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离老、病、死等……。佛陀的本怀是:既然他本身领悟了四圣谛,也要让弟子们领悟四圣谛;既然他本身
渡过了生死苦海,也要让弟子们渡过生死苦海等等。这是佛陀的本怀。
问 8: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有弟子发愿成佛,
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答 8: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
是无常、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法都是无
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
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
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一切知智相应;有些无常
、苦、无我的法与上首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大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
的法与普通弟子觉智相应。从这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差别的。
问 9:根据北传佛教,即使佛陀般涅槃之后,他仍然能以神通力变现无数的应化身,继续救度众生。禅师
认为如何?
答 9:南传有一部经中提到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请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一一答覆了,婆罗门感到很满意。最后
他问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有些人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婆罗门问
说:「涅槃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证悟涅槃,有些人却没有
证悟涅槃呢?」佛陀反问他说:「你知道前往王舍城的路怎么走吗?」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
如果有两个人请示你前往王舍城的路,一个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个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错路。结
果一人走到了王舍城,另一人却走不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呢?」婆罗门回答说:「哦,乔达摩,
我只能指示他们前往王舍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同样道理,诸佛
只是指示通向涅槃的道路而已,众生必须自己精进修行。有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些人不能,我又有什么办
法呢?」因此,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槃之道而已,他们并不救度任何人。依《阿毗达摩论》,佛陀从未救
度任何人达到涅槃,他只是指示涅槃之道而已。
根据《阿毗达摩论》,佛陀的神通是色界唯作神通心,这
是一种名法。佛陀般涅槃时,所有名色法全部都息灭,包括神通心在内。因此佛陀的神通力在般涅槃时也
息灭了,不再有神通力存在。
问 10:在涅槃当中,是否有个常住真心在享受涅槃的常、乐、净?如果涅槃里没有名色,我无法想像那是
什么情形。
答 10:涅槃是不可思议、超乎想像的。如果有个常住真心,因为心是名法,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涅槃
是苦谛与集谛的息灭,而苦谛就是五蕴,包括了四种名蕴。涅槃是一切名色的息灭,所以如果涅槃还有一
个常住真心,那么涅槃就没有意义了。
问 11:北传的经典里提到有五件事是不可思议,佛陀的神通力就是其中一件。既然佛陀的神通力是不可思
议的,我们怎么能以《阿毗达摩论》来解释它呢?
答 11:所谓「神通力不可思议」只限于佛陀还在世的时候,而不包括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仅佛陀的神通力
不可思议,其他人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
问 12:佛陀般涅槃之后不会再出来度众生。但是他在过去行菩萨道时与许多众生结缘,当这些众生得度的
因缘成熟时,佛陀也不会出来帮助他们吗?
答 12:与菩萨有缘的众生通常都跟随着菩萨。他们的波罗蜜往往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成熟。在佛陀的时代,
有四十倍无量数的众生领悟四圣谛,证得圣果,他们的数量之多,无法计算。当我们菩萨履行波罗蜜时,
这些都是与他有缘的众生。
问 13:证悟初果须陀洹的圣者是否还会结婚生子?
答 13:会,像:毗舍佉、给孤独长者等。在佛陀时代,憍萨罗国有七千万人口,其中有五百万
人都是证果的圣者,而他们大部份是有家室之人。
问 14:修行成就慈心观有十一种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观,但无法证得慈心禅,他是否也能得到
一些利益?
答 14:是的。《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个故事:当一只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时,有个猎人以矛刺牠,但是那矛
无法刺入牠的身体,而该时牠所拥有的只是普通慈爱而已。如果你修行慈心观,虽然未能证得慈心禅,但
是修行慈心观的善业仍然能产生今世在人间的善报,以及来生天界的果报。
问 15:《摄阿毗达摩义论》中提到,单单只修行四梵住是无
法证得任何道果的。可否请禅师再加以解说?
答 15:因为四梵住只能产生禅那而已:修行慈梵住能达到第三禅,修行悲梵住、喜梵住也都能达到第三禅
,修行舍梵住只能产生第四禅。如果有人只修行这些禅那,而不修行观禅,则他们无法证悟涅槃。死后他
们可能投生到梵天界。唯有观禅才能令人证得涅槃、知见涅槃。
如果他们能以四梵住禅那为基础,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并且能照见名色及它们的因是无常、
苦、无我,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达到涅槃、知见涅槃、证悟涅槃。
问 16:如果一个人求受比丘戒之时年龄未满二十岁,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如法的,而且受戒后他持戒精严
。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
答 16:他不是真正的比丘,但是能持戒是很好的,这是善业。如果他内心诚实无欺,则他还是可能修行到
证得禅那、道、果及涅槃的。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不是个真正的比丘,就应当重新求受比丘戒。
问 17:考虑求受比丘戒者的年龄时,是否应将出生前住胎的时间包括在内?
答 17:是的,通常是九个月或十个月。
问 18:如果有人不知情而从假冒的比丘那里受戒,他能否算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如果不算,他是否算是
「贼住」的人?
答 18:根据南传三藏,此人不是真正的比丘或沙弥。但是如果他诚实不欺,内心清净,那么他可以再求受
比丘戒。
根据南传佛教,在印度以外的地区,至少必须有五位比丘组成僧团,才能授予他人比丘戒。如果
在这五位之中,有一位犯了波罗夷罪,那么求戒者无法成为比丘。如果在授戒堂里有十位以上的比丘,其
中有一个比丘犯了波罗夷罪,其余比丘并不犯,而且他们能完整地诵唸羯磨文,那么求戒者仍能成为比丘

问 19:怀孕多久之后堕胎会造成杀人罪?
答 19:结生心一生起就是有了生命,堕胎造成胎儿的命根断绝时,即形成了杀人罪。
问 20:结生心一生起时就有了生命,那时的名色是什么情况?是否也有性根十法聚、身十法聚等色聚?
答 20:你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请实际地修行体验。当你修行到缘起法时,就能照见那时有多少色法,
多少名法。
根据《阿毗达摩论》,结生时有三十种色法。对于智相应喜俱投生的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三十
种色法存在于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及心色十法聚之中。在这三种色聚当中都含有命根(色命根)。在三
十四个名法之中也有命根(名命根)。由于色命根和名命根都已具备,所以我们称它为生命。
问 21:修行观禅属于智慧种子。那么,能否说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并不是在培育善行种子?
答 21:修行方法有两种:止禅与观禅。止禅属于善行种子,观禅则属于智慧种子。但是有时观禅也算是善
行种子,例如:如果修行观禅的业在临命终时成熟,那么它将造成新的结生心。此时观禅可称为善行种子
问答类编

克服困难
问1:前来禅修营之前,在身心方面需做些什么准备?
答1:在家里的时候,你必须经常修禅,例如早上坐禅一小时,晚上睡前再坐禅一小时,以便在身心方面都能习惯于坐禅。如果有一些世俗的事需要办,你应该在禅修营之前或之后办。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一直想着那些事,你就无法全心全意地修禅,也无法培育深厚的定力。在禅修营期间,你必须暂时把它们置之一旁。应该珍惜且善用这难得的禅修机会,以累积强而有力的禅修波罗蜜。
问2 :一个平日为工作、事业、家庭琐碎事、婚姻生活而忙碌的人,来此禅修营会获得成就吗?
佛陀有说过婚姻生活会对禅修有什么影响吗?已婚的人是否也能够修禅修得好?如果能够的话,他是怎么办到的?
从禅修营回到日常工作岗位时,一切生活的节奏是要快的,不像禅修营里一切是那么的慢与静;所以要如何才能够在工作时保持那平静与安详的心?
成就了初禅乃至第四禅的五自在之后,如果生活放逸,例如吃、喝、玩、乐、看戏、唱歌、跳舞样样做,或平日工作很忙碌,或身体生病虚弱,但每天都有保持禅定的训练,这样的话禅定是否也会退失呢?为什么?
答2:在佛陀时代,在舍卫城有七千万个市民,其中五千万个是佛陀的在家圣弟子。在王舍城也有大约五千万个在家圣弟子 。每天早上他们都准备食物供养僧团。午餐后,在家女弟子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然后在黄昏时回家。在家男弟子则在黄昏时去寺院听经与修禅,直到隔天清晨才回家。他们即是如此尽力地修行佛法,所以在佛陀时代有许多的在家圣弟子。
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信心的佛弟子,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只有圣弟子才对佛陀拥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你们不应该尝试成为现代的在家佛弟子。你们知道什么是现代的在家佛弟子吗?他们在一星期当中只有几小时是忠实的佛弟子,尤其是在星期日供僧与听经的时候。但在多数时候,他们却是电视、音乐、电影、报纸、购物、谈天等的忠实弟子。请告诉我,你们要做哪一类的忠实弟子?
要同时享受欲乐及保持深厚的定力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对欲乐的贪欲是阻碍定力的五盖之一。如果真的想要成就或保持禅定的话,就必须舍弃对欲乐的贪欲。不要以自己的烦恼作为没有时间修行的藉口。事实上这对你们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你们的恶业不会接受这种藉口,而可能在下一世把你们拖到恶道里。你们想不想去恶道呢?
如果要在禅修方面有成就的话,你们应该长时间修禅。三几个星期的禅修时间是非常短的,你们不应期望会获得什么大成就。我明白你们在家人很忙,也有许多问题。既然你们这么多人在世俗的生活当中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就让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出家吧!
问3:如果在家人也能够证悟涅槃,为什么佛陀还要成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团?
答3:在家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有许多的责任。他必须工作及照顾妻子儿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要善于持守清净的五戒也不容易,更别说是培育深厚的定力及敏锐的观智以便证悟涅槃。佛陀时代的在家人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所以能够证悟涅槃,但是现在的在家众就不容易证悟涅槃了。因此佛陀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以便那些有心想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修行佛法的人,可以离俗出家来修行。
成立比丘与比丘尼僧团的另一个用意是为了保存佛陀传下来的三个层次教法,即教理、实修及体证。要完全精通佛教圣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众多在家居士当中,只有少数几位能够学习一部份的圣典,然而有许多比丘能够精通圣典。只要佛教圣典还存在,未来的人就能够依照它们来培育定力及观智,乃至证悟涅槃。
问4:我感觉似乎很多禅修者都有强烈的我慢心,是否学禅容易使人增长我慢心?该如何降伏这种自认为坐得比别人好而生起的我慢心?
答4:定力及观智只能暂时镇伏我慢,只有阿罗汉道智才能根除我慢。因此,只要一位禅修者还没有证悟阿罗汉道智,他就还有我慢。如果你真的想要降伏我慢,就应该精进地修行直到证悟阿罗汉道智。
问5:禅师开示中曾提及:禅修本身只有利益、没有危险,有危险的是禅修后生起的骄慢和执取。请问禅师:禅修者要如何独自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以及如何令其不生?
答5:如果他能够修行名业处的话,就能很容易地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即使还没有修到名业处,也不难觉察是否生起了骄慢和执取,因为那是很明显的。举例而言,假如有个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瞧不起那些还没有证得禅那的人,那就是生起了骄慢心。只要生起了想比较谁厉害的心,例如「他好过我;我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