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帕奥禅师佛学问答整理(简)-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观照「当下剎那」这一词,我要稍微解释。我们是不可能观到自己在这一剎那生起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心识剎那里,只有一个心生起,而它不能取自己为目标,但是能取另一个心为目标。这就好像我们无法用一只手指尖碰它自己,但能够用它来碰另一只手指尖,所以一般人所说的「观照当下的心」其实是指观照刚刚过去的心,并不是观照正在生起的心。
经中所说的「观照当下」是指在修到生灭随观智成熟时,禅修者能够很准确地照见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名色法的生、住、灭三时,这即是观照「当下剎那」。举例而言,某一个名法在你前世的某个时候生、住、灭,而你也能够很准确地观到它在那一剎那生、住、灭,那么你就是在观照「当下剎那」。
希望这些解释能帮你解除疑惑。
观禅
问87:关于四界分别观,禅师着重于辨识十二特相为起步。其实在修行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感受。为什么禅师却不叫我们观受呢?
答87:单只是观受是不足以令你证悟涅槃的,你必须也观照与它相应的名法。有许多名法是生起于六门心路过程之中。如果你要观照名法,就必须如实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你现在可以试试看就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观到心路过程中的名法。
纯观行者必须从四界分别观入门,所以我们教想要修纯观行道的人先修四界分别观,能够看到色聚时就修行色业处,辨识各种究竟色法。在透彻地辨识了各种究竟色法之后,名法就会很明显地呈现于其观智,因此只有在这时候才教他们修行名业处,辨识受及其各种相应名法。
问88:在开示里,禅师说注意痛会阻碍培育定力。然而有一种修法,即在痛时可以观痛,观照整个过程的痛为无常、苦、无我便能得智慧。这样的修法行得通吗?
答88:在修行止禅培育定力的阶段,禅修者应该只是一心专注于止禅的目标,如此才能培育深厚的定力。痛是与身门心路过程之中的不善果报身识相应的苦受,在该心识剎那里,一共有八个名法同时生灭,即除了身识与苦受之外,还有触、想、思、命根、作意及一境性。在身门心路过程之中,除了身识剎那之外,还有其他好几个心识剎那。如果要观的话,你应该观当中每一个心识剎那的所有名法,不应只是观照苦受而已。
问89:五蕴都是苦的,如果有一个口渴的人喝可口可乐,那是苦还是乐?
答89:根据佛陀的教法,那也是苦的。如果你能够观它为苦,你或许能够证得须陀洹道果。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患了耳疾,耳朵里生满了脓,因此虽然已经修行观禅直到行舍智,但却不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有一天,佛陀叫他去摩羯陀田托钵,所以他就去那里托钵,而从一个农夫之处获得了适宜的食物。之后,他去到一间小屋子用餐。就在那时候,他耳朵里的脓流了出来,而痛苦也减轻了许多。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用餐时观照五蕴为无常及苦,因为五蕴一生起就坏灭,而且不断地受到生灭逼迫。通过如此观照,他证得了须陀洹道果。
为什么五蕴是苦的呢?如果五蕴是常的,在生起之后能够持续地存在,而不会坏灭,那我们才能说它们是乐的。但它们一生起就坏灭,如此我们怎么能够说它们是乐的呢?例如你有一个儿子,但他一出生就死了,你能够说那是快乐的吗?同样的道理,在喝可口可乐时,你也应该观照其四大,如此就会看到组成它的色聚,再进一步观到究竟色法。因此你所认为的「喝可口可乐」,其实只是究竟色法流进五蕴里而已。可口可乐的究竟色法是无常的,喝它之人的五蕴也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就坏灭;由于它们不断地受到生灭逼迫,所以是苦的;由于它们没有恒常不变的实质,所以是无我的。如果你能够如此观照,或许你也能够像那位在用餐时观照无常、苦、无我而证得须陀洹道果的比丘一样,也证得了圣道果。
问90:如果止禅修不上,而想要改修观禅,应当从何修起?
答90:没有先修成任何禅那而直接修行观禅的禅修者称为纯观行者或干观行者。他们必须先修行四界分别观。四界分别观是所有纯观行者都必定要先修行的基本法门。修行四界分别观得到强而稳固的定力之后,在那定力的协助之下,他们就能见到名为色聚的这种物质微粒。进一步分析色聚直到透视究竟色法时,他们就破除了色法的密集。然后必须同时观照名法的依处与目标,如此来清楚地照见善与不善的名法。接着必须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然后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缘为无常、苦、无我。如此,当他们的观智成熟时,就能证悟涅槃。这是纯观行者修行过程的简要解释。
问91:何谓有分心?是不是指有分别的心?
答91:有分心可以翻译为「生命相续流」。它是一种不活跃的心,而且是维持一生当中心流相续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分心的缘故,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会有间断。每当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会暂时停止生起;一旦心路过程结束之时,有分心就会再相续不断地生起。例如在你熟睡无梦时,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那时只是有分心在相续地生起许许多多次而已。如果这些有分心也不生起的话,你就死亡了,因为心流一停止时,死亡就会发生。过去有学者将有分心翻译为「无意识」或「下意识」,事实上有分心是一种意识,只是它不取现在的目标,而是取前一世临死速行心所取的过去目标。
问92:当一个禅修者在无人之处独自修禅时,他如何向外或向内外观身为身?
答92:通过强而有力、明亮的智慧之光的帮助,他能够观到外在的身,即使它离他很远。但是如果他的智慧之光很弱,他就无法这么观照。
问93:禅修者如何观照外在的受?
答93:他只是整体地观照外在的受,不必分辨该受是属于谁的。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如何观照外在的受,你应该在实修上了解它,这样会比较好。
问94:如果有人对世间物欲、情、食、乐等都能淡泊无欲,唯欢喜自然、种花、植草,那还要修观照外身吗?
答94:欢喜自然、种花、植草也是一种执着。只要你的道智、果智还未在你的意门心路过程中生起,你的烦恼就还会一直潜伏在你的心流中。只要还有潜伏的烦恼存在,一旦遇到恶因缘时,你还是会生起烦恼,就像大龙长老的故事一样。佛陀在《大念处经》的每一节里都教导要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注释里也解释说,单是观照内在的五蕴不足以使你证悟涅槃,所以你还是要观照外身。
问95:《中部》里所提到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中的空与识是指名色法的那一个部份?
答95:在《中部》的《大象迹喻经》、《大教诫罗候罗经》与《界分别经》中都提到这六界。空界是指空间而言,它是一种非真实色法。然而,这里藉着谈到「空界」而将所有的所造色都包含在内。
识属于名法,它可分成七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及意识界。在此藉着谈到「识界」而将所有的心与心所都包含在内。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四大种色加上空界所代表的所造色即涵盖所有的究竟色法,识界则涵盖所有的究竟名法,因此这里的六界事实上就是名色,亦即五蕴。
禅修教授
问96:禅师说从外表无法了知已证果的圣者,那么我们如何选择好的指导老师?
答96:你应该具备一些《阿毗达摩藏》的知识,然后详细地研究《清净道论》。无论一位导师是圣者或是凡夫,只要他所教的是根据《阿毗达摩藏》及《清净道论》,那么其教法是正确的,而他就是一位好的导师。槟城佛学院印了好多的《清净道论》来免费赠送,大家应该都拿一本回去读。
问97:有人说他们已经修完了,这是什么涵意?
答97:那是指根据他们的报告,他们能够透彻地修行止禅及观禅,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是圣者。有些禅修者报告他们真实的禅修体验,但是有些则做虚假的报告。
问98:当师父们回去缅甸之后,在我需要禅修上的指导时应该如何寻求协助?
答98:你应该去缅甸帕奥禅林。
问99:如果只依照禅师的着作及《清净道论》里的禅修指导来独自修行是否能够证悟涅槃?
答99:可以。
问100:禅师于十二月廿七日回答问题时说依照禅师所着的书及《清净道论》修行也能够证悟涅槃,那么禅师又何必叫人家去帕奥禅林呢?又何必老远跑来槟城教导禅修?以后我们只根据禅师所着的书修学,不用再去小参了,可以吗?
答100:如果他能够正确与透彻地了解我的书及《清净道论》,那么他就可以自修,然而许多人都不能正确与透彻地了解它们,在修禅时又面对许多问题,所以最好是向一位精通禅法的导师学习。
问101:什么是合格禅师的资格?
答101:作为禅师的应该本身的修行好、精通三藏及善于教禅。最高等的资格当然是佛陀的智慧,但那是在我们的范围之外。由于佛陀与诸大弟子如今已不复存在,所以你能够要求的最好禅师是精通三藏的阿罗汉;第二好的是阿那含圣者;第三好的是斯陀含圣者;第四好的是须陀洹圣者。如果你找不到圣者作为你的导师,你可以找一位精通三藏或至少精通两三部尼柯耶的人来教你。
事实上要符合一个好禅师的资格是不容易的,因为那需要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修行与学习。有些人自己修得好,但却不善于教禅。你们之中就有很多人讲得一口好华语,然而是否你们全部都能有效地教我华语呢?同样的道理,有一些禅师并不善于教禅。他们没有恰当地检查禅修者的体验,导致那些禅修者不能获得真正的观智,有些甚至感到很迷惑。
问102:既然绝大多数的外国禅修者修到某个阶段就离开帕奥禅林,不愿接受禅师的严格检查与训练,以致他们所教的禅法令人质疑,可否请禅师慈悲,多派遣几位经过严格训练的缅甸禅师到国外教禅,以便更多人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
答102:虽然我叫那些外国禅修者留在帕奥继续学习,但是他们并不肯留下来,而想要快点开始教禅,认为没有受到训练也不要紧。如此我又怎么能够帮到他们呢?或许我应该接受你的建议。
问103:有些教禅的比丘据说是圣者,但却不尊重戒律。他们的行为使得许多人怀疑他们的禅法。请问禅师,这是他们的修行有问题,还是他们的禅法有问题?
答103:在《增支部》里,佛陀说:「对于我为众弟子所制的戒,我的圣弟子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违犯。」。因此,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他们宁可舍弃性命也绝不会刻意犯任何罪。再者,圣者对佛、法、僧及三学拥有不受动摇的信心。因此,若他们是真正的圣者的话,他们就会对戒律拥有完全的信心,因为戒律是属于戒学之法,而且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所以你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是圣者。
问104:修完观禅课程之后还须如何用功才能证得圣道果?
答104:他只需继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
波罗蜜
问105:能够来参加这次的禅修营是否就证明禅修者在累世中已经种下了禅修的波罗蜜?
答105:我们不能这么说,虽然他们多数都有波罗蜜。无论是否曾在过去世累积波罗蜜,他们都必须精进地修禅。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波罗蜜,在精进地修禅之下,他们就可能证悟道果。如果没有波罗蜜,他们也应该精进地修禅以累积波罗蜜。
问106:放生、印经书、慰问病人等善行是波罗蜜吗?
答106:如果那些经书的内容是真正的佛法,而且他印经书时发愿证悟涅槃,那么它就是布施波罗蜜,能够成为他证悟涅槃的助缘。但是如果他印经书是为了获得世俗的成就,例如事业成功及投生到天界,那么它只是福业而已,并不是波罗蜜。简而言之,如果要累积波罗蜜,他就必须
在行善时发愿证悟涅槃或解脱生死轮回。
问107:每位修行者都须经多生多世累积足够的波罗蜜才能证悟。但是若他投生恶趣,或投生人道但却忘了继续修行或没有因缘听闻佛法,那么他之前所累积的波罗蜜是否会退失?他应修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忘失在每一生每一世中继续修行?
答107:你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并不会消失,即使那是在一万个大劫之前所累积的。当你证悟须陀洹道时,你就不会忘失在每一生每一世中继续修行。
问108:禅师很强调波罗蜜──「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证悟道果」。到底我们现在要怎样才能培育这证悟的波罗蜜?
答108:若要积聚证悟的波罗蜜,你必须以想要证悟涅槃的心来培育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