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立即有两个太监各端来一盆土豆和红薯放到曾德昭面前,曾德昭好奇的蹲下来看了看,然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朱慈炅见他这个样子,满怀希望的问道:“这两样东西,你认识吗?”

    曾德昭稍微思索了一下,吞吞吐吐的回答道:“这两个东西,大明的叫法,叫马铃薯、番薯?”

    认识就好,朱慈炅欣慰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你看它们有问题吗?”

    曾德昭闻言,犹犹豫豫的回道:“这个,这个,好像有点没种好。”

    朱慈炅本来是想让他介绍几个农业专家过来教人种植的,但听他这口气,好像他就会种,于是朱慈炅试探道:“你会种吗?”

    曾德昭自豪的点点头,回道:“我会,我在家乡种出来的有这么大。”

    朱慈炅看他比划的正是正常的土豆和红薯的大小,立马满怀希冀的问道:“在大明你能种出这么大的吗?”

    曾德昭想了想,然后自信的点头道:“我能。”

    朱慈炅闻言大喜,兴奋的问道:“你愿意在大明当官吗?”

    当官,曾德昭自然是愿意的,那样更方便传教,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愿意就好,朱慈炅立刻下令道:“来人,拟旨,封曾德昭为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负责教授马铃薯和番薯的种植方法。”

    曾德昭一听自己竟然真的当官了,而且好像还是个不小的官,立即跪到地上磕头道:“小人谢皇帝陛下恩典。”

    朱慈炅闻言,大笑道:“哈哈哈哈,不是小人了,应该说微臣,好好干,只要能把马铃薯和番薯种的有你比划的那么大,我赏你白银万两!”

    朱慈炅可谓心情大好,他原以为这次只能来个传话的,却不曾想这个曾德昭本身就会种土豆和红薯。如果只是个传话的,那么来回传话,再加上讨价还价,再从欧洲安排人过来,最少得一两年时间。这下好了,直接来了个会种的,省却了他大把的时间。

    他倒不怀疑曾德昭的话,那个时候的传教士本来就是博学多才之辈,而且他们的教义也不允许他们说谎,他说会,那就是真的会,不存在撒谎骗人的可能性。

    有了曾德昭的指导,迁移计划就可以开始准备了,崇祯那会儿是不知道华北还要持续十多年的大旱,要是知道的话,估计也会把人迁移走。

    让将近三千万人在寸草不生的干旱地区待十多年,那是脑子有病,没全部死光就算不错了,赈灾那就是个笑话,大明所有税收全部扔进去都不够,唯有迁移,才能救五省黎民!

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灾民

    四省一京的人口迁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考虑好,不然就会出大乱子。

    首先,要做好迁出人口的统计,灾区虽然寸草不生,但总有人不愿意走,比如州府县城里的富商,他们有的是钱粮,哪怕再大旱一百年他们都不愁吃喝,这些人自然是不愿意走的;再比如那些权贵世家,那也是钱多的几辈子都花不完的主,你叫他们搬走那不是救他们,而是要他们的命。真正活不下去的都是普通的平民和军户,他们除了种田就没有任何其它收入来源,一旦颗粒无收,便要面对饥饿。

    然后,安置灾民的地方也要准备好,不能光一道迁移的圣旨下去就不管了,灾民们总要知道自己到底往哪里迁,到了地方之后还要有吃的,有地种,不然迁出去干嘛,不一样得饿死。

    朱慈炅不是神,他只是喜欢装神而已,这么多事情他一个人也考虑不过来,只得把礼部和工部所有大员全部召集起来,对着地图慢慢商议。

    面对皇上的奇思妙想,众人无不惊的目瞪口呆,这可是上千万人的迁徙!大明好多次都说要迁都,结果都没迁成,迁个都最多也就涉及到百来万人而已,都不能成事,这次竟然要迁徙上千万人,让他们怎么能不吃惊。

    当然,吃惊归吃惊,唱反调的人倒是一个没有。礼部尚书徐光启和工部尚书毕懋康都是朱慈炅的亲信,工部左侍郎王徵同样是他的亲信,工部右侍郎李天经也是徐光启和毕懋康提拔起来的,也属于他的亲信一脉,这些人都不会反对。

    至于礼部左侍郎杨鹤,他刚从陕西回来,灾民们有多苦他是知道的,所以他绝对赞成迁徙。最后一个是礼部右侍郎温体仁,这货就是个马屁精,一天到晚就知道揣摩领导的意思,想着怎么拍效果更好,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唱反调的。

    众人商议了几天总算是把方案初步定下来了,礼部主要负责迁徙人口的动员和统计,其中徐光启负责北直隶,杨鹤负责陕西和四川,温体仁负责山西和河南。工部主要负责迁徙人口的安置,其中毕懋康负责征集土地,王徵负责修建简易的住宅,李天经负责安排土豆和红薯的种植。

    安置灾民的地点也确定好了,北直隶的灾民不用迁徙到别处,顺天府、河间府和永平府都靠近大海,并没有遭受旱灾,直接把北直隶西边几个州府的灾民迁到东边这三府来就可以了。山西和河南的灾民就近牵往山东,陕西和四川的灾民就近牵往湖广。

    另外,接收难民的州府都要空出十万亩以上的耕地供灾民耕种,这个问题不是很难解决,因为土豆和红薯对地质的要求都不高,山地和荒地都可以,各州府倒是可以轻松应付。

    朱慈炅组织的廷议结束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礼部开始组织官员在四省一京的受灾地区宣传:由于旱灾严重,而且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所以朝廷决定将灾区所有平民全部迁移到雨水充沛的省份去。所有平民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愿意去的朝廷提供简单的住宅,还有足矣充饥的粮食;不愿意去的朝廷不会再提供任何救灾物资,任其自生自灭!

    消息一出,整个大明都震惊了。

    不开玩笑的说:这小皇帝到底识不识数啊?那可是上千万人,不是上千人!

    灾区的权贵说:这下有好戏看了,小皇帝怕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唉,还是年少无知啊!

    灾区的富商说:走吧,走吧,都走吧,一天到晚瞪着绿油油的眼睛盯着我们,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强盗反贼了。

    灾区的地主说:这小皇帝是不是抽风了?迁往他处我们的地怎么办,没有地租我们以后怎么活啊!

    灾区的平民说:真的吗?真的能吃饱吗?只要能吃饱让我们搬去辽东去都行!

    。。。。。。

    不管别人怎么说,朱慈炅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大迁移了,谁敢跳出来唱反调,他不介意让锦衣卫去告诉他们,大明的历代皇帝可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全杀光也才两千多,那灾民可是两千多万,两千多和两千多万换谁都知道知道怎么选择。

    也许是钱谦益被发配走以后没了组织者,也许是朝廷的官员都害怕被小皇帝发配到陕西去剿贼,也许是大伙都认为迁移是唯一的办法,总之,这次史无前例的迁徙计划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月份正好是土豆的播种季节,毕懋康把耕地征集完以后,李天经便领着曾昭德四处奔波,组织和教导北直隶、山东、湖广的农民往地里播种土豆,为灾民储备粮食,王徵也开始组织各地的匠户修建建议的住宅。

    朱慈炅这次真的发狠了,给他们每人都配了一千锦衣卫,并下了圣旨,各地知府、知州谁敢不配合他们的工作,立马拖下去砍了,换个肯配合的上去,看谁敢出幺蛾子!

    各地的知府和知州都不是傻瓜,谁敢拿自己的脖子去试试绣春刀锋不锋利!所以准备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三月份各地的土豆都播种下去了,四月份灾民的统计工作基本上完成了,愿意迁走的接近两千万!五月份各地的简易住宅也相继建成了,到六月份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终于开始了。

    两千万人的大迁移,那场面,站在地上是看不出来的,反正到处都是人,也不知道有多少。

    如果从空中看过去就知道有多壮观了,官道上密密麻麻连绵几里、十几里甚至是几十里的队伍随处可见,迁徙的灾民组成了无数的长龙,在当地官员的指引下缓缓向安置地点移动,整个北方就像突然掀起了无数的蚁潮,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黑点。

    虽说是就近迁徙,那路途也不是一般的远,最快的都要走十多天,最慢的一个月能到达就不错了!

    这次光是沿途的吃喝朱慈炅就从国库预支了一千万两,再加上各个安置点的建设,农民起义军占领地区军队的调动,整个国库基本上都清空了,如果加征的税赋收不上来,那他就变成穷光蛋一个了!

    当然,就算是真的变成穷光蛋朱慈炅也会去做,两千万两白银能救活两千万平民,这种事情还需要考虑吗?

第三卷 第九章 发展实业

    六月的天津卫,草长莺飞,由于地处沿海,天津卫并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原野中一片片绿油油的土豆茎叶随风飘荡,田垄里到处都是劫后余生的灾民幸福的欢笑声。土豆收获的季节已经到了,一铲子下去,就能铲出一堆拳头大小的宝贝疙瘩,不一会儿,大大的竹筐就能装的满满的。

    对于饿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灾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吃的东西更能让他们感到兴奋了,在家乡那会儿实在没吃的了,草根都能挖出来吃,这土豆可不是草根,比白面馍馍的味道还好呢,灾民们怎么能不高兴。

    武清是天津卫离京师最近的城池,原本是个只有三四万人的小县城,这次一下就迁来了十多万灾民,小小的县城瞬间就扩大了几倍,低矮的城墙四周建满了简易的木板房。

    这天,整个武清城突然被京营给占据了,大大小小的街道上排满了禁卫军精锐,一队队锦衣卫在大街小巷来回巡逻,那认真劲,怕是有只老鼠不小心窜到街上都会被他们乱刀砍死。

    灾民和原来县城的居民都知道,怕是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要来视察了,看这架势很有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原来县城的居民也就罢了,皇上那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跟他们实在是扯不上什么关系,好奇的可能会跑去看看,其他人则是该干嘛干嘛,并没有多大反应。

    迁移过来的灾民就不一样了,皇上可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要不是皇上让他们迁出寸草不生的灾区,这会儿有很多人可能已经饿死了!饿死是怎么个死法现代人估计没几个人能想象到了,那种痛苦,实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你饿的感觉自己的胃都快被自己消化掉时,就知道饥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了,当然,那还只是刚刚开始,离饿死还远着呢。

    体验过饥饿的灾民都对皇上充满感激,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跪在官道的两旁,有条件的就摆上长生牌位烧柱香,没条件的就把刚收获上来的土豆一筐筐的摆出来,摆在自己身边。他们当然不是想送给皇上吃,而是想告诉皇上,我们有吃的了。

    来的人自然是崇正皇帝朱慈炅,他本来想微服私访来着,奈何两宫皇太后听说他要出京硬是要跟着他一起来,说什么来踏青。朱慈炅没办法,只得备齐阵仗,带上一万京营精锐和五千锦衣卫,沿途护卫着两位皇太后,慢慢悠悠的来到武清。

    这会儿我们的小皇帝正腻在大美女秦明月怀里,骑在一匹神骏的白马上,在五千锦衣卫的护卫下,好奇的四处张望呢。御轿里面他实在呆不下去了,两个皇太后虽然名号大的吓人,其实就是不到三十岁深闺少妇,那唠叨劲,抱着他就说个没玩没了,把他头都说大了。我们的小皇帝表示自己的龙耳受到严重的伤害,只得摆脱她们的怀抱,让秦明月抱着他骑马而行。

    朱慈炅这次来天津卫主要是想看看织造厂的情况,飞梭织布机都发明出来了,自然是要建个厂织布,不然怎么创造效益呢。他让宋应星先做了一千台飞梭织布机,然后又让毕懋康寻了个地方建起了厂房,准备先整个织布厂出来看看效果。

    为什么要把厂房建在武清呢?因为京城里面实在是找不到这么大的地方,天津卫那边又主要是驻军,只有这武清县城,驻军不多,空地较多,随便搬迁一下就能整出一块空地建厂。

    现在,厂房已经建好了,织布机也装好了,就等着招工开业了,朱慈炅自然是要过来看看情况,这可是他建立的第一个工厂。正好,这土豆也成熟的季节也到了,他还可以顺带过来看看灾民的情况。

    一路行来,看到长势良好的土豆地和满脸笑容的灾民朱慈炅这心里别提多美了,这可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