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罢,他径直向王征南那一桌走去,这王征南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只是他年纪太小没赶上大明和清军的大战,等他成为总兵的时候连南明都已经灭亡了,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也。

    现在这么一位武功高强的大英雄就在自己面前,朱慈炅自然不会放过,虽然王征南现在年纪还小,但朱慈炅比他更小啊,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好好把他培养起来,不正好接卢象升他们的班。

    朱慈炅这一动,曹化淳、黄得功他们,还有一众锦衣卫和东厂高手自然是紧随其后,秦明月看了看郑森,终究有点不放心,还是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跟了上去。

    王征南等人见朱慈炅过来了,赶紧跪到地上齐声高呼道:“草民拜见皇上。”

    朱慈炅微笑着道:“免礼,免礼,朕这不是没有穿龙袍吗,你们也不用这么拘谨,都起来吧。”

    众人都莫名其妙,不知道皇上怎么突然间这么和蔼可亲了,朱慈炅这样做自然是有目的的,等他们都起身以后,他立马走到王征南跟前,饶有兴趣的问道:“朕如果没有听错的话,你是叫王征南吧?功夫这么好,有没有想过要报效国家啊?”

    王征南受宠若惊,结结巴巴的道:“想、想是想,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朱慈炅闻言大喜道:“好,朕现在就给你这个机会,先跟在朕身边挂个京营千户衔吧,待日后兵法娴熟了再去领兵打仗,你看怎么样啊?”

    王征南自然是求之不得,他激动的跪在地上磕头道:“谢皇上恩典。”

    。。。。。。。。。。。。

    这晚的金陵城可谓热闹非凡,先是一年一度的花魁大会隆重开幕,热热闹闹的持续了两个多时辰;然后是几万中都留守的城卫军和京营禁卫军在锦衣卫的配合下冲进城内,将南京留守的城卫军全部缴了械,赶回军营;最后是无数锦衣卫在城内大肆抓捕密谋造反的乱臣贼子,整个金陵几乎都被他们翻了个遍。

    轰轰烈烈的抓捕行动持续了一晚上,金陵城里的达官贵人几乎都成了阶下囚,连五品以下的小官吏都被抓去一大半,以魏国公徐弘基和世子徐文爵为首的江南士大夫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这就算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朱慈炅还是坚持清洗阉党时的政策:

    罪魁祸首徐弘基和徐文爵父子,抄没家产,诛灭全族。

    主犯赵之龙等人全部抄没家产,斩首示众。

    其余从犯如果表现良好,可酌情从轻发落。

    能主动揭发同伙罪行并将贪腐所得全部上缴的,只贬为庶民,罪行不再追究。

    只上缴贪腐所得,不肯揭发同伙罪行的全部流放千里。

    拒不上缴贪腐所得又不肯揭发同伙罪行的全部关进天牢,秋后处决。

    这下可不得了了,谁不想活命啊,谁不想自由啊,为江南士大夫集团利益而贪赃枉法的官员被一个个攀咬出来。

    首先还只是南京本地的大小官吏,慢慢就延伸到了江南三省,他们对京师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克扣税赋,打压外地官员,整个江南几乎成了一个小朝廷。

    他们还为亲朋好友经商打开方便之门,帮他们打压竞争对手,像日兴隆跑到南京来开分号,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叫城卫军直接把日兴隆封了,还勒令他们上交一千万两赎金,没点背景的一下就会被他们玩死,就算后台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南京也玩不过徐文爵。

    可惜日兴隆的后台不是骆养性,而是崇正皇帝朱慈炅,他们这一脚踢到了天下最硬的铁板上,到现在骨断筋折都是一种奢望了,我们的小皇帝发起狠来,不将他们一网打尽是不不会收手的。

    一通攀咬下来,江南三省的官员都被咬出来一大半,骆养性抓人抓的手都软了,他觉得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可是,请示朱慈炅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不够,继续!

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财富惊人

    朱慈炅之所以让骆养性继续深挖,是因为另一帮关键人物还没有牵连进来,他知道东林党跟江南士大夫集团之间是有利益联系的,不然不会一提收交易税就有一堆东林党人跳出来反对。他们又不经商,为什么反对?

    如果江南民生凋敝,一贫如洗那也就罢了,问题就他亲眼所见,金陵城比京师繁华多了,花魁大会上的土豪比他朱慈炅有钱的大有人在!

    整个北方连年大旱,兵灾不断,民不聊生,穷的就快人吃人了;江南的权贵们却是醉生梦死,为博美人一笑,几百上千两银子扔出去眼睛都不眨一下!

    如此极端的差距钱谦益他们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会不知道吗?知道了还要反对收交易税,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国为民,那就应该赞成收税!

    这里面肯定有利益瓜葛,为什么一直没人揭发呢?

    原来钱谦益他们为了保险起见一直都是和徐弘基、徐文爵等首脑人物联系的,下面的人自然不知道其中的猫腻。这些首脑都要抄家灭族了,他们自然不会再去攀咬别人,所以钱谦益他们一直没有被牵连进来。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总是会得到报应的,虽然首脑人物都不开口就查不出他们之间的猫腻,但他们收受的豪宅、田产甚至是银子总要经过人手,不可能什么都是首脑间当面交接。查到那些管理财物的小喽喽的时候,东林党终于被牵连进来了。

    他们一个个在京城装清高,粗茶淡饭、轻车简从、两袖清风、廉洁奉公跟道德楷模一样,在南京却是豪宅深广、奴仆成群,妻妾子女、亲朋好友都过的奢华无比!

    这些都做的很隐秘,在史书上都没有一点记载,但从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中却隐隐暴露了钱谦益的富有,当时钱谦益只是个礼部侍郎他为了追求柳如是现实专门修建了“我闻室”,然后又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如果当爱情故事来看,的确是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修这些都不要钱的吗?明朝官员可是出了名的低薪,他哪里来这么多钱修建这些奢华的“金屋”?

    就连钱谦益这种被他们买通的官吏都这么有钱,那么金陵城的权贵们到底多有钱呢?他们过的又是怎样奢华的生活呢?如果要做详尽的描述,起码能写出一本长篇小说来,还好,红楼正好就是介绍明末时金陵城里权贵的,对他们的奢华描述的可谓淋漓尽致:

    比如,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贾府奢华吧,正堂是用白玉砌的,堂前的雕塑都是纯金的!

    又比如,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史家庞大吧,三百里的宫殿都住不下!当然这有点夸张了,不过估计奴仆上万是有的。

    再比如,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金陵王家比传说中的东海龙王还有钱,玩奢侈品东海龙王差他王家几条街呢!

    再比如,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薛家有钱吧,金银珠宝在他们眼里如同粪土!

    当然,红楼的历史背景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写的是明朝末年,有人说的写的是清朝初期。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作者怎么敢嘲讽清朝的王公贵族,要写的是清朝,就凭他前面的那张“护官符”估计这书就没有机会流传后世了。

    好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总之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崇正,江南士大夫集团在东林党的庇护下积累起来的财富是惊人的,就连已经不把银子当钱看的郑森都吓到了。这不是开玩笑的,光从这些权贵家里抄出来的现银就有上亿两,这是什么概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一千两一个的银箱子就要准备十万个!

    其他豪宅、田产、商铺、作坊、古玩、珠宝、字画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可以说朱慈炅一次就把把江南这几十年欠的税赋全收上来了,以后终于不用再为银子发愁了,光是现银,就够解决西北的农民起义军了。

    至于那些豪宅、田产、商铺、作坊、古玩、珠宝、字画也好办,商铺、作坊、古玩、珠宝、字画全部并到日兴隆商号就行了,估价的问题,有东厂和锦衣卫看着,量常威他们也不敢作假。豪宅和田产正好作为皇室的私产,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几百万两,我们的小皇帝就连私房钱都有了。

    把江南这帮土豪全逮住之后朱慈炅并没有急着回京城,这次南京之行他要处理的问题还很多。

    首先,钱谦益等东林党内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那帮小人要全部提拎到南京来审讯,朱慈炅倒是要看看在如山的铁证面前他们还装不装清高了。

    然后,复社也不能任其发展下去了,大明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如果再出一个东林党这样权倾朝野的朋党,估计大明就要亡了。钱谦益他们被抓以后,西北空正好出来很多职位,就让复社这帮人去顶替,把他们发配到灾区去体验一下生活,就知道治国不易了。

    还有,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参与了贪腐,在远离京城的地方设立一个小朝廷,监管不易,朱慈炅干脆趁机把他们全撤了。

    最后就是赚钱的问题了,别看这次抄没的现银有上亿两,真正花起来也顶不了几年,大明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没有庞大的收入,那只能被后金慢慢耗死。

    于是,日兴隆商号的全面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好这次抄没的商铺遍及江南三省,各个州府都有,全部改造成日兴隆的分号之后江南的销售网络和银行体系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再加大投资,把其他省份和州府的分号都建立起来,日兴隆商号就真的做到汇通天下了,到那时候绝对财源滚滚。

    还有那些作坊,全是纯手工的,生产力比较低下,朱慈炅准备改造一下,给他们配上蒸汽动力,这样生产力能直接翻几翻。

    清朝的时候就将江南的纺织行业全部合并在一起建立的一个庞大的江宁织造,朱慈炅的规划可不止这么一点,他不但要建立江南织造还要建立江南瓷器、江南茶业,布匹、丝绸、瓷器、茶叶这几个最赚钱的行业都要运用蒸汽动力,成为准现代化的公司。

    生产力迅猛发展之后,产品肯定会成倍增加,销售就成了重中之重,光大明境内肯定消耗不了这么多产品,唯有把东西卖到海外去,赚洋人的钱才是正途。

    朱慈炅对现在的海外形势还是两眼一抹黑,还好有郑森在这里,郑森的父亲郑芝龙可是南洋霸主,对海外形势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因此,他让郑森直接通知郑芝龙,就说:皇上邀请你前来南京一聚。

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亦商亦盗

    郑芝龙原名郑一官,出生在福建南安一个叫石井的小渔村里,他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吏。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低的可怜的,一般的小官吏如果不贪腐,家人都养不活,郑一官的父亲比较廉洁,所以当家里的小孩多起来的时候,这个家庭的生计就难以维持了。

    郑一官十七岁的时候,由于家里生计艰难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去澳门投奔从事海外贸易的舅父黄程。他很有经商头脑,外语天赋也不错,跟随黄程干了三年之后,不但帮黄程把生意打点的妥妥当当的,还学会了荷兰语和葡萄牙语。

    黄程见他学的差不多了,就把他送到日本平户的华侨李旦门下。这李旦可不简单,他是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之一,资本雄厚,而且还有自己的船队。郑一官到了李旦门下之后更加勤勉了,对李旦更是“以父事之”,李旦看他能干又可靠,便将他收为义子,将一部分生意交给他打理。

    郑一官自此飞黄腾达,逐渐成为当地华侨的领袖,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的优待,成为当时日本的显赫人物之一。

    有一句俗话叫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郑一官会荷兰语和葡萄牙语,李旦干脆将与荷兰人的交易全部交给他打理,郑一官又搭上了荷兰人这条线。

    那个时候荷兰人正在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争夺海上霸权,为了垄断对日贸易,荷兰人竟然培养郑一官去当海盗,专门劫掠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从东南沿海发往日本的货船。

    从此郑一官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活,在日本人和荷兰人眼里,他是名声显赫的大海商,生意庞大、富甲一方;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眼里他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海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郑一官亦商亦盗的在海上混迹了两年之后逐渐摆脱了荷兰人的控制,开始自立门户,李旦去世之后他又继承了李旦的大部分遗产,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