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外来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代的外来文明-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些则是黑身白蹄。从突厥马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美丽的身材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看做是阿拉伯马系与本地的一种原始品种的杂交种马。毫无疑问,它们或多或少与蒙古草原野马也有近亲关系……24  汉代中国人观察到的“双脊”,揭示了这种马表现出来的阿拉伯马的成分25。所谓“双脊”就是指在马的脊椎两侧之上的两条肉脊,长了这种肉脊的马,骣背骑起来非常舒服。“双脊”也是西方古典时代非常欣赏的一个特点26。而另一方面,李白诗中提到的“虎纹”,则表明了这种马表现出来的返祖成分。“虎纹”就是“鳗纹”,它实际上是马的背部的下方的一种暗色条纹。就如同挪威产的暗褐色马一样,鳗纹是许多原始马具有的共同特征,从亚细亚野驴身上也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特点。  唐朝人将康国出产的马引进唐朝,作为繁殖唐朝战马的种马。他们确信,从土地丰饶的康国引进的这种马,就是最初的大宛马的种系27。唐朝人还了解到了“多雪不风”的迦湿弥罗的山谷中出产“龙种马的消息28。根据十一世纪初期的一个故事中的记述,我们知道在八世纪中期时,拔汗那国曾经向唐玄宗贡献过六匹真正的汗血马。这六匹马的名字分别叫做“赤叱拨”、“紫叱拨”、“绯叱拨”、“黄叱拨”、“丁香叱拨”和“桃花叱拨”。“叱拨”(Cherpdh)这个词在粟特文中的意思是“四足动物。唐玄宗高兴地接受了这些马,并且给它们起了新的更典雅的名字,将马的形象画在了大殿的墙壁上29。这个故事的编者是一位叫秦再思的文人,他生活的时代距离这起传说事件大约有三个世纪之久。人们可能会将这个美妙的故事单单归结为作者本人的怀旧想像,例如,对于这种马的原产地,秦再思浪漫地使用了这个地区的古名“大宛。但是我们认为,对秦再思记载的这个故事不能彻底加以否定。首先,中国人对于外国,总是倾向于使用已经废弃的名称;其次,在可靠的历史记载中,确实有关于大宛向唐朝贡马的报道(遗憾的是,在报道中既没有对马加以描述,也没有具列马的名称)30。而且,“赤叱拨”这个名称也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八世纪的文学作品当中,这个名称甚至还被用来称呼一种特殊品种的中国猫,而这种猫则的确出产于甘肃的灵武31。总之,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些关于唐朝汗血马的记载和关于唐玄宗的马的壁画的传闻。然而不管有关这些马的记载是否真实,中国古时候说的汗血马的种系带有想像的特点,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第三章 家畜马(4)(图)

蒙古马    

  因勇敢顽强而在全亚洲备受重视的蒙古马是蒙古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些额宽腿短、身体粗壮的骏马得到了悉心的照顾,满3岁的马才可以骑,路途遥远时要数次更换新马。成吉思汗对马的待遇定下了严格的规定,其中一条是禁止牵戴着嚼子的马。正是这种马的素质和高明的用马之道造就了蒙古人军事上的优势。战时之外,马匹在礼仪规矩和民间传说中也扮演着显著的角色。虽然可以宰食瘦弱的马,但绝对不能宰食在战场上骑过的马。蒙古人崇拜速度和耐力非凡的马,最后会将其死去坐骑的皮毛和头骨当做神圣的遗物保存起来。图为一位蒙古猎手同其坐骑在一起,彼此都矮小强壮、不可分离。  自古以来,中国人所熟知的马是一种头部硕大、鬃毛直立,冬季全身长满了粗毛的矮种马。这种马曾经生活在北亚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也常常可以见到这种马。它就是亚洲草原上的野马。在中国北部鄂尔多斯地区更新世的沉积物中,曾经发现过亚洲草原野马的骨殖32。现在只有在准噶尔地区才可以见到这种草原野马33,但是准噶尔的草原野马也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34。这种草原野马(Equusprzewalskii)也有其经过驯化的亲枝散布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像挪威产的暗褐色马那样的比较纯的种系,还是那些由于与阿拉伯马血统混合而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种系,都与草原野马有着亲缘关系35。中国人依赖的主要是经过驯化的蒙古矮种马,而蒙古矮种马大体上也属于草原野马的种系。这种马与典型的草原野马的区别在于,它有长而飘逸的鬃毛、额毛以及粗大的尾巴,而这些特点很可能也是与阿拉伯马杂交的结果36。古代的许许多多毛色各异,种类不同的马的种系,可能都是以草原野马为祖系,在其他一些未知种系的马的血统的影响下,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例如,传说中与夏代有关的黑鬃白马,商代的黑头白马以及周代的红鬃黄马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甚至早在周、汉时代,汉文中有关马的种类的词汇就已经很丰富、很复杂了。这表明当时中国人在繁育马的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37。尽管唐朝人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身材更为高大魁伟的西方马,但是他们似乎仍然还保留着某种对于野生矮种马的爱好。例如在永徽五年(654)时,吐蕃人曾将一百匹野马作为贡礼献给了当时在位的天子,这表明他们认为唐朝天子是乐意接受这种贡礼的38。与草原野马出自同一原始种系,但是或多或少混杂了西极马的血统的,还有一些非常少见,而且又独具特色的中世纪中国马的类型。例如,唐代在今天的陕西繁育出来的一种“朱鬃”白马就是属于这种类型39,这种马很可能是典型的周代马的残遗种;瘦削而结实的四川矮种马,是唐代州的特产,但是在许多世纪以前,中原的西邻各国就已经听说了这种马40。唐朝的“国马”(即由政府选育的马,例如驿马、战马等等)中有许多是草原野马和阿拉伯马的杂交种马,而有些则主要是阿拉伯马。有时候,为了国防目的喂养的马的数量太少时,就需要引进外来的马,以补充国马数量的不足。例如在八世纪初年,唐玄宗曾经下诏,批准与“六胡州”市马41。但是阿拉伯马的种系在唐朝处在不利的境地,蒙古矮种马就在毗邻唐朝的地区,所以阿拉伯马很难保持与蒙古矮种马相抗衡的地位。到了唐朝灭亡之后,西方骏马的种系就开始渐次消亡,而随着元、明时代蒙古矮种马的大量涌入,到了近代的初期,西方马的种系就完全绝迹了42。


第三章 家畜马(5)(图)

献马图 唐乾封元年 高146、长154厘米 1990年咸阳市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画面绘有两名控夫和一匹良马,反映了西北少数民族向唐王朝贡献良马的情景。两名卷发阔口、高鼻深目的控夫身着胡服、体格健壮,一人紧按马头,另一人牢抓丝缰,刚制服了一匹余怒未息的烈马,整个画面极具写实性。  在唐朝帝国统治期间,北方矮种马和西方的战马这两种外来马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杂交种马和其他品种的马,都大量进入了唐朝的境内。唐朝人对于外来的马非常喜爱,也非常欣赏。唐朝这种崇尚外来马的风尚部分地可以归结为西方龙马传说的影响,部分地则应该归结于突厥人以及那些与突厥有血亲关系的遥远的游牧统治氏族。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唐朝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众多的骑马者以及玩波罗球游戏的贵族对马的需求甚大,而唐朝境内牧养的马匹一向都很缺,这就自然地导致了对外来马的喜爱。  有关远国绝域出产的良马的传闻,也深受唐朝人的欢迎,他们甚至连那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传闻也深信不疑。例如,唐朝人听说常年积雪的极北地区有一个“马国”43。国家的名称很可能是从突厥部落的名称“Ala…yondlu”(有花斑马者)翻译来的。根据传说,这种马在其原产地受到了屈辱的待遇,被用来耕田,我们不知道这种身上带有花斑的马是否曾经到过唐朝的境内44。大食国地方甚至比马国还要遥远,大食人的战马能解人语,唐朝人对这一点惊叹不已45。长安三年(703),一位穆斯林使臣曾经将一批这种纯种的马带到了唐朝46。但是这些马后来的遭际如何,对此我们一无所知。  唐朝的更为可靠的马的来源是东北地区,即来源于渤海47、室韦和奚部落。渤海分布在黑龙江以南的地区48,室韦49的居住地在渤海以西50,而奚部落则在更南的地区。元和十一年(816),奚人“遣使献名马,尔后每岁朝贡不绝,或岁中二、三至”51。契丹人也分布在东北地区,日后他们将注定成为中国北部地区的统治者。七、八世纪期间,契丹曾经派遣了许多使臣,带着形体矮小,惯于驰走于林木之间的契丹马向唐朝朝贡52。  突厥人位于唐朝的北境,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史记》匈奴蓄马,即也。”53突厥马对于自傲的唐朝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为了得到急需的马匹,被迫在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上降尊纡贵,折节相求。例如在唐朝初年,汉阳郡王李环有一次亲自到了遥远的突厥汗帐。突厥可汗“始见环倨甚。环开说,示以厚币(这些丰厚的礼物中必定有成匹的丝绸和成瓮的佳酿),乃大喜,改容加礼,因遣使随入献名马”54。突厥人除了得到礼物之外,还可以得到其他一些小小的好处。然而唐朝人并不总是利用物质的礼物来作为获取突厥良种马的代价。在开元十九年十二月(731—732)突厥雄主伽可汗向唐朝京城送去了五十匹马。而这些马则纯粹属于谢恩的性质。原来在此之前不久,可汗的弟弟去世了,唐朝派了六名画工前往草原帐篷城,为死去的突厥特勤写真,画像工妙绝伦,“伽每观画处,嘘唏如弟再生,悲泣不自胜”。于是伽可汗在护送画工返回唐朝的同时,顺便献马谢恩55。唐朝人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诱使北方的突厥部落—不管是薛延陀还是乌古斯(九姓部落)—将大量的马匹送进了唐朝的马厩,有时一次就有五千匹之多56。但是在唐朝马匹的供应者当中,最大的,也是最傲慢的供应者是回鹘人。八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就控制了唐朝的马市。当时唐朝对内、对外的战争连绵不绝,从而造成了正在衰落的大唐帝国对于马的无法满足的需求。回鹘和吐蕃这时也成了唐朝主要的外敌和天然的对手,于是唐朝政权将外交政策转向回鹘一边,利用回鹘来与吐蕃对抗。在这一时期,吐蕃人不仅尽数赶走了唐朝在陇右牧放的成千上万匹良马57,而且甚至还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而傲慢自负的回鹘人则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卑躬屈膝的唐朝人颐指气使—因为正是回鹘人凭借他们自己的优势才赶走了高原上的吐蕃人。回鹘人的傲慢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甚至公然在唐朝的土地上袭击唐朝人。尽管社会上对回鹘人蛮横无礼的行为怨声载道,但是唐朝政府还是将有利可图的马匹贸易垄断权交给了回鹘,以此作为他们帮助唐朝的回报58。以前,谄媚奉承的回鹘使臣将免税纯种马作为贡礼送到长安,希望能讨得东方君主的欢心,现在他们已经不用这样做了。如今的回鹘使臣与唐朝的关系,是精明练达而讲求实际的商人与素有教养但却又柔弱的汉人(对于外族人而言,他们似乎确是如此)之间的关系。这时的汉人对回鹘人表示出了应有的敬意,而且要按照卖方的价格支付马价。在八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中,一匹回鹘马的普通价格为四十匹绢,这对于唐朝来说是一笔令人触目惊心的支出59。九世纪初年,衰落疲弊的唐朝政权一年支付上百万匹绢来交换北方边境地区淘汰下来的老弱不堪的驽马,已经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60。唐朝皇帝一度也确实想限制这种虚耗国力的交易。大历八年(773),回鹘派遣一名特别代理商,赶着一万匹马来到唐朝请求互市。这批马的价钱甚至比唐朝政府每年的收入还要多61。当时在位的唐代宗是一位很有头脑的皇帝,他因为费用过大,“……不欲重困于民,命有司量入计,许市六千匹”62。


第三章 家畜马(6)(图)

黑釉三彩马 唐代 明器 高66。5厘米1971年 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有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九世纪初期,黠戛斯人63危险地游荡在突厥本土的北方边缘地区。黠戛斯人将是回鹘亡国的祸根,他们被描述为身材长大、皙面、绿瞳、赤发的人6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