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之感言与期许(觅寂比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修学佛法之感言与期许(觅寂比库)-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修学佛法之感言与期许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作者简介:Bhikkhu Santagavesaka(觅寂比库)1967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县,1990年就读某佛学院,1992年出家,1995年赴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参学,同年12月到缅甸,依止帕奥禅师受南传比库戒。目前以学习(研究)巴利圣典和禅修为主。

前言

  个人才疏学浅,本来不想太早提笔写作,冒充善知识,然而有感于台湾僧尼到南传佛国修学佛法者渐多,大家似乎起初热衷者多,而持之以恒者少,对于修学佛法的理念、方法与态度方面,大都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自己从佛国返台已逾三年,深感自己在台湾,由于没有标准的南传僧团摄受,而感到种种不方便,同时也将使一些不持金钱和修头陀行的南传比库很难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去,所以在再度赴佛国参学前,提出几点以资共勉,并期盼南传佛教的僧团能在台湾建立起来。

一、到南传佛教国家修学的态度与建言

  1。自己到南传佛教国家参学的动机:
  早期个人在佛学院上〈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课程时对佛教的历史背景、传播与发展,始有初步的认识,然而在时空的背景下,仍然采取保留的态度。后来,逐渐熏习佛法,基础也渐扎实,并且幸有同学的切磋与印顺法师大作的理论说明与思想引导,使自己逐渐了解佛教发展的始末与佛法核心,而有想要抛弃包袱(过去不正确见解与失真、变质的佛教),向佛法(根本)核心学习的动力。当在研读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时,感到时空的无常变迁,从佛世到唐代的印度佛教已经大大改变了。虽然如此,却还可以看到许多近似佛世僧团的生活方式、痕迹与荣景。自感出生在佛法边地,离佛世远,心中自有一股仰慕纯朴佛教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律法而知道在比库戒方面,自己实未得戒。因此,为追求原始朴实的佛法与求受比库戒,而独赴南传佛国修学佛法。

  2。为什么要去南传佛教国家参学?
  在学术上,学者们多以上座部分别说系的铜牒部来称呼现存在锡兰、缅甸、泰国等巴利语系的南传佛教,但南传佛教的佛教徒则以原始的上座部自居。
  今天的南传佛教国家仍然佛教兴盛,高人辈出,有三点理由说明非常值得我们去参学:
  (1)、有善知识:在南传佛国中,仍不乏有熟悉三藏与注疏,而且通达禅法与教授业处善巧的善知识,他们有修习禅法的传承,知道禅修的次第与善巧,这正是我们所最缺乏的。
  (2)、教典原始与完整:站在学术的角度,巴利圣典不敢说最为原始与全部佛说,但其完整性与原始性是经得起考验的。而且在现在的巴利圣典中,有丰富的注释书,而南传佛教所依据的教典正是巴利圣典。
  (3)、禅法次第分明:在《清净道论》和三藏注疏中,依照三藏而详细解释禅修的过程、方法与次第,而这些方法在南传佛国中,有继承修习禅法的导师一代代的传承。

  3。修学佛法的几个条件:
  据《相应部》的记载,有四预流支(趣入预流果的四种条件):(1)、亲近善知识,(2)、听闻正法,(3)、如理思惟,(4)、法随法行。
  对于修习、培育禅法的成功与否,个人觉得有四种条件很重要:亲近善知识、有适当的修习环境、过去的修行善根(波罗蜜),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1)、亲近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最好能具有下面四种条件:1。通达三藏与注疏,熟悉业处的理论与方法。2。有丰富的修习业处经验,最好曾经亲近其他导师,师师相传,是继承传统的指导导师。3。对于教授禅修方法与修习次第具有善巧。4。具有慈悲心,是一位欲令正法久住、利益他人者,能毫无保留而慈悲地教导学习者。
  对于想要修禅的佛弟子而言,亲近有经验并且善巧于教授禅修方法的导师是很重要的。现今,我们大都是经由道友间的推介,才去亲近某位导师,至于哪里有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则众说纷纭。
  对于教法的理解虽然可以自己阅读,但对于修习禅法的善巧、次第与方法却很难自己去摸索、体会。况且在禅修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禅修体验常有不同,有些甚至是千变万化、起起落落的,如果不依循教法次第,并寻求善知识的指导,而自负地盲修瞎炼,是很难进入正道的。何况在注疏中有很多义理,我们并没有能力去阅读。假如我们幸能遇到像缅甸的恰米(杰拿克)、班迪达、帕奥禅师等通达教法并且对教授禅法具有丰富经验与善巧的善知识,则只需依循方法修习,即有证得圣道的机会。
  (2)、有适当的修习环境:
  适当的禅修环境最好能具备五种条件:1。环境安静而不太愦闹。2。少蚊、虫等妨难,而且气候温和而不太炎热。3。人事外缘和工作不太多。4。容易获得衣食等资生具。5。有询问业处的阿闍梨。
  修习环境虽然可以培养、创造,然而台湾佛教向来偏重早晚课和种种仪式,并且多以杂修为主,很少有纯粹禅修的道场。在南传佛国有很多禅修道场以修禅为主,并举办长期或短期的密集禅修课程,有些道场甚至全年无休!或许诸位可以考虑尝试去禅修道场居住一、两年或三、五年,体验一下修禅乐。在那样的环境下共修,其气氛和我们独自修行是不一样的。
  (3)、过去的修行善根(波罗蜜):
  在藏经里,常常看到佛陀对弟子们讲述自己和弟子们的本生故事以及修行事迹;在注疏中,古代的导师们也常常叙述某些佛弟子在过去世时的修行事迹。当个人在缅甸参学时,也曾遇到有些修行者修禅特别顺利、进步很迅速,当他(她)们修到「缘摄受智」时,由观照名色而透视过去世因缘,知道三世的因果关系。在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在过去世时曾有禅修基础或者为天人。
  在团体中一起禅修,常常看到有些人一闭眼专心禅修,就可以看到很明亮的禅相;有些人经过短期的密集禅修,就能进步得很快,并证得禅定;有些人则长久修行,甚至连禅相也看不到,何况证入禅定!虽然其中有种种因素,但这与宿习善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些人看到别人的禅修进步很顺利,而自己却修不好而生灰心,其实他应该恒心且加倍地努力才对啊!
  (4)、持之以恒的努力:
  修习禅法培育定力就好像钻木取火和煮热开水一般。当木棒不断地转动摩擦时,接触点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至出烟、生火;当木棒中途停止转动时,则温度会逐渐冷却。同理,当心专注地保持在禅修对象时,定力即会逐渐增强、加深;当心散乱于种种尘境时,定力即会减退,密集禅修剋期取证就是这种道理。
  个人亲身体验以及看到那么多人长期密集禅修,而能很顺利地进步的禅修者也才一小部分而已,何况杂修和散修呢!其成功率将大大地降低。行者除了行、住、坐、卧都把心专注在禅修所缘上精进地努力外,长时而有恒地努力也格外重要,这对定力的保润和证入圣道的助缘──禅定,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4。参学态度与建议:
  到南传佛国修学佛法,个人提出几点与诸佛子共勉:
  一、敞开心胸虚心学习:自我为是、傲慢加上封闭的心,是修行进步最大的障碍。我们无始以来的邪见与戒禁取,如果不用佛法来修正,则容易堕入邪途,无缘证入道果!一路走来,个人觉得自己不断地进步的原动力,在于自己不断地修改不正确的见解与肯舍弃包袱。行者宜当看清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长处,既然立志去跟善知识学习,就应该暂时放下自己过去所学的见解与偏见,放下顽固与傲慢,敞开心胸、虚心学习,接受善知识的劝导,如果还自认自己有满杯水,又何必出去参学呢?
  二、为法而学:修学圣道应该了解佛法的轻重本末与终极目标,学习纯朴而原始的佛法正是南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出国参学不要仅是走马看花或是纯为观光而行。
  三、少欲知足:南传佛教国家在经济上大都比较贫穷,物资方面不像台湾那么丰足。佛弟子本当少欲知足,生活方面过得去就好了。向来台湾僧尼长期养尊处优,当出去参学时,不要太计较衣食等资生具,才容易居住下去。
  四、不妄宣己所证:佛陀规定僧尼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自己证得过人法,而禅定、道、果、涅槃等都是过人法。若有所证,只宜私下劝勉同参,不宜大肆宣扬,以免遭人忌妒、恶谤,坏少欲德。何况由于定境非常寂静、轻安,而常被不识者误以为自证道果,这点尤须留意!
  五、遵守戒律:南传佛国各宗派间的持戒尺度虽稍有不同,但当僧尼和居士们赴佛国参学时,宜当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责任。
  六、热心地学习:信为五根之首,清净的信心是修学佛法的一大动力。行者应该提起信心,诚恳热切地学习,由不断地努力才能达到参学的最终目标。
  七、不要半途而废:行者宜应以持续的恒心和耐心修学佛法,切莫半途而废。常见闻有些僧尼因饮食、资具和环境等因素而住不下去,非常可惜!在修学佛法中,坚定的毅力是很重要的。参学时,在一座道场能够居住一年以上是比较理想的。
  八、做好准备:赴佛国参学前,应该先把个人的种种事务处理好,做好身心准备,以免参学时心里牵挂,不但修不好,而且住不下去。
  九、不要让自己后悔:佛陀曾教导弟子们:「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应该常常自省:「如果自己在三天后将会死亡,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在临死时会不会后悔呢?半年后、三年后、十年后死亡呢?现在有佛法、有善知识、有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假如自己有证得道果的潜力而不去修习、培育与开发,当死亡降临时,自己会不后悔、懊恼吗?」诸位请深思!依照佛陀的遗教,佛弟子们应该精勤努力地修行,直到证得阿拉汉为止。为了不使自己将来后悔,个人建议诸位: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放下一切,精勤努力地专心禅修。如此一来,当死亡降临时,由于已经给自己开发潜力的机会了,应该死而无憾才对吧!

二、四种保护业处与观察资具

  1。四种保护业处
  在《清净道论》的〈说取业处品〉提到两种业处:共通〔一切处、普通〕业处Sabbatthaka kammannhàna)和应用〔特殊〕业处(Pàrihàriya kammannhàna)。共通业处是指每位禅修者每天必修的禅修课程;应用业处是指依禅修者性行差别而适用的各别禅修方法。共通业处在《清净道论》中,指出为:慈心观和死随念,或者加修不净想。在《清净道论》的〈说地遍品〉和〈安般念〉一节等,提到行者在修习地遍、安那般那念前,先「忆念三宝功德,令心喜悦」。因此,在南传佛教的比库们,通常每天都必须修习四种保护业处,即佛随念、慈心观、不净观和死随念。
  所谓「保护业处」,顾名思义当然是保护行者克服身心障碍,而能安稳地修行。尤其对住在阿兰若的比库们,更应该修习保护业处,以免生起懈怠、恐惧和遭受非人等干扰。有些禅师建议行者每天在禅修前,对每一种保护业处先各修习约两分钟(共约八分钟),接着才修习自己特定(应用)的业处,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些时间。
  (1)、佛随念:行者应先读熟《清净道论》中〈佛随念〉一节佛世尊九种德号(汉译本分段成十种)的意义。修习时忆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此不断地忆念佛世尊的功德。也可以只取一种德号,如:「阿拉汉、阿拉汉」的忆念。修习佛随念,有种种功德,尤其可以生起喜悦、轻安和坚固的信心,并能克服种种怖畏和恐惧。由于乐是定的近因(亲近的助缘),而喜悦、轻安与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修习佛随念有助于其他业处的开展。
  (2)、修慈爱:如果行者以慈爱为专修业处,则他必须依照《清净道论》所教导的次第,修习五百二十八个安止定。
  如果只为修习保护业处,则可以先忆念过去自己所曾证得第三禅的喜乐,或回想自己过去曾经获得最喜悦、最快乐的情景而作意:「愿我幸福快乐」;接着对同寺内的比库僧伽散播慈心:「愿这些善人幸福快乐」;其次对同境界内(附近)的天人修慈;其次对附近的首领人物修慈;接着对附近的人民修慈;最后对一切有情散播慈心:「愿一切有情幸福快乐。」如果修行时间太短,也可以作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