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问+虚云老和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书 问+虚云老和尚-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林主席书

衲遵召来渝。主持法会。现已依法启经。又蒙赐以多珍。除在佛前回向之外。并普结众缘。本当趋府面谢。以修法期中。不便离坛。祗得在佛前祝愿消灾延寿。国运昌隆。以副盛意。现前未能民安国泰。固敌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业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远见及此。发起修法息灾。超荐亡者。用心之诚。人天普照。衲无德。恐负重望。兹慈云寺坛场设施。幸能如法。僧众修持。亦甚诚恳。开坛之时。闻已布告禁屠。开坛后阅诸报章。则禁屠未得切实执行。尝问负责之人。则云因有种种关系。事非单纯。势难禁尽。衲甚感不安。且主席倡起斯会。为护国息灾。衲之呈请施行五事。亦非为自己利益。想主席必能洞悉。若单拜四十九天大悲忏。仍不足以裨补于实际。非但有负主席之发心。人民之期望。衲亦不愿为徒托虚名之事也。此次主席代表。暨各长官。均莅坛拈香。待二期毕。当赴华岩主持坛场。想亦必能如法也。主席发起大悲法会。此功德非但息灾。即改变人心。止恶行善。收效应非鲜浅。但修法固仗僧伽之行持。而发起者之诚意。不能普及大众。同时响应。恐于事理无益。故衲未到渝前及到渝后。函呈面陈。关于修法应施行五事。均蒙主席应允。准予实行。负责者亦已通告各省。祈祷茹素。望主席慈悲。为国为民。曲加体察。允如所请。国家人民均蒙福泽。事关重大。临书不胜惶恐之至。(一月十日)

    附呈恳请施行五事

  (一)大赦   (二)增广赈济难民   (三)禁止屠宰牲畜茹素放生

  (四)减轻赋税 (五)保护寺院及免僧役


    复邵武双泉寺沿山上人问楞严第六徵心文非知不知义

昨接大札。谓前有赐教。责未奉复。抱歉良深。因老朽去岁往渝数月。今春始返。还山后。即将南华常住职责交卸。移住云门。因与曹溪交通不便。所有函件。诸多延滞。又因老病侵寻。文字缘薄。早经屡次申明。凡各处所来函件。辞谢不答。今仁者为法心切。咨询楞严妙义。朽智识浅薄。徒负虚名。倘若置之。恐辜盛意。不得已聊循经文。略叙鄙意。函问非知不知之义。以鄙见依经顺文。解释甚多。其明显处。如尊者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其意执定此心有相有处。向来认执此心。今上文既五处皆破。都无现量。疑此心决在根与尘之中间。故佛以两种斥破。心不在根尘之中。设立二问审定。一佛言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与根尘兼二。为复与根尘不兼二。上以二种问定。下正分破。一先破兼二。佛言阿难。汝以此心。一半兼根。一半兼尘之二者。而此物与体两下杂乱。何以物是尘。本非有知。体是根。原本有知。即今此物与体。一是有知。一是无知。物是根。尘是体。根与尘。成其两立。汝执心在根尘之中。即中不成。兼二即不成。故云仍为中二。破此心不兼根不兼尘云。二佛言阿难。汝若执此心不兼根不兼尘之二种。即成非知不知。何以汝此心体。既非根有知。又非根尘之无知。汝执心在中间。即今中无体性。故云中何为相。总之一落方所。即有障碍。冥心合道。圣人以知为众妙之门。否则知却成闭塞。由人自妙用耳。此不过略述数言。还祈教正。

    复观本首座

来函知法体安好为慰。前嘱忌口之语。非谓不食也。恐师顺众多食而伤也。至云血气已衰。你我已是风前残烛。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而已。而亦不得不保养。道人之保养。只在一切处无心。即真保养也。至在澳门功德林调养。本来办道人何处不是家乡。前因秀等诚心。故顺伊等意。云此次来粤偿债。除师负责任外。粤中缁素。实难其人。今寺中大事无人帮手。哑子向谁诉说。故屡请回山。共守寒寂。聊述衷曲。故不能不累师之烦矣。

    附澳门功德林函

虚公老和尚莲座。敬维垂愿入世。为法转轮。慈荫妙云。六千同覆。中天慧日。四海齐瞻。遥企名山。弥深景仰。谨陈者。澳门无量寿功德林。乃民国六夫观本大师未出家前所创办。上奉老母。归命导师。作净话之团圆。聚多生之眷属。于是一念庄严。具成功德。同人有愿。为发信心。欲宏普度之场。实现净居之土。延请上海灵山寺朝林老和尚。南来主持。俾弘大法。讵料本年十一月廿一日。朝公垂愿往生。圆寂澳岛。谁为提挈。恐难维持。佥议坚留本师。主持林务。惟本师以假期届满。例应回山。既再谦辞。未蒙允诺。用特上禀。敬诉下情。愿乞常寂之光。遍灌檀那之顶。准俟本师回山销假。即派回澳主持。则林众同遂云霓之瞻。同人亦拜龙天之泽。不胜庆幸企祷之至。谨肃奉启。敬颂法绥。澳门无量寿功德林董事郑子健等和南 民国廿二年十二月

    复莲花山济善上人

昨阅来书。庆慰无量。欣颂饱餐法喜。充满禅悦。诚为难得。若论此事。天然本具。有何差别。无言可说。理虽如是。然积习有厚薄之分。故喻化城宝所。仰山重法。不嫌香严之遥。云门尊贤。不辞雪峰之远。古范昭昭。百城烟水。究为何事。由其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明。故尔免不得许多麻烦也。

    附赣北鄱阳莲花山寺来书

久慕 慈云。无缘礼见。思与时积。毋任神驰。晚出家一十四年。行年三十零一。宗教钻寻。终是隔靴搔痒。殆有时节因缘。今冬漆桶始破。原来恁么一段光景。豁尔虚空撞破。视之了无纤尘。呼之却也有声。觅之无毫发相状。广则横遍十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善哉斯言。 附呈乙偈。还乞 老人为我决择。曰。这个物。太亲切了。了无形状。不得开口说。

    复藏经会筹备诸公书

顷由南华转来 贵会通知。及圆净居士致观本法师函。奉读之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藏经自雍正重修之后。至今二百余年。未曾整理。今兹重修。实为盛事。惧者。藏经为法门命脉。国家大典。非具金刚正眼。铁面无私之决心。殊难圆成盛举。考历朝修藏。由送选大德高僧。及朝士大夫。深谙内典者。动经百数十人。费时甚久。用款甚钜。重重选择。对于去取。尚有许多不当之处。或者情出一面。未足为人天正眼。亦为之存传。而高峰。楚石。都堂诸祖著述。反为遗弃未收。此修藏之难也。今 贵会各自发心。而国府袖手旁观。未加赞许。兹事体大。尚望慎始。若为继续搜罗近代大德事迹。不若如日本续藏之保存古迹。犹为易事。倘倡编新藏。则尚祈审议。

    又代观本法师复圆净居士书

顷由南华转来法台致观本法师函。及藏经会通知单。谨悉一切。去岁之冬。战争平定。观师来南华礼祖。旅途辛劳。感受风霜。不幸于年底圆寂于菩提精舍。临终瑞相庄严。荼毗后有舍利甚多。惟法门栋梁。又折一柱。殊深痛惜也。承示重修藏经以云为首。殊感惊惧。云不学无才。滥厕僧伦。毫无建树。加以风烛残年。僻居深山。惟修藏经一事。关系法门命脉。亦为国家大典。非具金刚正眼。铁面无私之决心。殊难完成盛举。又忆曩昔有沪上诸名流。多系佛门弟子。倡修道藏。清浊不分。可胜痛惜。(下略)

    复岐山海清大师关中书

来书质疑。本拟早复。奈因老病。对各处函件。均稽答复。情不得已也。至问用功境界。略循来意。聊叙其端。处报众生之类。皆由妄想夙业。及习气厚薄。招感升沈。生出森罗境界。障闭无明。透露无期。被妄埋久矣。又复不信自心。本自具足圆满普遍。绝诸障碍。不属迷悟善恶好丑者。须知圆妙本体。亘古灵明。绝诸明言对待。了无一法可得。而众生妄想颠倒。昼夜痴狂。今者初心进修。一门深入。楞严二十五圣。修持行门各别。皆证圆通。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臭皮囊觑破。实非我的。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沈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澈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

    复鼎湖山巽海上座

老益精进。为道殷勤。饱餐法味。至慰。云龙残朽。视听失聪。徒负虚名。炫惑听众。今为偿债祖庭。事繁任重。昨承法谕。谦询般若深义。如斯妙典。实欠精研。向以文字缘薄。疏忽迟复。诸乞谅之。师持金刚经。皆因夙植多种善根。而得如是。然世人有如理如事者。深浅不同。若得理益。证实相般若。若得事益。证文字般若。如六祖闻应无所住。在黄梅三鼓入室。所证者。即与诸佛齐等。实相般若也。如德山祖师。初讲金刚经开悟世人。自至龙潭一场。斯即文字般若也。法达禅师持法华经见六祖。祖不允许。首山在风穴诵法华。受心即此。略举古人获益之概。至论楞严云。理虽顿悟。事乃渐除。尊者谓。希更审除微细惑。故古人以理去事。打扫现业流识。切须仔细究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师年高德重。深契般若。大有因缘。甚为难得。乞善保任。 

    复新架坡普陀寺转道和尚

窃念祖庭零落。既任仔肩。当始终其事。今处此时局。顾念三位祖师。真身所在。既是一脉儿孙。责在藐躬。安忍抛弃。人生假体。本是空花。有何轻重。祗以随缘运任。逆来顺受。倘祖师遗蜕。劫运亦且难逃。则祗有相与存亡。同归于尽而已。所不能去心者。顾此十方来众。同为宗下儿孙。涉远逃灾。前来依止。安忍拒绝。现计堂中食指三百余众。烽火之厄。尚无已时。虽佛祖龙天。冥加庇护。不曾别遭险事。然首阳薇蕨。眼前将尽。亦惟有随夷齐一路同作饿莩耳。我公热肠。素所钦佩。来教称此后若有相当因缘。虽毫釐亦当为力。愿仗公福。现身为流水长者。济彼池鱼。纵西江一勺。涸辙之鲋。亦同拜恩无尽也。

    复韬公老法师

接读大札。知尽心尽力。为法为人。既羡且慰。承嘱为法藏寺书一联。自愧无文。曷敢当此。过蒙爱及。聊且塞责。勉选二联。另邮呈阅。祈酌舍取。上款亦然。如以为写作皆不足取。望代另撰书文为幸。拙联二首。其一。“东西佛诚实言。南北佛诚实言。上下佛诚实言。为我护念见此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其二。“举手低头皆当作佛。出息入息转如是经。”云自到曹溪。忽已数年。为工程所役。堂舍多未完成。但残躯幸庇平安。聊堪告慰耳。

    复陶冶公居士

承示 撝谦过当。虽君子善颂。然云何敢当。佛谓豪贵学道难。广学博究尤难。居士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之旨。既有入处。现又恰寓重庆。歇马乡。高台丘。第二号。正好体会。果能狂心顿歇。选佛场中。称第一法门。则透过禅关。在世间则高耀名宿。然后广度有情。虽云落在第二。方之终去一丘。此乃居士之愿也。谓遇境恒为物转。望点化垂询。云实惭惶。敢借古德遗训。互相研味。宗镜录末后垂示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若问吾宗旨。泥牛水上行。赵州老人上堂云。金佛不度罏。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重蒙垂询。即是前义。谬为取法名宽冶。字佛罏。并付归依牒一纸。望检收。玉老昔时与云同参江天禅寺。丁丑示寂。闻之惕然。五阴虚幻。三界无安。愿与居士共勉之。

    答陶冶公居士十二问

(一)问 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

   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为知解。

(二)问 所谓实悟者。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

   答喻以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

(三)问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

   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具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问 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心。是名为心。作何解说。

   答果真明自心。如伶人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