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践佛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实践佛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些基本情况。
  密宗的修法可分为四部:一、事业部,就是做息灾、增益等的护摩事业;二、行持部,就是修初步的观想行持等;三、瑜珈部,就是依法修持的三密相应;四、无上瑜珈部,这是四部中最高深的一部。无上瑜珈又可分为三等:一、大相应(嘛哈约嘎),就是以真言加持,入妙明境界:二、圆满相应(阿努约嘎),就是行者本身即妙明境界;三、大圆满相应(阿底约嘎),其中包括大圆满心要及心中心层层入深的修法,到这里法界全是一心,含融万法,心佛一如,一切圆满,归功无碍。由于密宗的受法,依照一般规定,必须经过轨范师灌顶的手续,而且各有印咒,这里无法作具体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约略谈一谈,依于大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所说,无相密乘心中心的修法,以备有缘学者的参考。这一法共有六印一咒,每印须修八座,每座须坐足两小时。六印修满后,专修第四印及第二印(修第四印,可助生极乐),一切仪规,都是很简单的。修时规定在两小时内,口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意则一切不管,不取于相,念头起时不去理它,一心只顾到持咒。这样依法修持,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于空;因咒印没有道理可说,所以也不着于有。不空不有,左右挟持着这个心,念起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就证入三昧。因此,根性利的,经过四五百座的苦行,就能点开心要,由体而起慧照的妙用。那些平日定力不足,修禅净等法门不能相应的人,可以修这个法,因为在二小时内,如钻木取火地不断修持,就能迅速地改造无始以来的浮滑习气,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所以《佛心经》说:“若持心中心,速证无生忍”。又说:“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诺那大师曾赞叹这个法门为无上密乘。可惜受法的机会颇难,这也是各人因缘的不同吧!

  4。 念佛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上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虽然很多,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依照这些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因为这一法门,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广,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固然法法圆妙,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有的需有充分时间,有的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益,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具备上述的各项条件,而且下手简易,有事有理,真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信众,将没有亲尝法味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自然就可趋向佛智,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很难做到一心地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带未断的烦惑,出三界的牢笼,(注意:念佛法门,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虽然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坐法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自能易于得力。(修各种佛法,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但初学的人,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静坐一法,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必须摄心专注而念,如果妄念纷飞,不容易收摄,则可一面在口里念,一面用耳根听,旋听旋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婆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久之,自然一句佛号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这时要勇猛着力,譬如大敌当前,只有奋勇抵抗,虽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为报杀亲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路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总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将成就一行三昧,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丙 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上面我已介绍了各种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下手的时候,各有不同,但从修持方法的本质上来讲,却是法法可以融通,因为一切修法,总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心究竟没有什么差别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说明,也很可能使读者“这山望见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将影响专一修学的信心,因此我觉得有加以论述其统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说的参禅、观心、修密、念佛四个修持方法的名称来会通一下。在正“参”时,就寓有“观”的作用;观也就是“念”,因为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至于观、念和参又都是“修”,这四个动词,无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谓“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诸佛的三“密”,究竟不离于觉心,这四个名词,无非都是所修的心。这样说来,四种名称,意义上没有不同,名以表实,实际上岂非一样。
  其次,一切修法,能修所修,都离不开自性,自性就是真、俗、中的三谛,从性起修,就是空、假、中的三观。从空门入手的,但真空不空;从有门入手的,但妙有不有。正因为是缘起,所以说性空;正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缘起。可见修一切法门,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圆融无碍,互相资成,究竟归于中道。所以永明大师说:“即相之性,用不离体,即性之相,体不离用。”陈瓘《三千有门颂》说:“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
  虚云大师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又说:“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自性),就叫做看话头。”所谓观心,也就是观照这不生不灭的自性,蓦直照去,三观任运现前,三观现时,就是自性三谛现。可见参禅与观心,原是相同的。又所谓净土,原不离自性清净心,当体无心,就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馅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宗镜录》说:“自心遍一切处,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无生即生,生即无生,禅是净上之禅,净上是禅之净土。这样参禅与念佛,亦并无二样。又一声佛号,能念的体本来空寂,所念的佛也无形相,这就是空观;一句佛号,虽能所俱寂,但不妨能念分明,所念宛然,这就是假观;一声佛号,当能所俱寂时,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时,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这就是中观。所以温陵禅师说:“念佛一声,入三观门。”可见念佛与观心,也没有差别。
  密咒为法身如来的真实言,虽为三密瑜伽的口密,但在显教的各种修法中,也普遍应用,最普遍的,象往生、准提、大悲,楞严等咒,而一句弥陀也正同无上密咒。(南无阿弥陀佛,本为南无阿迷达补达耶的化音,)且净宗观想于西方三圣,等于密宗的观想本尊,净宗以弥陀、观音为主体,密宗也未尝离却弥陀、观音;而且极乐世界所显种种清净庄严的事相,正是密宗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都显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此外,一般坐禅,也常用法界定印,(就是两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也叫十方诸佛定印。)以助定力。至于密法的观想于四种有相曼荼罗(大、三昧那、法、谒磨四种)是从空之中而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叫做妙假。)会归于中道实际。以般若为佛母,处处提示谛观净菩提心,入于阿字本不生际。又修密法中大圆满的“澈却”(意即立断)和无相密乘“心中心”等,正与禅有相通之点。可见显密两教,在修持仪式上虽有差别,从实践方法上来讲,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三昧,可有三种分别:一、专念自佛;二、专念他佛;三、念自他佛,观心、参禅是专念自佛,以六根为所观所参念,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能参,观这现前一念的心,竖则穷于时间,横则遍于空间,非有非空,不生不灭,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诸法,与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渐渐积功累德,便能圆伏五住烦恼,进而使六根清净,豁破无明,入于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秘藏(即自性的体、相、用)。又象《摩诃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是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故,是为念佛。”净土修法是专念他佛,以第六识摄持六根,专注观念于弥陀的名号、相好或依报,使眼所见都是佛色,耳所闻都是佛声,以至意所攀缘的也都是佛法。禅净双修是念自他佛,先须大开圆解,彻悟本来,了知心、佛、众生,自、他、依、正,本来不二,然后托彼佛的果德,显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愿,那末参禅、持咒都是净土资粮。又修密法,也是念自他佛,行者住于三密相应的妙行时,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互相配合融入,而于行者的肉身上,示现诸佛的德相。可见一切法门,原不出念佛的范围,而净土法门,乃成为一切诸法汇归的法海。
  根据上面的说明,我们只要就性之相近,来修任何一法,即具足一切法味,既不必见异思迁,也不要争论胜劣。药无贵贱,能愈病的就是妙药,法无高下,能契机时即是妙法。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仅仅以解脱一己的生死苦恼为满足,而当以慈愍众生、利乐他人为重心。换句话说: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利人才是自利的目的;但是所谓利人,实际上又何尝不是用万行来严净自性的刹土。象《华严经》说:“以大慈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