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部经-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象师对彼温和,使之身乐、爱,以触于心绪;诸说为美丽,甚多人爱,甚多人善,以如是之诸语相说。而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调象师如是温和使之耳乐,爱、触于心绪,诸说为美丽,甚多人爱好,甚多人欢喜,以如是诸语相说之,为使之垂耳倾听,起解慧心。调象师对彼,更随与种种草类、水。阿奇耶沙那!野象由调象师,为受种种之草类及水,其时,调象师独如是思惟:‘今野象应活。”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故应取,汝应舍。”阿奇耶沙那!王象,关于调象之命令而行取、舍,从于教授故,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汝应往之,故应还来。”阿奇耶沙那!王象,关于调象师之命令而行往还。从于教授故,调象师对彼,更为所作:‘汝应起来,汝应坐下。”阿奇耶沙那!王象,对于调象师之命令而行起、坐,从于教授故,调象师对彼,更名为不动之所作。以大楯缚象之鼻,而手持枪之士夫,坐于头上,且周围手持枪之众人,为环而立,调象师持长柄枪立于前,为彼不动之所作,前足不许动,后足立不许动,前身不许动,后身亦不许动,头不许动,身亦不许动,牙不许动,尾不许动,鼻亦不许动。彼王象,虽刀、剑、弓、矢之飞来,他人之袭来,大鼓、小鼓、螺贝等种种之声,亦善堪忍,弃一切之曲过、缺点适于王而为王之使用,至称为王之支分。
  恰如是,阿奇耶沙那!于此如来出兴于世,此应供、正等觉者……参照中部经典一、二四六二四七页……由在家,非家而出家。如是阿奇耶沙那!圣弟子至露地。而,阿奇耶沙那!有诸天、人,贪求彼五欲乐。如来更调御彼曰:‘呜呼!比丘!汝是持戒者。护持别解脱律仪,其正行与正处住,见微罪亦怖畏,于学处,受持而学。”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为持戒者,护持别解脱律仪,其正行与正处住,见微罪亦怖畏,于学处,受持而学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护于诸根门。虽以眼见色,勿取相,勿取细相。凡不护此眼根而住者,当流注于贪、忧、恶、不善法故,为此等之防护而行道,应入护眼根,为眼根之防护。身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味味已、身触触已、意识法已、而勿取相,勿取细相。凡不防护此意根而住者,当流注于贪、忧、恶、不善法故,为此之防护而行道,应入护意根,为意根之防护。”阿奇耶沙那!圣弟子护诸根门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于食应知量,应如理思惟而摄食,勿为戏、憍、虚饰、庄严之事。而且唯为此身体之存续、支持、止害,为梵行之受持,‘我如是故舍断受,而令所受不 生。而且于我,应无罪性,而有乐住”。”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于食知量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专为警寤而住。曾依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依初夜分亦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于中夜分、由右胁行狮卧,足叠于足,当起有念、有正知之作意想;后夜分起出,依经行与坐禅,由诸障法,令心清净。”阿奇耶沙那!圣弟子专为警宿而住,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应具念、正知;往、返亦具正知者;见前,见后亦具正知者;要屈要伸亦具正知者;持僧伽梨衣及钵、衣亦具正知者,行大小便亦具正知者;或行、或立、或坐、或眠、或寤、或语、或黑、亦具正知者。”阿奇耶沙那!圣弟子具念、正知故,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独离坐处,应乐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彼独离坐处,即乐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而坐,端正身体,现前安立念。彼对世间断贪爱,离贪心而住。由贪爱令心清净,断嗔恚、无嗔恚而住,饶益怜愍一切生类而由嗔恚令心清净,断悟沉睡眠,远离惛沉睡眠而住。有光明想,有念、正知由惛沈、睡眠令心清净;断掉举、恶作、无掉举而住。内静息有心,由掉举令心清净;断疑、超越疑而住,无犹豫、对诸善法由疑令心清净。彼断此等之五盖以慧令心之随烦恼成为无力,对于身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对于受……乃至……对于心7……乃至……对于法观法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正念,对世间应调伏贪、忧。
  阿奇耶沙那!犹如调象师,掘地立大柱,系野象之首以除其野性、野之忆念、思惟、野之忧、疲、热恼、乐于村镇中,令熟人之习惯,恰如是,阿奇耶沙那!此等之四念处系圣弟子之心,除在欲生活之习,除在俗生活之思惟,除在俗生活之忧、疲、热恼、逮得正理以证涅槃。
  如来对彼,更调御曰:‘呜呼!比丘!汝对身随观身而住,勿寻求俱身之寻。对于受随观受而住,勿寻求俱受之寻。对于心随观心而住,勿寻求俱心之寻。对于法勿寻求俱法之寻。”彼为止息寻与伺内心成为安静,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第三禅而住。彼如是心,等持之时……参照第五十一干陀罗伽经……知不更来此世。
  彼比丘忍耐强,忍受寒暑、饥渴、蚊虻、风热、蛇触、恶声骂詈之语言、激越、粗恶、辛烈、不快、不适悦而至几乎夺命之身苦受,弃一切贪、嗔、痴,以去缺点、应供养、供奉、布施、合掌者,成为世间无上之福田。
  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不受调御、不受调练而死者,称为:‘老野象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象之不受调御,不受调练而死者,称为:‘青年野象以死不调御之死。”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长老比丘不漏尽而死者,称为:‘长老比丘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阿奇耶沙那!若新学比丘之不漏尽而死者,称为‘新学比丘以死不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老野象之善受调御、善受调练而死者,称为‘老野象以死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野象之……,阿奇耶沙那!若青年野之善受调御、善受调练而死者,称为‘青年野象以死调御之死。”恰如是,阿奇耶沙那!若长老比丘之漏尽而死者,称为‘长老比丘以死于调御之死。”阿奇耶沙那!若中年比丘之……,阿奇耶沙那!若新学比丘之漏尽而死者,称为‘新学比丘以死于调御之死。”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新学沙门阿夷罗和提,随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二六 浮弥经

  北传汉译 一七三、浮弥经(大正藏一,七O九页。)
  本经乃尊者浮弥受王子奢耶阇那的质问,自己所作之回答,于世尊之处乞求批评,世尊更从其回答的事,以譬喻广演详说之。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尊者浮弥清晨着衣持钵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其时,王子奢耶阇那诣彼尊者浮弥处,诣已,问讯尊者浮弥,互相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尊者浮弥曰:‘尊者浮弥!一部份之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者:‘虽有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而行梵行不能逮得其果;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而行梵行亦不逮得其果。”对此,尊者浮弥之大师,为如何之说者?为如何之论者耶?”
  尊者浮弥曰:‘王子!我未曾从亲闻、亲受得于世尊。而世尊对如是之记说其有此:‘若有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不逮得其果。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皆不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不正之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以行正梵行者即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但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有愿望或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亦能逮得其果。若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行正梵行者皆能逮得其果。”
  王子曰:‘若尊者浮弥之大师,如是说者,如是论者,可能正是尊者浮弥之大师,应当立于一切沙门、婆罗门之上。”其时,王子奢耶阇那,以自己之上等食供奉尊者浮弥。
  时,尊者浮弥食后,由行乞归来,诣彼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弥,如是白世尊曰:‘于此,世尊!我于清晨着衣,持钵衣,至彼王子奢耶阇那之住居,至已,坐于所设之座。世尊!其时王子奢耶阇那,来至我处,来已,与我互相问讯交换可喜、可乐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我曰:‘尊者浮弥!有一部份之……尊者浮弥之大师,为如何说者,为如何之论者耶?”世尊!如是说已,我向王子奢耶阇那如是言:‘王子!我虽无亲从世尊闻……立于一切沙门、婆罗门之上。”如何,世尊!被如是问,我如是记说,正确说世尊之所说者乎?又,我非以不实诽谤世尊乎?记说法之随法者乎?为同教者、诸教说之随说者,非有何所呵责者乎?”
  世尊曰:‘汝正确,浮弥!被如是问而如是记答真正是说世尊之所说者也。而且无有以不实诽谤我,又为记说法之随法。为同教者、诸教说之随说者亦无有何所呵责之处。
  总之,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虽无愿望以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虽以愿望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虽无愿望以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亦皆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此乃非逮得其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油、欲油之人,为求油而以砂置桶中只管以撒水而压榨之。若有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而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无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虽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亦不能得油。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愿望,以砂置桶中,只管撒水后用力压榨,亦皆不能得油。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得油之来源也。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婆罗门,若邪见、邪思惟……邪定者,彼等虽有愿望行梵行亦不能得其果。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虽行梵行,亦皆不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乳、欲乳之人,为求乳若榨牝牛之角。若有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不能得乳。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虽榨牝牛之角亦皆不能得乳。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得乳之来源也。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愿望,虽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虽行梵行亦不能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酥、欲酥之人,为求酥而倒水于瓮中,用搅拌之具搅拌之。若有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不能得酥。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以水倒于瓮中,虽用搅拌之具搅拌亦皆不能得酥。其因何理由?然,浮弥!其非得酥之来源也。恰如是,浮弥!不论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愿望,虽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愿望,虽行梵行亦皆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譬喻有求火欲火之人,为求火而取湿薪、湿钻木磨擦之。若有愿望,以取湿薪湿钻木,虽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若无愿望……若或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取湿薪、湿钻木,用力磨擦亦不能得火。其因何之埋由耶?然,浮弥!其非得火之来源也。恰如是,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邪见……乃至……邪定者,彼等若有愿望,虽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若无愿望……若有愿望或无愿望……若或非有愿望或非无愿望,虽行梵行,亦不能逮得其果。其因何理由耶?然,浮弥!其非逮得果之来源也。
  浮弥!不论如何之沙门、或婆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