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严经摸象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愣严经摸象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尾相换世人妄见生正倒想以后文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为据此说亦佳但非经正意良由下文弃海取沤认沤为海本末翻覆故名颠倒则知海者喻真沤者喻妄妄身在于心内如一沤至微真心遍乎身外如海水至广弃真取妄认妄为真身心颠倒所在正在此耳与观手者正倒错乱何以异哉或谓合论亦云垂手是倒曰合论何可尽从也如前七征中文外不相知古人谓不字当是又字其理甚正合论云当是不字而文义毕竟不通下文辨见展转五重合论非之亦不当理。
  晦昧为空(云云)趍外奔逸。
  长水以晦昧为空至结暗为色配三细次聚缘内摇配前二粗次趍外奔逸配后二粗为烦恼道毕有非之者然此配合三细多说不同今长水所配下文因明立所等处阴入界大等处迷妄有虚空等处皆如是说前后经文语意符合盖渠从清净本然忽生山河大地中悟入故认取如是而孤山以文殊觉海性澄圆偈文与此相对而释意颇合亦显长水非无据而云然前后文义互为照应未可非也又愚意三细六粗本出起信而将论合经不必拘拘逐句逐字的配但取大意可也良由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或随时增减开合辞不必同而理实无二太拘则反成龃龉况本论中三细六粗共成九相既而明血脉则又成八既而原染起则又成六开合增减彼论自不拘死法引之者独可拘死法乎。
  一迷为心。
  一迷为心者明此不是心迷惑无知错认此虚妄以为我心也则知我自有真心也何者上文晦昧为空空结暗而为色色杂想而为身内摇外趍昏昏扰扰即于此时认为己心自此一迷为心便生执着决定惑为心在此身方寸之中牢不可破宁复知此心广大圆满含褁虚空周遍法界乎颠倒如是故名为可怜悯者有人谓此处是一迷为心下文某处文是二迷为心又至某处文是三迷为心其说甚谬。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第二月者非真月也何故不还盖第二虽非真月然真月外更无二月此第二月即从真起明眼人固直下见真月矣见精虽非真见全体即真亦复如是。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长水展转五重合论直说本意要其归结总是见既非物云何非汝真性耳二说一意何必相非。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此即重蹑上文而断之也温陵所解极明言既此在前之见实是我心而能见物则彼见乃我而此身非我见在物而不在我是物来见我而非我去见物矣有是理乎。
  指非指。
  或谓指非指是庄子语非也何不看文中连有十处指字一云非无指示二云举手指陈三云确实指陈四云指陈示我五云举手所指六云指皆是物七云则汝所指八云受汝所指九云应有所指然后十云出指非指盖佛令阿难指点何者是见何者非见故曰出指非指可指者是物非见不可指者是见非物出者是非双泯也问庄子不可用乎肯綮亦庄子语也答用固无害但此指不是庄子一马一指之意何可扭摼强合其肯綮等自非此例故用无害盖经本梵语译为华言不用此间文字则终成梵语矣何名为译有阐提人言佛经剽猎老庄果尔则译佛以觉伊尹早已曰予天民之先觉矣译修多罗以经易诗书等早已名经矣则觉字经字亦是剽猎儒典乎其说不通无俟多辨。
  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此疑佛说见性周遍十方外道亦说我遍十方差别安在下文惟广说因缘自然不剖此疑者何也盖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今说缘因自然两非则断见常见双破而又非和合生非不和合则情穷理极诸计消亡真我自显故云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是佛之所谓周遍也岂外道妄见执有实我遍十方者可同日而语哉。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见见古有正解言能见即今见物之见也则下之见字成所见矣见见之时是见也非寻常见物之见也故曰见非是见一说谓岂有真见复见妄见之理二见字平看一真见一妄见此说似是而非二见平看则之时二字无所著落又下文云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如何销会试以本经语例之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今例云将见见如来何不自见见又经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今例云不自见物以见见者如是则其义不辨而自明矣。
  别业妄见同分妄见。
  旧解别者一人妄见也同者多人妄见也混而不明隐而不畅未有发挥者然温陵有说云别业者起惑之异同分者感妄之同会解失录故讲者忽焉但温陵略出其意而止今更为详言之譬如世人造种种罪人各殊科喻之如别后罹王法共入一狱喻之如同今曰起惑者随心而造妄业也造业别其因由故名别业曰感妄者随业而受妄报也受报同其剂限故名同分近又一说别者见根同者见境亦异旧说览者详焉。
  进退合明。
  经云吾今以此二事进退合明而旧解从此处过经文一百余字直至如彼众生处方曰进同例别一病目人处方曰退别例同进退虽显而隔前大远似为不妥温陵以法喻互举为进退合明颇觉稳当但合明则得进退未协近索隐谓且置同分而举别喻次以法合复置别业而举同喻次以法合举者进也置者退也兼此二说其义甚备。
  譬如有人(云云)其人无故瞪以发劳。
  有谓上有人人字属菩萨下其人人字属众生此说非是上下即是一人。
  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温陵孤山皆以瓶喻妄身空喻识阴净觉乃添出譬如有人之人喻业合论非之是也合论又云空喻识者无分别为真空有分别为识阴也瓶内之空局故有分别与外空异也塞其两孔温陵谓妄分同异不知何名同异今谓塞孔者恐物出瓶外也而瓶有两孔两孔俱塞者保护之极其至也空非出入之物而慎塞之喻识本虚幻而保持虚幻命根惟恐其失也千里用饷者喻多劫飘零死此生彼也。
  
  ○第三卷
  
  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此破见不从空生也若从空生则空必前瞩尘象乃名为见盖空为能见尘象为所见今此眼根实在我面则我乃尘象矣空应反归而见我之眼根如其不能见眼则前瞩尘象之义不成矣安得见从空生。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依孤山解稳当见闻逆流者五根顺流惟意能旋其见闻逆流而缘五尘以其逆流故揽尘而为忆也流不及地者如是逆流所不及之分际则阒然懵然而无所缘以流不及故失忆而为忘也。
  声来耳边。
  耳之有听经明言非声来耳边矣今以事证之有可疑者假如钟鼓楼介乎城南北之中央南风作则北城闻之而南不闻北风作则南城闻之而北不闻风送声而人得闻如何道不是声来耳边人多于此草草看过无发难者愚意佛言宁有错乎声定不来耳边心定遍周法界但诸众生粘湛发听失本妙圆局而碍之束而小之是以风顺则闻风逆则否反为境使而不得自在耳之过也非声之故也以是推之隔垣听音响遐迩皆可闻亦复可难既垣不碍音何为城内一人面城而语城外一人附城而听乃杳尔无闻乎此亦同前盖耳之过也非垣与城之故也是以耳通者彻听或听一世界乃至恒沙世界而无尽也。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
  凡物须一能一所彼此相感然后成触则一有知一无知也今以手摩头手与头各各有知将以谁为能触乎若手为能触头则木石也今头亦有知何得名触若头为能触手则木石也今手亦有知何得名触此明身之觉触皆虚妄也问手摩头固不成触矣若手摩外物岂不成触答是亦妄分能所也然此意人所难明故借头手引起毕竟身触虚妄皆如头手耳。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上文言此识若从色生色灭应与俱灭识既俱灭则空独存谁识空者若色灭时识不俱灭则识独存无色为侣谁界空者今又重申上意言不但识存无界假使随色变灭则识已变灭亦谁与空为界者不但识灭不应识空假使识不变灭则恒常与色一体与空无干谁识空者反覆较量眼识不生于色明矣。
  合则中离离则两合。
  承上文眼识不从眼生不从色生矣既不分二处而各生得无兼二处而合生乎然汝欲合之彼则中离矣盖眼自属有知色自属无知有知无知两相敌对如之何其可合也若汝欲离之彼则两合矣盖眼根必合色色尘必合眼而后识生其中两相和会如之何其可离也合之则离离之则合此之体性浑然杂乱将于何处立共生之界乎前明眼色虚妄今言识亦虚妄故曰三处俱无。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旧解初句识心是意次二句是识但初句明标识心何得作意今谓仍以初句为识下二句为意以意属思量亦能了别也盖云今此识心与彼意之思量义乃了别义同乎异乎若识同意则识即意何得云意之所生若识异意则识乃无知与意判隔何得云意之所生若识异意而又能思量了别则意无知而识有知应当反识乎意而为识意又何得云意之所生同之不可异之不可识非意生何疑焉而谓以意为界者非也一说识心与思量之意俱能了别既俱能了别则同矣何得又问为同为异既俱能了别则有识矣何得又问无识有识或谓意思量识了别今说意兼了别何也盖心意识三古称义可通用如金光明言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则意兼了别有何不可。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此节当在空则同无后)。
  如上微妙开示自决择心见以至发明五阴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皆即如来藏心因此了知自心常住不灭此是一经大旨趣大眼目诚得此心则我常为主万法为客长安虽闹我国晏然彼摩登伽犹如妖狐忽遇明镜窜伏无地尚安所施其魔力耶。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此文因自汝整衣四字故解者不一今只依文顺释其意自显盖此是明风不生彼面也言风若生于彼面则当从彼至此拂汝阿难然今此风自汝整衣现拂于彼既风生彼面何为不顺拂汝而倒拂彼耶故知风决不生彼面也若以倒拂属阿难则非明风不生于彼面乃明风不生于阿难袈裟矣。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或谓此言见觉无知下文举见觉空顽作对则觉乃有知上下矛盾宜以上觉字属身根下觉字属知觉虽似有理然不应一觉两解今谓无知者非实无知也以此引起因色空有一句盖色空不现时见觉寂然宛似无知因色空现而后见觉有知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问我者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实无知谁答问者两无知相比意极痛快。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时解七大作一例看初地大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言真妄本同一性全性之色即空全性之空即色犹言全湿之波即水全湿之水即波也今此见大云性见觉明觉精明见照上一例文小异而意实同也言全性之见即明全性之明即见也乃至识大云性识明知觉明真识亦言全性之识即知全性之知即识也真俗交互七大一例温陵后二大与前五不同时解为是又地等四大用空字粗细之谓也空大用觉字无情有情之谓也见大用明字见乃妄明明者真明也识大用知字识乃妄知知者真知也。
  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此明识必不生于空也若生于空则非相非见夫识应在相见之中今乃处此相见两非之地将顽然一空欤空则毕竟同无既无矣识何由发将实然有是识欤有则同于何物既非物矣识何由发纵许发识而空本自无分别则其所发之识应与空同岂有分别乎识不生于空审矣。
  不历僧祇获法身。
  获法身吴兴谓是实证其说甚详长水温陵孤山诸师皆同此说盖是分证法身不言五分究竟也即不通指大众言阿难证亦复何碍其以阿难后卷文中仅证二果为碍而曰是解非证又是佛神力故暂俾得见今皆不必作如是解只依前来诸师言证法身后卷仅证二果至文自有详辨。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空也此有二义其一空决不可销亡今欲极言心无动转取以相形言空尚可销心必不动如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之类也其二一人发真归元虚空消殒则实说空可消殒心不可消殒如海水可竭须弥可倾之类也劫坏之时海涸山崩非喻说也。
  
  ○第四卷
  
  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即上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超三界过二乘至妙至玄最尊最上名第一义谛彼四加亦有第一之名而多世字故通小乘。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文有三转世间洪音人所易闻蚊蚋之音音之至微一也至微之音自近听之则犹可闻今远百步二也远听蚊蚋聪耳之人犹或难之今复聋者三也如是则蚊蚋之形且不能见蚊蚋之音又何能闻乎以法合之微妙谛理旨趣幽玄如蚊蚋音一也地位辽隔如越百步二也根性狭劣犹如聋人三也如是则此妙谛尚不能知其所在况能与之默契乎只顺理顺文其意自明有人谓蚊蚋身表真谛蚊蚋音表中道第一义谛夫声闻见真谛成果何云本所不见又音从身出亦何得分属二谛于理不通。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旧解以妙明明妙为寂照照寂其意虽正但明可云照而妙字云寂觉未稳盖妙者通有无兼体用而圆融不测之谓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