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秦腔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会奖状:       
        李  卜   (男)  秦腔     大家喜欢
           王天民   (男)  秦腔     游龟山 
荣誉奖      常香玉  (女)   豫剧     花木兰

2、 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秦腔作为陕西省的代表剧种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具体获奖演员为:

一等奖:
王  祯  王秉中 史美强  田德年  邢枫云  任凤仙  李正敏  李夕岚
李新纪  李爱云 宋上华  余巧云  余林凤  何振中  何尚达  杜建德
吴  德  孟遏云 姚裕国  肖若兰  张敬盟  张香芙  **民  张新华
高剑琳  曹子道 曹玉珍  常警惕  许瑞春  焦晓春  杨令俗  杨保喜
杨金凤  赵国瑞 赵玉兰  赵兰芝  樊新民  刘毓中  刘易平  苏育民
员安民

二等奖:
王仲华  王蔼民  王辅生  王集荣  王伍太  王正兴  王先珠  王正廉
王君秋  田正武  朱润民  傅文民  傅凤琴  任惠中  任哲中  杜奎兴
来喜麟  李应贞  李瑞芳  王玉琴  李继祖  李箴民  李玉民  李正斌
何金仙  林惠琴  吴秀莲(商洛)    周辅国  查俊卿  查紫霞  袁乃中 
袁胜禄  马双枝  马忠福  马蓝鱼  胡少鹏  师凤琴  孙省国  孙丽艳
黄贤明  段林菊  段灵芝  程海清  郭明霞  郭朝中  姚成祖  姚月红
南怀容  梁凤采  徐鸿轩  徐抚民  陈清林  陈守新  陈妙华  陈玉龙
张彩香  张凤云  张秀芳(华阴)    张咏华  张  健  康正俗  崔惠芳
冯子财  彭义国  杨天易  杨明灿  乔新贤  乔梅英  宁秀云  贺树芳
赵晓岚  赵有福  帆金玉  刘养民  刘亘天  刘秉国  刘化鹏  刘培兰
阎更平  阎振俗  韩振民  萧淑琴  龚清义
     
三等奖:
王秀琴  王惠芳  王群英  王振国  王正泰  王玲玉  王建娥  王学义
王麦兰  王新华  王化民  王秀英  王  斌  王景山  尹荣香  尹良俗
田玉华  田佐民  田富贵  田艺魁  左艺国  白敬民  曲玉林  邵燕萍
崔宝善  全巧民  任广立  祁兰芳  李宝珍  李淑芳  李凤琴  李文豹
李其华  李元哲  李淑贞  李辅杰  李云龙  李采兰  李炳义  李惠珍
李宝琴  李光辉  宋竹梅  余雅珍  杜玉兰  周尚义  周启郁  吴艺文
吴秀连(兴平)    屈信中  夏筱兰  姜培中  纪桂芳  徐元民  郭  筠
马忠倩  孙莉群  孙正国  张全民  张秀芳(西安)    张曼君  张连女
张权易  张秦民  张  恬  张玉琴  张兴良  黄新闽  黄锐文  高万昉
高新岳  陈培基  陈西秦  陈君民  陈桂楼  陆  宜  曹海裳  许新萍
常建云  闵景华  华美丽  杨云堂  杨博民  杨淑琴  惠居民  冯挡琴
冯  林  雷震中  董存秀  童艺民  畅玉芳  蔡志成  齐云英  赵玉如
赵胜利  赵爱云  赵云峰  赵定国  刘小虎  刘茹惠  刘天顺  刘长香
刘应修  刘新惠  刘劳芳  刘棣华  潘士安  剑  影  卢秀琴  卢晓霞
阎忍信  阎晓旺  魏正风  苏砚芳  谭明生  罗四奎  党训民  萧玉玲
萧淑凤  龚敬荣  龚尚武 
  
四 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
   建国后,陕西省整理改编的主要传统剧目有:
   《清风亭》,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雷打张继保》。事见《北梦琐言》及明人《金钗记》传奇。写明嘉靖年间,张元秀夫妇正月十五日观灯回家路上偶拣一婴,取名张继宝。继宝13岁那年,知道自己非亲生,便弃学回家索要亲生父母而发生争吵,随之离家出走。元秀追至清风亭,巧遇李月英收留继宝,后在血书的对证下证实月英乃继宝亲身母亲,元秀无奈让继宝随其亲娘而去。多年来,元秀夫妇四处寻子,沦为乞丐。偶听张继宝中得状元,路过清风亭,二老十分欢喜前去相认,不料继宝不肯相认养父母,悲愤之下,老夫碰死清风亭,老妇气死清风亭。张继宝被雷电击死。
    此剧《赶子》、《碰亭》可单折演出,为末脚、老旦唱做工重头戏,唱二簧调。有1981年黄群众整理本,紫阳县、汉阴县汉剧团参加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演出。剧中将二老双碰亭改为张继保逼死养母,踢死养父,终遭雷殛。导演琚贻荣。赵枝敬扮张元秀,陈连春扮张母,权春国扮张继保,廖小兰扮周桂英。秦腔、汉调桄桄、西府秦腔、同州梆子均有此剧目。三斗金、活眉毛、丑寅演出最佳。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白蛇传》,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雷峰塔》。事见唐人传奇《白蛇记》,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邾径《西湖三塔记》杂剧,陈六龙《雷峰记》传奇,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清人黄图珌《雷峰塔》传奇,陈嘉言父女改编本《雷峰塔》传奇,方培成改编《雷峰塔》传奇本。白蛇修炼的白云仙下凡遇到许仙,一见钟情,结为良缘。适逢端阳节,白云仙饮药酒后,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白云仙盗回仙草,许仙得救。佛祖差妖僧法海,收伏白蛇。法海诱许仙至金山寺,并强禁于寺内。白云仙与青儿为救回许仙,与法海相斗,水漫金山寺。许仙趁机逃离金山寺,与白云仙相逢。白云仙生子后,被法海压于雷锋塔下。白云仙之子士麟,长大后状元及第,遇菩萨指点,毁了雷锋塔,救出生母。玉帝封白云仙为白云菩萨。
  此剧为秦腔各班社常演剧目,为小生、小旦、武旦为主的唱、做、打并重戏。其中有折戏《借伞》、《盗仙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祭塔》常单独演出。《断桥》等折戏曾为秦腔旦角演员的开门戏,以演此剧成名者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梁箴、润儿、二宝儿、出山红、何振中、李正敏、杨荫中、王明华、杨正俗、张正碧、韩启民演出代表戏。陈雨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饰白云仙,唱《断桥》一回,采用新创之'滚板腔',“柔口”发声,依情生腔,形成了陈派唱腔的艺术特色,传于后世。李正敏饰白云仙,首唱《断桥》,一鸣惊人,成李氏三部曲(《白蛇传》、《玉堂春》、《五典坡》)之一,创用剁字句的“断点头”唱法,形成“敏腔”特点,加强重点唱句,为人所重,誉为秦腔正宗,远播西北各地。四十年代杨荫中饰白云仙,行腔采用遏低翻高八度的阿宫腔唱法,亦为新奇,流行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袁多寿1954年改编本,由西北戏曲研究院一队首演,导演李正敏、邴少霞,配曲姚伶、荆生彦。李正敏、李应贞、霍慧君饰白云仙,马蓝鱼饰青儿,蔡志成饰许仙,胡玉发饰法海。1958年至1959年陕西演出团携此戏两次赴京演出,并远走江南十三省,获得盛誉。与此同时,西安易俗社、咸阳大众剧团等各地剧团也普遍演出,涌现出陈妙华、宁秀云、萧若兰、郭明霞、崔惠芳、马友仙、张咏华、孙利群等一批新秀,驰名秦中。同州梆子、西府秦腔亦有此剧目。新润子、杜周保、碎吉娃、张海娃、启运儿、朱林逢演出均有名。今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大荔冯炳怀收藏清代同州梆子同名抄本,民国年间大荔三友书局木刻同州梆子《雷峰塔》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白蛇传》本戏及《盗灵芝草》、《断桥亭》折子戏,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雷峰塔》上下两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名改编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杨鹤斋改编《白蛇传》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雷峰塔》本。
  《侧美案》,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秦香莲抱琵琶》、《三官堂》。事见《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又名《雪梅宝卷》及《琵琶记》弹词。宋代陈世美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招为东床驸马。前妻秦香莲奉养公婆养老送终后,携子女上京寻夫,陈世美不认妻子儿女,赶出府门,并暗差韩琦于土地庙中将其杀害。韩问明情由,不忍伤害香莲母子,遂放其逃走,自刎庙中。香莲愤而拦路状告于包拯。包拯良言相劝世美,世美拒不相认。包公问罪,刑以铜铡。
  此剧为青衣、正生、大净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折戏《杀庙》、《三对面》常单独演出,广泛流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绍猷改编本名《铡美案》,将陈世美相认秦香莲的结局,改为包公秉公执法斩除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大得人心,各地流行演出,竟成一时之盛。为五喜儿、梁箴、赵杰民、齐娃子、田德年、周辅国、张建民、张寿全、王彦武、余巧云、郭明霞的演出代表戏。张寿全、田德年饰包丞,尤善“嗷音”和“将音”,唱腔有绕梁三日之美。赵杰民扮秦香莲,以咬牙吐字行腔,韵味别具,闻名三秦。1954年王绍猷再次整理改编,西北戏曲研究院首演。导演封至模。田德年饰包拯,刘易平饰陈世美,杨金凤饰秦香莲。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剧本改编、演出及导演三项一等奖。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铡陈世美》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王绍猷《铡美案》改编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绍猷《侧美案》改编本,长安书店出版《杀庙》折戏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魏青山口述抄录本。
  秦腔传统剧目。连台本戏,共两本。又名《五家坡》、《彩楼配》、《大登殿》。事见古代民间传说及明无名氏《宝钏》曲词,无名氏《彩楼配》传奇,《龙风金钗传》弹词。叙后唐时,相国王允之三女王宝钏游园,见门外起火,近看之,系乞儿薛平贵。因知平贵有王相,欲嫁之,遂告其抛彩事,望其来日接彩。是年二月二日,王宝钏抛彩择婿,薛平贵得彩,王允嫌贫逐之。王宝钏怒,与父三击掌,断父女之情,赶奔寒窑,与薛平贵成亲。适西凉国反唐,王允、魏虎奏本,命魏虎带薛平贵征讨,欲害之。魏虎战败被困,平贵救之。魏不记其功,反陷平贵于敌阵。西凉国代战公主慕平贵英勇,招为驸马。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托鸿雁捎书,寻找平贵。薛平贵得宝钏血书,回至五家坡,夫妻团聚。次日,王宝钏登殿算粮,魏虎不予,王允劝其改嫁。王宝钏邀来平贵,王允使高士纪杀之。高刺薛平贵于马下,见龙护其身,乃降平贵。代战公主又领西凉兵马打入长安,薛平贵登基,王宝钏遂为皇后。 
  《五典坡》,此剧为秦腔各班社的常演剧目,青衣应工戏。生、旦、净、丑齐全,唱做工并重。尤以王宝钏的大段苦音乱弹而有名。明末清初名《烈女传》,计有《花园降香》、《彩楼配》、《三击掌》、《降妖马》、《别窑》、《西征》、《母女会》(即《探窑》)、《鸿雁捎书》等,人称前八折。以薛平贵阵亡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含笑饿死而终。后经文人修改,续编后五回,即《赶关》、《赶坡》、《算粮》、《收将》、《大登殿》等,向称后五本。将薛干贵改为征西未亡,被擒西凉,招作驸马,引兵灭唐称帝,与王宝钏团圆。清代末年,擅演此剧的青衣达三十多人,计有声震渭北的高陵娃龙得子,号称秦腔青衣第一的隋鞑子,被称为西秦青衣泰斗的王喜儿,素以唱工驰名的船户娃,善用咬牙行腔的咬牙旦赵杰民,最擅唱工的兴业儿,艺盖陕西的长命儿,以苦腔取胜的齐娃子,唱腔如泣如诉的二宝儿,声调绝佳的出山红,金声玉调的三斗金,调高音亮的季海儿,声长羽商的安鸿印,调擅悲婉凄凉的四海儿等。民国年间又成为杨金声、李正敏、何振中、孙玉华的演出成名作。杨金声善哭,演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有催人泪下之功。李正敏所唱腔调为李氏改良之新调,时称“敏腔”,三十年代被上海百代公司灌片,流传甚广。西北各地秦腔多“敏腔”之唱法。建国后有袁允中改编本,删去后五回情节,基本恢复《烈女传》的前八折演出面貌,一般只演到《探窑》为止。本戏多不常演,只演《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等折戏。王玉琴、余巧云、郭明霞演出最佳,风靡一时。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碎吉娃、张海娃演出均有名。今存清末同州清义堂木刻同州梆子同名本;民国年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别寒窑》折戏本和李正敏《探寒窑》演唱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李正敏《五典坡》演唱本和《三击掌》折戏本;民国年间西安恒丰印书馆石印《五典坡》本;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安纯益成书局木刻《五典坡》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袁允中《五典坡》改编本和杨希文整理《别窑》、《探窑》折戏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