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後高而名不同也。○注“《诗》云:‘旄丘之葛兮。’”○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於背上。)
  '疏'“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泽,定丘”。○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
  '疏'“右陵,泰丘”。○释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於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
  '疏'“如亩,亩丘”。○释曰:李巡曰:“谓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於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释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说者”至“在耳”。○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已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洒而高,岸。(,水边。洒谓深也。视峻而水深者曰岸。○,牙。洒,先典切。)
  '疏'“望洒而高,岸”。○释曰:望,视也。,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其下水深,其高峻者,名岸。《诗·卫风》云:“淇则有岸。”
  夷上洒下,不ぞ。(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ぞ,唇。)
  '疏'“夷上洒下,不ぞ”。○释曰:李巡云:“夷上,平上。洒下,下。故名曰ぞ。”孙炎曰:“平上下,故名曰ぞ。不者,盖衍字。”郭云:“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也。”《诗·王风·葛ぱ》云“在河之ぞ”是也。
  奥,隈。(今江东呼为浦奥。《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奥,奥。隈,乌回切。)
  '疏'“奥,隈”。○释曰:奥,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奥。”故此释之也。○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於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尧角,以封畔肥饶相让。钓於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内深奥之处也。
  内为奥,外为隈。(别表里之名。)
  '疏'“内”至“为隈”。○释曰:别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内近水为奥,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奥,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写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毛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在水曲,其内名奥,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义同。今以奥、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疏'“毕,堂墙”。○释曰:李巡云:“堂墙名,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岸(两累者为岸。○重,直龙切。)
  '疏'“重,岸”。○释曰:言两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岸上地。○浒,音虎。)
  '疏'“岸上,浒”。○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之类也。
  坟,大防。(谓是。)
  '疏'“坟,大防”。○释曰:李巡云:“坟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於河滨”是也。
  为。(谓水边。○,音士。)
  '疏'“为”。○释曰:李巡曰:“,一名,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也。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汜,音似。)
  '疏'“穷渎,汜”。○释曰:谓穷困不通水渎名汜也。亦得名,即《释山》云:“山无所通,。”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A137'。(通於谷。○'A137',眉。)岸。
  '疏'“谷者,'A137'”。○释曰:谓穷渎汜谷能通於谷者,则别名'A137'也。此已上释岸之名也,故题“岸”。
  ●卷七·释山第十一
  '疏'“释山第十一”。○释曰:案《释名》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释诸山之名,故云释山。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华”至“江南衡”。○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之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放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吴岳。郑玄云:“在。”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玄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袭,陟。(袭亦重。)
  '疏'“山三袭,陟。”注“袭亦重”。○释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两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两山相重”。○释曰: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书》曰:“至于大亻丕。”○坯,备悲切。)
  '疏'“一成,坯”。注“《书》曰:‘至于大亻丕。’”○释曰: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亻丕。“《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亻丕。”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玄云:“大亻丕,在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亻丕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崧,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盖依此名”。○释曰:《诗·大雅》云:“崧高维岳。”毛传云:“崧,高貌。”《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释曰:言山形虽小而高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言钅峻。○峤,音乔。)
  '疏'“锐而高,峤”。注“言钅峻”。○释曰:锐则钅也,言山形钅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氵孛海之东有壑,其中山曰员峤。”盖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广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广貌”。○释曰: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纟舀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ヮ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小山丛罗。○岿,丘鬼切。)
  '疏'“小而众,岿”。注“小山丛罗”。○释曰:言山小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亘。(岌谓高过。○岌,鱼泣切。亘,桓。)
  '疏'“小山岌大山,亘”。注“岌谓高过”。○释曰: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於大山者,名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亘也。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属,烛。峄,亦。)
  '疏'“属者,峄”。注“言骆驿相连属”。○释曰: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取此名也。
  独者,蜀。(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注“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々者蜀。”《释虫》云:“厄,乌。”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释曰: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释曰: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谓山长脊。)
  '疏'“山脊,冈”。注“谓山长脊”。○释曰: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释曰: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山颠。)者,。(谓山峰头岩。○,子恤反。,子规切。音危。)
  '疏'“山顶”至“”。○释曰: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