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痰拿派蝗∠瓶甲矢瘢⒎⑼憬簟
  唐寅遭此莫名横祸,痛感社会的黑暗,大呼“士可杀而不可辱”④,断然拒绝为吏,返回吴县老家,从此无意功名。此时他的继室见丈夫功名断送,富贵荣华顿成泡影,便时时口出怨言,夫妻终于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唐寅离家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凡洞庭湖、祝融峰、武夷山、灵隐寺,山水清幽之处,他都驻足流连,领略湖山之胜。祖国秀丽奇伟的大好江山,自然界宁静无争的天地,使唐寅襟怀为之舒畅。回到家乡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桃花① 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版,第544—549 页。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七《志传》,祝允明:《唐伯虎墓志铭》,第8 页。嘉庆六年重刊本。③ 据《六如居士集》卷七《志传》,黄鲁曾:《吴中故实记》,第11 页。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新一版,第297 页。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新一版,第297 页。③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五《与文徵明书》,第3、4 页。
  ④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五《与文徵明书》,第3、4 页。
  庵”,寄趣诗画创作,并以卖画为生。
  唐寅的绘画,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放游归来后,他把才情奇思与积郁之气,悉数倾注丹铅笔墨之中,所绘除师法自然外,还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并与师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研讨技法,切磋画艺,广采博取,清秀细纤之中,更添豪迈粗放的新意。
  唐寅的山水画,立意高雅,大多表现高人雅士隐遁林泉、飘然尘俗的境况,借以吐露自己对社会黑暗的痛恨与反抗,与一些纯粹陶情山水的作品有所不同,更富有思想性和超迈旷逸之趣。由于唐寅既有院派的功底,又有文人画家的涵养,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纤细而秀润,沈郁而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不穷”①,给人以真实而具体的美感,令人遐思万端。如《太湖平远图》、《江南农事图》、《春山幽趣图》等,工笔、写意俱佳,雅俗共赏。
  唐寅尤其擅长绘仕女、人物。他笔下的宫妓、歌女、丫鬟等,承唐人张萱、周昉之风,线条工细,衣裳劲简,彩色柔丽,但并非丰腴高髻,而是小眉、小眼、瓜子脸,表现出江南女子娇小纤丽、弱不禁风的情态,让人同情生怜。如《贵妃出浴图》、《簪花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形象大多清秀端庄、婀娜娟丽,眼中流露出羞涩的脉脉温情,十分含蓄、动人。他所绘花鸟,既不像院体过于刻板,却能得其纤细之妙,而且墨韵明净,真趣跃然;落墨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像《梅花图》、《雨竹图》、《春莺图》等,翩翩文雅,洒脱高洁。
  在桃花庵,唐寅与江南文友诗酒往还,专意创作,自诩为“桃花庵里桃花仙”①,自由自在,颇得其乐。以后,他又娶沈氏为妻,两人相敬如宾,并得一女,生活中充满了天伦之乐。“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②唐寅卖画自给,问心无愧,襟怀坦荡,风雅为欢。然而,宁静的生活并没有磨平他的功名之欲,委曲之心总是耿耿难平。
  正德九年(1514),唐寅四十五岁时,终于应宁王朱宸濠之聘,前往南昌充任宾客。但他到了宁王府后,逐渐发现那些应召来的幕客,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猥琐庸俗,阿谀奉迎;而宁王又残暴无道,居心叵测,萌有异谋。唐寅十分后悔自己即将卷入不测之祸,乃借酒装疯,露其丑秽;宁王不堪忍受,以为唐寅这个江南才子仅为徒有虚名之辈,数月后便放他东归。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色,山妻相对有牛衣。”③南昌之行使唐寅对权贵的奸诈与虚伪有更清楚的认识,从此,他彻底地打消了仕宦功名之念。唐寅认为:“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④因而他愈加放荡不羁,疏狂任性,每每高朋满座,纵论东西,恣肆汪洋,时发奇趣。
  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① 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唐解元》,见《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744 页。①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二《感怀》,第25 页。
  ③ 唐寅:《自题骑驴思归图轴》。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不计工拙,兴寄烂慢”⑤,而风采斐然,照耀江表。在诗中,他不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如《叹世词》云:“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又如《漫兴诗》云:“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①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并借以消却胸中的忧愁,在“半醒半醉”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②。民间为此把他称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传着“三笑姻缘”等关于唐寅玩世不恭的故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③晚年唐寅的诗文更为颓放,但亦更为沈玄,他自谓“后人知我者在此”④。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他沉溺酒色,生活潦倒,以致贫病交加,在势利的社会中过着孤寂的生活。尽管唐寅常以清闲自慰,但内心的不平与委屈始终难以消去。“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⑤嘉靖二年(1523)冬,他在临终前留下这首绝笔诗,含愤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作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又把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共推为诗家“吴中四才子”,以诗风明快畅达而领一时风骚。唐寅兼工书法,行楷秀劲;他又善作曲,多才多艺。唐寅的诗文收入《六如居士集》,绘画作品传世有《落霞孤鹜图》、《簪花仕女图》、《山路松声图》等。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① 汪场瘢骸渡汉魍な槁肌肪硎涛裼∈楣1936 年版,第376—377 页。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③ 唐寅:《自题纨扇图》。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明史》卷二八六《唐寅传》,开明书店版,第7794 页。
  ⑤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三《伯虎绝笔》,第33 页。
  第二节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亦作璧),字徵明,后改字徵仲,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十一月初六日(1470 年11 月28 日),殁于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1559 年3 月28 日)①,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雅好诗文书画,为官清廉正直。文徵明少年时并不聪敏,“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②,可是他并不自暴自弃,力学自勉;后从父执李应祯学书法,从沈周学绘画,从吴宽学诗文。这些前辈对他要求都很严格,有次文徵明练字模仿苏轼行书笔意,李应祯嫌他缺乏基本行笔功力,不宜过早弃楷学行,乃立即大声训斥道:“破却工夫,何用随人脚踵?”并且又说道:“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③谆谆告诫文徵明要有踏实的学风。文徵明还与唐寅、都穆、徐祯卿等游从甚密,切磋学问。在良师益友的熏陶下,他经过刻苦努力,二十余岁时能诗会画,文名渐起。
  弘治十二年(1499),文徵明之父在温州知府任上不幸得了重病。他闻讯立即请医生一同赶去,但到达温州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绅士民凑了数千金作为赙银送给文徵明,他婉言谢却,并作书答谢道:“吾父以廉吏称,而吾忍污其死耶?《传》不云乎,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温州士民非常佩服他的为人,因建“却金亭”以表彰文徵明的廉洁高风。①父亲去世后,文徵明愈加勤奋学习,研习八股制义,准备应科考,但他却屡困场屋,仅为秀才。而他的好友唐寅、祝允明、都穆,先后中举。命运多舛不禁使文徵明感慨万分,他长叹道:“吾岂不能时文哉?得不得固有命耳。然使吾匍匐求合时好,吾不能也。”②为了消除烦恼,他在寒窗课读之际,寄趣书画,肆力古文,以后竟醉心于此,难以自拔。他埋首艺文,不慕利禄,家境较为清贫。但文徵明却甘于朴素,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怜悯或恩赐。有次巡抚俞谏嘉慕他的才学,准备送一些钱给他,就指着文徵明的衣服说:“怎么破成这副样子?”文徵明佯装不懂说:“这是暂时遭雨淋的缘故。”因而使得俞谏送钱的意图难以出口。③“舍舟即嵚崎,探策入窈窕。穷崖擘苍铁,直下千寻表。绝蹬悬飞梁,仰首心欲悼。阴壑多长风,六月更幽悄。秋声落井干,翠雨滴深篠。与君富闲怀,竟日恣幽讨。都将双足尘,濯向千年沼。”①文徵明性好山水,创作之暇,常去苏州虎丘、天平山诸名胜游览,寄怀自然,陶情冶性;有时还与友人结伴至南京、嘉兴、滁州、无锡等地,放舟清流,欣赏奇文,指点山河,悦目赏心,怡然自得。
  随着岁月的推移,文徵明的文名和清雅高风已遍传海内,不少名流都来登门求教,他与唐寅、徐祯卿、祝允明有“吴中四才子”之誉。
  ① 据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文徵明·文徵明先生年表》,香港幸福出版社1960 年版,第20、34 页。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三《文先生传》。
  ③ 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文徵明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619 页。① 黄佐:《泰泉集》卷五四《将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衡山文公墓志》。
  ② 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文徵明集·附录》,第1620 页。③ 《明史》卷二八七《文徵明传》。
  ① 文徵明:《文徵明集》卷三《同履仁濯足剑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7 页。正德九年(1514),宁王朱宸濠倾慕文徵明的才艺,遣人送厚礼邀他去南昌。当时吴中一些文士,如唐寅等,禁不住宁王的盛情,纷纷应聘前往南昌,而文徵明却认为宁王如此广纳人才,必定不甘“久安藩服”②,居心叵测,因而他托病谢绝。许多人觉得文徵明未免过分敏感,不以为然。数年后,宁王果然叛乱,大家才信服文徵明具有远见卓识。
  文徵明五十四岁时,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荐,以贡生资格到北京吏部,授为翰林院待诏,参修《武宗实录》。在翰林院中,文徵明结识了杨慎、黄佐、林俊等一些饱学之士,他们谈论学问,相得甚欢,结为“莫逆”之友。文徵明以知识渊博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一时诸名士觌德相先”,以致“户外屦常满”③。
  “月转苍龙阙角西,建章云敛玉绳低。碧箫双引鸾声细,彩扇平分雉尾齐。老幸缀行班石陛,谬惭通籍预金闺。日高归院词头下,满袖天香拆紫泥。”①文徵明在京中这文人荟萃、五方杂处之地,见识得以增长,胸襟得以开拓。然而却好景不长,次年,他的友人杨慎等因“大礼议”事件而被世宗放逐。京中奸佞当道,群小弹冠相庆。文徵明因为不是进士出身,遭到一些年轻进士的讥讽,被人视为画匠。《实录》修完后,他又不愿巴结权贵,得不到升迁。少傅张璁是文徵明之父在温州选拔的文士,他千方百计想拉拢文徵明,但性格耿介的文徵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