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52铁血中华-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林凤祥安排他的下属这么做的么?”赵迪也在严重质疑林凤祥以及林凤祥的部下。

    护送大炮到景德镇,已经是件很辛苦的工作。若非得知了英国加强对清军支持之后,总参谋部认为有必要支援一下太平军,光复军有大票的进攻方向,根本不用考虑千里迢迢的跑到这江西北部。

    部队抵达景德镇的时候,才知道林凤祥不在景德镇,而是前去九江方向了。九江战事危急,雷虎也没有觉得林凤祥这么做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不过雷虎后来发现,自己或许错了。

    “我以前还真不知道,江湖义气居然有那么多规矩呢!”雷虎一脸的恶意,可能是想起了当时的事情,他脸上肌肉稍稍扭曲,好像要大笑的模样。

    宋武等参加了谈判会议的军官们表情也差不多,想起当时的情况,不管被气成了什么模样,大伙还是有种不笑不足以抒发情绪的感觉。那并不是认同的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嘲笑。

    看雷虎等人急匆匆的准备把火炮脱手的样子,林凤祥的手下表示,希望能够让光复军把这批火炮送去九江,送到九江的话价格可以增加一倍。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么可能唬住雷虎呢?把大炮送去九江,那不是送炮而是去参战。雷虎直截了当的拒绝了林凤祥手下的要求。

    见雷虎不为所送,林凤祥的手下就开始谈起“江湖义气”。虽然言辞中显得义正词严,仿佛光复军欠了太平军天大的人情一般。可雷虎还是听的明白,太平军在与湘军作战的时候心中发怵,很希望得到光复军的支持。可他们又没有什么能够让光复军听从他们的筹码,也只能把“江湖义气”放在桌面上来讲。

    那次会谈是雷虎等人对“江湖义气”听的最多的一次了,太平军的一众将领简直是口灿莲花,把各种有关义气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七嘴八舌的讲述了一遍。雷虎好歹得维持一下体面,宋武其实不太擅长这种口舌之争。赵迪看这两位不吭声,他开腔了,“诸位,我觉得你们应该在天王杀东王之前向天王说这些。或者你们该向天王与翼王说说这些故事。”

    赵迪的话说完,林凤祥的手下们都闭上了嘴。那一个个如同吃了毒药的表情,实在是让光复军参加会议的兄弟们胸怀大畅。只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赵迪把话说道这份上,倒也给了林凤祥手下刁难光复军的借口。

    林凤祥的手下先把火炮搬去,然后对于银子的事情闭口不提。雷虎问了一次,林凤祥的手下声称“银子还在清点。”

    搞着等把戏唬不住雷虎,一声令下,光复军骑兵师就开始拔营南下。直到雷虎的部队走远了,林凤祥的部下也没把银子送上来。

    “师长,你就不怕都督责怪么?”宋武很有些担心。

    “师长,这是都督的安排么?”赵迪也不是很乐观。

    雷虎冷笑一声,“都督说了,钱无所谓。火炮送到之后我们也就能够安心了。我是这么觉得,既然林凤祥手下如此对待,那我们以后也讲点义气。他们做初一,我们做十五么。”

    有时候恩断义绝也是个了解事情的办法。江湖上规矩里面,若是接受了别人千里迢迢的送去的东西后不给钱。这就意味着双方恩断义绝。现在光复军也实在是没理由再与太平军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了。

    听完了雷虎的解释,宋武说道:“都督不怪罪就好。”

    雷虎却冷笑道:“我也不想让都督怪罪,这次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能去抚州,从湘军身上弄出这批火炮钱啦!”

    “甚好!”赵迪喜道,“正好看看湘军到底多能打仗。”

    摆脱了要保护一百五十门带炮车火炮的任务,骑兵师离开了景德镇之后行军速度大大提高,所谓兵贵神速。八千人的部队直扑同样有八千人把守的抚州城。

    得知光复军南下直奔抚州的消息,曾国华发现自己面临一个三选题。要么是留在抚州继续作战,或者是带着部队离开抚州,又或者曾国华自己以“丁忧”有理由离开抚州城。无疑,曾国华做不出放弃抚州的选择,他甚至很欢迎光复军进攻抚州。除了在抚州城外加设竹签以及陷坑阵地之外,曾国华还在城南埋伏下了一千清军,准备在光复军攻打抚州城的时候,派遣这支“奇兵”突袭光复军侧翼。若是能够成功,城内的清军开城杀出去,就能一举重创光复军。

    7月5日下午,光复军抵达抚州城外30里处,开始扎营。

    7月6日,也就是曾国藩、曾国华兄弟的父亲二七的那天,光复军部队分成了四队开始包围抚州城。这个行动完全出乎曾国华的意料之外。他知道光复军部队数量不多,与城内的清军相比,光复军没有兵力优势。在这样的局面下,光复军依旧分为四队包围抚州城,这到底是在玩什么把戏?难道是光复军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认为可以四面围住抚州城,将城内的清军一网打尽不成?

    看着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直奔城南,曾国荃也调动了城内的部队,准备在城南部队和光复军开始战斗的时候出城夹击光复军。

    在城头的隐蔽处,曾国华用千里眼观察着光复军的部队行动。与湘军的保守谨慎不同,光复军的部队行动敏捷,所有行动都不是排成阵列前进。却见光复军一千人左右的部队排成了二十余支纵队向南进军。有些纵队还带着马匹拉的火炮。这和湘军采用的整齐的阵列完全不同。

    曾国华最初心中还感叹光复军跑得够快,可看了一阵,他发现光复军的纵队竟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抚州城南城门进发,大有堵住城门的意思。另外有五百人左右的部队分成了十余支小纵队,竟然直奔南边埋伏的湘军方向而去。

第94章 天国分崩(十六)

    部队在集结的时候已经做过放松和伸展的动作,筋骨拉开之后,官兵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非常从容。大伙很快整理完自己的武器,静静的等着战斗命令。

    “同志们,跟紧各部队的指挥员,服从命令。”光复军战前强调的内容也格外简单明快。

    “出发!”“出发!”各个部队指挥官纷纷喊道。部队以纵队向着敌人方向开始前进。

    曾国华此时也在城头观看光复军的行动。身为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完全以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作战要诀领兵打仗。曾国藩主张看地形时不要带太多人马,人多目标大,倘若太平军见到发兵来攻,战则容易折大将,走则要堕士气。所以带三五随从,轻装简行即可。而观看敌人敌情时候更要小心,没必要大摆排场。曾国华此时换上了清军普通士兵的军装,只带了两个随从在城头观阵。

    见到光复军的纵队行动,曾国华皱了皱眉头。纵队行军并没什么稀奇,这本就是千百年来再传统不过的行军模式。然而光复军的纵队数量却是太多,而且各个纵队之间貌似并无从属关系。这就比较奇怪了。

    冷兵器对战,必须组建战阵。在这个火qiang对战的时代,战阵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以横队迎敌,为了能够连续射击,部队排成三排横队甚至更多横队都是最基本的模式。而光复军在传说中是非常讲究横队迎战的。据说光复军甚至能够排开横队,走出去几里地还能保持部队的战线还能勉强维持直线。湘军每日里苦练,也是在向这种方向努力。

    现在曾国荃看到的光复军却没有组织横队行动的迹象,他们仿佛放弃了排开整齐队列的打算,只顾着埋头行军。光复军这是准备闹什么幺蛾子呢?曾国荃实在是想不明白。

    看着光复军大概有五百余人排成纵队直奔在城南埋伏的清军方向,曾国华已经明白,埋伏的部队被光复军发现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让曾国华感到紧张,湘军对此也早有准备。回到城下,曾国华命令城内的湘军出击。

    城南方向上的光复军总共只有一千人左右。埋伏的湘军有两营人马。湘军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城内湘军此时又派出两营部队,前后各一千人,加起来有两千人的部队夹击一千人左右的光复军。

    曾国藩认为,处于防守一方的部队是拥有战斗优势的,即便是湘军处于攻势,也要尽可能的让对方主动进攻湘军扎下的营寨。虽然曾国华主动出击有些背离了曾国藩“明主客”的战役思想,但是两千人前后夹击一千人,人数呈现优势的湘军怎么看都有很大的胜算。

    光复军的后半截部队没有结阵,更没有摆出横队来迎击湘军。重新回到城头的曾国华发现光复军依旧维持着自己的纵队模式来迎战湘军。而这些纵队都根据地形把部队隐藏在起伏不定的地形中。虽然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光复军的零星人马与旗帜,可这些人分散的挺广,即便是想组成横队,时间上也来不及。看着湘军的横队有条不紊的逼近光复军占领的阵地,曾国华仿佛看到了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湘军招手。

    然后,光复军的炮兵就开始发威了。

    炮弹以极为精准的落点飞入湘军的横队,与地面碰触之后立刻爆炸开来。每一发炮弹都如同风暴一样横扫落点周围的湘军,每一发炮弹爆炸之后都在湘军的横队中制造出断裂来。而湘军竟然在这样的炮击下顶住了,即便是向前移动的横队停在原地,即便是湘军官兵们呆若木鸡的看着任由三门火炮不断发射的炮弹洗礼。至少湘军的队伍并没有崩溃。

    湘军的部队组成颇为简单,来自山区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士兵,来自湖南的读书人经过曾国藩的训练后充当军官。这几乎就是把湖南地方上士绅控制百姓的体制原封不动的移植到了军队中来。哪怕是光复军的三门火炮连续不断的进行炮击,炮击给湘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士兵们下意识的聚集在军官周围,就这么死扛下来了。

    湘军这么苦苦支持,光复军却是迅猛的行动起来。因为离得远,曾国华听不清光复军在吵吵什么。他的视线透过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看到光复军以纵队开始快速突击。这些部队开始突击的时候,光复军的炮兵就调整了射击方向,从一开始的不断横向移动,变成了对光复军冲锋方向上的猛烈射击。以四五十人为一组的光复军拎着步qiang向前猛冲,推进至200米处,纵队的领头者放慢脚步,纵队很神妙的就变成了横队。一个个横队对湘军先进行了首次有效射击。被炮火切断的湘军横队中立刻就出现了伤亡者。

    光复军由纵队变成的横队有统一指挥,被光复军火炮强行切断成一个个横队的湘军可没有这样的指挥体系。有些横队中的军官指挥了反击,他们正面的光复军对湘军的反击毫无畏惧,横队稳住节奏,沉稳的与湘军对射。

    有军官指挥战斗的湘军是少数,更多湘军因为没有军官指挥,他们呆立在原地,傻乎乎的看着光复军光复军的横队边迅速装填弹药,然后继续逼近湘军。光复军推进至与湘军100米的距离时,各个横队再次齐射。在这个距离上,火帽枪就充分的发挥了威力。湘军遭到了猛烈打击,死伤甚重。这些无人指挥的队伍再也没有战意,纷纷扭头溃逃。光复军迅速装填子弹,集中火力对仍旧留在阵地上的湘军实施了攒射。这些或者过分勇敢,或者是因为恐惧而不知所措的湘军多被击毙,没死的也终于扭头逃窜。

    不用更高级别的指挥官统一指挥,每一支小部队都能够独立作战,光复军用排枪击溃了面前的敌人之后继续前进。

    城头上的曾国华看傻了眼,有壁垒可以依托的时候,以“结硬寨打呆仗”为战术手段的湘军能不管敌人的行动,埋头放枪即可。脱离了壁垒之后的湘军将长横队的劣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光复军小纵队突然变了横队接战的时候,湘军遭到猛烈打击的部队抱头鼠窜。原本结成一线的湘军战列线顷刻就只剩了少数部队还在突前作战,一千人对五百人的数量优势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两百人对五百人绝对劣势。继续战斗的两百部队立刻遭到了来自左右两面的火力夹击。

    光复军没有傻呆呆的停下步伐,他们装填了子弹之后继续逼近湘军,在大概五十米的距离上放了最后一通枪,让湘军只剩不到六十人还站在战场上的时候,光复军开始最后的冲锋,步兵上刺刀发力猛冲,掷弹兵投掷的手lei在湘军最后的阵列中爆炸之后,刺刀的狂潮就把最后的湘军吞没了。

    幸存到此时,企图以冷兵器反击的湖南农民们很快毙命于刺刀之下。而光复军的炮兵则用开花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