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镜录略讲-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他的结论。你看这是文学境界的文字,我们看表面的文字可能以为这位永明寿禅师因为文章很好,在玩文字游戏,玩来玩去,四个字翻来覆去,毫无道理。如果一个人学过逻辑的,脑子是科学的,他一定非常佩服永明寿禅师。 “从总出别 ”,从一个总体,总纲说起,分门别类,讲他 “差别 ”的道理。譬如说:我这个 “人 ”,这是 “总 ”;我这个人的头,我这个人的左手,我这个人的右手,这是 “别 ”, “差别 ”之别,等于现在科学上的分门别类,非常繁多。比如我过去经常同医学院的同学说笑话,现在的医学因为科学进步,分门别类得太多,过去说喉咙痛、耳朵痛去看耳鼻喉科,现在耳朵痛去看医生,检查之后,他说你这是右耳的毛病,不在我这边,我这边只看左耳。将来科学进步,一旦耳朵痛,左耳、右耳必须分别给医生看了之后再会诊。这就是 “从总出别 ”,总体是一个整体,分门别类单一的研究会比总体来的精细, “从总出别,因别成总 ”,分析到最精细的时候,整个地做一份总纲的结论,所以 “因别成总 ”。

 

   “不得别而何成总 ”,你条理分析、知见都搞不清楚,那你总体是绝对弄不成的。比如我们经常说: “唉!这是空的嘛! ”人家问你怎么空啊?牙齿空啊?眼睛空了,牙齿不一定空,鼻子空了,耳朵不一定空,这是总别的差别,不能笼统。

 

  所以过去一般研究宗教佛学的法师们骂那些学禅宗的禅师说: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而法师光研究教理,不用功夫,那叫 “通教不通宗,好比独眼龙 ”,也就是永明寿禅师所讲的: “从总出别,因别成总。不得别而何成总 ”,差别的法门搞不清楚,总纲怎会搞得好? “不因总而岂称别 ”,总纲没有抓住,你研究专门差别的道理,会搞岔了路。所以归纳来说, “理事总别,一际无差 ”, “理 ”,宗教的道理; “事 ”,求证的功夫,本来是一体,不能偏废,这两个没有差别。

 

   只为今时,但唯执总滞理,见解不圆,法眼将明而不明,疑心欲断而非断,皆是理事成碍,总别不通。故四弘誓愿云: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何乃虚掷寸阴,顿违本愿。

 

  在座各位同学特别注意,今年参加过准提七的许多同学发生过这个毛病,现在就在这里骂了,不是我骂你们,这是永明寿禅师说的, “只为今时 ”,他当时著作这部书的时候是在宋朝开始的阶段,唐代的末期,他说现在一般学佛的人, “但唯执总滞理 ”,只晓得笼统抓一些总纲,什么是佛?心就是佛。只急着见性成佛,性在哪里呀?性怎么见啊?都不要问,乱说一气,等于现在禅学流行, “青蛙一声噗咚跳下水 ”,这样就是禅,怎么噗咚啊?不通倒是真的! “执总滞理 ”,道理不特别地了解,因此 “见解不圆 ”,这 “见解 ”两个字不要混合在一起哦!见是见地,前面我们引用过唯识的 “见分 ”;解是理解,禅宗叫做 “知解 ”,你说知道了叫做知解,所以严格来讲,见、解这两个字要分开。见是见道的见,解是理解的解。所以他说后世的人见地与理解不能圆融,因此 “法眼将明而不明 ”。在佛法的 “眼 ”指的是观点,对于佛法的观点看似明白,事实上愈说愈糊涂,所以 “法眼将明而不明,疑心欲断而非断 ”。

 

  这一段是事实啊!我们在坐同学讲求证功夫的经常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自己对佛法非常有信心,第二天完了,跑来跟我说,老师我掉了,掉到哪里去?此事本来不可取、不可得,既没有得到,也没有掉了;本来很现成。那么为什么掉了?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疑心欲断而非断 ”,就是自己给自己找来麻烦。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现状? “皆是理事成碍,总别不通。 ”换句话说,你佛学的道理不透彻。像六祖是提倡禅宗的四弘誓愿,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学们,尤其是出家的同学们,早晚功课上经常念到的, “法门无量誓愿学 ”,究竟我们学了多少?你说这个法门我不能学啊,我是这一宗的,你不知道这就犯了基本的法性大戒! “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成功了多少?为什么早晚功课提到这些呢?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们能够断了哪一点烦恼?度了哪一个人?学了哪一个法?每一天要检查自己!我们早晚课念到这里要严格地反省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假设一点都没有做到,空过一日,非常值得惭愧!可悲!所以永明寿禅师在这边特别提到四弘誓愿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平常木鱼一敲就念过去,你要注意 “誓愿 ”两个字,赌了咒的,发大愿非成功不可,立了重誓,不成功,下去!下到哪里去呀?下面那十八层的地方。

 

   “何乃虚掷寸阴,顿违本愿。 ”这八个字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又要特别注意。他说假使每天没有成就,便虚掷一寸的光阴,每天等于是空过了; “顿违本愿 ”,违背自己本愿,没有做到自己所发的愿,等于在打妄语,犯了基本大戒,扯谎,而且这个扯谎扯得非常有趣,是欺骗自己,天下有这样的痴笨之人吗?


             第八十八章 善行能发本明耀
 

   守愚空坐,辜负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麦,似牛羊眼,罔辩方隅。现今对境尚不圆明,临终遇缘焉能甄别。直须达事通理,彻果穷因。无一法而不明,无一尘而不照,则见闻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永明寿禅师一边辩证佛法空与有、般若与唯识的深理,强调修行人不可只抓一个总纲,含糊地抱一个笼统般若,没头没脑就想见性成佛,因为唯识法相的微细理事和空慧不是两件事,若不明唯识法相,那么对自心空性的体会容易发生偏差。同时他又一边警惕后学一定要记取自己学佛修道的本愿,不可背弃四弘愿,要确实去实践它们。这才能印证一多缘起无边的法界,达到一切的智慧。

 

  所以接着他又说了上面的这几句话,一再苦口婆心劝化我们。真正事理都通达了,宇宙人生来龙去脉也都连贯起来,这时世法、出世法没有一样不清楚,再小的事物或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问题的细节都观照得到,这样才能解脱自在,不被种种境界蒙蔽,也就是我常跟大家说的,学佛人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你若真正在这上面下手,那便是对境圆明,临终才有几许把握。

 

  接着下面的一大段文句,大意与前面一路讲来的理则响应,不再多言。我们跳过去几行,转入另一个话题,所涉及的是悟后起修的问题,也就是你理到了,见地透彻,甚至是悟了,那这样佛法的修行便完成了吗?不是的,悟道以后才能真正修持。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告诉六祖惠能大师一句话: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

 

                      佛教的开矿术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依佛理来讲,一切众生和一切法,只有一个本体,三界六道同一根源。比如说水,水变成海水是咸的,变成泉水是甜的,变成雨水是从上面落下来,变成泉水是从地下冒出来,不管哪一种水,乃至变成厕所里的水,水性是一体的,现象不同而已。既然 “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 ”,没有什么差别,那我们只要 “据理但应正念真如 ”,只要一心在本体的真如上就可以了, “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又为何要行善救度众生,借用功德呢?你一悟,一切都放下,一切都了了,还那么殷勤劳动干什么?只要打起坐来,闭起眼睛,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好了,在山上住个茅蓬,两腿一盘,空了,这就是佛法。我空了,你也空,大家都空,做好事也空,做坏蛋也是空,既然都空了,何必干什么善行呢?这问题问得非常重要。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

 

  摩尼宝珠是梵文,等于一颗无价的宝珠,在中国人讲就是如意珠。一个人得了这颗宝珠在身边,你想什么有什么,你天天睡觉,想美钞,美钞就掉下来,口袋里就装满了。想馒头包子,就有馒头包子,想什么有什么,你要成佛,它就让你成佛。当然,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颗宝珠。

 

  永明寿禅师说,假定有这样一颗宝珠,它的本质是非常光明洁净的,但这颗宝珠还在矿里头,必须开采出来才有用。比如我们手里带钻石或翠玉,作成饰品戴在手上、挂在脖子上,很漂亮,但它包在石头里,根本是一块顽石而已。这块石头,有经验的人看得出来,这里头有一块宝,然后有开采技术才能将它取出来,再慢工细活地切割。

 

  假使它刚好在中间,那块石头有时像桌子那么大,你切到中间,一刀切下去,搞不好便把它切成两截了,那价钱就差多了,这过程手续很多,最后才变成一块发光的瑰宝。我们这个人性,本来光明清净,无始以来在宇宙中间,不晓得做人做狗、做牛做马,乃至于变植物,不晓得经过了多少变化,在本性所起的现象中沉迷了本性,现在佛法要给你找出来。 “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 ”,虽然如此,你光是得到这块石头,只是天天在想象里头有摩尼宝珠,它光明清净,这样没用的。你用思想想它光明清净, “不作方便,不施功力 ”,那光明不了、清净不了的。什么叫方便?要有方法,必须要懂得用加工的方法,也就是修持。所以打坐拜佛、念咒子,这些都是修行的方便,加工的一种。

 

  不过,你虽然有了方法,今天开一刀,停了三年再去开一刀,也没有用,功力连续使下去才行。所以,你见到、知道这个本体真如的摩尼宝珠,要想真正彻底证到 “一念不生全体现 ”,理论上容易,事实上很难,非修持不可。你只在那边求个清净,终不可得。本性本来是空,般若经这么说。但是什么是空? “空 ”这个字很容易讲,你去空空看,今天肚子饿了,你说我学佛的,饿本空,一下就不饿了,你试试看,有没有这本事?你本来肚子已经空了,又加上一个空,更空、更饿。但是真的悟道的人,做得到吗?做得到的。饿也空,就不饿了,无所谓饿与不饿,那为什么我们懂得空的理而不能证道呢?你没有修持的功夫,不懂得修持的方便。永明寿禅师继续回答:

 

                      善行能发本明耀

 

   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

 

  我们人性本来个个是佛,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佛呢?无始劫来这个染污尘垢去不掉,非要用方法来修治它不可,修行可使它恢复本来的光明。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 “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 ”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

 

  到这里的回答,同学们对它满意不满意?大家很客气,我代表你们回答:我不满意。为什么一定要加工修善的,加工修坏的不可以吗?都是加工嘛!既然加工,用刀细切是功,拿斧头来乱砍也是功,为什么非要修一切善呢?那变成教条了嘛!硬性的规定,其理由没有说出来,何以修一切善会有这个加持修行的功能?譬如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 “行善最乐 ”。行善最乐四个字,大家都知道,平常看了这四个字,大家不大在意,因为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教条条文,把它当做鼓励人家的话。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不快乐,内心不对劲,这个不安不对劲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帮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