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52铁血中华- 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几年前团长级别的人物能活到现在最少得是一个军长,如果是战死的也倒罢了,根据现在的政策,烈士家属们都能得到照顾。光复军政策说的明白,不能因为犯法而抹杀之前的功劳,即便是被军事法庭处死,只要这人生死都由光复军决定,没有当了叛徒,他的家属基本待遇还是有的。只是壮烈牺牲与军事法庭处死,大家当然能够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天壤之别的内容。

    这等事情肖麦隆自然也有所了解,他不为所动的答道:“那个团级干部自己犯错,和这姓温的有什么关系?若是那姓温的来偷来抢也就罢了,可是咱们的人自己偷了图纸,还千方百计的拿出去。与其去怪人家,还不如好好的想想自己!”

    被肖麦隆这么一番回应,政委也觉得有些讪讪的。看政委脸色不那么好看,肖麦隆缓和了语气说道:“现在让人偷地图,有人敢做么?”

    政委听了这话只能苦笑,他无奈的说道:“是啊,现在谁还敢用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啊!”

    “只要自己不找死,剩下的就随他去吧。”肖麦隆做了个简单的总结。

    自己不找死不仅仅是不去犯低级错误,光复军的骑兵同样知道左前方三十几里的地方有湘军的部队。只是以湘军的行军水平,部队也不太担心湘军蜂拥而至。更何况部队也不是要突破湘军的重围,再向前十几里,按照约定有捻军的接应部队。如果捻军不来接应,部队就会转移到下一个约定地点。

    事情很是顺利,捻军前来接应的部队按时出现,肖麦隆不仅松了口气,对捻军的战斗力也有了个更现实的认识。至少这支军队颇敢行动,哪怕是距离敌人不到十里地,依然是从容不迫的进行各种游走。如果光复军和他们打起来的话一定要小心。

    骑兵营随即开始向徐州方向撤退,走了半天,外围的侦察哨发现后面有清军的行动,看模样很像是一个尾随的状态。

    “确定是僧格林沁的骑兵?”肖麦隆问侦察兵。

    侦察排长答道:“从军服上看,应该是僧格林沁的骑兵。他们数量和咱们差不太多,好像是想看看咱们到底想做什么。”

    介绍完情况,侦查排长有点跃跃欲试的问道:“营长,你准备怎么办?”

    肖麦隆当然听得出侦察排长希望打一仗的意思,他果断说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护送人,现在任务完成之后就赶紧回去报告。咱们加快速度撤退。”

    骑兵部队都是精锐,听到这么无趣的命令,大家都有些失望。只是精锐自然有精锐的模样,心里面不是太能接受命令,大家还是果断的执行了命令。部队的马匹是从欧洲重金进口的良种繁衍出来的,马匹都是极为高大神骏。此次护送的捻军队伍中马匹很一般,根本没有让光复军骑兵全速奔驰的机会,加上大家都加爱惜马匹,更不愿意让马匹无意义的消耗体力。现在得到命令,同志们加快了速度,很快那种飞驰带来的痛快感觉就把因为没能打仗带来的不爽吹的无影无踪。

    光复军的侦察部队判断的没错,追过来的是僧格林沁的骑兵。这帮鬼鬼祟祟跟在后面的蒙古骑兵们很快就发现光复军的战士们骑着高头大马跑得无影无踪,即便是他们竭尽全力加快速度,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地上留下的马蹄印子。

    蒙古骑兵追到第二天,更是连影子都摸不着。知道自己再也追赶不上,他们只能赶紧回去向僧格林沁禀报。

    僧格林沁板着脸听着蒙古骑兵的报告,听到光复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在河南与山东交界处遛了一圈,他反复追问有没有看到更多光复军的部队。确定追踪的蒙古骑兵没有发现光复军大规模出动的消息之后,僧格林沁松了口气。

    捻军在河南到山东边界地区进行着流动作战,僧格林沁指挥骑兵在侧翼步步紧逼,湘军在背后稳稳的追击。僧格林沁不是个诡计多端之人,加上这个局面也太清楚不过。湘军屠了捻军的老窝涡阳,剿灭捻军的军事行动如果失败,之后的下场根本不用再谈。蒙古骑兵与湘军不得不精诚合作,双方对捻军实施了猛烈的追击。

    光复军整齐划一的草绿色军服本来就很扎眼,此时又是大队骑兵出现,僧格林沁可是被这消息给吓坏了。他很清楚剿灭捻军失败之后的结果,他更清楚光复军杀上来之后的结果。

    僧格林沁一点都不想与光复军直接展开战争。这几年双方没动过手,满清朝廷甚至有人说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与光复军平分天下”。当然,连提出这种建议的人都知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并非是眼下风雨飘摇的满清朝廷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而是满清那帮人都知道光复军在夺取整个天下前是不会罢休的。

    僧格林沁派遣部队追踪光复军骑兵部队的时候专门说明白,不能擅开战端。歼灭一支百余人的骑兵部队顶多是个小功,如果引发了光复军全面报复,那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现在得知光复军貌似只是一次诡异的小规模行动,并没有大打出手的意思,僧格林沁心中也是一块石头落地。可光复军此次行动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又开始困扰起僧格林沁来。

    对光复军行动目的非常清楚的温悦薇此时已经回到了捻军大部队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意外的没有继续猛追,这正好给了捻军一个休息的好时机。避开了赖文光等一众太平军出身的将领,捻军的核心将领们秘密的开了个会。

    温悦薇也不隐瞒,把光复军的要求爽快的讲给捻军众将领听。“光复军消灭了淮军之后,捻军放下武器,接受整编。整编之后,如果他们想以个人身份成为光复军的一员,这还有的商量。如果他们想以什么首领身份带着捻军成为光复军中的部队,这个完全没有讨论的余地。光复军只承认光复军这一支军事力量。”

    话说到这里也算是很绝了,可韦泽根本就不在乎捻军是不是愿意心甘情愿放下武器。十几年前,天下群雄并起,那时候敢造反的都有机会。十年前,如果不能建立地盘,并且把自己的组织改造成政府的武装力量就没了任何前途。六年前,一个政府如果没有自己的理念与坚持,也会没了前途。现阶段,任何抱着有枪就是草头王的造反势力已经沦为了反动力量,韦泽实在是看不出任何把他们待为上宾的理由。

    韦泽的意思很清楚,捻军如果不肯放下武器,光复军在北伐中就会用手中的武器逼着捻军放下武器。如果捻军死也不肯放下武器,光复军就会给他们死。

    虽然没办法用这么文绉绉的话来判断韦泽的行动,捻军听了温悦薇带回来的话,他们对韦泽的态度也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众将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张宗禹问道:“光复军会不会在骗我们?我们给洪天王干过,光复军就根本就把我们当了洪天王的人。”

    这个问题让捻军众将纷纷点头,老家涡阳被屠戮,清军步步紧逼,捻军面对的局面越来越糟糕。最近已经有好几股兄弟在分兵的时候被僧格林沁的部队追上给杀光。如果不是担心光复军对捻军有恶意,捻军只怕早就南下逃进光复军的地盘。

    温悦薇带回来的消息并没有让这帮豪杰感到自己被触犯,他们只是担心光复军能否真的兑现他们的诺言,允许捻军这些兄弟好好回家种地。

    “我觉得光复军应该没有说瞎话。”温悦薇回答的非常干脆。她的家人现在就在淮南,之所以再次跨上战马拿起武器,温悦薇仅仅是要向满清报仇而已。光复军真的能够灭了淮军与淮军,温悦薇就再也找不到继续战斗下去的理由。

    捻军众将皱着眉头看着温悦薇,按照道理来说,既然温悦薇负责与光复军交涉,就应该相信她。更不用说与温悦薇同去的其他代表带回来的是完全一样的消息。可大家毕竟是打了这么久的仗,在这么一个乱世中拿起武器的那些人到底有多不靠谱,大家其实都很清楚。

    作为手执武器的各个势力中的最强者,光复军会干出些非常恶劣的事情,这种怀疑一点都不过份。又讨论了一阵,众将最终决定,如果光复军真的拿下了淮北,消灭了淮军,那么大家就南下去投奔光复军。至于现在么,大家还是先靠自己来保护自己吧。

第172章 淮军挽歌(一)

    1767年7月的淮北刚进三伏天,温度依旧不高。此时地球还没进入升温期,夏天的温度远没有21世纪那么高,穿了官服也没有那么热。

    江忠源就官服齐整的在宿州的安徽巡抚衙门里面听着属下禀报情况。现在很快就要进入收获期,田里的庄稼就要开镰收割。曾国藩平定了以涡阳为中心的匪区之后,整个淮北都变得安定起来。各个围子都直接受淮军控制,军粮供应总算是稳定下来。有了粮食就能继续战争,能继续战争就能维持大清的江山。对这位大清屈指可数的忠臣兼重臣,这也是他现在殚精竭智所做的事情。

    李鸿章封了公爵的消息让江忠源感到高兴,却没有让江忠源感到嫉妒。能够在纷乱局面下看清局面,一举收复洛阳。江忠源大赞李鸿章此战可与李愬雪夜入蔡州相提并论。李愬雪夜入蔡州在军事史上被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李愬“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无论是难度还是战果,此战的确是极为值得称道。

    李鸿章是淮军的人,现在当了洛阳知府,朝廷准许李鸿章建立“洛军”,也算是成了一镇诸侯。淮军不少人都建议淮军也出兵打仗,建功立业,江忠源领着大家一起以期封侯封王。但是江忠源却要求淮军现在老老实实在淮北待着,“当下天下局面危如累卵,我等在淮北坚守,屏蔽北方。若是轻举妄动,只能让韦贼有可乘之机。”

    光复军与淮军之间有着好几年的和平,最初的时候淮军也是整日里惴惴不安,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把他们给吓得魂飞魄散。可人类这种生物有着超强的习惯能力,看光复军没有北上的意思,淮军先是习以为常,后来甚至有胆量去挑战一下淮南的光复军。

    那次带兵的正是李鸿章。李鸿章遭到了光复军的迎头痛击,全军覆灭之后,光复军又把李鸿章他们给放了。这种做法固然让淮军再也没有了南望之心,但是淮军却更加放下心来。光复军的这种做法某种意义上很像是在示好。连被俘的李鸿章都能被释放,双方的军队更像是一种守边的部队,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攻局面。不管是真的这么认为,或者仅仅是想缓解压力而给自己找借口,这种想法在淮军里面盛行起来。

    江忠源说不要给光复军趁虚而入的机会,淮军众将倒是觉得江忠源多虑了。只是江忠源乃是主将,他既然这么说,大家自然得这么听。其实大家心里面也是颇为不以为然的。

    商量好了粮食问题,淮军将领们再次提出了出兵作战的提议。当然,大家这次的理由已经不再是要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刘坤一说道:“大帅,现在围剿捻匪的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湘军与僧王的蒙古八旗已经快把捻匪逼到绝路,我等此时若是能够出兵加入围剿,定然能够将捻匪一举荡平。洛阳也在朝廷手中,我等就可以暂时安稳一下。”

    江忠源是很认真的考虑着刘坤一的建议,加入围剿捻军的行列,尽早结果捻军,江忠源也早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当时局面不定,捻军行动如风,如果派遣太多部队前去河南只怕要陷入长期作战中。眼下湘军的粮草供应近一半都是由江忠源负责,若是湘军也大规模出动,粮草实在是供应不上。所以李鸿章不管怎么强力请求,江忠源也只给了他一万五千兵马。

    “此事还需与曾公联络才行。”江忠源答道。

    刘坤一听到这话,脸上立刻有了喜色。江忠源终于松口啦!他不再强烈反对,而是要与曾国藩先商议。这是非常容易想到的事情,毕竟有李鸿章的前例所在。曾国藩理论上是主帅,可李鸿章借用与湘军合作的机会,一家伙获得了比曾国藩更高的爵位。若是说曾国藩心里面没有芥蒂,刘坤一是完全不信。即便曾国藩胸怀若谷,他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曾国藩的下属们可不会接受这个事实。此时再说与曾国藩合作剿灭捻军,湘军那边的第一念头自然是淮军又要来争功!

    “还请大帅赶紧张罗此事,捻军此时已经是垂死挣扎,而此时他们只怕更是更凶残。我等若是不能加入剿灭,天知道捻匪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刘坤一正色对江忠源说道。

    江忠源也不戳破刘坤一的打算,他答道:“我这便给曾公写信!”

    信送出去之后的第四天,信使连滚带爬的冲进了江忠源的府邸,他一见到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