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5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在先后几次战斗中,击沉日舰40多艘。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四舰队的协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岛以北的泗川湾,击毁日本大型战舰12艘。在这次交战中,朝鲜人首次使用了覆盖铁板的战舰——“龟船”,此种战船不易被敌炮火击伤,且配有强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机动性。此后不久,李舜臣统率了整个朝鲜水军,对日本舰队进行了多次连续突击。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区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次,他们发现釜山地区聚集了日本的主力(470余艘舰船)后,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舰船开向那里,龟船航行在第一线。朝鲜水军在一天之内将日本人遗弃的100艘空船焚烧殆尽。当战斗发展到陆上时,朝鲜人发觉日本人拥有骑兵优势,便退到船上返回了基地。朝鲜的游击队、政府军和水军通过共同努力将敌人逐出了汉城。先后击沉日舰300多艘,打败了日军水陆并进的计划。
日军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企图赢得时间为新的入侵做准备。1597年初,日本重新开始进攻,但未得手。这时,中国政府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遂派出了14万军队入朝援助朝鲜军队和人民义勇军作战。此时,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日军撤向釜山,后被封锁在朝鲜南部一些港口。1598年10月18日,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500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朝中水军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多艘包围明军的日舰。明军70岁的老将邓子龙战舰起火,李舜臣在前往援救时身中流弹。李、邓两位名将都在这次海战中牺牲,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壬辰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最后终以朝鲜人民的胜利,日本侵略军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是朝中人民军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次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使日本侵略者在战后几百年间再也未敢践踏朝鲜国土,从而保证了朝鲜长期的对外的安全与和平。但是这7年战争,由于侵略者对朝鲜国土的蹂躏,使朝鲜受到了莫大的损失。日本侵略者到处大肆掠夺和屠杀,烧毁了都市和很多村庄。《朝鲜通史》载:“人民离散,虽大家世族,举皆失业行丐……积尸遍野……父而卖子,夫而当妻……自有东方变乱之祸,惨酷之甚,未有如今日者也。”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全国人口比战前减少了近七分之一,众多的人流离失所。土地大量荒废,生产秩序一片混乱。封建统治者便趁此机会,恣意占领和争夺土地、山林与河川。因此,战争的胜利虽使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但却带来了更重的阶级压迫。

30 30年战争
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及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法国等迅速崛起,从而给西欧各国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
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矛盾冲突,封建王朝及诸侯的领土之争以及宗教派别的矛盾,构成30年战争的复杂背景。德国和整个西欧经宗教改革后,教皇和皇帝权力有所削弱,路德教、卡尔文教等新教势力迅速发展,新旧教势力几乎相等。
皇帝与诸侯之间矛盾重重。17世纪初,德国皇帝卢道夫二世企图用武力限制新教诸侯的权力。于是,德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即“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主教同盟;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支持新教同盟。欧洲各国之所以干涉德国,主要是想阻止它强大,并趁机获取好处。德国两大诸侯集团和西欧各国尖锐对立的形势,使战争终因以1618年捷克人民起义为导火线而爆发。
捷克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捷克人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徒为暴徒。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战争开始时,捷克军队进展顺利,6月进抵维也纳近郊。斐迪南求助于天主教同盟,并把巴拉丁选侯的爵位让予巴伐利亚公爵。天主教同盟立即出兵2.5万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1620年11月,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盟军击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省,约有四分之三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
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法国和荷兰的安全。
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帝国的复活;荷兰则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自己的女婿巴拉丁选侯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和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于是,这场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从此开始了战争的第二阶段。
1626年,捷克贵族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律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皇帝规定新教诸侯于1552年以后将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将在波罗的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害怕此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瑞典军于1630年7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道夫率领,很快就占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占领美因斯,4月又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在列赫河战役中,天主教同盟军惨败。同时,捷克和德国本部有很多地方掀起农民和市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和封建的起义。德皇在危急之中,重新起用瓦伦斯坦为统帅,11月与瑞典军发生会战,瑞典获胜,但古斯道夫阵亡。瑞典军取胜后军纪松弛,德皇乘机联合西班牙军,于1634年9月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这对法国大为不利。在此之前,法国一直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当丹麦、瑞典以及德国新教诸侯连续失败后,法不得不直接出兵了,致使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首相黎世留先与瑞典议和,商定发动战争后任何一方不单独与哈布斯堡皇帝议和,然后于1635年5月对西班牙宣战。战场主要仍在德国境内,但战争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战争开始后,双方蹂躏所占领的对方地区,掠夺和杀戮居民。法军采取多点进攻和破袭交通等手段疲惫对方。1645年孔代亲王协同H·杜伦尼元帅在诺德林根(德境)打败德皇军队。法国和瑞典军队还取得其他几次战争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瑞典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丹麦王的嫉妒和恐惧,乘瑞典军深入南德时期,丹麦对瑞典宣战。经3年(1643—1645年)战争,瑞典从海陆两路围逼丹麦,丹麦被迫求和。从1643年起,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开始谈判,一直到1648年10月才达成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条约》和《明斯特和约》(两个和约又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战争结束。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是30年战争的主战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战前有300万,战后只剩78万人;工商业急剧衰退。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业,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战胜国法国从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德国大片领土,包括在1552年占领的梅斯、土尔、凡尔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认,阿萨斯和下阿尔萨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区。法国因此成了欧洲霸主。
战胜国瑞典也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包括鲁根岛在内;还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台廷及奥德河口地区。瑞典国王还以帝国采邑(从皇帝那儿获得的封地)名义获得威塞尔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区。这样,瑞典不仅据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的内部事务。此外,瑞典还得到500万杜卡登(当时的一种金币)的赔款。瑞典因此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
在宗教方面,和约规定卡尔文教徒享受与路德教徒同样的权利。教会财产的归属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况为准。新教得以承认,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数。
这次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如: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并开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进行了改进,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武器装备的改进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促使了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31 英国内战
世界近代历史的第一页
在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生了两次国内战争。它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社会阶层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的武装斗争,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即欧洲范围内的第一次革命的主要的也是最高的斗争形式。在内战中,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创建了新型军队,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新的战略战术,在欧洲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英国内战的结果是把封建专制的代表查理一世处以死刑,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由于羊毛价格的上涨,从13世纪就已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到16世纪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迅速展开。“圈地运动”的结果是加速了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资本主义农场大量涌现,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劳动力。到17世纪初,英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封建土地经营已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从封建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商业也获得长足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行会行东和农村部分农场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分享政治权利,并产生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清教。他们在国会中形成了与专制王权对立的反对派,国会同国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发展。1628年国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重申未经国会批准不得任意征税,没有法律依据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