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外来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代的外来文明-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噬舷嗟庇阼笪牡摹癮ilarja”,它表示吉蔑人对神山的象征性的霸权,这与爪哇和苏门答腊的“ailendra”王表示的含义不无相似之处45。


第二章 人奴隶(3)(图)

彩绘黑人舞俑 唐代 高25、宽7。5厘米 1985年咸阳市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 长武县博物馆藏    

  俑为昆仑形象,卷发、黑肤、赤足、高鼻,双目圆睁,面带微笑。颈饰璎珞,手腕、脚踝戴舞环。桔红丝帛绕双肩缠至下腹及膝盖上部。  据《旧唐书》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46。其实这些奴隶就是最广义的“马来人”。就其“卷发”的特点而言,他们一般是指“维达人类型”的种族,但是也可以指吉蔑人和其他一些波状头发的种族,甚至还有可能是指达罗毗荼人以及其他一些印度洋民族。昆仑奴最使人称道的是他们的游泳技能,他们能够睁着眼睛潜入水下,从水底找回失物。有许多昆仑奴肯定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潜水采珠人。八世纪和九世纪初年,伟大的佛教词典编纂者慧琳是这样描述昆仑奴的:  时俗语便,亦称骨论(Kurung),南海洲岛中人也。其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Znjī)、突弥(Turmi?)、骨堂(Kurdang?)、阁蔑(Khmer)等,皆鄙贱人也。国无礼仪,抄劫为活,爱啖食人,如罗刹、恶鬼之类也。言语不正,异于诸蕃。善入水,竟日不死47。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汉人—尤其是那些对黑皮肤(他们将波斯人也称做“黑人”!)和相对裸体(从汉代以来,就认为这是有伤风化的)持反对态度的汉人—的种族偏见的典型例证。在其他一些史料中,则将中国以南的所有国家都划归为“昆仑”,或者是将“昆仑”等同于梵文著作中的“Dvīp48ntara”。但是慧琳的意见似乎是将“昆仑”这个字眼局限于那些尚未接受印度文化移入的“恩惠”的印度尼西亚人,也就是指还没有接受印度宗教的海岛居民。  当唐朝大臣李德裕被流放到潮州时,在一次船只失事的事故中,他失去了自己珍贵的艺术收藏品,于是李德裕派遣“昆仑奴”潜水去寻找。这位潜水的蛮人最后没有能够找回失物。他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不可信任,而是因为水中有许多鳄鱼出没49。生长在沿海地区的印度人和生活在水上的马来人,都是唐代传奇故事中喜欢表现的主题。其中一则反映昆仑奴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50:有一位足智多谋,四处飘泊的昆仑奴,他为自己的主人解释清楚了一个歌妓作出的含糊不清的手势,从而促成了年轻的男主人公与这位美貌的歌妓的一次幽会。这位奴隶后来从复仇心切的歌妓主人手中逃脱,以后人们发现他在洛阳市中卖药51。这段故事虽然在外表上蒙上了一层中国的色彩,但是听起来却非常象是一个印度或阿拉伯的故事。在唐朝后期以反映外来事物为主题的文学潮流中,这种特点是极有典型性的52。  非洲黑人奴隶只是在唐代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而且只是在少数显贵集团中知名。在马来群岛,相当普遍地将非洲黑人称做ng“Zī”,而汉人正是沿用了这个名字,将他们称做“僧耆”(Zenj)或“僧”(Janggi)53。  僧(或僧耆)是指最古代和最广义的“Zanzibar”(桑给巴尔)的土著人,这个名称的内涵并不限于现代的桑给巴尔,而是指相当于东非的广大地区,而东非地区则是趁着东北季风从波斯湾出发的船只可以到达的自然终点。广而言之,凡是非洲黑人都可以称做僧人。诃陵国是一个爪哇人的国家,据唐朝传说记载,诃陵国有“毒女”54,凡与毒女交合者,都会致死。据记载,从元和八年(813)到元和十三年(818),诃陵国三次遣使向宪宗朝贡献了少量的僧童、僧女以及生犀、五色鹦鹉等珍稀之物55。史料中仅见的另外一次记载是尸利佛誓国—就梵文学问和佛教信仰而言,当时尸利佛誓是一个世界性的中心—在开元十二年(724)向唐朝“Deva…putra”56贡献的一名僧耆女57。这些体貌黝黑的僮、婢,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任何踪迹可寻,只是在史书中留下了一些简短的记载。对于八、九世纪时具有高度文化教养的唐朝宫廷而言,这些非洲黑奴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新奇之物。在欧洲人罗可可式艺术中,长久地保存着头戴缠头巾的矮小黑种人的生动、逼真的形象,但是却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僧人的类似的形象资料58。虽然一般都假定僧人来自非洲,可是他们最初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落入了诃陵国王的手中,现在还无法断定。据说在玄宗先天元年(712),印度海盗曾经掠夺了一艘由锡兰统治者派往哈利夫的海船,从这艘船上得到了一批“阿比西尼亚奴隶”59。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献给唐朝的黑奴最初很可能就是在印度洋沿岸买进的,然后他们又被带到了远至爪哇60的地方61。在桑给巴尔和索马里沿海发现的唐朝钱币,或许就是由唐朝商人带去经营人口贸易的62。但是从爪哇和苏门答腊63转输到唐朝的所有非洲黑人,可能同样都是在东南亚地区沦为奴隶的。甚至现在,在东南亚还有矮小黑人。在唐代,唐朝人知道有一个“葛葛僧国”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在苏门答腊西北角的一个岛上,这里的居民凶悍残暴,所以水手都非常害怕他们64。靠近诃陵和尸利佛誓的这样一个地方,很可能就是被送往长安的黑人的故乡。


第二章 人侏儒(1)(图)

瓷侏儒俑 唐代 高18。2厘米 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龙枣村出土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藏    

  如同对中世纪的其他民族曾有过强烈的吸引力一样,矮人也使唐朝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这里说的矮人,是指唐朝本土的侏儒和外来的俾格米人。但是,唐代追求侏儒的风气似乎并不比唐代之前中国诸朝代统治时期更明显。孔子本人在谈到一个叫做“僬侥”65的矮小民族时,曾经将矮人的标准尺寸定为三尺,“僬侥这个名字也有“鹪鹩的意思。虽然有人说矮人是在东南方海上的一座岛上发现的,但是根据传说,小矮人生活在位于中国西南的遥远的地方。古代的僬侥国曾经向中国贡献过象牙、水牛和封牛66。据记载,僬侥国的矮人“穴居善游”67。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在周、汉时代曾经见到过热带的俾格米人,但是,无论古代记载的矮人是矮小黑人,还是像现代的塞诺伊人那样的,长着波浪形头发的矮人,总之在周汉时代就已经有了侏儒,他们是演艺者、舞师和乐师。  在唐朝皇帝的宫廷里,侏儒扮演的角色与前代相比并无不同。现代湖南省南部的道州城,在唐代就以大量出产土生的侏儒而著称。道州的侏儒每年都要作为土贡贡献给朝廷。九世纪时,白居易曾在诗中描写过道州的侏儒。阿瑟·韦利的译文如下68: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送进,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69  八世纪末年,道州刺史阳城哀怜道州人民生离之苦,自作主张停止了这种稀有的土贡。不久之后,就从京城来了一位使者,责问为什么规定的岁贡没有按时送到朝廷。阳城写了一份正式的奏折,宣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贡。这种机智的答复可能比据实回答要高明得多。不管怎么说,道州岁贡侏儒就这样被正式废除了。于是“州民感之,以‘阳’名子”70。


第二章 人侏儒(2)(图)

谱双 版画 明代 纵17、横13。5厘米 出自《欣赏编》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谱双》为游艺之作,此图为其中的“大食双陆毯”,写大食国人对弈的情景,古趣喜人。大食、真腊、于阗之人物写真,始见于此,弥足珍贵。  对于过分讲究排场的唐朝人来说,从外国进口的侏儒,较之于唐朝本土出产的侏儒更使他们感到惊异,当然也就更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外国贡献的侏儒,使他们回想起了古代的“僬侥人。开元十二年(724),占据着苏门答腊制海权的尸利佛誓国(即“bhoja”又称“rivijaya”在唐朝人和大食人中,它以“bhoja”知名)派遣某个俱摩罗—即Kumra,意思是“皇太子”,或许此人果真是一位皇太子71—来到长安,他为唐朝天子带来了许多珍奇的贡礼,这些贡礼主要是人,例如贡礼中有杂乐人一部、僧女一人(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此外还有侏儒二人72。同一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康国73也向唐朝贡献了一位侏儒。距离康居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被称为“短人国”的侏儒种族,中国人从很早起就已经听说了这个国家74。据说短人国地面盛产真珠和夜光明月珠。根据另一种传说记载,短人国的居住地在突厥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那是一个“俗无寇盗”的地方,只有一种大鸟是短人的天敌,这种鸟“常伺短人而啄之,短人皆持弓矢,以为之备”75。这些短人显然就是古代希腊人记载的侏儒,只是在这个故事的东方译本中,将短人国的位置说成了东欧或西伯利亚地区,而不是在非洲的腹地。在原始的西方传说中,往往都说侏儒国在非洲,而这一类的传说也流传到了中国人的耳中。史书中这样说:  小人国在大秦(即罗马)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之76。  可是康国王贡献的侏儒并不是传说中虚构的短人国的人,而是有根有据,真实可信的侏儒。那么,这些侏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二章 人人质(图)

仪卫图 唐代 壁画 人物高180—196厘米 1990年咸阳市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仪卫图》反映了唐代社会宫廷及贵府院宅护卫队的生活实情,通过此图人们看到了盛唐时期的宫廷生活、府员阵容及服饰发型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奴隶之外,唐朝境内的异族人中有许多种族的人也是在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下臣服唐朝的主人的。八世纪时被派遣来帮助郭子仪将军镇压安禄山叛乱的大食兵,就是这样一群身不由己的傀儡。他们与其他国家的那些完全只能听命于他人,被唐朝平民百姓当作稀罕物品来观赏的人质们遭遇的情况是一样的。人质被留在唐朝京城之内,目的在于确保他们在境外的贵族和王室宗亲对待唐朝政权的友好态度。或许除了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之外,人质的处境与那些留在唐朝境内的外国军人并无多少区别。虽然就中国人的传统而言,他们是反对人质制度的,但是国际政治的实际情况常常总是要求他们对这种传统弃置不顾。确实,促使唐朝人放弃人质制度的理由经常是出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动机。这些理由根源于畏惧异族的守旧思想: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认为,留居在唐朝境内的异族人不是惹事生非者就是间谍77。而在七世纪时,只要唐朝政府认为将外族王子留下来不失审慎的话,那么要求一位突厥王子或者是高丽王子留在长安的皇宫里完全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连萨珊朝的王子Narsē(泥涅师)78也被当成了一名受到尊敬的人质。当然就泥涅师而言,他很可能是一位自愿归顺的质子,因为他是在父亲卑路斯死于逃亡途中以后来到唐朝的79。尽管唐朝政府为人质颁赐了只有名义,却毫无实际价值的官服,还为他们提供了诱人的奢侈生活,但是事实表明,这种强制性居留的时间漫长得简直使人质无法忍受。为了抚慰那些出身高贵的男性人质,唐朝政府在宫廷里授予他们一些名义上的职务—一般来说都是委任为宫廷侍卫—而这些人质就这样舒服地消磨着背井离乡的生活。毫无疑问,这些穿着色彩鲜艳的唐朝服装的外国王室后裔,看上去一定丰神俊伟,仪表堂堂80。一直到唐玄宗在位的和平时期,唐朝政权才下令将那些在皇宫里居住了几十年之久,领取国家俸禄的质子送回其本国81。就表面而言,这些留居在唐朝境内的人质的境况是相当风光体面的,但是在这些人质所在的国家里,对人质的看法却大相径庭。根据他们国内的看法,充当人质是一种屈辱和奴役,“高贵的突厥男儿成了唐人的奴隶,清白的少女成了女婢”82。


第二章 人贡人

  所谓“贡人”,就是作为贡品献给唐朝皇室的礼物,或者是如唐人解释的,是作为“土贡”送往唐朝宫廷的男子和妇女。因为这些人是要提供特别服务的,所以就人身自由而言,他们甚至比不上人质。而且我们也几乎无法将他们与奴隶区别开来。据认为,任何不同寻常的人都适合于充当“土贡”的角色,自古以来,中国各地的城邑就已经习惯于将各种各样古怪的或者是畸形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