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心息灭造成心生色法息灭。
七、时节息灭造成时节生色法息灭。
八、食物息灭造成食生色法息灭。
然后你必须把因缘生及因缘灭两者组合起来,观照因缘生灭。
如果你没有观到自己断除一切烦恼、证悟阿罗汉果的最后一世,就无法观照因缘灭及因缘生灭,只能观到因缘生而已。因此能够观到自己的最后一世是必要的。
问67:在禅师的开示里,禅师说禅修者达到某个观智时,就能够看到他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的准确时间。这是否意味着几时悟阿罗汉果位是命中注定的?若是如此,在见到自己在未来何时会证悟阿罗汉道果之后,即使是更加勇猛精进修禅及其他善行也无法令其波罗蜜更快速成熟而证悟阿罗汉果位,对吗?
答67:七部《阿毗达摩论》当中的《双论》记载佛陀说有两种「最后有者」,即:到了最后一生的人。其中一种是肯定的最后有者,另一种是不肯定的最后有者。
所谓肯定的最后有者乃是确定会在那一世证悟阿罗汉果的人,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两家尊者、僧吉帝尊者。
当两家尊者还是婴儿时,他的褓姆在一个吉日带他去河里洗澡,却不小心弄到他掉入河中,被河流冲走了。有一只鱼把他吞下去,然后游到波罗奈城。在那里,该鱼被一位渔夫捕获,卖给一任富翁的妻子。看到该鱼时,她感到很有兴趣,想要自己煮,就亲手把该鱼的肚子剖开,而看到鱼的肚子有个犹如金像的婴儿。不孕的她感到很高兴,心想:「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儿子。」两家尊者能够被鱼吞了之后依然活着是因为他在那一生必定会证悟阿罗汉道智的缘故。
关于僧吉帝尊者,当他还在母胎里时,母亲就死了。人们就把她的尸体放在火葬堆上火葬并用叉刺她。那婴儿被叉刺伤了眼角而哭了起来。那些人想婴儿必定还活着,所以就把尸体抬下来,剖开其腹部。他们把婴儿交给他祖母养育。七岁时他出家为沙弥,证悟了阿罗汉道果及四无碍解智。僧吉帝尊者能够在母亲死后依然在胎中不死也是因为他在那一生必定会证悟阿罗汉道智的缘故。
另一种「最后有者」是会再改变的,例如大财长者子。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对年老的乞丐夫妇,就露出微笑,因此阿难尊者就请问佛陀为什么微笑。佛陀告诉他说:那对乞丐夫妇当中,丈夫名叫大财长者子。如果他们在早年时修行佛法,丈夫将会证悟阿罗汉果,妻子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如果在中年时修行佛法,丈夫会证悟阿那含道果,妻子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如果在晚年初期修行佛法,丈夫会证悟斯陀含道果,妻子会证悟须陀洹道果。但是他们却一直蹉跎到沦落为乞丐,现在已经太老也太虚弱而不能修行佛法,他们错过了修行佛法的时机,也就无法证得任何道果。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阿闍世王。他原本具备了足够的善根,能够在听闻佛陀开示《沙门果经》时证得须陀洹道果,然而他却没有证得道果,因为他不能在杀害自己的父亲之前就先遇到佛陀。
根据列迪长老的解释,大财长者子夫妇与阿闍世王具备证悟的潜能是因为拥有足够强的智慧种子,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强的善行种子,他们不能在适当的时机遇到佛陀,而错失了解脱生死轮回的机会。
所以,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他们确定将在未来某一世证悟阿罗汉果,但是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则不一定,情况还可能会改变。因此禅修者需要观照未来世的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以培育厌离它们的厌离随观智。当这种观智越强时,禅修者就能越早证悟阿罗汉道果,甚至就在今生。例如有些禅修者在修行缘起时观到自己还会有四至五个未来世,但在修行观禅一段日子之后,则见到自己未来只有一两世,因此对于这种人,未来还是会随着因缘而改变的。
问68:对于一位欲成为普通阿罗汉的人,若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
答68: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他在过去佛时代曾经得到授记,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后才会证悟,且所需的时间比你所说的还要长。另一个可能性是,虽然他未曾被授记,但却发愿在未来的佛陀时代证悟涅槃。举例而言,有两千位普通阿罗汉比丘尼与耶输陀罗在同一天入般涅槃。那是因为在燃灯佛时代,她们曾发愿要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解脱生死轮回。虽然要成为普通阿罗汉并不需要累积波罗蜜长达四阿僧袛与十万大劫的时间,但由于该愿,从燃灯佛到释迦牟尼佛这段期间,她们都还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她们并没有得到授记,只是发愿而已。所以,如果该禅修者曾经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里证悟涅槃,他就可能还需要轮回许多世。
问69:若观察而得知未来几世后可得证无学果,是否也需同等地观察过去几世,如观未来十世,也观过去十世? 
答69:在《相应部.缘经》里,佛陀说我们必须观照过去五蕴的因;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也说比丘应该观照在过去世及未来世里都只有各种因果的存在,所以观照过去世五蕴的因缘是必要的,但并没有指定必须观照多少世。
需要观照过去世五蕴之因缘的原因有几个,例如去除对过去世的疑、去除对过去世五蕴的执着、寻找在过去世里所累积的善行及智慧种子。为了最后一个原因,我教禅修者观在过去哪一世里曾经累积能令他证悟涅槃的智慧种子,而需要观多少世则因人而异。
问70:禅师经常提到供花给佛像,发愿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例子。然而,如果供花者发愿证悟涅槃,难道那也是无明与贪爱吗?
答70:发愿要证悟涅槃是善欲(正欲),不是无明与贪爱。然而,只要你还未证悟阿罗汉果,那样的善欲仍然可能造成你继续轮回。例如,在你供花给佛像时只发愿要证悟涅槃,那时你的善业并没有被无明、爱、取所围绕,但是这三种烦恼仍然以潜伏性的形态存在你的名色相续流里。如果那个善业的业力在你临死时成熟,业(供花给佛像的行为)、业相(佛像或花)与趣相(来世投生处的相)这三种目标当中的一种会出现在你的心中,那时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也会在你的心中生起。为什么呢?因为既然你还未证悟阿罗汉果,死后就还不能进入涅槃,而是必定要投生到某一处去。那时你的内心会有某一种倾向生起──倾向于做人、比丘、比丘尼、天神等。此倾向生起时,你的内心就有无明、爱、取生起。例如你倾向于做天神,错知有天神存在是无明,执着天神的生命是爱,一再重复的爱称为取。由于有无明、爱、取生起,你的善业才能造成来世的结生。
问71:《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作何解释?
答71: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而言。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生起。因此说「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时,就能清楚地了知这一点。
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而非指心生色。就五蕴世间的有情而言,如果没有依处色,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所以心所也是识的因。在依照因果关系来观照五蕴时,你必须照见四种名蕴之间的因果关系。佛陀在《发趣论》中谈到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是互为因果的。当讲到其中一个为因时,其余的三个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两个为因时,其余的两个就是果;当讲到其中的三个为因时,其余的一个就是果。如果没有名(心所;即受、想、行这三蕴)的话,识蕴就不能生起。因此名色都是识的因,这就是「由于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名色缘识)的意义。
问72: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
答72:在这里我要举例来说明。佛陀开示说:──「一切众生依靠食。」这里所谓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四食」就是四种因。段食是指四类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在此佛陀强调在这四类色法中的食素,它是五蕴界众生赖以存在的主因之一。然而食素不能单独生起,因此与它俱生的其他色法也都包括在段食之内。另一项理由是,四类色法中的业生色里包含六处(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就五蕴界的众生而言,名法必须依靠这些依处才能生起,因此这些依处也是一种因。
其次,关于触食、思食与识食。这里的「思」是指「行」而言,「识」专指「业识」而言,「触」是指与思和识相应的触心所。这三种食所代表的就是行与业。在你观照过去世的因时,假设观照到以花供养佛像,你应当照见那时的究竟名色法。如果当时你以欢喜心与了解因果的清明之心供养,那么供花时意门心路过程的每一个速行心中就有三十四个名法。在这些名法当中,触心所即称为触食,它的作用是令心与目标接触。如果没有触,你就见不到目标(如花、佛像等),所以触食是一种因。接着是思食,思也称为行或业。由于有思的力量,所以才会造成果报。思愈强,果报就愈强;思愈弱,果报也愈弱,所以思食也是一种因。第四种食是识食,这里的识是指业识。它也是一种因,因为如果没有识,思就无法生起,这是由于心所必须与心(识)同时生起的缘故。这四种食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们的业力会存留在名色相续流当中,而造成未来的果报。行与业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因此依处(段食)也是一种因。
此外还需要其他的助缘,即无明、爱、取;这三项烦恼存在另一个心路过程里。在《食经》中佛陀开示说:「四种食由于什么法而生起呢?」「由于爱的缘故,所以四种食生起……」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有爱与取的时候就有无明。由于无明、爱、取生起,所以四种食才会生起。你必须如此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
能够如此观照之后,应当观照今世结生心时的五蕴,然后再观照前世临死时现起的业力,交替地观照这两者,以便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你可能在前世发愿下一世成为比丘或比丘尼。错知有比丘、比丘尼真实存在是无明;贪爱比丘、比丘尼的五蕴是爱;一再发生的爱就是取。由于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所以你会造作行或业。行的业力成熟时就会产生今世结生时的五蕴。当你如此一再观照因果关系时,就能了解四种食能够造成结生时的五蕴。
另一种观照的方法是:你也可以先观照现在的四种食,即四种因。例如现在你发愿来生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由于这个愿,你会修积善行。那善行里就包含了触食、思食与识食,即触、思与识这三种因。而它们都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依处就是段食,所以总共有四种食。这四种食是如何产生的?佛陀开示说:「由于爱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爱是因,四种食是果。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因此,由于取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然后你应当观照:由于受生起,所以爱生起;受是因,爱是果。由于触生起,所以受生起;触是因,受是果。由于六处生起,所以触生起;六处是因,触是果。由于名色生起,所以六处生起;名色是因,六处是果。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是因,名色是果。由于行生起,所以识生起;行是因,识是果。由于无明生起,所以行生起;无明是因,行是果。你可以如此逆着观照因果关系,这称为逆缘起法。
证悟涅槃
问73:《须师摩经》中提到的「我等已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及「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是否如禅师于三月二十一日所开示的相同,如禅修者观察未来何世可证无学果也就是该经所说的「我等已知(何世)生死已尽,且已得(何世可证得无学果的)法住智,及(未来何世必得证无学果的)后得涅槃智?
答73:我想你是误解了《须师摩经》,也误解了我的话。《须师摩经》里所说的「我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的已做、不需再努力」是诸阿罗汉宣布自己已证悟阿罗汉果的话,只修到缘起的人怎么可以也这么宣布?
须师摩听到许多阿罗汉来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的情况。因此他问那些阿罗汉是否证得了八定与五神通。那些阿罗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