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假设有两个人走在一起,看到一只鸭和一只鸡。其中一人说道:“为什么那只鸡不像这鸭,为什么这鸭不像这鸡呢?”他希望鸡当成一只鸭,鸭当成一只鸡,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可能,那么纵使那个人穷其一生,希望鸡当成鸭,鸭当成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鸡就是鸡,鸭就是鸭。只要那个人那样子想,他势必受苦。另一个人可能看鸡就是鸡,看鸭就是鸭,而它就是那样而已,没有什么问题;他正确地了解。如果你想将鸡当成鸭,将鸭当成鸡,你便真的会受苦了。

  同样的道理,无常的定律,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你是自找苦吃;不论何时,无常示现它的真面目,你都会失望。看一切事物都是必然无常的人,将会自在,将会没有争战。希望事物恒常不变的人,就会产生争战,也许甚至失眠在那儿,这就是对佛陀的教法——“无常”的无知。

  如果你想要知道佛法,该到那里看?你必须往身和心里看,在书橱的架子上是找不到它的。要真实地看见佛法,你必须往自己的身和心里看;只有这两样东西而已。心并不是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它必须以“心眼”来看。在佛法能被觉悟之前,你必须知道到哪里看?在身体里的佛法必须在身体里被看到。而我们能以什么来看到身体呢?我们以“心”来看;看任何其他的地方你都找不到佛法,因为快乐与痛苦就在这里生起。或是你曾看过快乐在树中生起?或是从河里或天气?快乐和痛苦是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生起的感受。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就从这儿去了知佛法,佛法就在这里,我们必须就往这里看。师父可能告诉你们从书中去看佛法,但如果你们以为佛法真的就在那里,你会永远也见不着它。看了书之后,你们必须在这些教法上往内省思,这样你才能了解佛法。真正的佛法存在哪里呢?它就存在当下我们的这个身、心里!用这心来思维这身体,这便是思维修行的本质。

  我们这样做时,智慧会在心中生起。当我们心中有了智慧,那么,不管我们看哪里,哪里都有法;我们无时无刻都会看到无常、苦、无我。“无常”意思是变迁;“苦”是如果我们执着于变迁的事物,我们必然受苦,因为它们都不是我们或我们的(无我)。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点,我们总是将它们当成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

  这表示你们并没有了解习俗的真相。你们应该对各种习俗有所了解,例如:所有在座的我们都有名字,我们的名字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来才取的。

  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习俗!习俗有用吗?当然有用,举个例:假设有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都必须有各自的名字,以方便沟通和一起工作。如果我们想和甲说话,我们可以称呼甲先生,那么他就会过来,而不会是别人;这就是习俗的方便处。可是,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地来观察这桩事的话,我们会看到,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在那儿,我们将看到超越的一面。有的只是地、水、火、风四元素,我们这个身体有的就只是这样而已。

  可是,缘于“执着自我观念(注四)”的执着力量,我们并没有依着这种方式了解。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我们了解,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我们称作一个人的。固体的部份是地大,流动的部份是水大,吹动这儿、那儿的部分叫做风大,而提供温热的部分叫做火大。当地、水、火、风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就称作一个人。当我们分解开来时,见到那只不过是地、水、火、风而已,那里找得到一个人呢?一个都没有!

  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没有比了解“这是没有我自己,也没有属于我”更高的修行了。它们单纯地只是习俗而已。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清楚地了解每件事物,我们将会平静。如果我们在当下觉悟了无常的真理,那些事物都不是我们自己或属于我们,那么当它们分崩离析时,我们便能安然面对,因为,它们终归不属于任何人,它们只是地、水、火、风的元素罢了。

  要人们了解这点是困难的,但即使这样,却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如果我们能看清这点,将会得到满足,我们将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嗔或痴在我们心中;也将没有必要去嫉妒和怨恨,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地、水、火、风。就只是这样而已,没有其他的了。当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将会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理!

  如果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理,我们便无需动用那么多老师了!也不需要每天去听老师开示。当我们了解时,那么,我们就单纯地做我们需要做的。然而,到底是什么使得人们那么难以教化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接受这教导,并且与老师及这教导争辩:在老师面前,他们表现得稍好一点,但在背后,他们却变成了小偷!人们真是难以教导。在泰国,人们就是这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需要有那么多的老师。

  小心呀!如果你们不小心,你们就见不到佛法;你们必须慎重,禀持教导并且好好地思维。这朵花漂亮吗?……你看到这朵花的丑陋了吗?它会维持几天的漂亮呢?从现在开始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三、四天之后,你就必须把花给扔掉了,不是吗?它已失去它所有的美丽!人们都执着于美丽,执着于美善,如果有什么好的事物,他们就完全地着迷。佛陀告诉我们,看着漂亮的事物就只当是漂亮,不应该变成去执著它们;如果有愉快的感受,我们不应该完全迷恋其间。“美善”并不是一桩确然之事,“美丽”并不是一桩确然之事;没有什么是确实的。在这世上没有一桩事物是确定的,这就是真相!事物不是真的,事物是会改变的,如同美丽一样。它唯一拥有的真实在于它不断地改变。如果我们相信事物真的是美丽的,当它们的美丽褪失时,我们的心也失去了它的美丽;当事物不再美善,我们的心也失去了它的美善。我们就这样地将我们的心“投资”在物质的事物上,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我们会受苦,因为我们执着了它们的当作是我们自己的。佛陀告诉我们,要去了解这些事物单纯地只是自然的营建。美丽出现,不到几天,它就消褪了。明白这点就是拥有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见到无常。如果我们认为某样事物是漂亮的,我们应该告诉我们自己它不是;如果我们认为某样事物是丑的,我们应该告诉自己它不是。试着以这种方式去看事物,不断地以这种方式来省思,我们将会在不真实的事物里面看到真实,在不确定的事物中看到确实。

  今天,我已解释了了解苦的方法、什么引起苦、苦的止息,以及导致苦息的方法。当你知道了苦,你应该将它除去。明白了苦的原因,你应该把它驱除;练习去看到苦的止息,看到无常、苦、无我,而痛苦便会终了。

  当苦止息时,我们要往那儿去?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我们是在练习放弃,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今天下午有位妇人告诉我她很痛苦,我问她,她想要怎么样?她说她要开悟。我说:“只要你想要开悟,你将永远无法开悟。不要想任何事物!”

  当我们明白苦的真相时,就要把苦赶走。当我们明白痛苦的原因时,那么就不要去制造这些原因,反而,要修行将苦带往止息。导致苦息的修行是去明白“这不是一个自我”、“这不是我或他们”。以这种方式来了解,能使痛苦终止,那就像是到达了目的地,而且停止了;那是止息,那是趋近涅槃。从另一方面说来,前进是苦,后退是苦,停止也是苦;不前、不后、不止……,还有什么东西留下吗?身、心在这里终止!这就是苦的息灭。难以了解,是吧?如果我们精进不懈地学习这种教导,我们将能越超事物而且得到了解,这就有止息了。这是佛陀根本的教导,是完成点;佛陀的教导完成在完全舍弃的一点上。

  今天,我把这个教法供养给你们,也给住持和尚,其中若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但别急着评断哪儿有对或错,只是先听一听。如果我给你们大家一颗水果,并告诉你们,它很好吃,你们应该注意我的话,但不要立刻就相信我,因为你还没有尝它。今天我给你们的教导也是一样。如果你想知道这“水果”是甜还是酸,你必须取一片来尝尝,那么,你就会知道它是甜美或是酸涩。而后,你就会相信我,因为那时你自己已经了然了。因此,请不要把这个“水果”扔掉,留着它并尝尝它,亲自了解它的味道。

  你知道,佛陀并没有老师。有位苦行者曾问他,他的老师是谁,佛陀回答说他并没有任何一位老师(注五),苦行者就摇着头离开了。佛陀太老实了,他对一个不知道或不接受真理的人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你们不要相信我。佛陀说,轻易地相信别人是愚蠢的,因为在这里而并没有清晰的了解,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我没有老师”;这是事实。但是你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来看这一点,如果你们误解了,你们会不尊敬你们的老师。别去说道:“我没有老师!”你必须依赖你的老师来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后你必须照着去实行。

  对我们大家来说,今天是个幸运的日子,我有机会和你们及法师相见。你们大概想不到我们能如此见面吧!因为我们的住处相隔那么远,我想,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才使我们能够这样子见面。佛陀曾教导,每件事物的生起必然有原因,别忘了这点。这必定有什么原因,也许在过去世里,我们曾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这是可能的!其他的老师没来,而我却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就在当下我们正创造因缘,这也有可能。

  我把这个教导留给你们大家,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努力精进;没有什么东西比佛法的修行更好了,佛法是整个世界的支柱。今天,人们都已混乱,因为他们不明了佛法;如果我们有佛法与我们同在,我们将会快乐。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在增长佛法的修行上帮助大家和法师。我将我真心的祝福留给你们,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我不确定要去哪里;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有来之时必有去,有去之时必有来,世间就是如此;我们不该因世间的无常变化而太过开心或烦扰。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痛苦就会有快乐;有得就会有失,有失就会有得。事情就是如此。

  佛陀在世时,有弟子不喜欢他,因为佛陀训诫他们要努力,要认真;懒惰的那些弟子害怕佛陀,并且怨恨他。当他入灭后,有一类弟子哭泣且痛心不再有佛陀指引他们了;这一种人仍然不够聪明。另一类弟子感到高兴且解放,他们不再有佛陀在背后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了。第三类的弟子很平静,他们省思,凡有什么生起,消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有三种类型,你们同于那一类呢?你希望成为高兴的那一类或是……?哭泣的那一类弟子,当佛陀入灭时,仍然没有领悟到法;第二类型那些怨怒佛陀的人,过去佛陀总是禁止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活在佛陀的轻视和谴责的恐惧当中,因此,当佛陀入灭后,他们便得到解放了。

  今天,事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里的老师被他的有些弟子憎恨,那是可能的。他们或许不会表现在外,但却隐藏在内心里。对那些仍有烦恼的人来说,有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即使是佛陀,都有人憎恨他。我自己也有弟子憎恨我;我告诉他们要放弃不正当的行为,他们反倒珍惜他们的恶行,因此,他们恨我。有很多像这样的人。希望聪明的各位在佛法的修习上都能使自己坚定不移。

【注释】

注一  这是一九七七年,在英国Cumbria,文殊师利研究所(Manjushri   Institute)所做的开示。

  注二  在出版这本书之时(英文版)巴蓬寺大大小小的分院已大约有一百个了。

  注三  苦:巴利文dukkha,“苦”是一个不太适当的翻译,但却是最通用的。dukkha的字义是“无法忍受的”、“无法承受的”、“难以忍耐”,也可意为“不完全的”、“无法满足”或“不可能供给完全的快乐”。

  注四  执着自我观念:attava(-)dupa(-)da(-)na,是四种基本的执着之一。Kamu…pa(-)da(-)na,执着于感官对象;silab…batupa(-)da(-)na,执着于礼仪、仪式;di。t。thu…pa(-)da(-)na,执着于“见”。

  注五  佛陀开悟不久,走在Benares的路上,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