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军工帝国-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慈炅知道他们会往河南窜,但他就是不提醒卢象升,如果一提醒,让卢象升跑到河南去守株待兔,把贼寇给打跑了,那岂不是白白便宜了河南那帮宗室蛀虫!

第五卷 第十七章 舆论引导

    看罢卢象升的奏折,朱慈炅不由想起了吴梅村所负责的《新京报》,要他尽快把首刊编辑出来,怎么现在还一点动静都没有呢?首刊的内容都给他想好了,就是报道辽东大捷的相关消息,那么多人和事,随便写写就不止十篇文章了,按他的文采应该早就编辑好了啊!

    对《新京报》的刊行朱慈炅是相当重视的,后世的经验告诉他,只要掌握了舆论宣传的喉舌,就能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

    你想要干什么就使劲赞美、夸奖,把这样做的好处尽量夸大,老百姓就会认为必须这样做,才是对的;你不想别人干什么,就使劲批评、谴责,把那样做的坏处无限放大,老百姓就会认为要是那样做,就是错的。这样,不管你想做什么,都会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推行起来事半功倍。

    朱慈炅现在有很多事情就必须舆论的支持才能推行下去,像推广西学,培养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人才;鼓励经商,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与洋人合作,发展对外贸易等等。

    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无所谓对错的,但是他们必然会触动某些阶层的利益,有很多人眼里可是只有利益没有国家,一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疯狂反对。老百姓一般是不持什么立场的,但他们有盲从心理,很容易被这些利益阶层煽动一起来反对,到时候要推行就难了。

    现在有了报纸就不一样了,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报纸宣传引导,潜移默化的让老百姓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到时候再推行起来那些利益阶层想反对就孤掌难鸣了。

    可以说这《新京报》是他推行新政的关键,但吴梅村那里却迟迟没有动静,他怎么能不着急呢。既然吴梅村不来主动汇报,那就只有让他被动来汇报了,于是朱慈炅对着门口大喊一声:“曹公公。”

    曹化淳应声而入,恭敬的行礼道:“微臣在。”

    朱慈炅把奏折往书桌上一扔,有点不悦的道:“通知吴梅村给朕来汇报一下《新京报》的编辑情况。”

    曹化淳领命而去,没过多久,吴梅村捧着一张折叠好的报纸过来了。

    朱慈炅看见他手里的报纸,以为他都编辑好了,不由兴奋的道:“这是编辑好了吗?快给朕看看。”

    吴梅村恭敬的将报纸递上来,羞愧的回道:“这个,这个,微臣无能,还没有编辑完,请皇上责罚。”

    朱慈炅闻言,并没有马上发作,而是接过报纸仔细的看起来。

    按他的提示,报纸的纸张用的是最差的,没办法,这年头可没有广告收入,十文钱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一块多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压缩成本,所以这纸张自然要用最便宜的。

    整张报纸并不是摊开的,而是折的方方正正,大概书本大小,正面是报纸的封面。

    封面正中间写着三个规整的隶书大字《新京报》,三个大字旁边是题字人的签名:大明内阁总理大臣摄政王,朱由检。

    恩,这五叔的字倒是越写越好了,很有大家风范,看样子这几年奏折没白批啊。

    封面的左上角写着一副对联:国事,时事,天下事,包罗万事。要闻,新闻,时政闻,百姓皆闻。对联旁边又是一溜小字:大明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徐光启。

    这两人都是朱慈炅打了招呼的,一个摄者王、一个内阁首辅,证明了报纸的权威性,能起到很不错的广告效应。当然如果是他亲自题字,那更能证明报纸的权威性,奈何他那笔字写的,实在是拿不出手啊,权威性是有了,这美观性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他想了想还是算了。

    封面的右下角也是两溜字,注明了刊发机构和日期:大明通政使司衙门刊行,崇正四年月日。

    这封面倒是美观大方,有权威,有内涵,让人看一眼就有读下去的**,不错,不错,朱慈炅点了点头,缓缓的将报纸展开。

    他看了看正面稀稀拉拉的两篇文章和一首诗,又有点不甘心的把报纸翻过来,看了看反面,一片空白!

    朱慈炅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他把脸一板,生气的问道:”怎么回事,这么多天了才两篇文章!“

    吴梅村惶恐的跪在地上磕头道:”微臣无能,微臣无能,微臣。。。。。。实在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啊!“

    朱慈炅闻言,一拍额头,好吧,自己有点太想当然了,这货又没看过报纸,怎么知道报纸该写些什么呢。难怪让他宣传辽东大捷,他就写出两篇文章,一篇介绍三台子堡之战的,一篇介绍盖州攻城战的,还有一首赞美大明将士的诗,其他就没有了。

    朱慈炅想了想,口气一变,轻声宽慰道:”起来吧,朕不是要怪你,只是这《新京报》以后可是要天天刊行的,你这速度怎么保证天天都出新刊?“

    吴梅村抹了抹额头的冷汗,爬起来躬身道:”微臣愚钝,有负皇上所托。“

    朱慈炅继续宽慰道:”这个不怪你,是朕没跟你说清楚。“

    吴梅村闻言,感动莫名,恭敬的请教道:”请皇上赐教。“

    朱慈炅思考了一阵,问道:”你对太傅了解多少。“

    吴梅村正准备恭听圣训了,没想到迎来的是一句提问,他有些不知所措的回道:”呃,这个,这个孙大人是顾命大臣、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镇国公。“

    朱慈炅追问道:”还有呢?“

    吴梅村想了想继续答道:”孙大人是先皇帝师,曾多次督师蓟辽,并主持修筑了宁锦防线,抵住了建奴的进攻。“

    朱慈炅继续追问道:”还有呢?“

    吴梅村额头上的冷汗又冒出来了,他结结巴巴的道:”这个,这个,其他的微臣还要去打听一下。“

    朱慈炅一拍巴掌,有些得意的道:”这就对了,你一个新科状元,在朕身边待了这么久,还见过太傅本人,都只知道这么多,其他人若不是与太傅熟识,或者在太傅手下当过差,怕是比你知道的更少。“

    吴梅村闻言,灵机一动,试探道:”皇上的意思是可以写一篇文章,详细的介绍太傅的情况?“

    朱慈炅欣慰的道:”恩,不错,一点就透。记住了,报纸不是只能报道事情,相关的人员情况也可以报道,特别是有功之臣,更要大肆报道,而且题目不能太俗套,要有一定的震撼效果,比如介绍太傅的这篇文章就可以题为:三朝元老,功勋卓越……记辽东主帅孙承宗大人。还有满桂、孙元化、孙传庭、秦翼明、秦拱明都可以介绍介绍嘛,多介绍介绍他们的光辉事迹,鸡毛蒜皮的琐事就不要写了。”

    吴梅村闻言,眼珠子一转,继续试探道:“皇上是想树立榜样,让大家向他们学习?”

    朱慈炅点头微笑道:“恩,孺子可教也,不但是我方将领,敌方的重要人物也可以介绍介绍嘛,像皇太极、莽古尔泰、代善都可以写写嘛。”

    吴梅村大胆的揣测道:“往丑里写?”

    朱慈炅闻言,抚掌大笑道:“哈哈哈哈,不错,不错,有前途,朕果然没看错人,给朕使劲恶心他们,最好让他们看了就吐血;一定要把他们写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让大明百姓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

    吴梅村认真的道:“他们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个倒不用怎么夸张。”

    朱慈炅闻言,翻了个白眼,提示道:“听说他们几十年前,还没有归化大明的时候就跟野人一样,吃生肉、喝兽血、一年到头不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

    吴梅村闻言,眼睛都快鼓出来了,您这说的是人还是野兽啊!旋即他又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好像是明白了朱慈炅的意思。

    朱慈炅继续提示道:“还有辽东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些也可以写写嘛。”

    吴梅村会意道:“微臣明白,如此大好河山被建奴给占据了,我们一定要夺回来。”

    朱慈炅点了点头,突然严肃的问道:“你知道这次之所以能战胜建奴,凭借的是什么吗?”

    吴梅村这次会错意了,他马上吹捧道:“靠的是皇上的英明神武,还有孙承宗大人的忠勇机智,还有孙传庭大人的赤胆忠心,还有。。。。。。。”

    朱慈炅哭笑不得的阻止道:“好了,好了,这些是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大明的武器比建奴先进,我们有新型燧发枪建奴没有,我们的大炮比建奴的打的更远,更准。”

    吴梅村有些摸不着头脑的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朱慈炅没好气的道:“这些都是靠人做出来的,朕现在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你想啊,要是朕一个月就能生产上千门大炮,而且射程比建奴的远的多,那收复辽东多轻松的,到时候你就可以写一篇文章:万炮齐发,建奴灰灰湮灭。”

    吴梅村当然知道万炮齐发是不可能的,所以这话的重点就在人才二字上,他若有所思的问道:“皇上是准备推广西学。”

    朱慈炅点了点头,告诫道:“有些事情你知道就行了,这些不能从正面报道,要从侧面引导,懂了吗?”

    听这话的意思,皇上是把自己当亲信了,吴梅村激动的点头道:“微臣明白。”

第五卷 第十八章 迅急筹划

    朱慈炅想了想,感觉一般的报纸差不多也就这些内容了,如果把这些全写上去,不要说十篇文章了,二十篇都没问题,于是,他微笑着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吴梅村闻言,有些为难的道:“这一天一刊,微臣一个人怕是写不过来啊。”

    朱慈炅闻言,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通政使司最小的官吏都是举人出身吧,你可以让他们写啊,你把把关就行了。还有,大明这么多官员,进士出身的多如牛毛,写几篇文章对他们来说不是手到擒来,你可以征稿啊,只要给点稿费,他们还不抢着给你写啊!”

    吴梅村闻言,眼睛一亮,对啊,写一两篇文章对大明的官员来说还真不是个事,不过这个稿费,他继续请教道:“皇上,不知稿费给多少合适?”

    朱慈炅被他打败了,以手抚额道:“这个你可以算啊,看有多少利润,再看看官员的收入水平,你感觉多少钱能让他们抢着给你写,就给多少钱啊。”

    利润?吴梅村有点不能理解了,这都降到十文钱一份了,还能有利润吗?他小心的问道:“皇上,这么便宜,还能赚到钱吗?”

    朱慈炅被他彻底打败了,这些读书人就这毛病,眼里就没有赚钱的概念,他无奈的问道:“一张报纸纸张价格几何,印刷价格几何,你又打算一期刊印多少份?”

    这些吴梅村倒是都打听好了,他立马回道:“一张报纸纸张三文,印刷价两文,听通政使司的同僚说,以前印一期邸报最少能卖出上万份,最多能卖出十多万份,所以微臣准备先印一万份,如果能全卖光,再一万一万的加印。”

    一张赚五文钱,一万张才五万文,也就是五十两银子,难怪这货没想过能赚到钱,就这发行量,怎么赚钱!还有,他之所以把报纸价格降这么低就是为了把销量推上去,从而控制舆论导向,这一万份能控制个屁的舆论导向啊!

    朱慈炅斩钉截铁的道:“一万份太少,大明历届进士在世的都几千人吧,举人最少也几万吧,还有秀才,那怕是有几十万吧,还有童生,怕不是有几百万吧,这么多读书人,如果一人买一份,你印一百万份都不够。这样吧,前三期免费,每期印一千万份,认识字的,每人发一份。后面每期先印一百万份试试,如果能卖完就十万十万的往上加。”

    吴梅村闻言,下巴都快掉地上了,张嘴嘴无意识的道:“一,一,一千万份!”

    少见多怪,打广告还有人嫌发的多吗,这《新京报》现在可是独家买卖,而且还有朝廷支持,一千万份算个什么啊,大明可有一亿多人。

    朱慈炅压根就没搭理他,继续分析道:“如果按每期一百万份计算,一期大概能赚五千两银子,给个五十两一篇文章你这通政使司的门槛怕是都要被人踩破了,还是少给点,十两银子一篇文章吧,通政使司内部人员折半。就这估计大部分小官吏都会发了疯的往你那投稿子,如果一次公布一期的征稿,估计你一天都看不完,这样吧,一次公布十期的征稿内容,你多组织点人审稿,刊发了的文章才给稿费,没刊发的就给人发一百文工本费吧。”

    吴梅村继续痴呆状态,喃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