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秦腔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忠义侠》画入《八义图》
   《白玉楼》欢庆《渔家乐》
2、 重点剧目分析
    《五典坡》,为秦腔传统剧目。连台本戏,共前后两本。又名《五家坡》(京剧称《武家坡》)、《彩楼配》、《大登殿》(又称《回龙阁》)。事见古代民间传说及明无名氏《宝钏》曲词,无名氏《彩楼配》传奇,《龙风金钗传》弹词。叙后唐时,相国王允之三女王宝钏游园,见门外起火,近看之,系乞儿薛平贵。因知平贵有王相,欲嫁之,遂告其抛彩事,望其来日接彩。是年二月二日,王宝钏抛彩择婿,薛平贵得彩,王允嫌贫逐之。王宝钏怒,与父三击掌,断父女之情,赶奔寒窑,与薛平贵成亲。适西凉国反唐,王允、魏虎奏本,命魏虎带薛平贵征讨,欲害之。魏虎战败被困,平贵救之。魏不记其功,反陷平贵于敌阵。西凉国代战公主慕平贵英勇,招为驸马。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托鸿雁捎书,寻找平贵。薛平贵得宝钏血书,回至五家坡,夫妻团聚。次日,王宝钏登殿算粮,魏虎不予,王允劝其改嫁。王宝钏邀来平贵,王允使高士纪杀之。高刺薛平贵于马下,见龙护其身,乃降平贵。代战公主又领西凉兵马打入长安,薛平贵登基,王宝钏遂为皇后。 
    此剧为秦腔各班社的常演剧目,青衣应工戏。生、旦、净、丑齐全,唱做工并重。尤以王宝钏的大段苦音乱弹而有名。明末清初名《烈女传》,计有《花园降香》、《彩楼配》、《三击掌》、《降妖马》、《别窑》、《西征》、《母女会》(即《探窑》)、《鸿雁捎书》等,人称前八折。以薛平贵阵亡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含笑饿死而终。后**人修改,续编后五回,即《赶关》、《赶坡》、《算粮》、《收将》、《大登殿》等,向称后五本。将薛平贵改为征西未亡,被擒西凉,招作驸马,引兵灭唐称帝,与王宝钏团圆。
    清代末年,擅演此剧的青衣达三十多人,计有声震渭北的高陵娃龙得子,号称秦腔青衣第一的隋鞑子,被称为西秦青衣泰斗的王喜儿,素以唱工驰名的船户娃,善用咬牙行腔的咬牙旦赵杰民,最擅唱工的兴业儿,艺盖陕西的长命儿,以苦腔取胜的齐娃子,唱腔如泣如诉的二宝儿,声调绝佳的出山红,金声玉调的三斗金,调高音亮的季海儿,声长羽商的安鸿印,调擅悲婉凄凉的四海儿等。民国年间又成为杨金声、李正敏、何振中、孙玉华的演出成名作。杨金声善哭,演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有催人泪下之功。李正敏所唱腔调为李氏改良之新调,时称“敏腔”,三十年代被上海百代公司灌片,流传甚广。西北各地秦腔多“敏腔”之唱法。
    建国后有袁允中改编本,删去后五回情节,基本恢复《烈女传》的前八折演出面貌,一般只演到《探窑》为止。本戏多不常演,只演《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等折戏。王玉琴、余巧云、郭明霞演出最佳,风靡一时。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碎吉娃、张海娃演出均有名。1993年陕西名家联袂演出时,删改了一些过场戏,将前后本整合起来为《红鬃烈马》,陕西电视台存有全部录像。
  今存清末同州清义堂木刻同州梆子同名本;民国年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别寒窑》折戏本和李正敏《探寒窑》演唱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李正敏《五典坡》演唱本和《三击掌》折戏本;民国年间西安恒丰印书馆石印《五典坡》本;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安纯益成书局木刻《五典坡》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袁允中《五典坡》改编本和杨希文整理《别窑》、《探窑》折戏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五典坡》本。
    《回荆州》,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龙凤呈祥》、《女别母》、《三气周瑜》、《美人计》、《大回荆州》、《锦绣图》、《诸葛撑船》。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至五十五回及明《绵车记》传奇。叙三国时,东吴欲讨荆州,周瑜定美人计,诓刘备过江招亲。刘招亲后不思回荆州,赵云着急,闯府诈言曹操袭取荆州。刘备求孙尚香同归,孙应允,辞母同逃。周瑜遣兵追截,为尚香斥回。周瑜亲自领兵赶来,刘备已被诸葛亮接走,周瑜于芦花荡遇到埋伏,遭张飞凌辱气急而死。 
  明正德年间西府凤翔即有《回荆州》木版戏画行世。须生、小旦、红生、武生、净脚唱做打工并重戏。其中有《撑船》、《芦花荡》、《柴桑关》等折戏可单独演出。张德明演出成名作,善用西府秦腔大板乱弹,唱《撑船》一回百余句,一气呵成,令听者入迷。秦腔及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四金儿、奓记儿、刘五儿、闷桶、同州儿、卯娃子、王麦才、张寿全、李可易演出均有名。张寿全演《芦花荡》,饰张飞,用〔钻草〕曲调演唱,诚为一绝。 
  今存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木刻《柴桑关》折戏本,民国十九年(1930)西安德华书局木刻《孔明撑船》折戏本,1955年长安书店出版王绍猷改编《回荆州》本,1981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八集书录《回荆州》本。
    《下河东》,秦腔传统名剧,又名《龙虎斗》。为红生、武净唱打工并重戏。陆顺子、袁克勤、貟安民、陈仁义、苏永民、王君秋等名家演出代表作。
    相传,北宋乾德年间奸臣欧阳芳勾结外寇,图谋夺取大宋江山,太祖赵匡胤不明真相反命内奸挂帅。呼延寿青为先锋,开赴河东,欧唯恐阴谋败露,诬陷先锋造反。赵王传来先锋未问缘由就被欧阳芳抢先杀害。为了斩草除根,欧派兵抄斩呼延满门,呼延寿青的哑儿呼延瓒在逃亡途中跌倒能言,被义伯父罗宏印搭救上山,亲自教他姐弟习武练艺。十五年后,呼延瓒和其姐羽翼丰满,借机下山,追王赶驾为父报仇。
   《下河东》作为秦腔传统名剧,众多的名家演出中,剧本内容和演唱风格各有千秋。陈仁义先生以此剧为代表作,他在演出中,根据实践,对传统的剧本做了相应改进。其中作为戏核部分的《灵堂》中10个“王好比”、“四十八哭”等名段,经过他的修改,词句更加严谨,更具欣赏性。
  如陈仁义先生“四十八哭”:
  
    赵匡胤:(代板)赵玄郎端御膳心中悲痛,军情事愁得王实难下喉。
               将御膳献灵堂把忠臣祭敬,(二六)恨奸贼害你归阴曹。
               自从把先行兄妹丧了命,无一日王不哭三五声。
               王好比轩辕皇帝哭仓胜,又好比尧舜哭众生。
               禹王也曾哭水洪,汤王爷家哭五更
               王好比纣王哭闻仲,冀州侯苏护哭全忠。
               梅柏哭的钦天鉴,比干相哭的老商容。
               周文王哭的伯邑考,周武王又哭姜太公。
               鲍叔牙哭的是管仲,齐王也曾哭晏婴。
               哭伯桃本是羊角哀,燕王哭的孙伯灵。
               范蠡在深山哭文仲,伍员逃国哭父兄。
               昔日里圣人哭夫圣,墨子哭的朝歌城。
               杨子哭的是岔径,晋重耳列国哭申生。
               吴广哭的是陈胜,霸王他又哭老范曾。
               赵王哭的廉颇将,申包胥七日七夜哭秦庭。
               高皇爷哭的是韩信,张良深山哭陈平。
               汉武帝哭的霍去病,李陵哭的苏子卿。
               刘秀哭的姚子匡,王莽哭的徐世英。
               刘备哭的是关公,小阿斗哭的诸葛孔明。
               曹操哭的郭奉孝,汉献帝在宫院哭梓潼。
               周瑜哭的黄盖勇,小刘谌在庙堂哭祖宗。
               张翼德哭的是庞统,王允在花园哭张年兄。
               董承马腾哭吉平,张苞关兴哭黄忠。
               隋文帝哭的太子勇,李晋王三哭永安宫。
               唐李渊哭的元霸勇,李世民又哭小罗成。
               李克用哭的打虎将,黄巢寺外哭柳空。
               斩黄袍王哭郑三弟,下河东为王哭先行。

第三章 魏长生与乾嘉时期秦腔的剧坛盟主地位
第一节 魏长生与秦腔进京
  戏曲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个“昆弋争胜”的阶段,这一阶段过去以后,秦腔逐渐在北京崭露头角。秦腔传入北京的准确年代已无从考证,不过在明代中后期,也即是秦腔的成型阶段,由于掌管教坊的大多是陕西人,教坊挑选的艺人往往也是陕西籍。这样很可能在教坊的演出中就夹杂有秦腔的成分。此外山陕商人在京豪富者也常常带家乡戏班前来演出。而据史料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也爱好秦腔,其部下的秦腔戏迷不少,甚至将秦腔作为军乐,这也从客观上把秦腔的火种带到了北京。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北京剧坛占统治地位的是雅部昆曲,至乾隆年间才有昆弋平起平坐,并称雅部的事实。在这之前不说秦腔是否确实在北京存在过,至少其在北京的影响力是十分微弱的,最多在陕西籍的会馆或老乡聚会上偶有演出。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具有伟大影响力的演员让“秦腔”在北京造成巨大轰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取得北京剧坛盟主的地位,这个演员的名字就是魏长生。
  魏长生是四川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靠放牛为生,十三岁随舅父至陕西学徒,受尽欺凌甚至因反抗而惨遭毒打,后去大荔学习秦腔,经过十七年的刻苦精研,技艺日臻化境。乾隆四十年(1775)来北京演出,但并未造成影响,后回到陕西。乾隆四十五年(1780),魏长生二次进京,“以《滚楼》一出奔走豪儿,士大夫亦为之心醉”。(吴太初《燕然小谱》卷五)大有压倒昆弋两腔的势头。然清廷屡次阻止秦腔演出,终于发展到出告示明令禁止秦腔演出以扶持在观众心目中已失去位置的雅部。秦腔艺人被迫改习他腔,而仍坚持秦腔演出的往往要受到清廷的迫害。魏长生也在被迫害之列,他从北京辗转到了扬州,开始了自己在南方的扬名之路。乾隆五十五年(1790)被拒绝到北京为弘历祝寿,魏长生又去苏州,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同年冬天,魏长生动了回乡的念头,经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回到四川,沿途游历三年,不断演出授艺。
  嘉庆五年(1800),魏长生重整旗鼓,第三次来到北京。这次魏长生又博得了很高的评价。然人有旦夕祸福,仅仅过了三年,也即是嘉庆八年(1803)魏长生因为酷暑晕倒在台上,一病不起,走过了他六十年的生命旅程。魏长生的一生是漂泊流离的一生,也是为秦腔艺术奔忙的一生,他虽然倒在舞台上,但他却把秦腔的种子撒播在各地,发芽开花并结出果实来。值得欣慰的是就在魏长生第二次离开北京的时候,即乾隆五十一年(1791),另一位秦腔大师高朗亭进入北京,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组成三庆班。后来随着徽班进京,逐渐形成昆曲、弋腔、秦腔、皮黄在北京的争奇斗妍的格局。
第二节 魏长生的艺术特色与代表作品
一 魏长生的独创特色
1、梳水头。 
  《日下看花记?序》云:”嗣自川派擅场,蹈跷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接,风气一新。”《梦华琐簿》云:”俗呼旦脚曰包头,盖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今则俱梳水头,与妇人无异。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蹦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服,倾倒一时,今日习为故常。”《日下看花记》卷四”葵官”条云:“珠翠满头矜剩物,葵心未忘米嘉荣。”其自注云:葵官”是日登场所簪首饰犹其师(魏长生)遗物”。梳水头后称”贴片子”,至今仍在沿用,由此可知魏长生开创之功及其影响之深远。 
2、踩高跷。《燕兰小谱》卷五云:“友人云京旦之妆装小脚者,昔时不过数出,举止每多瑟缩。自魏三擅名之后,无不以小脚,足挑目动在在关情,且闻其媚人之状,若晋侯之梦与楚子抟焉。” 
3、情色出演。 
  《长安看花记》称:乾隆间蜀伶魏长生来京师,广场说法,以色身示人,轻薄者推为野狐教主。吴太初撰《燕兰小谱》以名教罪人归狱魏三,非无见也。近年演《大闹销金帐》者渐少,曾于三庆座中一见之。虽仍同魏三故事,裸裎登场。坐客无有赞叹者,或且不顾而唾矣。”吴长元称之为”野狐教主”,又以其开淫冶之风,以为旧评”骚”未足以概之,而换评其为”妖”。
4、花雅、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