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教法集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鲁教法集成-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曾经因为恐惧死亡,躲到深山修行。但是现在,我已经了解心识根源,毋庸再害怕死亡、亦无恐惧。’

  人的心识根基,其实就是他自己,释迦年尼说:

  “我们可以是自己的救赎者,也可以是自己的敌人。’

  至今,我们还是生活在迷惑里面,本能上希望得到快乐,却制造出更多挫折与悲伤的因子。期望免除痛苦,却因为未在心识里培养出智慧,于是就如飞蛾扑火,投向会致命的痛苦深渊。

  我们不断重复体验挫折、不满足和苦难,根本原因并非外在条件,而是缺少内在心识的陶冶。障碍使我们的心受制于苦恼情绪和错觉,引导我们的,不是慈悲与智慧,而是贪嗔痴三毒。看透这项简单真理,才会站在通往心识之道的起点。

  我们的生活现况,并非毫无缘由,更非偶然造成、那是经过一连串过去的身语意,一点一滴累积成的。一味责怪外在的人或事,是困惑和消极的根源,只会为未来制造新问题,却不能解除当前的困难枷锁。

  要如何打破这种强迫性、不可控制的循环呢?其实,只须进入问题根源—我们的意志正被无明捆绑、心识永无止境地被腐蚀,释迦牟尼说:“心为万事之祖。”

  心识具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哲人,总是常存喜乐,而且创造喜乐因子。相反地,被迷惑的人,当下的情况愁云惨雾,一生创造出来的快乐,相对减少。

  已经开发心识的人,自然表现出已经提升的自性,对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有益处。心识未开发的人,只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与困惑。迷惑的心识,会制造紧张,引起迷惘的行为,种下未来问题无穷的种籽。

  宁静的心识,会将和平与清静带到所处的任何环境,而消极的心识只会散布消极。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更希望在与他人沟通时,带给他人快乐,此时别无选择,要在自己的心识意向中,培养出和谐心识。当心识已经消除垢染因素和情绪的苦恼,智慧取代了无知、力量取代软弱时,自然而然,所作所为就会带来快乐喜悦的种籽。

  从物质、政治或社会所得到的一切成就,会因时宅改变而被剥夺,而且,一定会因死亡而被遗忘。但是,心识的喜悦就不致如此,因为心识的喜悦不是光靠物质支援。特别的环境或特定情况的虚伪条件,也会让心识快乐,不过,即使没有这些环境和条件,心识照样有办法让喜悦常存。

  净化心识,意味着要断绝所有情绪困扰和迷惑根源,二者常伴随着意念而形成。进一步要去除过去从无始生命以来,累积在意念里的业障种籽。迷惑完全被去除时,就不会再有让人产生更多消极业障的心识状态,消极的业障种籽被净化之后,内心即不会再有挫折与悲苦的缘由。这就是为何寻求快乐和期望克服痛苦的人们,致力整顿心识,才是明智抉择的原因。

  龙树菩萨在《劝诫宝行王颂》里写道:

  “我们期望快乐,却追求悲伤。我们希望避免悲伤,却直接扑向它。”

  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浪费时间在肤浅和消极的物欲上面,却不学习对心识有益的修行法。盼望摆脱加在我们心念里的业障和迷惑,就必须懂得运用有效方法。所有人都在寻找快乐,多数人却不知道寻找快乐的方法,而且让自己不断陷入挫败和痛苦中,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有效方法。

  在轮回世界,我们都曾经生活过、享受过乐趣,也了解无数前世生活模样。然而,现在生而为人的我们,像盲眼动物,无法辨识眼前生命的可贵,而舍弃心识目标,追求生物的和情绪感官的满足,完全不知道整顿心识可以带来无穷喜乐,只知赞美无明而鄙弃智慧。有意脱离追求空虚和消极物欲生活的人,不妨听听昆当仁波切说的话:“遇见浴火重生的人,要用心护卫他,护卫到解脱境界。”

  此时此刻,我们具有人的身躯与意志力,并且得到深奥的“正道”教诲,应该善用机会,整顿心识。我们具有最适合获得证悟的人身,如果现在不实践心识修行,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呢?许多有觉知的生物,例如生活在寺院附近的狗和昆虫,它们也接触或听闻到佛法,却没有适当的身体和思考能力,所以无法整顿心识。无论我们如何爱护动物,都无法教导它们思考或培养心识特质。不管何时,阿底峡只要碰到狗,都会慈爱地轻拍狗儿,然后在它耳边低语:“真可惜,由于前世的恶业因果,所以你今生无法实践神圣教义佛陀。”

  阿底峡这么做,并下是他缺乏慈悲心,而是因为狗儿原本就没有实践佛法的基础,但是,他仍期望能将教义的自性,放进狗的思绪当中。人类和动物不同,我们有能力从事深度思考,也能在这一世得到证悟。然而,若我们用的是消极方法和错误观点,就不会开启整按顿心识的门扉。除非我们生活在没有文明、人迹罕至的边境,才可以安于浑沌心识,几世纪以来,西藏地区是认真修行“正道”的圣域,纵使以前发生过灭佛毁法,却从来没有放弃思维正道,实在很幸运。寂天说:“现在,我们有幸获得教诲,就应该从事心识修行。”

  人的生命珍贵而短暂。即使我们坐在这里,也都在经历不断改变。我们环顾四周并问问自己:有多少亲朋好友在去年死亡?这样一想,生命短暂的事实就很消楚了。人一死亡就给亲友带来伤痛,过不了多久,伤痛感觉渐淡,终至消失。亡者的遗体被火化或埋葬、所有财产都被处理掉,再过不了多久,甚至连名字都被遗忘。我们在理智上都清楚,自己总有死亡的一天,但是在心理上,总是试着远离这项早晚会来的事实。我们设法让自己感到充实,然后想像死亡还在很遥远的未来。事实上,它无时无刻都在逼近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可以安然度过每一天。

  有个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死亡观,是死亡之后,突然变得孤立无援,只剩下心识(阿赖耶识)。若这样的意念很强烈,就能够有效处理死亡带来的所有状况。若意念很脆弱,则可能进入中阴的险道难关,内心充满遗憾,悔恨为何不及早追求深层的生活意义

  佛教说的皈依三宝是:领悟者(佛)、教义(法)和宗教社团(僧)。领悟者传授教义,所以是最根本的庇护。事实上,根本的庇护是佛陀教导的佛法,借着对佛法教义的研究和实行,让我们证悟以及免于痛苦。

  佛法有两种意义:一为佛陀教义的传递,这是必须研读及熟悉的。一为佛法知识的传递,这是经由实践而获得。应用佛法,可以避免造恶业、增加正面力量。从领悟者获得的佛法,会产生崭新的善见。因此之故,佛法是立即见效的皈依处,领悟者(佛)和僧团(僧)是修行者一生的良师和益友。

  “菩提道次第”讨论到三种心识修行目标:轮回、解脱和正觉。大部分世俗宗教,不是说死后重生,就是说进入天国。佛教都将前两者解释为:高尚的轮回,以及进入极乐世界或从轮回中解脱。大乘的独特优点,是强调通往全知正觉之路,只不过,此大乘必须是具备檀陀罗教义的大乘,才能够使人在这一生成就正等正觉。仅靠显宗修行法,必须努力先在此生确立心识方向,经过无数次转世,才能够到达证悟正觉的巅峰。佛法的实践有许多层次和形式,却仅有一个基本目标,即引领有觉知力的众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邪恶走向慈悲、从无明走向全知。修行的第一步,应该学习放弃伤害和毁灭的念头,培养纯净的美德、慈悲心、耐心、非暴力等,要阅读过去上师的传记和著作,取代无意义的文献。为了留心所有身语意的作为,应该把修行当做内在宝藏,而非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装饰品。有句西藏格言说:“要改变内在心识,先放下浮面矫饰”。对刚入门的修行者来说,这是极佳的建议。生而为人,我们有特别的机会,让生命不必植基于低等层次。人的心识非常独特而珍贵,智慧具有不凡的变通力和包容力,所以比其他生命形态完善很多。人类可以陷入最深层的黑暗心识里,也可以提升到完美的光明境界。用精神层次来培养心识,产生积极而有创意的生活方向,无疑地,我们将获益无穷。若仅追求肤浅的目的,而且不专注深刻的心识修养,必定陷入挫败与混乱困境。我们发掘生活上的问题根源时,通常都怪罪周遭一切,却不知道真正根本原因何在?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缺少心识修行。特别是堕落的年代,全世界都如此消极。没有心识认知,将使我们完全无法抵抗消极意念。困惑一击败心识,毁灭性的痛苦当然随后而至。痛苦的轮回会顺势抓住我们,不用多久,我们连浮面的矫饰能力都消失。生命在黑暗中挣扎,而死亡让我们一丝不挂,徒留遗憾的回忆伴随我们进入未来世界。

  现在是淬取生活精髓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尊敬佛法僧三宝,也应该活用教义。这并不意味今天平凡的我们,到了明天就能一步登天。但是,慢慢细心研究和思考教义,就会经由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逐渐获得成就。我们的心识已经习惯无尽的生命轮回方式,所以,不要期望顿悟的道路既快速又通行无阻。稳定、持续努力,保有清明以及追根究底的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修行者心识的进步,端视业障的背景力量和修行程度而定,所以不要盼望不劳而获。有位西方僧侣告诉我说,他已经修行五年,却没有收获。我回答说:你的内心,一直被生命轮回的念头牵制得无法动弹,所以应该更加努力修行。

  心识修行真的值得做吗?真的有可能去除造成内心痛苦的因素吗?有句话说:“心识的自性,是一盏明灯。”意识有许多层次,低层次的意识受到强烈垢染力量影响,但是,大部分都可能避开消极的感染。金刚乘强调心识澄澈,困惑和情绪上的苦恼,就像对与错、慈悲与憎恨等正反两面,伴随低层次意识出现。我们正受到劣等情况牵制,必须开始勤勉修行。要自觉地激发以爱代替恨、用耐心代替忿怒、以慈悲取代暴力,寻求情感的解脱而非贪欲,这么做,可以为心识带来立即的平和与宁静。过度紧抓住自我,是心识扭曲的原因,必须培养排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困惑并非实体,也不具体。只在我们用思考去矫正时,困惑才有可能消失于无形。由于它植基于不存在的信念,会很快被智慧和其他心识特质连根拔除。

  人若要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必须完成三种更高级的修法:勤于修行、专注思惟、了知空性智慧。就某种意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了知空性智慧。我们领悟空性时,自我和现象之间的困惑,将可自然而然地去除。为了修行成熟的智慧,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要永远保持专注思惟,则须先学习独自修行,在静虑禅修的有益状况下思考。学习并完成这些,必定能够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这三种高层次修行,含在“小乘之道”里面。“菩提道次第”的实践传承,并非佛教的哲学,而是一套必须熟练的修行法思考方式,修行法的内容包含于大乘教法里。民主制度里,必须考虑到多数人的需求。我们要这样思考:“群众比我重要,因为我只是‘个人’,在今世及无数的前世,他人已经施予我很大恩惠,我怎能无视他们存在,只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呢?由于他们慈悲,使我有学习教义的机会,为了回报他们,我可以永远只为他们的利益着想。智慧是唯一的根本天赋,为了帮助他们,我必须先学会发挥洞察力,以进入真理的更深层面。只有全知的佛陀具备完全能力与认知,可以顺应众生的意向需求,与大家进行沟通,因此之故,我应该致力于获得完美的佛陀果位。”

  这种为了世界上多数人利益,而求取证悟的抱负,正待培养与维持,直到能够自然而然地遍及我们的所作所为。大道的基础和自性,是开启六圆融、四加行和二瑜伽檀陀罗次第之门,改变我们的身语意三秘,进入完全证悟境地。达赖喇嘛三世的《淬炼精金》,虽然只是简要经文,却是佛教思想与实践法的主要指引,其中包括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修行法。要传授这些,可以只花几个小时,也可以用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主要出处,是显宗佛经之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内容都是释迦牟尼说过的话。

  龙树菩萨跟随文殊菩萨研读这些经文,而后证悟佛陀教义的空性智慧,写了很重要的“中论”,被视为中观派的中心思想基础,没有极端的哲学观点。龙树菩萨的深奥中论学说,直接切中佛陀本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