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领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人做事做领导-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该在早些时候就备下一笔应急款,好抓住这种叫人始料未及的机会。此时他知道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这笔交易,而这笔交易对西尔公司来说肯定会有利可图;要么向公司主管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请求追加拨款。正当格里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时,公司主管碰巧顺路来访。格里当即对他说:“我遇到麻烦了,我犯了个大错。”他接着解释了所发生的一切。 

  尽管公司主管不是个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的人,但他深为格里的坦诚所感动,很快设法给格里拨来所需款项,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顾客欢迎,卖得十分火爆。而格里也从超支账户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训。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样一点:当你一旦发现了自己陷入了事业上的某种误区,怎样爬出来比如何跌进去最终会显得更加重要。 

  当你不小心犯了某种大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 

  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一个欲求达到既定目标、走向成功的人来说,正确对待自己过错的态度应当是:过而不文、闻过则喜、知过能改。 

  人们大都有一个弱点,喜欢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而实际上,这种文过饰非的态度常会使一个人在人生的航道上越偏越远。过而不文需要一种坚强的纠错意识和宽广的胸怀。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首要的原因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一向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则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人们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另外的原因是怕影响自己在他人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实,如果是作为下级,敢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可能会更加得到领导的赏识与信任;如果是作为上级,则过而不文也会使下属对自己更加敬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 

  闻过则喜、知过能改是一种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当你真正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的时候,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闻听别人的善意劝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致为了一点面子去嫉恨和打击指出自己过错的人。闻过易,闻过则喜不易,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是最能够得到他人帮助和指导的人,当然也是最易成功的人。而知过能改则是使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过失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一味坚持,这种人是很难走向人生的辉煌的! 

  与不同风格的人有效合作 

  行为科学研究人员发现,75%的人与你截然不同。他们有的可能对你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但他们的言谈举止、处世行事却与你千差万别。虽然说不上是好还是坏,但肯定与你不同。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你是少数派。每个人都是少数派。 

  不过,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机遇。跟个性迥异的人共事可能富有挑战性,但你可以化不利为有利。与这种人富有成效地合作,有助于你了解他们的做事方式和行为习惯。 

  20世纪60年代,工业心理学家大卫·莫瑞乌博士发现,有两种行为模式能够极为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行为倾向,即果敢型和反应型。果敢型指对别人具有说服力或指导力。反应型则指更善于在别人面前表露内心情感或体会他人情感。 

  果敢型的人往往雷厉风行、决策迅速、处事果断,声音洪亮、爱高谈阔论,好冒险、敢于对抗、发表意见或给指令时直截了当。反应型的人则倾向于直诉情怀,重视问题中人的因素,愿意与人共事,时间观念不强。 

  总起来看,果敢型和反应型两种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立则取决于他人对你行为的认识。能够看透他人是一种挑战,能够客观地把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是难上加难。 

  人的行为风格可分为以下4类:分析型、推动型、表现型及温和型。每一类都有其潜在的优势和不足,但优势也只不过是潜在资产,只有善加开发才能成为实际优势。同样,不足也只是一种潜在的负债,每一类型的成功人士都会设法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虽然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一种主导风格,但多少都会兼有一些其他风格的特征。无论我们的主导风格多么明显,我们的行为中总可以看到其他风格的痕迹,甚至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露。 

  跟不同风格的人共事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各自的工作风格能够珠联璧合,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合作就会强而有力。 

  “风格调适”就是调整个人行为以更好地与其他人配合,即对个人的一些行为进行调整,以便双方更好地互动。 

  欲与不同风格的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和谐相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遇事多商量。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需要相互协同完成的事,这时,不要自作主张,而要多和同事商量,以取得他们在实施行动中的配合。如常说“这件事,你们看怎么办好?”“大家看这样做行不行?”以确定今后的行动不使他人为难。遇事常与同事商量,不自傲,不自卑,相互尊重,易达成工作中的协作。 


第61节:化解与员工的矛盾
  2.谦虚坦诚。身为同事,地位相等,谈话中就切不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如不同意同事的意见,可阐述理由,正面论述,切不可语带讥讽,好为人师。如有人常爱说“真奇怪,你怎么会有这样无聊的想法?”“你好好听着,这件事应该这样去做!”这样的话语常表达出对他人智能的怀疑与讥讽,会伤害他人感情,难以赢得合作。 

  3.当面交换意见,消除误解。同事间随时都可能产生矛盾,或意见相左。这时,应当面把自己的意见谈出,来谋求相互的了解和协作,不可背后散布消息,互相攻击。在当面交谈时,语调要平和,用词忌尖刻,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做人身攻击。当面交换意见,这有利于相互了解。 

  4.平时尽可能多交谈,联络感情。人与人的交谈,有时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不见得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商量,有什么意见要交换。这时,可以用平常而无害的话题来联络感情。如谈谈近期的气候,谈谈旅游,谈谈市场菜价等。这些话题不直接指向某人,不触及“雷区”,一般来说,礼貌性的闲聊是适宜的话题。 

  化解与员工的矛盾,让他佩服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偶尔也会为某件事发生摩擦,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一般地,事情过后,大多能够握手言和。美国迪卡尔财政公司经理狄克逊,在管理方法上曾提出“有摩擦才有发展”的观点。一次,狄克逊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戳痛了双方,双方在理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激烈争辩,把长期郁积在内心的话倾吐了出来。然而,这次争吵却使双方真正交换了思想,反倒觉得双方的距离缩短了。以后双方坦率相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尤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中,时常出现“敬而远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彼此的思想无法进一步沟通。因为越是“敬而远之”,就越无法增加交换意见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偏见和误解就会逐步加深。倘若,能在合适的时机,通过一两次摩擦和冲突,倒可能使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作为领导者应该敢于面对冲突,而不能一味迁就。通过冲突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使全体员工襟怀坦白、精诚合作。领导者如果没有面对冲突的勇气,没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就难以改变恶化的人际关系,从而也就难以领导部门的工作。 

  正确对待组织内部的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重点之一。因此,每个领导者都应从全局着想,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善于处理面对面的冲突。 

  做一名管理者,需要很多技巧和艺术,尤其是在处理员工与你的关系时,更应当设法让他们佩服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你与员工之间有矛盾冲突的时候,矛盾冲突主要是由于你们对工作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你希望工作尽快完成,而他们却认为不可能。你对他们的表现很失望,他们也因没有顺利完成工作而很恢心;员工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条件,你却不能满足;还有的员工态度粗鲁或者总是不恰当地奉承……这些情况都会对你们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你在员工中的威信。因此,要树立在员工中的威信就必须学会化解与员工的冲突,让他们佩服你。 

  在你设法化解与员工的矛盾时,你可以问以下几个问题:“我和员工的冲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冲突?”“为解决这个冲突,我要克服哪些障碍?”“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冲突?”当你找到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时,还要检测这是否是有效的方法。另外,你还应当预见到按这种方法去做时会出现什么结果,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到时不知所措。当然,如果你感到问题很复杂时,可以找个专家咨询一下,或找个朋友谈一谈情况,请他们为你出主意。 

  你的一名下属闹情绪,工作不积极,你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你会发现,冲突在于你们对何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为他向你抱怨工作间噪音太大,而你却不加注意,也没请人进行改进,原因在于他认为老板应当重视噪音,而你不愿采取措施。需要克服的障碍是他对你不信任和确实存在的噪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与他谈话时注意技巧,共同设法解决。结果可能是他改变了对你的态度,噪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可能是他仍旧不合作,你不得不辞退他或为他调动工作。 

  一位管理者既要学习管理技巧,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领导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员工自愿与你积极合作,共谋大事,对于有些稍有缺陷的领导者更应当注意如何增强自身的素质,避免可能出现与员工的一切矛盾,达到最佳的合作状态。 

  不要抓住小辫子不放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第62节:不要抓住小辫子不放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不会抓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是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