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一前一后回答。
  “空海先生唐语说得很好。”
  “不,要像贵国人那样流畅,还差得远呢。”
  “此事姑且不提,方才你们不是在找吃的吗?”
  “是啊。不过没吃成。”
  “若是如此,前面有间酒楼,是我的友人所开设。我们就在那儿一道吃顿饭如何——”
  空海与逸势应邀,随同子厚走进“青山酒楼”。
  在这家店里,空海与子厚展开了对话。
  “空海先生,您怎么看现今唐国的政治?”子厚问。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那我这样问好了。您觉得这国家的百姓幸福吗?”
  “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起我住过的倭国,唐国——不,长安城可说先进许多了。以倭国生活水准来看此地,百姓多半很富裕。拿贵族来说,长安贵族和倭国贵族,其奢华程度简直难以相提并论。不过——”
  “不过,生活水准高跟是否幸福,那又是两回事了。”
  “没错。”
  “现在唐国百姓正处于疲弊之际。百姓苦于沉重赋税,贵族依旧是贵族,他们只求明哲保身,自谋出路,根本无暇顾及老百姓。”
  “是的。”
  “我一直在想,大唐盛世是否已过去了。如今只剩洛阳和长安,仍残留华丽的气息。可是,实情却如您刚才所见到的景象一样。”
  子厚用字遣词,似乎理智胜于情感。
  然而,他那理智的内面,却又隐含着某种苦闷的情感。
  “如果有机会……”子厚说。
  “机会吗?”
  “对。我想,如果有那样的机会,我可以让这国家比现在好一点,或许只能稍好而已,但比起现在,百姓应该可以更容易安居乐业一些。至少,若有机会能为此事全力以赴,我一定会满怀欣喜,奉献出我这条命——”
  几杯酒下肚,略显多话的子厚,倾吐满腔热情地说道。
  “如果有机会——”
  空海、逸势与子厚交谈了好一阵子,有时讨论唐国时事,有时谈诗说文,也提到了倭国的种种。
  趁着酒兴大发,他们呼喊店家拿出砚、墨,准备纸、笔,子厚一挥而就地写起诗来。空海也和诗回赠。逸势见状,竟也罕见地拿起笔,绞尽脑汁地作起诗来了。
  倭国一片云
  他以此句起首,以“清风虽吹尽,我志无尽期”结尾,是首利落飒爽的好诗。
  子厚震慑于空海与逸势的字迹笔势,尤其空海诗句的精湛文采,令他毫不吝惜大声赞赏。
  不久,三人在酒楼前分手。
  “百姓的幸福……”
  空海望着子厚背影,喃喃自语,
  “思索何事是幸福,真是个艰深的问题啊。”
  “怎么说呢?”逸势问。
  “因为人的欲望无边无界……”
  “——”
  “胸怀大志的生活方式,其实也很严苛……”
  “嗯……”
  听了空海的话,逸势似乎觉得恰恰说中了自己的某部分,同意地点了点头。

  柳宗元,字子厚。
  中唐时期的文人代表。
  其祖先来自河东,亦即日后的山西省。
  柳宗元家族已在长安落地生根数代了,他本人也土生土长于长安。
  他生于大历八年癸丑(七七三)。比同时期文人韩愈小了五岁。
  刘禹锡曾在《柳宗元集》的序文称:
  “子厚于贞元初,即以童子而有奇名。”
  “贞元初”的贞元元年(七八五),柳宗元不过十三岁,那时起他便享有“奇名”。也就是说,他的存在备受瞩目,序文如此记载。
  这番话绝非奉承之词,从年轻时起,柳宗元便比旁人出色。
  事实上,他于贞元九年,以二十一之龄及第,成为科举进士。
  比才子韩愈二十五岁及第,还提早了四岁。
  不幸的是,那年他的父亲却撒手人寰。
  五年后的贞元十四年,柳宗元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也就是从事“图书校勘”的官员。
  翌年,二十七岁的他,妻杨氏亡故,并无留下子嗣。再隔一年,长他二岁的姐姐过世。到了贞元十九年,长姐也亡故。这时,柳宗元三十一岁,却已无任何手足了。
  贞元十九年,柳宗元被拔擢为“监察御史里行”(译注:里行,指直接提拔到朝廷为御史的试用期),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已经与韩愈并驾齐驱。
  那年冬天,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刘禹锡取代韩愈,成为监察御史。
  当时,以柳宗元为首的年轻官员、皇太子李诵所信任的王叔文、王伾等人为中心,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空海东渡大唐入长安,是在贞元二十年十二月的事。
  隔年一月,德宗皇帝驾崩,李诵继位,是为永贞皇帝,也就是顺宗。
  正是今年的事。
  为此,亲近李诵的王叔文、王伾,均获提拔出任要职。
  与王叔文渊源深厚的柳宗元,也成为掌权一方的人了。
  此刻,柳宗元在优溪驿的小饭馆里,与空海相对而坐。
  柳宗元身旁是白乐天。
  空海身旁则是橘逸势。
  “您似乎已经掌握机会了。”空海说。
  一月见面时,柳宗元告诉空海,他愿为国家竭尽绵薄之力。如果有机会,他将满怀欣喜,奉献一己之性命。
  空海的开场白,即是根据这些话而来。
  “嗯。可是,这机会大概也不长了。”
  “皇太子——,喔,不,您指的是永贞皇帝生病这回事。”
  “是的。”
  柳宗元点点头。
  去年九月,李诵脑溢血中风。
  因为后遗症,他虽当上皇帝,却无法自如移动身子,说话也不甚灵活。
  那时,王叔文已位居翰林学士、起居舍人。
  王伾也出任左散骑常侍。
  王叔文所担任的“起居舍人”官职,是在天子身边记录其言行举止。由于经常随侍君侧,所以拥有极大的实权。
  王叔文原本只是陪侍皇太子李诵下棋之人。李诵即位后,因直接与闻皇帝言行,于是拥有了撼动天下的权位。
  自从掌权甚久的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李实(译注:李实为唐高祖李渊十五子元庆之后,袭封“道王”,拥有皇室背景)失势之后,王叔文和王伾强力改革政治。
  他们裁减、解放后宫宫女,废止“宫市”,流放诸多受贿官员。
  改革派王叔文等人,因而深受旧体制保守派痛恨。
  如果永贞皇帝驾崩或禅让大位,王叔文、王伾可能即刻垮台。
  在空海看来,他们垮台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不过,以王叔文为核心的种种改革,却赢得长安百姓喝采。
  李实失势一事,官吏、百姓莫不欢欣鼓舞。
  李实征税严苛,少缴一钱一厘也不许。即使官吏,无法按规定征税也会被处死。一般市井小民若欠税或缴纳不足,可想而知,将会遭致什么后果。
  二月辛酉,诏数京兆尹道王实残暴掊敛之罪,贬为通州长史。市井欢呼,皆袖瓦石,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而获免。
  ——史家如此记载当时情景。
  王叔文等人如此改革,却造就了众多敌人。
  据说,被夺走权力的宦官们,仍暗中与遭到贬抑的贵族或军人结合,策动打倒王叔文。此种风声,空海或逸势也曾有耳闻。
  王叔文等人的政敌,这段时期必然利用永贞皇帝病情,伺机而动。
  柳宗元与空海的对话,自然也包括了这些内容。
  正是如此关键时刻,空海与柳宗元在优溪驿相见了。
  “您不是公务繁忙吗?”
  空海问柳宗元。
  “那当然——”
  柳宗元率直地点点头。
  “这种时刻,怎么还来这儿?”
  “正因为是这样的时刻,才要亲自跑一趟。”
  “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空海先生,您已知晓许多事情,我就跟您实话实说了。”
  “嗯。”
  “这回您要去的徐文强棉田,发生过什么事,我也听说了——”
  柳宗元简述空海已知晓的徐棉田之事。随后,他又问道:
  “空海先生,最近京城大街发生的布告牌事件,您可知情?”
  “是的,我曾耳闻。”
  “那木牌预告皇帝之死。”
  “没错。”
  “还有一事。金吾卫刘云樵家里,大约去年开始,陆续出现猫形妖物,这只妖猫也预言了德宗皇帝之死。这件事,空海先生想必清楚吧。而且,您也已经被牵扯进来了。”
  “是。”
  “刘云樵家里出现妖猫、徐文强棉田的怪声,以及大街上矗立的布告牌——我想,这三件事或许有某种关联。”
  “不错。”
  “圣上的性命,等于是我们的性命——”柳宗元说。
  万一永贞皇帝这时候死了,王叔文便会失势。
  失势就是死亡。
  或许暂时贬谪远地,不久之后也会遭到毒杀,或编造某种理由而被下诏赐死。
  万一情况糟糕,柳宗元或许也会被赐死。情况稍好,则被贬为地方小官。
  在这情况下,所谓“左迁”,不光是一个人的事,它包括整个家族及宗族的命运。
  “京城该做的事非常之多,相形之下,我们所剩下时间非常之少——”
  “看来您很焦急。”
  “明知焦急不好,却还是焦急得很——”
  柳宗元叹了口气说:
  “这件事攸关皇命,换句话说,包括圣上,也与我们的大志有关。所以我才来这儿。”
  接着继续说道:
  “有人在宫里放话,说是我们谋害先皇,也就是德宗皇帝的性命。他们说,因为皇太子病倒,我们才急于动手——”
  “——”
  “面对此种谣言,我们必得挺身应战。”
  “诚然。”
  “空海先生,我一直认为,求保身家性命这种事,是志向卑下之人才的作为。然而,处于今日这样的立场,我却不得不谋求保身了。我这样说,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志,必需求保自身。有时,我——”
  柳宗元顿住口,深深吐了口气,接着说:
  “有时也不得不玷污自己这双手。”
  “——”
  “我时常在想,自己今天所做所为,是否毫无意义?到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世间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对百姓来说,或许也不过就是更换了权力内容而已。而那内容,不论我们或李实,结果还不都是一样——”
  “——”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内心似乎已逐渐枯萎了。”
  “不过,您并不打算退缩吧。”
  “是的。也只好这样了。我已无处可逃。”
  柳宗元望向邻座的白乐天,说道:
  “白居易的想法,似乎和我有些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空海望向白乐天。
  “因为我不适合政治。”
  白乐天别扭地回答。
  “他这人感情太丰富、太丰富了。”柳宗元说。
  “感情太丰富?”空海问。
  “政治之事,当然要动之以情,却不能感情用事。”
  柳宗元看了一眼白乐天。
  “刚刚我说过不打算逃。譬如逃情诗文之中。不过,白居易却有这样的情愫。我虽也爱吟诗作赋,却不会因此拋身忘命。但是,白居易他——”
  “我也没打算为诗文拼命呀——”
  白乐天打断柳宗元的话。
  “我的事就此打住,继续你的话题,如何呢?”
  “说得也是。”
  柳宗元点头,视线从白乐天移至空海身上。
  “空海先生,老实说,我有一、二事相求。”
  “您尽管开口吧。”
  “一件我已说过,就是请让我今天与你们同行。”
  “另外一件呢?”空海问。
  柳宗元看了看身边的人。有空海、橘逸势、柳宗元、白居易,加上张彦高、两名卫士及大猴。
  “您方便对我说的话,也可以对大猴说。”空海说道。
  “啊,您说的是,空海先生。之前我看见您将蛇藏了起来。您那种行为,该说是出于侠义之心吧,我相信您那时的心情。”
  “然后呢?”
  “喔,老实说,我有封信想请您帮我解读。”
  “信?如果是信,何必要我效劳,您自己不也读得通——”
  “空海先生,因为那封信是用贵国语言所写的。”
  “倭语?”
  “不错。”柳宗元点头。
  “现在信在您手上吗?”
  柳宗元摇头:
  “放在某处。”
  “那封信与这件事有关吗?”
  “是的。我认为有关。”
  “不过,如果是倭语,也未必得我啊。长安城里,形形色色的人比比皆是。”
  “此事说来惭愧。因为我身边没有懂倭语又可信任的人。”
  “原来如此——”
  “空海先生,如我刚才所言,我们时间不多了。要对合适的人先作种种调查,再与对方交往,然后托付此事,这对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