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好我们的小皇帝是现代人,对尊卑看的不是那么重,捏一下就捏一下呗,如果是被官太太捏了,他就当是被狗咬了一口;如果是美女捏的,他就扑上去咬美女一口,咬来咬去,玩的不亦乐乎。

    咬着咬着,他突然看见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长的跟个小仙女一样,抱着一小块粉红色的布料,跟在她妈妈后面好奇的四处张望。

    好萌萌哒的小女神啊,要不要主动扑上去咬一口呢?

    朱慈炅正在犹豫的时候秦明月正好瞄了他一眼,见他站那儿发呆,不由顺着他的眼光看了过去。当她看到那个小女孩的时候,终于明白皇上为什么发呆了,她会心的笑了笑,然后低头在朱慈炅耳边道:“皇上,是不是看上这个小姑娘了啊?要不把她招进宫陪你玩?”

    朱慈炅闻言不由翻了个白眼,玩什么,朕现在还什么都玩不了,要不你这么大个美女不早被我吃了!我们的小皇帝为了摆脱窘境,很无耻的引开话题道:“她手上那块布是什么料子的,这么漂亮?”

    秦明月看他这搞怪的样子,不由捂嘴娇笑道:“那是丝绸,自然是漂亮啦,别看那么小小的一块,要织好几天才能织出来呢。”

    要织几天?开玩笑的吧!看那小姑娘手里的布,撑死也就一米多长,要织几天?有这么夸张吗?朱慈炅不由好奇的问道:“那块布也就三四尺,要织几天吗?”

    秦明月仿佛行家般的品评道:“要是块棉布估计一天就能织出来,丝绸的话就不可能了,那么细密,一天能织一尺就算不错了。”

    棉布一天才能织一米多,丝绸一天半米都织不出来!朱慈炅突然灵光一闪,古代织布机的原理他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在书上看到过工业革命划时代的发明:飞梭织布机,正是飞梭织布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从此各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越。

    飞梭织布机其实就是在老式脚踏织布机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跟脚踏织布机一样,唯一改进的地方就是横向用飞梭取代了手工木梭。这飞梭也很简单,就在梭子两头各加一个滑轮就行了,每个滑轮上穿一根纱线,然后织布机两边各用一个滑槽拉动纱线,梭子便会在纵向交叉的纱线之间来回穿梭,快的跟飞一样,所以叫飞梭,效率跟手工穿梭比能提高五到十倍!

    手工产品的价格大概都是工料对半,效率提高五到十倍,也就是人工陈本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了,等于把总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把飞梭织布机造出来,那不是能垄断布料市场!

    商业活动无非就是围着人类的‘衣食住行’转,这‘衣’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垄断了,那赚的钱简直是无法估算的。

    想到这里,朱慈炅开始考虑制造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了。纵向那密密麻麻的线要怎么排布,又要怎么交叉,他不知道。这个没关系,这些都是沿用老式脚踏织布机上的机构,他不知道自然有人知道,他只要知道怎么用飞梭取代手工横向穿纱就行了。

    朱慈炅是急着回去找人商量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但秦明月不急啊,他只得陪在一边继续‘咬来咬去’了。

    他们是午时过来的,一直逛到下午酉时秦明月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日兴隆,其实她也没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几块布料,准备给自己还有皇上做几身新衣服,由此可见这个‘衣’的确是人类下意识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看到秦明月的表现,朱慈炅做飞梭织布机的想法更加强烈了,一回到皇宫他便招徐光启、毕懋康等亲信连夜觐见,看看他们有谁对脚踏式织布机比较了解。

    还别说,他手下这帮亲信里还真有人了解这个东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面就详细的介绍了脚踏式织布机,这织布机的原理他自然熟悉无比。朱慈炅将飞梭的结构大概一说,宋应星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由崇拜道:“皇上真乃神仙下凡,这么精巧的东西都能想出来!”

    装神装久了朱慈炅也习惯了,听了宋应星的赞美,他不但不脸红,还在心里美滋滋的想到:“这穿越可不就跟神仙下凡差不多嘛,哥们可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神仙都不一定比我知道的多!”

    没过几天宋应星就将飞梭织布机的样机做出来了,他又忍不住邀请朱慈炅去王恭厂看看这飞梭织布机的织布速度。朱慈炅欣然应允,不过有了日兴隆那次微服出访的经验,他也不想在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直接带着秦明月和曹化淳,在点了十个大内高手,就这么轻车简从,偷偷来到王恭厂。

    宋应星又是亲自上阵,他一边踩着脚踏板一边兴奋的介绍着飞梭织布机和原来脚踏式织布机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能织宽布了,老式的织布机一般都只能织三尺左右也就是一米左右宽的布,因为人的手只有那么长,再宽就够不到两头了,要两个人合作来回扔梭子了,再加上一个踩踏板的人,三个人织一块布效率太低了,所以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布一般都是三尺以内的,再宽人工就不划算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飞梭,不管你多宽都是一样的,只要把两边的齿轮加大点就行了,横向穿纱反正就是一脚踏板的事情,不管多宽的布,“嗖”的一下梭子就飞过去了。

    然后原来的打纬宋应星也改进了,打纬是个专用名词,意思就是横向的纱线穿过纵向交叉的纱线之后需要用一个梳子一样的篦子用力压几下刚穿过去的纱线,让布变的紧密,不然织出来的布松松垮垮的,跟纱窗一样,那是做不了衣服的。

    宋应星的改进很简单,就是打纬的篦子上也加装了一个活塞,只要一踩脚踏开关,“啪”的一下就打紧了,脚再一松,篦子又回原位了。

    最后织布的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了,而且原来织布需要熟手操作,连续织上两三个时辰就会累的腰酸背痛,所以效率特别低下。现在就不一样了,随便来个人,只要教会他穿纱线就行了,把四个脚踏板轮流踩过去,那布就织出来了,轻松无比,坐在那里踩一天都不会累的腰酸背痛,效率更是比用老式脚踏织布机织布的熟手快了五倍还不止!

第三卷 第五章 史无前例

    正当朱慈炅为日兴隆商号的开张和飞梭织布机的“发明”欢欣鼓舞时,整个华北地区那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旱灾终于爆发了。

    明末这场超级大旱灾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造成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这场旱灾持续了将近五十年,四省一京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除了沿海少数地区其余几乎都被波及,直接导致华北地区十室九空,大明王朝轰然崩塌!

    后世的史学家和气象学家分析,这场大旱主要是由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时期”造成的,明末那段时间正好是小冰河时期的巅峰,冬季的酷寒导致降雨区域南移,华北旱情越来越严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几千万人口沦为饥民。

    朱慈炅穿越而来,并且成功登上了帝位,他可以改写历史,将崇祯改为崇正,却无法避免这场旱灾,因为这场旱灾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天灾。

    崇正三年二月,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相继爆发旱灾,消息传回京师,朱慈炅顿时头大如斗。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么大范围的旱灾猛然爆发还是让他措手不及。日兴隆还在起步阶段,一年之后能出效益就不错了;飞梭织布机也才刚“发明”出来,要形成经济效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大明还是那么穷,国库里依然只有两千万两白银。

    到底赈不赈灾,这是个问题。

    如果赈灾,两千万两白银丢到将近三千万人口中,每个人都分不到一两,不算各级官员的盘剥和粮食运输的成本,两千万两投进去灾民连稀饭都喝不饱!

    如果不赈灾,五省饥民必定会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军必将遍地开花,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恨有可能又要走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老路,变成亡国之君!

    这明末的大旱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遇到这样的大旱他们照样得歇菜。那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会放弃吗?

    当然不会,穿越而来时那十五天生死之间的徘徊,早已把他的意志锻造的坚硬如铁、百折不挠,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他当然不会轻言放弃。只是,到底怎么办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啊!

    正当朱慈炅还在苦思对策时,农民起义却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猛然间扩散开来。

    早在崇正三年正月初,便有陕西农民起义军王子顺、苗美拥三四千之众,南下围攻韩城。

    正月十五日,陕西巡抚杨鹤率大军前往韩城招抚王子顺,解韩城之围,王子顺见官军势大,韩城已不可下,无奈接受招抚。但苗美拒不受抚,引军北去,于四月,被清涧秀才李攀龙杀于贺家湾。

    四月二十八日,王子顺以为苗美报仇为借口复起,他害怕陕西巡抚杨鹤再次率大军前来招抚,干脆从神木渡过黄河,直扑山西,攻陷蒲州后又分兵二路,东攻赵城、洪洞;西攻石楼、永和等,并由此开始自号横天一字王。

    而后,许多陕西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效仿王子顺,从神木渡过黄河,攻击襄陵、吉州、太平、曲沃等州县,从此起义烽火燃遍山西和陕西。

    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军已经有了一定的章程,他们通常以“营”为单位,每营都有头目一名,各营之间相对独立,时分时合,有时候组成一大股攻城掠地,有时候又分散开来各自为战。

    由于农民起义的人数太多,明末参与围剿的官兵都不明白农民军到底有多少营,开始的时候有三十六营之说,后面又出现了十三家七十二营的说法,反正就是多如牛毛,无法计算,能排上名次的大概有十三位:

    第一位是府谷王王嘉胤,这个王嘉胤前文就提到过了,是王二首义之后第一个站出来响应起义的,在崇正元年就已经组织攻下府谷县城,并设官称王。后面发展到三万多人,转战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声势浩大,是农民军前期当之无愧的老大,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王自用等都是他的部下。不过这个王嘉胤比较倒霉,崇正四年就被他的手下给暗杀了,不然说不定后面就没李自成和张献忠什么事了,建立农民政权的必定是他王嘉胤。

    第二位是紫金梁王自用,府谷王王嘉胤手下的头号大将,农民起义军三十六营的盟主。前期一直跟随王嘉胤,当上盟主不久就病死了,不然后面肯定也比李自成和张献忠名气大。

    第三位是闯王高迎祥,他是第一任闯王,李自成的舅父,曾以贩马为业,擅骑射,臂力过人,崇正元年就在安塞揭竿而起,是农民起义军中资格最老的头领之一,这会儿也是府谷王王嘉胤的手下。

    第四位是闯将李自成,第二任闯王,大顺政权的创始人,本来是个驿站的驿卒,因丢失公文被裁撤了,后面又因不堪债主的催逼把债主杀了,再后面又将出轨的妻子给杀了,两条人命在身,他不得不逃往甘肃去投军,结果军中参将克扣粮饷不发,他又组织兵变把参将王国和当地的县令全杀了!要放现代,这就是一杀人狂魔!还好明朝那会儿还没有网络,要不他怎么可能一次次逃脱制裁!大概是人杀太多了,他不敢再去当兵了,干脆转头了农民起义军,这会儿还是个小队长。

    第五位是八大王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创始人,本来是延安府的捕快,因事革职,后面当了一阵边兵,又犯法当斩,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走上了农民起义的道路,这会儿刚开始组织家乡的十八寨农民准备起义。

    第六位是赛曹操罗汝才,农民起义军的智囊,很有谋略,善于调和各营之间的关系。

    第七位和第八位是闯塌天刘国能和射塌天李万庆,这两人都是李自成的结拜兄弟,后面投降了朝廷。

    第九位到第十三位是老回回马应守、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这几位都是革左五营的头领,革左五营是农民军后期仅次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势力。

    另外还有什么闯天王、扫地王、整齐王、改世王、兴世王、混世王、整世王、顺天王、爬天王、太平王、瓦背王、大天王、四天王、齐天王等等等等,不知道是本来姓王呢还是王爷的王,反正都是王。

    这些带王字的起码还能猜出个意思来,反正不是姓王就是想当王吗,还有些千奇百怪的外号就不知道他们是想干嘛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