道(因乘),
  金刚乘是“结果之道(果乘)”,必须仰赖
  精通檀陀罗的明智上师指引,以进入
  檀陀罗修行的浩瀚大洋。
  然后,再以完全的
  口传教义为基础,了知人类生命的真谛。
  我,一个瑜伽修行者,如此修行;
  你,解脱的追寻者,也应该这么做。

  法王达赖喇嘛:到目前为止,“淬炼精金”讨论的主题,从培养心识,到以空性发展观想禅定为主要目标,这些都属于显宗教义。小乘和大乘修行,称为普通或一般修行,它们会在心识追求者的内心,产生檀陀罗修行的基础,因此,大小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修行。所有想研究佛教檀陀罗的人,都必须先获得显宗修行的经验,让心识净化和成熟。这不是仅读几本书或含糊说几句祈请文就可以,而是要在每个观想主题里,得到内在经验。西藏的四大宗派: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和格鲁巴都有共同观念,即重视显宗的修行。某些术语的使用、各种修行的细节,与显宗的差异比较小。四个藏传佛教传承,都教授以上所说的小乘和一般大乘的修行法,做为进入秘密金刚乘之前的预先准备。不论噶举巴的“改变心识四法”,或萨迦巴说的“离贪欲四法”,其主题、本质和修行目标都是相同的。密勒日巴的主要弟子冈波巴,他写的“菩提道次第(即解脱道庄严宝蔓)',今日仍是许多噶举巴弟子的重要修行法本。

  檀陀罗的分类有很多种。新派(指萨迦巴、噶举巴和格鲁巴)以四檀陀罗为准,旧派(宁玛巴)更进一步,细分为六檀陀罗。

  “淬炼精金”的分类是:事檀陀罗、行檀陀罗、瑜伽檀陀罗以及大印瑜伽檀陀罗(无上瑜珈檀陀罗),前三类合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